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是有价值的,其价值就在于它能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和精神需求。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人对于性的价值评价会采用不同的标准,如货币标准、声望标准和爱情标准。在排除了不同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影响因素以后,应该承认,基于愛情的性关系是最合乎伦理准则的性关系。但是,个体生活的多样性以及对生活实践的不同体验使人们的价值观呈多元状态。性爱双方性价值观的调适是解决婚姻稳定问题,促进性和谐的有效举措。
一、 性价值观对个体性选择的影响
社会生活的道德化使得人类内在的道德思维理论化为一种道德价值体系,并成为人类价值思维判断和行为的普遍准则。一方面,对道德价值的认同提高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理性;在另一方面,当人们对道德价值的认同变成一个超越人类自身存在的价值体系,或一种超越自我存在的外在力量时,也会使人的价值思维判断丧失主体性。人不能离开他的文化世界而生活,为了与传统文化世界保持一致,与文化历史意识保持一致,人不仅要遵守传统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礼仪制度,而且更要求自我意识与传统文化价值达到认同。213在个体的性选择方面,社会主导价值观起着调控和引导的作用。
1、个体“性选择”的价值尺度
个体的性选择既有自身心理的价值尺度,也有社会的价值尺度。心理的价值尺度主要指人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其中视觉的功能是最强大的,通常人们所说的“一见钟情”就从对于一个异性的视觉开始的。视觉价值产生于美的定律的先天性,无论古今,也无论在任何国度,美的标准大致是可以相通的。除了心理的价值尺度,货币、声望等社会价值尺度的作用也不可忽略。
⑴ 个体的性选择的爱情尺度
性的爱情尺度包括:性的自我愉悦尺度、性的自由尺度和性的情感实现价值尺度等。性能给人带来欢愉、自由和情感实现的感觉,这是不言而喻的。从纯粹肉体的意义上说,人在性生活会产生一种无法控制的亢奋运动,使人有一种置身于浩渺无边的宇宙之中的感觉。性兴奋能突破所有现实的屏障,使自我得到彻底的表达和无拘无束的展现。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性都能达到这种境界,特别是性的异化所带来的经济婚姻、权力婚姻、声望婚姻等缺乏爱情基础的婚姻,在两性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隔绝和屏障,直接影响到性的愉悦性。因此,在任何时候,爱情都是个体性选择的首要尺度。
据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演变”课题组1988年所作的调查,中国城市女性中对“结婚必须有爱情”的肯定率最高达到了90%以上,并且对爱情的重视随文化程度的提高而提高。其中,文盲和半文盲对“结婚必须有爱情”的肯定率为68%,初中文化程度的人达到89%,大专以上的人达到92%。214
⑵ 个体的性选择的货币尺度
在现实的婚姻中,货币常常成为性价值评价的首要尺度。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一方面提供了个性解放的条件,其中也包括性关系的解放,同时,货币财产产生的拥有感觉和占有欲必然延伸为对性的占有和买卖;在很多情况下,如果一个人拥有较多的金钱,那么他就是长得丑一点、矮一点、老一点,即使他是再婚甚至重婚,在婚恋角逐中仍可能胜券在握;相反,一个穷人即使长得再英俊,也可能因为对方“出于现实考虑”在婚恋角逐中被淘汰。货币功能的延展,金钱的魔鬼威力使得富人在性选择时总是显得豪气十足,一些富人登报求偶,竟成立专门的办公室,那架势就象是皇帝选妃。
据搜狐新闻频道消息,近年来有关“征婚”的逸闻故事特别多,但真正引人注目的不外乎两类:一是富人为征婚主体的,如03年4月份有神秘富翁斥资百万征“无性经历”之女性,8月份又有绵阳“富妹”诚征事业伴侣,均引起媒体关注,可谓“观”者如睹,评者如潮。二是征富人的,如当年10月就有成都某高校大三学生王军“卖身求学”的故事(10月3日《成都晚报》):“哪个富姐肯资助我读完硕士,我就跟她结婚!还会签下一纸协议,保证永不提出离婚!”215
性价值尺度的货币化,主要表现为有钱才能买到性,无钱便不能买到性。这种情况既出现在封建的买卖婚姻中,也出现在文明化了的合情合理的现代婚姻中。从各种征婚广告所列举的求偶条件看,金钱仍然是性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现实中,有人为了钱而结婚,也有人为了房子而嫁人。这类缺乏感情的异化的婚姻常常是导致婚姻悲剧的重要原因。
⑶ 个体的性选择的社会声望尺度
