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托宾q理论。托宾(1969)主要基于股票市场的研究提出了资产价格波动影响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托宾首先给出了一个资本市场观测指标q,也被后人称之为托宾q值,它是指公司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之比。q值的高低反映了公司投资意愿的高低,q值越高表明相对于公司的重置成本来说,公司的市场价值就越高。当q值大于1时,公司可以以高于重置成本的价格发行股票,因而可以用较少的股票发行量筹集到所需的资金,或者以同样的股票发行量筹集到更多的资金,这激励公司进行新的投资,并引起社会投资的扩张和总产出的增加;当q值小于1时,则对社会投资和总产出起到相反的作用。Bosworth(1975)等人的研究进一步认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得资产价格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则企业会增加投资,最终引起总产出的提高。
2)资产价格的财富效应。财富效应是指金融资产价格的上涨或下跌,将引起居民家庭财富相应的上升或下降,进而对其本身消费产生刺激或抑制作用,并传导至社会。财富效应的理论基础是弗兰克·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以及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理论,由于居民消费行为受其一生全部可支配资源的限制,决定消费支出的不仅是当前的收入,还有消费者整个生命期的财富总量,因此,当中央银行降低利率时,股票价格上升,居民的财富水平随之上升,从而促使其当期和未来的消费增加,相应刺激总需求和产出的增长。
3)居民资产组合调整理论。由于耐用消费品或房产属于缺乏流动性的资产,并且对于其质量存在不对称信息,当消费者出现财务困难而将耐用消费品拿到市场销售时,信息的不对称导致这些资产不易变现或需折价变现,而同时其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则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而较少存在这样的问题。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了股价的上升,预示着投资者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大幅升值,投资者对其出现财务困难的预期将大大减弱,从而导致消费者永久性消费支出和住房消费支出的增加,由此拉动总需求和产出的扩大。反之,当股价下跌导致股票等金融资产价值减少时,消费者对其未来出现财务困难的预期增加,就会减少对住房和其它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引起需求和产出的减少。
4)资产负债表效应。资产负债表效应渠道实际上是一种广义的信贷传导渠道。Bemanke和Gertler(1996)列举了广义信贷渠道的三个实际内涵。首先,对借款人来说外部融资要比内部融资代价更大,其融资中的高成本部分主要由无担保的外部融资引起。其次,由于代理成本造成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成本差异与借款人的净资产成反比,这样资产价格的下跌所导致的资产下降减少了可供贷款抵押的资产价值,这将提高外部融资的成本,成本的提高反过来又抑制借款人的贷款需求。再次,任何减少净资产的冲击都将削弱借款人获得融资的能力,而这又降低了他们的投资、劳动雇佣以及生产水平。他们还认为,如果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资产价格下降和总需求下降之间就会出现恶性循环,即所谓的“金融加速器”。恶化的资产负债表会相应引起信贷规模的减少,最初在短期内会影响支出和总需求,而在长期内因其阻碍资本形成和减少流通资本将会影响到总供给。
7.1.3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传导的进一步解释
易纲和王召构筑了货币政策的股市传导模型进一步解释了资产价格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模型假定存在一个封闭的经济,没有名义汇率的变动,利率由市场决定,包括股票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相对成熟完善,并且一般商品价格变动表现出粘性。假定产出(收入)Y(对数表示)是由总需求D(对数表示)决定的,也就是说,产出将随总需求而调整(Blanchard,1981)。
由托宾q的定义可知,q值越大,表明公司资本的市场价值超出资本重置成本越多,因此投资上升。所以,托宾q的大小能够正向影响总需求。并且,在一个封闭经济中,总需求同时也受到消费C(对数表示)和政府支出G(对数表示)的影响。
居民消费的调整取决于财富的变化,而其财富主要由当期的收入和手中持有的股票组成。
对于长期资本市场来说,如果用Q表示长期债券的价格,那么它的瞬时实际收益率等于1/Q+Q‘/Q,借助于永久公债价格Q等于其长期实际利率R倒数的关系,长期债券的瞬时实际收益率又可以表示为R—R’/R,由于存在着短期债券和长期债券之间的套利,在忽略风险溢价的条件下,投资者从长期债券市场和短期债券市场获得的实际收益将是均等的。
模型的解释意义在于,如果经济中存在股票市场,股票价格的上升通过复杂的机制最终影响到总产出、消费、一般价格水平及市场收益率的变化。因此,扩张的货币政策可能因为股票价格的上升产生财富效应,从而拉动消费,使产量扩张。从这个意义上讲,股市的存在无疑是为刺激消费提供了另一条可供选择的渠道,即一种对消费的间接刺激。但是,经验表明这种作用往往不是一种可靠的选择,因为股票市场总是或多或少存在投机行为,从而使得经济沿着一条发散的路径运行,单纯过度拉高股市以刺激需求所进行的货币扩张可能产生的作用适得其反,并引发经济运行在一个危险的路径之上。
7.1.4关于货币政策应对资产价格泡沫的争议
虽然许多研究人员都认为规模日益扩大的金融市场,使资产价格的波动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影响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资产价格泡沫的破裂更可能破坏金融安全和经济的发展,但对于货币政策目标是否应该包括对资产价格波动的调控,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问题的焦点在于同一时期货币政策目标可能不止一个,各个目标在运行方向上也并非完全一致,将资产价格纳入货币政策目标,是否会加剧目标之间的矛盾,从而对其它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带来过度的负面影响。这些争议主要存在两方面的观点。
1)货币政策应调控资产价格
这种观点认为中央银行应该利用各种货币工具对资产价格进行调整,这种措施或者可以影响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或者能够影响资产价格泡沫破裂的概率,也就是说,货币政策应该对资产价格波动的趋势进行干预,以使资产价格能够得到控制,其基本的理由包括:
