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经典的资产价格决定理论
资产价格究竟由什么决定,并且受那些因素的影响?这是资本市场出现以来人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这方面形成了许多理论来解释资产价格的内涵,包括经典的以内在价值决定为基础的资产价格理论、理性泡沫价格理论以及以行为理论为基础的泡沫价格理论等。本部分将对这些理论进行简要阐述,并且在相关研究基础上,本文对正反馈交易模型的缺陷进行了修正,构筑形成了异质正反馈交易模型,以期更准确的说明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及其变化过程。
3.1.1股票的内在价值
在资产价格的研究中,人们更多的是基于风险资产股票来讨论的。股票是由股份公司发行的,并由公司股东持有,代表股东对公司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的有价凭证。对于一个投资者来说,其所以愿意付出一定的货币购买股票是因为股票可以为其带来股利收益,或在将来的某一时刻以高于购买时的价格售出而获利。但是,选择那些股票进行投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在选择某一只股票进行投资时,往往会问自己,以现在的价格购买这只股票是否值得。这时投资者据以比较的标准是什么呢?也许投资者潜意识里在与股票的价值进行比较,即以现在的价位购买是否具有投资价值。这里,我们将其称为股票的内在价值以区别股票的价格。
1)货币的时间价值和股票的风险溢价
(1)货币的时间价值
今天的100元和五年后的100元,你可以任选其中之一,那么你将如何选择?毫无疑问,在没有特殊情况的条件下,人们会选择今天的100元。因为,如果我们将现在的100元进行投资,如存入银行,那么五年后我们所拥有的现金将不止100元。实际上,这表明人们认为今天100元的价值要高于五年后的价值,也就是货币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增殖,这就是经典财务理论中货币的时间价值。货币的时间价值人们通常以货币经过一段时间(大多数情况下以一年为期)而获得的增殖率来表示。人们通常以利息率表示货币的时间价值。
(2)股票的风险溢价
股票投资的风险,就是股票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比如,你投资于某种股票并预计几年后将获得的收益。这种预计的收益并不肯定发生,也许几年后,突然发现,你不但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反而将本金也损失不少,虽然,这种可能性也许并不比你达到预期收益的可能性大,这就是风险。
证券市场上,投资者一般面临两种风险。一种是系统风险,即由能够影响整个证券市场所有股票的因素所引起的风险,如经济波动,利率的变化等。另一种风险为非系统风险,它是某种股票(特定公司或行业)所特有的风险。对于非系统风险,根据马科维茨(1952,1959)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者可以通过设计适当的股票投资组合使之降到最低甚至消除,而系统风险则是投资者无法消除的。风险收益是投资者由于冒风险进行投资而期望获得的超过无风险收益(货币时间价值)的那部分额外收益,也就是说,投资者所冒风险要求相应的收益补偿,补偿额的大小取决于所冒风险的大小,并与之成正比,否则没有人愿意投资于风险资产。但根据资产投资组合理论,能够从收益中获得补偿的仅是不可分散的系统风险,而非系统风险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中,并不能期望获得相应的补偿。
(3)股票的预期收益率
股票的预期收益率是在综合考虑包括风险在内的因素后,投资者预期所能获得的收益率。
简单的说,(Rm—Rf)是当股票所承担的风险为市场平均风险时所要求得到的风险收益率补偿。β值表示个股的风险程度,它是相当于市场平均风险而言的。如当β=2时,则第i种股票所要求得到的风险收益率补偿就是市场平均补偿的2倍。
2)股票的价值
投资者愿意持有股票是因为股票的持有者可以从中获得股利收入以及将来可能以高于购入的价格出售股票时所获得的资本利得。
理性的投资者应将股票的价值与现实股票市价进行比较,然后权衡利弊做出自己的决策。
3.1.2有效资本市场假说
股票的价值是由其未来能给投资者带来的现金流所决定的,但它的价值需要通过具体的市场交易来体现,什么样的市场能够准确的实现这一点?1965年,法马在有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的基本特征,实际上也就是该理论的假设前提:
(1)完全信息。股票市场具有完全信息,并且全部的信息都已经反应在股票的价格之中,同时信息在投资者之间是对称的,不存在内部信息。
(2)市场是无摩擦的。市场不存在交易成本,因此价格不存在粘性,并且市场具有无限的流动性。
(3)理性投资者假设。市场中所有的投资者都是理性经济人,他们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主观概率分布具有对称性。
(4)独立同分布假设。投资者对于股票未来收益的主观预期是独立同分布的,投资者之间不存在相互影响。
(5)信息反映即时性假设。所有的信息都充分、及时的反应在股票价格的变动之中,不存在时滞,因而股票的变动是即时的,不存在一个连续的扩散过程。
(6)借贷无限制。市场上的所有投资者都可以及时获得所需资金,不存在资金上约束,因此,当股票价格出现偏差时,投资者可以通过无限制的借贷,利用市场的错误获利,这样的条件下市场是即时纠偏的。
从上述假设条件可以看出,现实中并不具备这样的完美市场,但它也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现实中的资本市场应该向那个方向来改进完善。法马自己也认识到这一点,因而他进一步放宽限制,将现实中的市场按有效程度划分为三类,这些在上一章节已经提到了,这里不再赘述。
3.1.3套利定价理论
前面提到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看成是一个单因素模型,即个别股票的风险由该股票收益与市场平均收益的协方差决定。但罗斯认为股票的价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据此在1976年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PT)。该模型认为,可以将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区分为两类:一类影响市场中的全部股票,一类影响其中的个别股票,这样可得到如下的套利定价模型:
其中:rf是无风险收益率,βjk是股票j的风险系数,xk是影响因素,εj是股票j的个别风险溢价。
