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经济安全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各国在贸易、金融、生产与投资上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加速了各类经济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对各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种发展也带来一些问题,如各种不确定性及意外冲击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从而严重影响各国的经济,弱势经济体的独立性可能受到外部力量更多的制约等等问题,这使得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一国的经济安全问题,以期在充分利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所带来机遇的同时,尽可能的降低它的不利影响。
2.1.1安全与国家安全
(1)安全
安全在英文中的表述是security,它指的是从小心、不稳定及恐惧中解脱出来的状态,并进一步引申为脱离危险的安全状态。在汉语里,安全是指一种稳定、完整、没有危险、没有威胁的状态,如《现代汉语词典》将安全解释为“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但在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眼里,“安全”一词的含义并不是完全明确的,如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rvis)等人认为安全的概念很难确定,只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有一个大概的描述,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场合及不同的问题会对安全做出不同的解释,因此难以将其统一在一个明确、单一的框架内。尽管如此,大多数的研究认为就其属性来说,安全具有主观和客观的二元性,主观上是指人们的心理状态,客观上指客观事物的外在状态。阿诺德·沃尔弗斯(Arnold
Wolfers)在《冲突与合作》中指出:“所谓安全,从客观意义上来讲,是指所拥有的价值不存在现实的威胁,从主观意义上来说,是指不存在价值受到攻击的恐惧感。”实际上也就是指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但国内的一些研究人员对此提出了异议,因为他们认为安全的基本属性是客观的,它是主体的利益不受来自外部和内部的破坏、威胁以及任何其它危害性影响的一种状态,强调安全的主观和客观的二元性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这样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在主体失去安全状态的时候,它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在此之前安全实际上反映的是主体的一种主观判断,因为安全状态是一个区间的概念,不是点的概念,虽然可以依据客观条件进行判断,但完全精确的测量是不可能的,而主体因安全采取的后续行为又往往依据其主观判断,因此对安全的主观刻画并不完全没有必要。
因此,依据上述对于安全含义的分析,可以对安全的概念做出以下的界定:第一,安全是一种客观状态,它反映出安全主体在一定时间、地点、环境等条件下所受来自内部、外部威胁的程度;第二,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就是说,客观上的安全状态与主观上的反应、判断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安全作为一种客观态势,是一种可以用客观标准进行比较而进行判断的,它既是不同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比较结果,又是主体自身与以往状态及条件相比较的结果。安全的相对性表现为在用同样的标准对某个主体进行比较时,可能得出与该主体的主观感觉完全不同的结论。并且,安全的相对性还表现在单个安全因素与综合安全的相对性,单个因素处于不安全状态并不一定表明主体在整体上也处于不安全状态,即安全并非一定要求主体在所有方面都处于最优的态势。此外,在外部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主体自身实力的变化也会对安全产生相应的影响。
(2)国家安全
安全是依据一定的主体而言的,显然,国家安全的主体是国家。虽然国家的出现必然伴随有国家安全问题,但其概念的提出只是在近代,并最早出现在国际关系学和地缘政治学的研究中。这时候,国家安全仅是涉及一个国家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所处状态。如诺伯特·阿特(Robert J.Art)认为,国家安全是国家保卫本国不受攻击、侵略、征服和毁灭的能力;诺曼·帕德福特(Norman Padelford)和乔治·林肯(George Lincoln)认为国家安全是一种心理状态,即国家安全是对国家抵制外来攻击和防卫自身安全能力的感觉和态度,它涉及对国家力量、对敌友力量和意图、对面对未来的发展形势以及对维护安全形势等的信心;布朗在《思考国家安全》一书中认为国家安全是一种能力:保持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基于合理的条件维持它与世界其它部分的经济联系,防止外来力量打垮它的特质、制度和统治,并且控制它的边界。
随着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不断演变,这种传统的基于政治、军事关系的国家安全观念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因此,国家安全的内涵不断的演变。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使发达国家认识到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并不仅仅来源于军事领域。泰勒(G.Taylor,1974)就认为“对国家最大的威胁来自非军事领域,包括能源危机、人口爆炸和经济增长凝滞、工业生产的高成本、国际贸易中的巨额赤字以及通货膨胀。”而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更为明显与快速,冷战时期综合军事实力的竞争也被经济竞争所替代,西方出现了所谓非传统国家安全的观念,即关注经济危机、恐怖主义、种族冲突、环境恶化、粮食和能源短缺、毒品交易、跨国犯罪、人口增加和非法移民等因素对国家安全产生的威胁。
中国的许多学者也对国家安全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王逸舟认为现实的威胁和潜在的威胁其实都是国家所必须面对和处理的问题,对于国家来说,它的目标不单在于要造就一种安全的现状,还要造就一种安全的心态,一个国家没有安全的现状,是不安全的,而没有安全的心态也是不安全;刘跃进认为国家安全是安全这一属性与国家这一实体的结合,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既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又没有内部的混乱和失序的客观状态。
