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高校院所设立了6所技术转移中心,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其中2家是国家经贸和教育部联合审批的,转化的模式有高校和院所人员以当顾问和办企业的模式,成都中医药大学以专家名义办了170多家,学校没有参与任何一家,主要是教师以自己的知识参与运作,另外是专利授权的模式,这种模式比较少。从调研的情况看,211高校和中科院成都分院都不太理想,大概每年只有1-2项,主要是专利权使用方式。主要原因是,企业违背合同的情况还比较多,在西部地区企业发展尚不强大,科技成果往往在东部沿海地区转化比较好,尤其是广东,和电子科技大学的合作非常密切,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引导大学在广东开展科技成果产业化合作。第三是校办企业与参股办企业的模式,这种模式在90年代中期,成都的211高校大量采用这种模式,尤其川大和电子科技大学,比如川大的上市公司智胜公司,主要从事空管智能信息系统的。四是产学研合作的模式。这种模式占的比例是最高,大约是70%。总体而言,成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通过调研,感觉转化率是比较低的,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境。
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界的参与,但目前由于缺少金融界大力支持,就算成都科技金融实力在西部不错,大约20亿元左右,但和东部地区相比,实力是有限的,往往使转化实现其中一段或者两段,无法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全部过程。科技成果转化最典型的种子风险资金的建立和作用的切实发挥问题就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无论是高新区风险投资公司,还是工业投资公司下面所属的风险投资公司近几年来来仅仅投了为数不多的一些项目,而且这些项目都不完全是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在蓉高校院所成果转化效率不太高,我们认为主要是成果转化的财富效益激励机制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对此我们提出几点思考:
一是要在风险资本催化下,协助高校院所建立起从管理实业走向经营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这样,既能促进高校院所学科水平的提升又能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同时又能够使每一位科技发明的知识产权拥有者获得相应的财富效益,形成多赢格局。
第二,目前来看,电子科技大学是成都最有基础在成果转化方面实现突破的一个高校。我们分析了在蓉部分高校院所的特色,对在蓉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推动没有电子科技大学那么明显,所以我们在电子科技大学建立了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运作模式,包括对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形成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明确相关的推动支持。这也是借鉴了国外高校的成功模式,我们在课题中建议将大学科技成果的权益分为知识产权的发明权和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和知识产权的利益分配权。由大学的技术转移中心来负责经营管理,这是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参照斯坦福大学的管理模式提供的一个思路。我们认为一旦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获利,发明人将获得不低于三分之一收入的回报,并享受该企业股权激励的期权财富效应。如果解决好了科技成果所有人的财富效应的有效实现问题势必会对成果转化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王宏伟:我今天过来是第一次参加这个金帝雅论坛,也是学习的过程。刚才很多专家和领导都讲了很好的看法和意见,有很大收获。
我从两个方面来讲。首先介绍一下我们自身的工作。我们每年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从变化的趋势、贡献度来做,从行业角度也做,近一两年做地区和城市的。从整体变化趋势看,应该说从2005、2006年以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不断下降的趋势。2008年是比较突出的一个现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负的。投资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贡献是这样的一个状况。为什么科技的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从实际层面看不断增加,但是从宏观经济角度是不断下降的趋势,这为未来建设创新性国家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目前科技体制、机制设计方面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这是我讲的一个紧迫性的方面。
关于以上三个问题,大家都讲了很多,我只讲一下最后一个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和政策的问题。我们知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的?应对金融危机的短期措施、结合长期政策的大背景下提出发展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发展规划,很明显会存在创新的动力不足的问题。当时我们的目标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提出这样的大背景,整个政策思路首先要创造一个市场需求,迅速形成一个产业规模,不是从新兴技术出现以后再到技术转化,然后形成新兴产业的过程,整个政策的导向是完全逆的过程,这样一个整体的政策导向过程中,对科技的激励方面是明确存在不足的。新兴战略产业的规定出台以后,我们看到各方面的政策,表面上来看是比较全面的,实际上分析来说很难形成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不仅仅在新兴战略产业方面有问题。我们全面分析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中科院面向50年的发展规划来看,所有的科技政策、措施方面,存在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在政策层面没有形成促进科技创新这样的动力机制,也没有相应的组织制度安排,这可能我们经过长期发展以后,到目前来看,科技政策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的一个根本原因。
美国和欧洲的科技政策核心是建立科技的网络系统,形成这样一个动力机制,把大学、科研、政府能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不断上升的动力机制,而且在动力机制下来设置相应的制度安排。具体而言,从大学和科研院所来看,很多专家都提到了有它的动力机制,现在动力机制还是不畅通的。什么是激励呢?发论文、职称,再往上是上院士,这是大学和科研院所非常重要的一个评估和导向机制。它的激励作用是不明显的。大家也提到了对个人的激励也非常的少,不管机构转化成多少效益,但是到个人还是非常少的。从大企业来说,它的动力也是不足的。因为我们知道新兴战略产业更多激励是放在生产环节上的,生产环节的激励,一旦技术壁垒突破以后,大量的投资融在这里,大企业通过各种关系能力取得廉价的土地,这是他要寻求的,相对来讲对创新是比较弱的。对小企业来说是比较有实力的,有热情,也想有创新的表现,也是生存的重要基础,但是小企业有热情,有需求,但没有能力。新兴战略产业里面很明显的一个政策导向是促进大企业的发展,小企业进入门槛也很高,很难进入到竞争之中。
整体来说,创新动力的不足还是需要从整个国家层面来说,不仅是科技政策,包括财政税收政策,现在新兴战略产业主要从加息方面,小企业很难得到这批资金的,生产环节的补贴不如最终产品的补贴,对促进企业发展更有积极性。所以这是综合性的问题,不是单一部门的问题。
说到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评估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过去人们常常提的是产学研三方,现在又提到产学研用四方这样的模式。国家的政策导向在这块也是有很大的问题。美国欧盟在科技创新方面鼓励的是三方共同承担项目,对成果转化程度、转化效益有很严格的评估。我们国家的行政各方面来讲比较分立,彼此之间连接的鸿沟比较大的。尤其关于成果的转化方面,863、973项目和16个重大专项里面都有关应用效果的评估,实际上大部分流于形式,最后没有一个评价体系的。这种情况还在不断的循环,很难形成一个几方的合力促进科技成果的发展。