由于职业与人们的货币收入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职业所提供的权力和声望成为性关系中又一个重要的价值尺度,人们在对爱情的天平进行平衡时,不仅要考虑货币尺度,也要考虑声望尺度。那些从事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的人往往在两性关系中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部分人则由于从事社会声望较低的职业则被挤到了爱情的边缘。例如,环卫工虽然收入并不低于办公室的打字员,但由于其职业声望较低,让人觉得没面子,所以其择偶的范围要比后者小得多。
据深圳大学社会学系所作的《深圳百种职业声望最新排行榜》调查表明,目前声望最高的10种职业依次是:(1)科学家、(2)网络工程师、(3)大学教授、(4)软件开发人员、(5)建筑师、(6)飞行员、(7)中小学教师、(8)翻译、(9)大学一般教师、(10)律师等。
此排行榜表明,公众对职业声望的评价主要依据于从业者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社会贡献、知识技术要求、从业环境等等。声望尺度实际是货币尺度的一种特殊形式,依据声望尺度而形成的婚姻仍然是一种异化的婚姻,人们在这类婚姻中得到的不是爱情,而是面子。
⑷ 个体的性选择的社会规则尺度
个体的性选择不仅要考虑爱情、经济条件和社会声望,而且还要考虑其选择是不与社会规则一致。因为性价值不仅取决于个体的性愉悦程序,而且取决于个体的性选择与社会的性伦理规则之间的关系。性伦理的规则尺度包括法律尺度、道德尺度、习俗尺度等。一般说来,满足社会规则的性行为能够给人带来更大的价值,而违背社会规则的性行为总会给人带来这那样的危胁和价值损失。
例如,一个女孩子选择做某个老板的“二奶”或许是出于“爱情”或对老板才能的仰慕,但是,与有妇之夫交往是违背法律和社会道德的,在这种交往中,不仅其自身的权益得不到保障,而且,她还会因为违反道德规则而受到舆论的谴责。因为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二奶”为其所得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在一个男权统治的社会里,她付出的可能不仅仅是青春、肉体和尊严,而是她一生的幸福和过正常生活的权利,还有缠绕她一生的世人的偏见和指责。
一位做老板“二奶”的23岁女孩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我常常无法揣摸自己的心境,面对世俗的眼光和社会的压力,想想自己的亲身经历,不由得十分的感概!可能二奶永远不会被社会所认同吧。二奶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虽然不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性质是一样的。民工们出卖自己的劳力维系一家的生活,我们出卖的是青春,是尊严,是肉体。失去这些,我们会被有钱人像狗一样的一脚揣开,而我们得到的其实并没有多少。…我知道在道德上,像我这样的人是永远被否定的,我们没有自由,生活也有很大的局限性…216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常常被类别化,即我们在形成对一个人的知觉的时候,首先把他归入某一个群体。这是一个自动的、无意识的、不由自主的过程。即使我们想在这一点上做到公正或理性也是有困难的。因为在我们没觉察的时候,我们的知觉已经按群体类别形成了一定的结构。…以类别为基础的刻板印象的启动通常是自动的,无意识的。人们在自己的记忆里,对特定群体都对应着一套标准的刻板印象。只要遇到适当的情境,这些存储在大脑中的刻板印象就会被自动激活。…一旦刻板印象被激活,它就会对个体的的思维过程施加影响。 217不论行为者本人的意愿如何,也不论她今后对社会的贡献有多大,只要她做过“二奶”,社会对“二奶”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就会伴随其一生,影响她今后的事业和生活。从价值的角度看,以货币尺度和声望尺度为基础的性关系所产生的价值受社会刻板印象效应的影响,呈递减趋势。
2、性价值观调适的必要性
在排除了不同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社会生活条件等因素以后,应该承认,基于心理的爱情尺度的性关系是最合乎伦理准则的,以爱情为基础的两性关系是最幸福、最恒久的两性关系。但是,爱情尺度在个体性选择中并不总是起决定作用,现实生活中的两性结合很少有根据纯粹的爱情尺度选择的,相反,社会的、伦理的尺度在性选择中常常起着决定的作用。在这方面,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中国青年择偶标准的变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有句顺口溜说的“70年代的女孩要嫁大兵,80年代的女孩要嫁大学生,90年代女孩要嫁大款”就是这种择偶标准的真实写照。