(1)资产价格可以成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由于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与股票持有的广泛性和深度有关,因此,现在的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有了更为紧密的关系,资产价格的波动性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即经济增长和价格稳定目标。前述也已经提到资产价格可以通过财富效应等渠道影响到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波动的回应拓宽了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从而有利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2)资本市场的日益扩大也使资产价格波动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金融资本市场的资产规模远远大于实体经济的规模和增长速度,与此相伴的是普通居民持有股票等金融资产的比重不断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资产价格泡沫一旦崩溃,会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因此,中央银行应该关注资产价格的波动,在资产价格泡沫的初期就采取适当措施进行阻止。
(3)即使社会经济处于物价稳定、低通货膨胀及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相对平稳的时期,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所导致的金融体系的内部失衡会累积起来,并在特定时机爆发,美国在九十年代经济就呈现为低通胀、高增长的发展状态,而资产价格在这个时期也经历了极度的膨胀,美国在2008年开始所遭遇的金融危机及由此引起的经济困境,不能不说和这一时期资产价格的过度膨胀有一定的关系。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中央银行已经比较成功的控制了通货膨胀、并能够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时,在这种稳定的经济环境中,各经济主体会比以前更愿意承担风险,也会更多的进行金融创新和投资,从而使资产价格的波动性进一步增大。
(4)资产价格的波动会对实体经济的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资产价格中包含了大量有关通货膨胀和物价水平的信息,能够预测到通货膨胀的未来趋势,并且当资产价格出现过度泡沫时会对一般物价水平造成损害。因此,一些人建议将资产价格的变化编入物价指数的构成,使公开的社会物价指数能够反映资产价格的变化。这样中央银行在制定价格稳定的目标时,自然就将资产价格波动的影响考虑在内,从而增强货币政策的效果。当然,这样的想法也遭到许多质疑,即使是持货币政策应干预资产价格波动观点的人,因为资产价格波动远比一般商品价格易变的多,从而影响对一般物价水平变化的判断。
(5)Schwarthz(2003)认为中央银行和政策当局关注资产价格膨胀效应对稳定金融体系是很重要的。在资产膨胀期,贷款人根据资产抵押进行贷款的行为,在膨胀破灭后对贷款人的损失很大。他建议在资产膨胀期,政策当局可以通过征收因资产价格上升而增加的信用扩张部分的资产准备金,影响贷款人的资产组合。除了计算资产价格在通货膨胀中的影响,中央银行更应该警惕资产抵押贷款价值下降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脆弱性。
2)货币政策不应该对资产价格波动做出回应
这种观点并不否认资产价格的泡沫膨胀和破裂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会造成大的冲击与破坏,但认为货币政策在资产价格泡沫发展时期做出适宜的回应存在许多的障碍:
(1)Bemanke和Gertler(1999)认为即使资产价格在向外传播冲击的时候起一定的作用,但将资产价格加入货币政策规则中所起的作用很小。他们在股票价格中引入与影响投资的金融摩擦类似的外生泡沫,发现虽然股票价格对产出有直接影响,但考虑产出和预期通货膨胀的政策规则与考虑股票价格的政策效果相似。在后来的研究中Bemanke和Gertler(2000)进一步指出,弹性通货膨胀制是有效的标准化制度,可以实现总体宏观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假设预期通货膨胀稳定,货币政策无须也不必对资产价格的变动做出反应。只有当资产价格能作为潜在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压力的信号时,资产价格才与货币政策相关。但是,Bemanke和Gertler(2001)认为,因为无法区分资产价格变动是来自于泡沫,还是源自基础因素,货币政策当局对资产价格做出积极反应的潜在成本会很大,这将对经济发展不利。因此,直接的资产价格目标制并不理想。
(2)货币当局如果要对资产价格波动做出正确地应对,就必须知道最优的资产价格水平处于什么位置,即货币当局想要干预资产价格,必须比市场参与者拥有更多的信息,也有比市场更强的对资产价格趋势的预测能力。但如果货币当局没有比市场参与者更多的额外信息,则没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货币当局能够比市场参与者更准确的知道资产价格处于什么样的泡沫状态,泡沫又会在什么时候破裂。另一方面,Kerstin(1999)认为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必须建立在对引起资产价格泡沫的根本原因具有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即使能够对资产价格泡沫生成的原因具有正确认识,但货币当局在确保即能够刺破资产价格泡沫,又可以不损害金融市场的正常运作,同时也不会对经济的其它方面造成损害方面,存在巨大的困难。
(3)货币政策的效应并不是万能的,其应该专注于能够做和应该做的事情。一方面,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维持一国经济中的价格稳定,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并不能控制经济中的相对价格。理论上,资产价格是其未来现金流的净现值,是一种相对价格,其价格取决于经济产出的成本和收益之差与贴现率,资产价格并不是货币价格的代表,从长期看,资产价格并不能充当货币政策的可靠指标,因为并不能确定资产价格与货币供应量之间以及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按照传统的观点,货币政策只有在资产价格影响到总需求及通货膨胀和物价稳定,或者资产价格的巨大波动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稳定时,才应做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