综合这些研究及国家安全的演变过程,实际上可以认为国家安全包含内部安全和外部安全两个方面,内部安全涉及国家内部各方面的稳定状态,外在安全则是指国家免受外来的威胁和控制。基于此,国家安全可以划分为四个层面:一是民族和国家的生存不受威胁,这是国家安全的基本要素;二是国家领土的完整不受侵犯;三是国家的政治独立和主权完整,即维持和发展国家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并保证其不受外国干涉和控制;四是国家经济和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
按照这样的内涵,国家安全实际包含了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及社会文化安全四个主要方面。而随着国与国的竞争日益演变为经济竞争,经济安全问题也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2.1.2经济安全
从国家安全概念内涵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经济安全命题的出现是伴随国家安全内涵扩展的结果,是国家安全观在经济领域的延伸,它是指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经济体,其根本的经济利益不受伤害,也就是一国经济在整体上能够保持经济主权独立、健康运行及持续的发展,它具有国家性、根本性、整体性、基础性、国家特色等基本特征,其中国家性即国家经济安全强调的是国家利益,而不是个体利益;根本性即国家经济安全强调的是根本利益,而不是一般利益;整体性即国家经济安全强调的是国家整体利益,而不是某个局部的利益;基础性即国家经济安全是政治安全、国防安全、文化安全的基础,因为没有经济基础为支撑的所谓国家安全是不可靠的,也是难于持续的;国家特色即不同的国家对于自身经济是否安全的理解并不相同,对于想要达到的经济安全状态也是不同的,发达国家拥有大量的对外投资,这些投资对于本国经济具有很大的反馈影响,其经济安全观更多考虑的是其全球经济扩张的顺畅与否,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的经济的弱势地位,对本国经济的自主及有效的控制及避免遭受外在力量过度干预有更多的考虑。
国家经济安全主要包括资源安全、金融安全、产业安全及财政安全。资源的有限性和分散性决定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拥有自身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全部资源,世界上错综复杂的国与国的关系又决定了资源的供给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一些战略性资源。因此,掌握和开拓对国民经济具有关键影响的战略性资源供给和保障,是资源安全的主要内涵。现今石油安全和粮食安全是资源安全的两个重点问题。产业安全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在国内产业面临国外直接投资增加以及跨国公司扩张的情况下,一国对某一产业的创始、调整和发展拥有的自主权或控制权。因此,对外开放与外来资金的引入是为了发展本国的经济,但如果没有合理的引导,就可能危及本国的产业安全。财政安全是与财政风险相对应的概念,而财政风险是指国家财政存在支付危机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一国的财政赤字和债务的膨胀。金融安全是金融体系抵御内外因素的冲击从而维持相对平稳运行的状态,随着经济虚拟化的发展,金融资产规模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实体经济,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大大的加快了金融资产的流通速度,从而更容易对一国总体经济产生大的冲击,损害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现今,金融安全已经成为经济安全中最突出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第二节金融安全的内涵
金融安全表现的是金融体系的运行状态,这种状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人们往往从可能导致金融不安全的方面考察金融安全的形势,因此有必要区分与金融安全密切相关的一些概念,以准确把握金融安全的内涵。
2.2.1金融安全与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是与金融安全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从微观的角度讲,金融风险是金融交易所能获得的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表明金融投资者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和波动性。从宏观的角度来讲,金融风险是基于微观金融活动的风险集合所可能带来的对于整个金融体系的冲击及对金融运行状态的影响。金融风险伴随在一切金融活动之中,只要存在银行业的资金信贷活动、存在资本市场的融资和金融资产的交易活动、存在保险业务,或者说只要有金融活动,就必然存在金融风险。因此,金融风险的存在是经济及金融运行过程中的常态状况。
金融风险是与金融安全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它们的联系表现在金融风险威胁金融安全的主要因素,如果处理不当,金融风险的积累和爆发就会导致金融安全状态的丧失,因此,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是维持金融体系安全运行的一个有力保证。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的区别表现在,金融风险主要从金融投资者金融交易结果的不确定性来探讨风险的产生及形势及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进行权衡,而金融安全则主要从保持金融体系正常运行与发展的角度来探讨威胁与侵袭来自何方及如何消除。有一些学者认为金融安全就是不存在金融风险的状态,这实际上是对金融体系中风险内涵的误解,因为金融风险是金融运行过程中的普遍存在,但这并不一定会导致金融的不安全。如果能够对金融风险加以有效控制和处理,那么在普遍的金融风险中金融体系也能处于安全的运行状态。从这样的角度看,金融不安全并不等于金融风险,因为金融风险是与金融活动相伴相生的,只要从事金融活动,就存在着金融风险。
金融的全球化发展,增加了金融活动与金融交易的不确定性。因此,国际金融活动中,金融风险的大小与该国对外依存度的高低是呈正比例变化的,对外依存度越低,则该国面临的金融风险就可能越小;相反,对外依存度越高,该国面临的金融风险就可能越大,这是经济金融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然而,由于金融安全的概念是相对的,只能将一国抗拒风险、抵御侵害的能力作为衡量金融安全程度的标准,也就是说,金融风险的大小、金融安全程度的高低取决于该国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如何,即如果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越强,则该国面临的风险就越小、金融安全程度就高;反之,如果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越弱,则该国面临的风险就越大、金融安全程度就低。因此,当一国的对外依存度提高、从中获得众多利益、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意味着其防范金融风险、抵御外部冲击、维护金融安全的责任和压力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