在今天,货币尺度、声望尺度仍然被很多人看作是性选择的重要尺度---即使不是唯一的、决定性的尺度,也是择偶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两性结合的社会形式是婚姻,性爱最终要通过婚姻的形式固定下来;而婚姻则不仅仅是性爱,除了性爱,家庭的责任、对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员的义务等使人们在两性结合时不得不考虑性爱以外的条件。从家庭成为基本的社会单元那时起,婚姻就没有能脱离开过其功利性的实质。虽然我们并不想承认自身的情感生活方式是如此俗气,但从“门当户对”的婚姻原则表现出的经济欲求,到“昭君出塞”等所谓“和亲佳话”包含的政治功利等方面,莫不体现出婚姻“工具性”的一面。
婚姻的“工具性”是性和婚姻异化的表现形式,在第二章第四节中我们曾经从理论上讨论过性的异化问题。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现阶段,性的异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只要造成异化婚姻的社会条件存在,异化的婚姻就不可能消失。异化的婚姻是人受情感以外的其他要素制约所作的无奈选择。这类婚姻本不合人的意愿,但却是环境逼迫个人所做出的择优选择。可以说,异化的婚姻是人们自己做出的又异于自己意愿的选择行为。
性和婚姻的异化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表现得尤其突出。虽然物质匮乏的情况在任何时代都存在,出于物质追求目的的异化婚姻从古至今都有,但是,在市场化的进程中,理性“经济人”出于利益最大化的物质追求使异化婚姻正在成为一种时尚。在今天,“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已成为许多女孩,甚至女大学生求偶的主导价值取向。那些没有嫁给富人的女人仍然愿意把这句话挂在嘴上,没有出嫁的小姑娘仍然愿意把这句话藏在心里。因为如果一个女人“嫁得好”,就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愁家用,不劳筋骨和头脑,每天徘徊于美容院、超市、麻将桌、孩子、保姆之间,似乎婚姻把她们领进了人生的保险箱。这种婚恋价值取向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在现代社会,年轻人所面临的生存压力是巨大的。且不说生病住院、老人赡养和未来的子女教育,单是找个安身立命之地,那高额住房贷款就可能成为一座压垮他的大山。而通过婚姻解决住房、工作等问题的确是一条捷径。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化的进程几乎将所有的人都卷入了激烈的生存竞争之中。大浪淘沙,不进则退,每一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生存竞争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导致一部分人企图选择成功的捷径,不愿意按部就班地去创造生活,想快速实现享受生活的目标,这是导致婚姻异化的社会根源之一。对中美两国征婚启示的比较研究表明,人们对于物质标准的重视程度与其社会经济地位成反比,即社会经济地位越低的人越重视物质标准,而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人越重视爱情标准。
从近年来中美两国报刊上登载的征婚启示看:95%的中国男性征婚者强调经济状况,列举了自己的所有收入和所拥有的财富,如工资、企业、住房、轿车等。这些在美国人的征婚启示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男性中只占7%。这种显著差异是由中美两国明显的经济收入差距决定的。在美国人看来,衣食住行是想当然的,而在中国,拥有自己的住房、汽车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218
为了能够拥有自己的住房甚至自己的汽车,许多人不惜用青春赌明天,少女嫁富翁,少男随富婆的现象比比皆是。虽然我们讲爱情是没有年龄界限的,但这种具有强烈物质目的性的婚姻选择,其结果仍然是婚姻的不幸结局。因为人类的性并不总是物欲的,把性和感情结合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的特征,爱情中包含着一种高尚的品质,会使性的价值得到提升,因此,爱情作为婚姻的最重要的价值尺度在任何时候都是适用的。 “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汪国真的这个诗句恰是人们对理想婚姻的态度的写照。虽然有时人们会被误导,以为金钱和声望可能使人们获得幸福。然而,金钱和声望可以给人们带来物质上的满足,却不能带来精神上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