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我们在工作中也一直思考这个问题。从三个层面来讲:一是宏观层面,涉及到如何看待外需与内需的关系。事实上,近年来外向型经济正处在产业升级的一个关卡上。举一个深圳企业的例子,他开始是从最低端的代工做起,逐步发展起来,慢慢做市场,国内的市场这几年发展起来了,现在又在开拓自主品牌的发展中国家市场。通过市场的拓展,有一个量的增长,有了量才有利润,才能做研发,现在这家企业开始尝试做自己的标准了。这个例子说明,我们的内需正在逐步发展起来,这个量很大,是一般中小型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但内需的扩张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内需支撑起来的一大批产业要进一步在技术、标准和竞争力上更上一个层次,又离不开外需市场的支撑。我们的产业升级正处在这么一个时期,在客观上需要内需和外需的竞争与互动。这种升级,不是我们主观上希望他向哪里发展就可以的,同样离不开市场的规律。像华为、中兴这样的企业,正是因为有国际市场支撑的量才能升级。如果只有科研,不能和产业和市场结合起来,这个产业升级肯定是空谈,是不可持续的。我认为现在外向型经济正处在这样一个阶段,一方面我们跟其他地区,比如台湾省、新加坡相比有很大的内需市场,这是最大的优势。如何把这种优势利用好,同时把内需和外需互动起来,为我们的产业、国家再争取若干年的发展机遇期,是从长远促进结构调整的关键。二是中观层面,即产业层面。产业升级的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即从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服装、箱包,到现在做通讯、电子,这是升级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是产业链的升级。我举一个广东家具业的例子,原来的制造业厂房扒掉,盖了两栋大楼,一栋是完全引进国外的设计师,一栋是做销售,一边是引进国外的订单,这边拿给设计师作样,然后转到内地的厂家下单生产。通过这种产业链的延伸,实际上从制造业变为服务型企业,向上游和下游延伸,这也是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方面。三是微观层面,即产品本身的升级。通过设计创新和工艺创新,同样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但这些都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
关于外资发展方式的转变。个人认为,现在很多对外资问题的非议,其关键并不是外资自身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多给予民营企业公平竞争权利的问题。因此,这本质上是一个竞争问题,关键不是“遏外”,而是“放内”。2009年世界500强企业当中中国企业有34家,但基本是能源、电信、金融垄断企业,民营企业特别是竞争性领域的民营企业几乎没有。因此,现在的许多问题是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和竞争机制,应更多地对民营企业放开市场准入,而不是对外资“围堵”,一旦没有了竞争,国内企业也失去了由于竞争而带来的活力和压力。当然,利用外资中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外资对一些市场的垄断和技术标准的垄断等,损害了公平竞争的环境。今后我们要通过一些手段,比如反垄断的手段等加以规范。同时,我们也要通过推进要素资源价格改革等途径,来更多地让市场机制调节供求关系、反映资源和土地等的使用成本,而不是直接运用行政手段来进行干预。
最后是“走出去”。对于走出去的目的究竟是为了资源还是为了市场,这也是“十二五”应该思考的问题。前几年大家说走出去,拿回来资源是很重要的方面。其实,走出去的意义不一定是直接拿回来我们缺乏的资源,而更应在于通过全球的资源优化配置,在开放环境下通过企业和市场的行为,提高国内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土地、水既是我们最缺乏的资源,同时也是最难以直接进行贸易的资源,这些资源密集型产品未来将是中国进口的重点,这是一个大的趋势。比如大豆的问题,一方面大量的进口对国内产业的确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但同时这些大豆进口背后搭载的土地资源也是十分可观的,有人估算进口的大豆相当于6个黑龙江土地的面积。这是另一个层面的帐。所以,在未来土地规划制定时也应考虑到这些现实,你要养活这么多人,就这么多土地,有些产品是土地集约的,这样在土地的使用上必须做一些取舍。
