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是开展了六大调研任务。一是围绕着年初经济应对中小企业下滑的局势开展了十多个省市的调研,完成了关于中小企业当前生产经营形势的分析报告。二是从3、4月份开始,围绕着四位副总理前后八次批示,要求加快研究对应对金融危机中中小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政策性意见开展的调研,我们又选了十多个省,分成八个组,丰富调研内容,最后从5月份形成一个《关于中小企业当前生产经营困难情况的报告》,还有附了一些政策建议,报国务院以后,国务院几位领导同志又批示,之后又开始研究形成36号文件原始的东西。三是围绕着几位总理、人大副委员长、政协三位副主席,黄孟复主席、陈忠兴、王刚,分别到了重庆、浙江、山东、江苏等地进行调研,每次调研四位同志都参与,提出相关的政策意见,使得各级领导更加重视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四是围绕着4万亿民间投资的情况开展调研,大家都说4万亿挤出了民企,国务院领导高度关注是不是这么回事儿?挤出了多少,我们又分了若干组,分布各省市和国家发改委,分别调研双方各自形成调研报告报国务院,形成的意见、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这是对4万亿投资基本现状的分析和民企没有或者少参与一些基本原因得出的结论,就是投资不是把民企挤出,而是准入上使民企不能更多地参与。五是投资量本身带动了一大批民企参与了工程建设,这也是事实,特别是地方资本加大以后,也是更多的企业参与,只是对民营企业是不是作为主要的制造者还有主要的工程承包者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六是围绕着全国人大年底的汇报,又集中各有关部门进行了积极调研。每一次调研回来开座谈会,形成了调研报告。
七是重点推进了七项工作。
一是完善中小企业相关的法律制度规定,前后个省市和中央部门出台了50多个扶持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和文件。
二是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开了四个口,第一是对中小企业融资主渠道的供应,间接的贷款支持银行改进三项,一个是在体制上今年提出了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有了较大的突破,但是这些突破不如刚才某专家提出的。第二个是在管理方法上有进展,在重要的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设立小企业信贷管理部,并且实行六项机制,银行来参与独立核算、独立考核,加强信贷监管、信息披露等六项机制。这是银监会着力推行的。
三是年初确定了两大目标,叫“两个不低于”,一是对中小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长水平,二是各项中小企业贷款不低于去年的增长水平。二是着力推进担保体系,今年中央财政先后发了17亿中小企业担保的风险补偿资金,贷款了4700多家担保机构,为各企业提供了8000多亿的信贷担保。第三个是着力推进中小企业间接的融资渠道和途径,比如对小企业发行债券、创业版的开通和一些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使得中小企业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另外,还尝试对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去积极探索。第三项是在财税政策上积极争取,今年的财税政策是不错的,除了刚才的资金增长之外,还出台了关于免征税收的一些政策意见,比如对担保机构继续对试点334担保机构进行免征营业税支持,还有对科技型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对小型微利企业的优惠政策今年开始起步实施。还有对一些高技术产业和新技术节能减排的企业在进出口关税等等方面给予支持。另外,连续七次出口退税率,受益主体还是中小企业,大体上能够减少企业负担或者增加财政负担大体上有1500亿左右。这是中央财政财税支持。
四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刚才专家都说调整很难,如何从被动调整转为主动调整,还有个非常大的过程,不再多说。
五是着力推进中小企业开拓市场,举办各种展销会、展览会,加大了市场支持力度,通过关税优惠和信贷政策,使更多的企业走出去,但是这个国际市场的开拓有待于国际市场整个经济局势的变化和消费的增长,现在有提高,但还没有发展到好的水平。
六是着力培养社会化的服务机制,建立社会化服务平台,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变成服务型政府,现在政府的许多能力建设都围绕着中小企业开始起步了,但是服务的功能、服务的内容还有待于改善。对社会化的服务机构,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协会如何发挥作用,做一些工作。
