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性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质,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科学活动本质上就是精神智力的活动,无论是获得知识、探索真理,还是追求自由,都离不开探究行为和探索精神。
课程标准和其他的改革文件将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定位在“为科学内容提供有意义的情境”这一层面,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不仅可以规范和优化教育实践行为,使学生置身于愉悦的、自主的、创造性的科学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小就树立起真、善、美的统一,和谐发展的思想,而且还可以引起他们对美的追求,帮助他们增长知识,增强对大自然的了解,让学生体验科学的人文精神之美,进而形成性情之美,最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审美素养的全面和谐发展。
◆实施策略
一、创设情境,发现探究美
自由的情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创造,愉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思想自由。为学生将要进行的科学探究创设一个愉悦的审美情境,使学生主观精神在感知、想象、思维、体验等心理因素共同运动中获得快乐感和满足感,会避免科学探究的枯燥,能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片段:
第一册《水》的教学中,在“了解自然界中水的情况”这部分内容时,除了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情况,还可以通过欣赏水的图片使学生体验到自然界中水的美丽,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这个环节教师最开始的设计是:与学生进行谈话“在自然界中哪里有水呢?你知道这些水中哪些是淡水吗?”通过教学实践,感到学生对这个设计不感兴趣,也没有体会到自然界中水的美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经过思考,教师觉得问题出现在过渡语言太平淡。找到问题后,决定尝试用情境教学法来解决该问题。教师重新进行了设计,依据情境教学的原则设计生动的导语。教师和学生谈话:“我们知道了水是什么样的物体,现在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大家随同老师一起去领略大自然中的水景。”接着播放幻灯片并用富于感染性的语言讲述:“下面我们来到了黄果树瀑布,请大家欣赏一下黄果树瀑布的水景。谁能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欣赏完陆地水后,教师出示冰川的图片,和学生谈话:“我们再来欣赏下面的景色,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答后,教师又启发说:“冰川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后明白了冰川也是水,并且是水的固体形式。学生通过观赏长江、黄河、龙庆峡、颐和园美丽的水景及晶莹剔透的冰川水后,体验到了自然界水的美丽,获得了美的体验,使学生受到了审美教育。
剖析:
科学课的重点不在科学研究和认识上,而重在掌握基本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提升情感体验和价值观,重在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中增强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心灵的触动和感悟,最终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及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探究与内化。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决不是白开水一样没有感染力的语言所能达到的,要感染学生就要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去体会。案例中,教师以导游的角色引导学生去感受自然界水的美丽,学生很容易就进入了教学情境,受到美的感染,从而使学生的心灵愉悦,受到美的教育。
二、主体参与,体验探究美
《科学课程标准》要求:“要注意鼓励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逐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而不是强调小学生科学探究的结果和水平。”因而科学探究要重过程,关注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真正使学生逐步具有良好的审美素养。
片段:
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机会。学生通过参与“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订计划”、“观察实验”、“收集整理”、“分析归纳”、“表达交流”等过程,在亲历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和内化。第五册《给水加热》一课探究“如果持续加热烧杯里的水,会发生什么现象?”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猜想的过程中就会引起他们探究的愿望。产生探究的愿望后会使学生观察更仔细,思考更积极。当学生猜想后,就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观察到给水持续加热后杯底出现小泡,小泡变大泡,泡越变越大,泡向上升,到杯口破裂。接着再用折线图表示收集到的数据。折线图是用简洁的形式表达规律的一种美的体现。
剖析:
《科学》作为一门课程,既含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又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要通过探讨研究、思考归纳,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揭示事物的基本属性。这就要求我们帮助学生逐渐摆脱直观形象的消极影响,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上去,而这真理和规律的表述方式要尽可能是美的,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充分理解的。探究是一种规律,是遵循一定步骤进行的研究,是一种美。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规律的美以及实验带给我们的美。
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求真的审美实践过程。他们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一步步去探索科学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难和快乐,使学生养成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审美情操。
三、发挥潜能,创造探究美
皮亚杰说过:“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在小学科学课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形式。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被所要认识的事物吸引,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分析、研究,这其实就是学生创造能力形成的必经过程,也是学生创造美的过程。
片段:
如第八册《降落伞》一课的“伞面形状对降落情况有什么影响”这个探究活动中,就使学生学会了创造美的能力。这个活动是要求学生通过给降落伞配不同形状的伞面来知道“降落伞的下降的速率和空气的阻力有关系”。这个活动我首先引导学生猜想伞衣是什么形状降落伞才能下降得慢。然后引导学生在设计环节中设计不同的伞衣,并制作出来。最后让学生去亲自试飞降落伞。学生设计环节实际上就是创造美的过程。在设计中,学生就会顾及到伞衣的外观、形状,多数伞衣是对称的,而对称的物体本身就是美的。
剖析:
审美创造能力是审美素养中的最高层次。在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他们的创造能力还比较差,但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小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样,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有助于审美素养的提高。
对于小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要他们能发明创造出什么东西来,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新的思路、独特的想法,让他们经历一个发现新事物的过程,经历一个自己“搞科学”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尝试着经历、体验在审美观念引导下的所谓创造活动,让他们在创造活动中产生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获得最高的审美享受。
◆结束语
探究学习注重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在探究过程中,既能训练学生的观察、分类、测量、表达与交流、预测、推理演绎、下定义、假设、控制变量、实验等科学技能,同时还渗透了情感教育,以及对学习者之间合作精神的培养。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在科学教学中进行美育。当然,在科学课中进行美育的实施策略有很多,教师应该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实践选择适当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