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就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中国经济,我们经济学界能够做哪些事,我们应从哪些方面研究。我看了会议的几个要求,究竟哪些是市场的事,哪些是政府的事,这是我们学界要研究的。政府要做的事情应该是保护环境、推进减排,但是哪些事情要依靠政府手段,哪些事情要靠市场机制起作用,要深入研究。政府不能都包办代替,要尽量利用市场来解决问题。我们在这方面有责任给政府提建议。大家能想到的是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环保产业,包括理顺价格机制,这些是政府要大力推动的。但哪些是要由市场来做的,比如推行碳交易和减少碳排放,运用哪些方式来加快推进呢?这些我们要研究,包括研究国外怎样做,怎样通过市场起作用。依靠政府的手段,不外乎就是掏钱和给政策,包括财政投资、减税等。在运用市场机制方面,除了市场交易之外,还有什么路子,通过哪些方式发展低碳的产业,发展环保的产业?政府部门如何更好地利用市场的手段。这方面我们经济学界应该是有研究空间的,提出来也能够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为什么呢?因为你能提出一些减少政府投入,发挥市场作用的手段和方法,就是对政策的一点贡献。
我能想到的主要是这几个方面,主要听听大家的,来学点东西。谢谢大家。
李晓西:这几个问题值得我们考虑。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的提法及其和绿色经济之间的关系,还有就是政府和市场各自在发展绿色经济当中的地位,确实值得研究,很有启发。
孙桢:刚才两位专家都讲了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战略层面的关系问题,我把相关的工作情况简单说一下。我专门说一下低碳经济。
第一,低碳经济具有广泛的内涵。低碳经济的内涵是什么?有人认为是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其实这是一个协同效应的问题。我觉得低碳经济是较少使用化石能源、较少排放温室气体,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经济活动,以及相应的低碳发展的模式、低碳经济形态和低碳的技术,我认为主要还是针对化石能源的、针对温室气体和气候变化的,同时还有发展模式的层面、发展经济形态的层面和低碳技术的层面。
第二,我们国家长期坚持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绿色经济,这些活动不仅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节约资源、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而且也是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第三, 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各项资源环境政策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的深化和延伸,是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对国内的经济社会活动提出的更为全面和更为严格的要求。这个意思是说低碳经济还是有新东西的,是我们在搞了20年的可持续发展战略、30多年资源环境的工作之后,在新的国际形势下的延伸。我们研究新的国际形势,要注意学习胡锦涛同志的时代观。低碳经济就是基于应对气候变化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新的时代要求,对经济社会活动提出的更为严格的要求。过去节能是从能源的存量、总量考虑,现在是对能源的流量、排放过程进行控制,这是更为严格的要求。这是第三层意思。
第四层意思,由于历史责任、现实能力、具体国情的差异,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决不意味着应对气候全球变化时采用和发达国家同样的模式。坚决避免因低碳经济方面的政策去殃及我们在国际政策安排方面的谈判。因为我们要搞低碳技术,就不可避免地要发展低碳经济,没有一个明确的、稳定的政策环境和市场,创新就创不出来,这也是一个矛盾。反过来,有了国家整体的任务,有整套低碳经济政策的话,必然会传导到国际谈判上。
所以,我们主要有这四个方面的考虑,这是最主要的,其他的都是现有的一些活动的总结,在低碳技术或者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工具的内容进行了一些考虑,税收方面的政策还是非常重要的,交易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也是由发达国家首先提出来的政策,是他国内要用的,不是骗我们的,人类共同的东西和反映经济学理论的东西是要用的,但是有一个前提,没有具体的统计体系是做不到的。只要各个企业统计上有问题的话就后患无穷,就无法操作了,这是政策工具和能力建设不相匹配的问题。
现在能考虑到就是这些,重点还是在从发展低碳技术来入手,但是也确实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你在没有一个总体战略和经济政策情况下去发展技术,到底胜算几何,这是投资者会顾虑到的一个问题。更不用说整个能源行业的改革,问题很大。
吕学都:我是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不知道该怎么讨论。刚刚听了一些发言后,很受启发。我接着刚才这位谈的观点,讲一下我的想法。刚才大家提到对内、对外政策问题,我非常同意他们的意见。至于碳汇的问题,在西北做碳汇没有太大潜力,整个国家的潜力也有限。像巴西、印尼及热带国家有较大的潜力。从土地资源来看,我国的潜力也可能很大,从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来讲,在西北大面积种树增加碳汇也不太可能。只提增加碳汇而避免谈减排是不行的,一是我们的条件难以这样做。第二,只说增加碳汇,在国际上是不能够满足国际社会对我们的期待和要求的。另外,碳汇本身不具有长期性的,叫非持久性。所以增加碳汇的工作可以做,但如果用增加碳汇来代替全部减排行动,这是不太可能的。我这样讲并不是反对增加造林。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和增加碳汇,与只考虑用增加碳汇减缓气候变化完全不是一码事。在大西北进行大规模造林,是不科学的。造林要有足够的水资源。
刚才大家谈到低碳经济,刚才前面几位讲的我都理解,也知道一些情况,也听到传达中央领导对这个问题的指示。我认为低碳经济是可以试验的,发改委做了不少工作。我在科技部的时候,2006年就一直研究这个问题,去年离开科技部之前,批准了低碳经济示范研究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也可能是到目前为止,国家批准的第一个低碳经济项目,我认为开展低碳经济研究还是没有问题的,可以试验一下。行不行,通过试验研究可以给出结论。我个人来理解,这里面存在对低碳经济概念理解上的错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如果大家去搜索低碳经济的提法,或者叫低碳技术、低碳经济、低碳发展等等,概念是很混乱的。正是因为概念上的混乱,我们各个部委和科学界传达给中央的信息本身就很混乱,这就导致了给领导人一个非常混乱的概念和信息。而这正需要开展研究,通过研究,给出清晰的概念和理论。现在概念不清楚,总是认为低碳是不是就不能够排放温室气体了。我参加过联合国支持的一个低碳经济研究的启动会,我在会上问一个问题:低碳经济,低到什么程度叫低碳?到目前为止,这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这是一个概念混乱阶段,我们更需要开展研究,把概念和理论弄清楚。我们首先要提出一套完整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从概念、指标、政策到战略,如果把这套体系做出来,我们利用这些理论指导实践,如果证明不行,我们再修改和完善理论,完善后再推向世界。这个概念是英国发明的,但这个概念的实践最多的是在中国,其他国家只是提一提而已。所以,我认为可以对低碳经济开展深入研究,提出系统的概念和体系,把这种概念和体系呈报中央决策部门。