大家提出了很多新的模式,包括创新联盟,确实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向。但具体的细节方面,如何来驱动和推动科技创新的话,还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来真正形成合力性的、动力性的机制。
另外,说一下资金问题。大家都提到了从国家层面来说。但是从近两年对南方包括发达地区江苏、浙江、黑龙江、内蒙这些欠发达地区的调研来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融资还是非常难的。国家从2007、2008年科技进步法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来讲,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总体来讲,政策的覆盖面比较小,支持的力度比较小。促进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扶持作用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创新融资的方式,给中小企业一个更好的发展支持环境,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大家也提出了风险基金,大家都知道会投一些项目,前景更好,而且是转化在最后阶段是更有它的积极性的。国家在这里面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国家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能够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比如说我们提开发性金融,是不是能够利用国家信用方面建立,把国外的风险基金和国内的民营基金整合起来,把国家的信用和风险基金结合起来,给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空间。
何树平:非常感谢李老师,感谢各位。刚才专家们的发言,我认为讲得很好,学了很多。谈三点个人的观点。
第一,我认为这个选题很重要。从近期来看,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强调危机带来的机遇问题,其中重大的机遇就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抢占新的发展制高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特别强调科技创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实际上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就已经讲了这样的意思,这说明党中央对科技进步和创新一直是高度重视的。总书记在今年的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上特别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科学技术正孕育着重大突破,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正在深刻地改变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关键的问题是,在这个重大的机遇面前,我们准备做好了没有?建立起了相应的体制机制了吗?我们有这个能力去承接新的机遇和抓住机遇吗?所以,我认为今天的话题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毋庸置疑,建国以来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技进步和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效非常突出的,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也是十分明显的,这不用多讲。看问题的话,我个人认为第一是科学技术发展或者创新,与一个新兴经济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地位来比,还存在一些差距。第二是未来我们怎样抓住这个机遇,我们准备还不够。存在政府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发挥杠杆效应的问题,民间资金的聚集问题,企业主体地位建立问题等等。同时,我们也经常听到或看到一些问题和现象:科研机构抱怨缺钱,而企业却抱怨缺少真正好的技术,缺少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在企业的选择和投入的企业发展阶段上,失去了VC的本来意义。孵化器在经济学家来讲是最有价值的投资品,民间资金投入很少。还有很多成长起来的新兴企业不是投入了多少钱搞研发,而是热衷于房地产,等等。
第三,从根本上讲,这还是一个体制机制的问题。从研发到初试、中试到产业化,从资金、人才到市场,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是相互衔接的,要素都具备了,才可能产生相应的效果。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讲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等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路,从具体细节和某个层面来讲也都有道理。但我认为现在不是继续争论的时候,重要的是在“十二五”即将到来的时候,应该从国家战略层面来做出全面的安排,大家叫顶层设计也好,要有一个统一的系统安排,在操作层面要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东西,分年度和计划推进。实际上有中央的高度重视,有几十年的理论实践经验,国外也有很好的经验和做法(这里想说说印度模式和中国模式的问题,特别是在科技发展和创新方面,印度有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吸收别人先进的东西,建立起好的科技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很重要)。我们有条件,有基础逐步建立起一套好的机制和制度。而相关职能部门有这个责任和义务来扎实有效地推进这一项工作。
在这方面更多要激发民间的活力,整合其力量。要让大量的社会资金向研发和产业化聚集,有大量的企业愿意在在高新技术行业不断追求。对个人和企业来讲,最重要的一点是解决利益关系的问题。大家知道高新技术行业是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企业为什么去投呢?民间资本为什么要向这个方面聚集?关键是要赚钱,所以我认为这里面的利益关系很重要。政府应在资金支持、政府采购、军民结合、税费政策、人才支撑等给予高新技术企业更多的倾斜,努力降低企业失败的风险。让更多的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真正有钱、有人、有企业、有政府的推动,我们的科技进步和创新才可以做得更好。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强调“十二五”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讲攻坚阶段和变革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推动科技创新,只有把这项工作做好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李晓西:下面请边校长总结。
边慧敏:今天上午各位领导和专家发言都很精彩,只是时间有点短,大家不能充分展开。李老师刚才也讲了,以后专门找时间进行充分的讨论。我们发展研究院这一年多时间做了很多事情,金帝雅论坛只是其中一项。因为我们地处西部,在信息、渠道方面也不是很畅通,所以李老师给我们搭建这个平台,让我们每一年能够定期到这里来通过几次讨论会,我们通过这个平台向各位领导和专家讨教,而且强化学校和北京的联系,学校和各位领导、专家的联系,对促进我们学校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学科发展非常有好处。每一次金帝雅论坛要感谢夏老师,因为有夏老师的努力才使我们的会议顺利召开。再一次感谢大家。同时受学校校长的委托,诚挚邀请各位领导和专家在你们方便的时候或者出差顺路,或者专程到西南财大给我们做一些讲座,让我们见识大家的风采,而且也分享大家的真知灼见。还有几天就是2010年元旦,在这里向大家拜一个早年,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