七是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组织协调和领导。将成立国务院中小企业领导小组,统计部门对划清标准进一步研究,加强中小企业季度分析和数据整理。统计部门说难度很大,我们出了中小企业统计条例以后,特别是划清标准,现在都认为需要再修改。
明年的工作,除了围绕着党和人民政府既定的工作,再给大家提三点着力点。
第一,关于划清标准,现在方方面面认为划清标准是中型、小型、大型,能把小的划多或者没有划到,使得中小企业占90%以上,比例太大,专家们也可能知道,有些可能不了解小企业不知道,就使全世界无论怎么划都是95%以上,划得再大小企业就到70%了,然后着力点,不是那么回事儿。
第二,小企业现在如果要划就涉及到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问题,比如现在领导同志说把微小企业划出来不就小了吗?微小企业是多少呢?3000万个微小企业是什么关系?个体户还有法律法规,这个就不好处理了。另外,中小企业我说一个数字,目前我们国有的企业,大企业和全中国的非公有制企业加起来,国有的工业企业一共大型企业1588个,加上全社会是1万多家企业,这是全社会加起来大型企业1万多家。如果把大型企业的划分标准再砍一半,过去我们用2000人,变成1000人,增长不过一倍,变成2万家。现在中型企业的比例,规模以上中型企业是3.46万户,如果再加上交通运输等其他企业,大体上是7万户,增加一倍。如果再加大一些,变成10万户中型企业,就是大型企业2万户,总共是12万户,顶天立地了,但是我们目前统计是1030户,1000万户里有10万户,不是1%吗?还能划到哪里去?划清标准不是解决规模多少的问题,而是划出来以后更有针对性地实施国家相关政策。。第二,如果想解决中国未来十年、二十年发展的出路,大家都认为创新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出路,而创新的机制不在于大企业,在于中小企业。说中国石油明年创新一个,能把石油从黑的变成白的?不可能,只能是规模变化,往往创新是中小企业和个人创。如果未来培养出新的,我们的增长点在哪儿?就是围绕创新,创新干什么?能不能把加大投入的小企业、立足创新的个人,能不能在投入所得税上全面减免和部分减免,让他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去着力培养。这是对小型企业划清标准的问题。
另外,如何对待就业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全社会需要极度关注的最大问题,甚至可以说全国都要围绕着这件事开始研究考虑做文章。近三年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上面一直写着把每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定位是800-900万新增就业岗位,但是我们去年到今年的大学生每年610万,对外公布的就业比例是74%,但是某专家说应该倒过来,就业37%,没就业的70%,这个数字有待于进一步落实。但是,就业的比例在下降是事实。
再说18年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从今年开始就业,就算千分之六点几,千分之七也得六七百万,自然增长的需要就业。剩下的还是其他社会就业人员,下岗职工就不算了,其他转岗的就业,以及对于农民工的就业,增加的比例是多少?每年应该不少于2200-2400万,如果积压下来的矛盾会越来越大,这两年积累的矛盾需要在未来几年消化。这是一个数字。第二个数字,从去年开始到今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使部分企业已经开始职工减少,能保持稳定的就业岗位已经相当不容易了,新增就业是不大现实的。还不包括这两年部分企业现在停滞的就业人口,这个比例因为社会都不敢公布,究竟现在自然的淘汰或者自然的关停并转的小企业有多少,不敢说,但是从最近公布的2008年年末、国家经济普查的数字来看,就业率是有所减少的。这是第二个因素。
第三个因素,未来新的经济增长靠什么?如果说靠一大批新办的中小企业,难度较大,如果没有新增的岗位来让他就业,这又压下一批,就是当年的任务没有完成,又把历年积累的完成,就业形势不容忽视。要解决就业,解决全民的问题,中小企业需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不在于多办一些企业,比如说简单的一项政策,如果把3000万个体户的税收有一个合理比承担,一户企业承担一个人就可以解决3000万。为什么就业容量大的中小企业不可忽视?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第三,整个经济回暖复苏的影响和重要的支撑在哪里?刚才说大企业是富国的重要基础,经过分析,我觉得,除了大型企业以外,对经济回暖的支撑应该是中小企业,所以整个经济的着力点、着眼点是是应该转向广大中小企业,让中小企业能够稳定复苏,保持经济的稳定复苏,进而使社会稳定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