以上观点属个人意见,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魏建国:首先感谢晓西为我们提供一个机会,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认识这么多专家。我就汇报一下我的感想。为什么今天很多论坛都没有参加,我只选择了这个。因为题目好,这个题目叫做承载力与支撑力。我前天是在重庆参加世界出口发展论坛,其中就谈到支撑力,特别是谈到可持续。在这种情况下,我和拉米有一段对话,拉米认为中国目前在世界上所做的,就贸易这个领域来讲是对的,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美国避开WTO的谈判,大家知道喀斯特谈判,自己搞FTI,在不到一年之内谈成了差不多3个FTI,为什么要加FTI呢?因为它不推动WTO,WTO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全球化中国得益最多的国家,美国看到这个情况后认为要驾控WTO,多做FTI,什么概念呢?我们的自贸区谈判,我给你的优惠条件和我给你的优惠条件都是WTO成员得到的,而WTO里面规定的优惠条件,所有的成员都可以得到。在这种情况下,拉米对中国政府表态支持新一轮的WTO的全球谈判,他是积极的,他认为中国有世界经济发展的承载力和支撑力。我看到这个题目,很感谢西南财经大学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选择这个题目。
支撑力和承载力到底指什么?我很同意在座专家的意见。承载力是国土,支撑力同志们谈的都很好,是否能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家所谈的劳动力;二是创新力;三是软实力;为什么不把资源、生产要素放进去呢?这一点我很同意专家的意见,在资源这方面,世界发展经济有不同的观念,资源很发达的美国,资源不用,照样发展。日本没有一点资源,照样也发展。所以资源在这块不能放进去。这一点我在今年年初在新加坡参加亚洲论坛的时候,12个国家里面,包括我,11个国家代表认为如果说亚洲在金融危机方面很快复苏的话,归功于中国几个方面的发展,尤其讲到经济特区创新力的发展,而且提到中国劳动力的使用。很多专家刚才讲到加工贸易,我搞了十几年的加工贸易,加工贸易现在是19万企业,吸收了接近1亿2千万农民工。在十七大的时候,我们参与的时候就讲到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的技术含量和更多的研发机构吸引到中国来,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把一个贸易方式写进党的文件,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发展加工贸易,这一块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这是我想说明的一点,我们的支撑力和承载力,在支撑力方面一定要明确。
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哪儿? 2010年中央已经明确了是一个形势比较困难、不确定因素比较多,也是最严峻的一年。许多方面在“十二五”的制定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转变,发展方式的转变。前三个礼拜,标准普尔在中国,麦格劳?希尔总裁跟我谈了谈,他主要是冲着胡主席关于标准要公司制定的问题。他同我谈到一个观点,说中国在这个时候,在“十二五”计划制订前明确提出了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是中国将带领今后3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优秀的智慧。我们都知道大哲学家沃尔斯曾经说过,世界的未来是属于那些具有高级智慧的智者们以及计算机发明家和高水平的使用者,今天开这个论坛,大家讲了很多东西,说明了大哲学家沃尔斯的概念。
未来,除以城镇化作为新的增长点以外,转变发展方式,尤其是要看发展结构调整、方向的制定以及三架马车如何平衡,在这里就不多说,就把最新研究的情况报告一下。
首先,要制定方向,制定我们新的发展模式转变的方向。第二就是制定政策,现在政策滞后是比较严重的。第三要制定标准,现在在国际上面我们都提出来,谁占领标准,谁制定标准,谁就占领天下。第四,要制定步骤。制定步骤这块非常的关键,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最后是制定原则,改革、稳定、发展三方面怎么做,体制、机制创新怎么搞,所以这一块今天我把其他的会议推掉了,就是想听专家们就这个承载力和支撑力如何给中央支招。我经常说智库三大特点,一是出招,不仅要出一般的高招,最好出绝招;第二是智库关键工作是要解惑,把中央的疑惑解决掉。第三是指路,为中央指路和政府指路。对于这块,你们是第四次金帝雅论坛,我想了解一下,大的论坛我也参加了,中的论坛我也参加了,小的论坛我有参加,看看领导们带来哪些招数。奥巴马从伊拉克撤军,桌面上摆了35个方案。中国有一句话叫36计,走为上计,他已经有35条方案,下一步中央正在研究对智库这块怎样支持,怎样把智库作为软实力的一部分,所以在这方面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们这样的小智库今天通过晓西讲,西南财经很重视这块,我们办好小智库,能够出大成果、出大智慧是非常好的。
李晓西:谢谢,您刚才讲希望小智库出大智慧,这话说得太好了!由于时间的问题,会议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