(10)吉加·维尔托夫
吉加·维尔托夫(1896—1954),前苏联电影导演、电影理论家。在早期的创作过程中,他不断探索新的拍摄方法和新的剪辑方法,以揭示革命进程中的现实。他创立了“电影眼睛派”,注重电影的记录功能。代表作有《电影真理报》、《电影眼睛》、《带电影摄影机的人》、《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等。维尔托夫的电影理论对世界电影,尤其是纪录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四大“纪录电影之父”之一。
(11)普多夫金
普多夫金(1893—1953),前苏联电影导演、演员、理论家。普多夫金首先把戏剧中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用于电影演员的指导,他有关电影表演的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对电影的特性、蒙太奇、电影声音等理论也有重要贡献。
代表作有《母亲》、《圣彼得堡的末日》、《成吉思汗的后代》等,理论著作有《论电影导演和电影素材》、《电影剧本》、《论电影编剧、导演和演员》等。
(12)格里菲斯
格里菲斯(1875—1948),美国电影导演、制片人,被誉为“美国电影之父”。
格里菲斯一生拍摄了大量的作品,在影片中大量地使用蒙太奇,使得电影能够完整流畅地讲述故事,从此电影开始脱离戏剧的附庸,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代表影片《陶丽历险记》、《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被摧残的花朵》等。
其中,《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是美国早期电影无法逾越的两个高峰,各个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其他电影。
(13)约翰·福特
约翰·福特(1894—1973),美国电影导演,以导演西部片著称。其影片在故事背后隐藏着美国历史的各个重要事件,他不断挖掘西部的元素,思考西部的社会问题,并将这些思考反映到电影中去,其影片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但又不失批判和反思特色。代表影片:《关山飞渡》、《青山翠谷》、《搜索者》、《西部开拓史》等。
(14)奥逊·威尔斯
奥逊·威尔斯(1915—1985),美国电影导演,其影片主题大多集中于社会写实和人物传记,大量使用新奇的电影语言,使得整个故事以非常零碎的片断方式呈现。他导演的《公民凯恩》成为现代电影的开端,对世界电影发展和艺术手法的创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他作品:《上海小姐》、《麦克白》、《历劫佳人》等。
(15)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1934—),美国电影导演。从1963年起开始独立拍片,1970年他与诺思合写的《巴顿将军》剧本获美国奥斯卡最佳编剧奖。
1972年,他导演的《教父》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教父》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使科波拉成为最受注目的年轻导演之一。1974年,他的《对话》在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获金棕榈奖;同年,《教父2》在美国获得7项奥斯卡金像奖。主要作品有《教父》三部曲、《现代启示录》、《斗鱼》、《惊情四百年》。
(16)乔治·卢卡斯
乔治·卢卡斯(1944—),美国电影导演、制片人和编剧,其最具代表性的影片是史诗式作品《星球大战》系列(导演)和《夺宝奇兵》系列(编剧)。《星球大战》系列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拥有崇高的地位,曾经打破美国本土以及世界上多项票房纪录。2005年,卢卡斯获得美国电影学会颁发的AFI终身成就奖。乔治·卢卡斯与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合称好莱坞20世纪80年代四大导演。他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合作,制作了《印第安纳·琼斯》系列。
(17)詹姆斯·卡梅隆
詹姆斯·卡梅隆(1954—),美国电影导演。1984年,推出自编自导的科幻片《魔鬼终结者》。除导演外,他还是编剧、制作和剪辑,他的电影往往探讨人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他执导了目前电影票房史上最卖座的两部电影《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其中《阿凡达》堪称世界电影之最,全球票房超过25亿美金,目前是全世界票房收入最高、也是历史上最成功的电影之一。其他代表作品:《异形2》、《终结者》。
(18)约翰·格里尔逊
约翰·格里尔逊(1898—1973),英国电影导演。约翰·格里尔逊首先在英语世界提倡使用“纪录电影”这一词汇。20世纪30年代,以格里尔逊为中心发起了“纪录电影运动”,对记录电影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他被誉为“四大纪录电影之父”之一,代表影片《飘网渔船》。
(19)英格玛·伯格曼
英格玛·伯格曼(1918—2007),瑞典电影导演。伯格曼的电影一般探讨人的信仰、孤独、死亡等主题;在形式上大量运用“意识流”、闪回和大特写等,梦和现实的交织构成他作品的一贯风格。代表作品有《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野草莓》、《处女泉》、《呼喊与细雨》、《犹在镜中》、《冬日之光》、《芬尼和亚历山大》等。
(20)路易斯·布努埃尔
路易斯·布努埃尔(1900—1983),西班牙著名电影导演。布努埃尔的电影创作一方面深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注重表现人的梦境、潜意识,影像风格混乱、无序如《一条安达鲁狗》、《黄金时代》等;另一方面关注现实,批判和讽刺资产阶级和宗教生活,如《无粮的土地》、《被遗忘的人们》、“宗教三部曲”(《比里迪安娜》、《纳萨林》和《沙漠中的西蒙》)、“女性三部曲”(《女仆日记》、《白日美人》和《特里斯丹娜》)等。
(21)查理·斯宾塞·卓别林
查理·斯宾塞·卓别林(1889—1977),英国电影演员、导演。1914年,他演出了第一部喜剧片《谋生》。在他演出的第二部影片《阵雨之间》中,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首次出现,成为日后卓别林喜剧电影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他拍摄了大量的短片,以精湛的哑剧技巧、完美的银幕形象成为闻名世界的喜剧演员。
1923年,他创建了查理·卓别林影片公司,成了好莱坞第一个真正独立制片的艺术家。他兼任制片、编剧、导演、演员、作曲,拍出了他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巴黎一妇人》、《淘金记》、《马戏团》、《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舞台生涯》等等。1952年他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被迫离开美国。1957年,他在英国执导并主演了《一个国王在纽约》,他导演的最后一部影片是《香港女伯爵》。卓别林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将人道主义精神与社会批判因素融入他的喜剧之中,创造了世界喜剧电影不可逾越的高峰。
(22)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1899—1980),英国电影导演。希区柯克在英国拍摄了大批默片和有声片,之后,他前往好莱坞谋求发展。在长达60年的艺术生涯中,希区柯克共拍摄了超过50部电影,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电影艺术大师。代表作品有《深闺疑云》、《三十九级台阶》、《夺魂索》、《迷魂记》、《火车怪客》、《美人计》、《蝴蝶梦》、《忏情记》、《后窗》。希区柯克是世界公认的恐怖大师,创造了“惊悚文艺类影片”这一电影类型。他深刻地洞察到人生的荒谬和人性的脆弱,他的电影是生与死、罪与罚、理性与疯狂、纯真与诱惑、压制与疯狂的统一体。
(23)佩德罗·阿尔莫多瓦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1951—),西班牙电影导演。阿尔莫多瓦的电影作品注重探讨城市中人们的欲望和内心意识,他一方面继承了欧洲艺术电影的传统,另一方面将好莱坞的叙事手法运用在电影之中,从而形成一种“鸡尾酒”式的电影万花筒的艺术风格。其影片注重对女性命运的表达和反思。代表影片:《激情迷宫》、《崩溃边缘的女人》、《颤抖的欲望》、《我的母亲》、《对她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