我的理解是,低碳是个相对的概念,低碳经济的内涵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等密切相关,并体现在建立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上。依据指标体系来制定低碳经济政策和战略,这样才能够科学指导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指标因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等不同而可能不一样,例如,中国低碳经济的指标和印度的低碳经济指标就可能会不一样。国家间的低碳经济指标甚至可能会有很大差别。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没有概念说低碳经济就是零排放经济,我想没有人会认为这是正确的概念,发达国家也不可能做到以零排放作为低碳经济目标。在座的有大牌的经济学方面的专家,可以好好讨论一下这个概念。我自己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从概念起步去做探讨,我们选择上海崇明岛作为试验区。国家在这方面还没有明确的政策,先刹车了,暂时先不提低碳经济了,但是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应继续做。只有开展试验研究后,才能够得出较明确和清晰的结论。这个项目要到2012年才能够完成,项目研究内容涵盖了从概念、政策到战略,并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结合,我们打算做这样的尝试。
下面谈一下关于适应气候变化问题。推动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是中国政府的贡献。我们从2002年开始大力推动在联合国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谈判。现在这个议题的谈判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议题了,这个议题的谈判也很困难,其实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做起来比减排还难,为什么难?到目前为止,根本搞不清楚一个地方的气候在一个特定的时段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机构和科学家敢于拍胸脯说,他能准确预判。在这个不清楚未来气候会发生什么样变化的情况下,要搞清楚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影响,就很难了;如果不清楚影响,怎样适应它?尤其是要把适应措施落在行动上,就难上加难了。省长、书记会问适应气候变化应该怎么做,现在没有一个人敢拍着胸脯说应该怎么做。所以适应气候变化是一个难题,也是前沿科学问题。我们现在倡导的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主要还是无悔行动,就是即使不发生这样的气候变化,做一件适应这种变化的事情,也是没有损害的、有益的。我们国家确实做了一个重大的适应气候变化工程,可能到目前为止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大工程,就是北京到拉萨的铁路,这条铁路要通过永冻区。这就需要考虑:如果温度升高后,永冻区是否会融化、会融化到什么程度。冻土融化对铁路运行安全会构成重大威胁。科学家给铁路工程指挥部的建议包括了考虑温度升高0.5度、1度、2度等几种情形,工程指挥部采纳了温升1度的建议。考虑温度升高越多,相应需要增加的投资就越多,这是用亿元为单位来计算的,是难以承受的。但若考虑温升过低而实际情况是温度升高较多,则后果就是要重新修补路基,代价也会非常大。最后采纳的是一个比较稳健的选择:温升1度。在工程方面真正考虑适应气候变化的,这可能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一个。所以,我认为,要讲适应气候变化问题,很难,要做,更难。科学界要做大量的工作。
我再讲一点,关于气候变化与经济问题。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从长期发展来看,对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还是有很大影响的。有很多研究工作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要做,包括政策研究和技术研究。刚才有专家已经讲了,保护气候这个发展方向,是一条路,是一个方向,肯定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政策研究必须沿着这个方向去考虑。我们刚才说到低碳经济和保护气候密切相关,要注意我们国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接受低碳经济这个概念。现在国家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0%-45%,这对经济发展而言是个压力,我认为这个压力是适中的。给经济和企业一定的压力,这个压力不应对经济的发展构成重大约束或损害,从而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如果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加快转型,跟上发达国家发展的步伐,满足于过去和当前的经济高速发展成就,沾沾自喜,可能再过五年或十年,我们会落入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落后的局面。很多学者已经发出这样的忠告和警告,学界和国家领导都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目前,很多发达国家面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面临困难,但他们的困难主要是转型中的困难。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说到底还是在沿着其他发达国家在过去发展的老路。面对新一轮经济发展竞争,面对保护气候的挑战,如果我们的企业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加快转型,就可能继续赢得先机,走向良性发展,并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如果不看清楚这个问题,而是满足于当前以高投入高排放为主要特征的、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今后必将会面临更多的问题、会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处于落后和不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