上述套利定价模型实际上给出了一定风险条件下满足无套利条件的资产收益率,在这一收益率条件下,投资者无套利机会,即无法获得超额利润,只能获得与股票风险相匹配的收益。当不满足套利定价条件时,投资者就可以无风险的进行套利投资,如投资者可以卖空低期望收益率的资产,买入同等金额同等风险的高期望收益率资产,这样就可以在净投资为0的条件下,无风险的获取套利利润。这种套利投资最终会使投资收益率符合套利定价模型,套利机会消失,均衡价格形成。同样的,市场中的理性投资者均有能力迅速发现这种偶然的偏离,并进行无风险套利,因此市场的均衡价格是即时恢复的。
有效市场假说、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及套利定价模型是经典财务理论的核心部分,这些经典理论构成了一个清晰的理论脉络,资产价格的基础是其内部价值,而其内部价值是由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的净值决定,市场的有效性及理性投资者的套利行为能够即时纠正资产交易价格偶然的偏离,使资产价格基本体现其内在价值。经典的资产价格决定理论在其理论框架下,非常完美地解释了资产价格的决定和形成,也深刻的揭示了资产价格的本质,但在对现实现象的解释方面其存在很大的缺陷与不足,比如人们就会发现资产价格经常会较大的偏离其公认的价值区域,并且有时是在一个较长的期限内。理性泡沫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是人们试图更好的解释现实状况而产生的理论。
第二节理性泡沫理论
严格的说理性泡沫理论并没有脱离经典资产价格理论的基本框架,理性投资者依然是该理论的基本假设前提,这里的理性投资者与前述略有不同,他们并不仅仅考虑资产的内在价值,而是只要预计能够获得与风险相匹配的预期收益,他们就会继续持有资产。Campbell(1987,1997)通过放宽经典理论的价格收敛条件给出了理性泡沫的基本框架,这种情况下,公式仍然被认为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但公式中的收敛条件被放宽,演化生成一个泡沫项,假如以时间t为期初,并且假定每期的预期收益率不同,则有价格公式:
公式中的附加项Bt就是所谓的理性泡沫,它按照一个理性的预期收益率膨胀,即在下一期膨胀为Bt+1=BtE(1+Rt+1)。
Campbell还给出了检验理性泡沫是否存在的方法。
显然,在理性泡沫不存在的条件下,如果红利对数增长Δd和资产的对数收益r是平稳序列的话,那么由式可知,dt—pt也是平稳序列。相反,如果dt—pt序列存在单位根的话,就表明其不是平稳序列,也就说明存在理性泡沫。Campbell(1987)、Froot(1991)及Craine(1993)分别利用美国资本市场建立以来的一百多年的指数及红利序列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dt—pt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因而资本市场存在理性泡沫。
理性泡沫理论并没有一个非常完善的理论体系,也可以说是经典资产价格理论的一种延展,它是通过一定的实证方法来证实其理性泡沫假设的存在性,并没有一套自身完整的理论基础。并且由于实证的局限性,只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检验,但它仍然无法解释中短期的资产价格泡沫,及泡沫是如何破裂的,因为理性泡沫并未考虑泡沫破裂的可能性。实际上,行为金融理论对价格及价格泡沫的形成和破裂的解释更具说服力。
第三节行为金融与资产价格的非理性泡沫
3.3.1行为金融
1)行为金融的理论基础
古典经济学研究依赖于理性人的基本假设,即人们受自我利益的驱动,并有能力在不确定条件下做出理性判断和决策,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研究人的心理、情绪是不科学的,并认为经济学是一种非实验科学。然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学,修改和验证各种基本的经济学假设,这使得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实验和各种数据的收集,从而变得更加接近于实际和更加可信。这些研究大多数扎根于两个相辅相成的领域,即认知心理学家有关人的判断,以及实验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理论的实验性测试。总体来说,实验经济学与心理学、行为学、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理论密切相关。
(1)行为金融与心理学
按照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的解释“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也就是说,心理学和经济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渊源。
1902年,法国心理学家Tarde出版了《经济心理学》一书,书中强调了经济现象的主观方面,并提出了主观价值论和心理预期的观点,标志着经济心理学的诞生。经济心理学是关于经济心理与行为研究的学科,它强调经济个体的非理性方面及其重要影响。1942年Reynaud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中提出:人的行为并不是严格合乎逻辑的,而往往存在非理性因素。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经济心理学的研究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仅有少量研究成果面世,而且综合来看,这段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上,理性心理的观念仍在整个经济界占据着主导地位。
考察行为金融学、行为经济学与经济心理学,它们的历史根源和发展变迁过程各不相同,并且它们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存在着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西方心理学流派对经济学的影响。其中经济心理学起源于欧洲,更多地受到了传统欧洲式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影响;行为经济学在美国起源与复兴,更多地受到根植于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影响;行为金融理论则更多地受到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是将心理学作为其研究金融问题的一种工具,它对投资者心理和证券市场效率的研究源于对一般经济主体心理和商品市场价格的研究。
西方心理学对经济学的影响具有悠久的传统,体现在心理——行为分析方法在经济研究中的运用。纵观经济学说史,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主流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还是非主流的其他各种经济学流派,都可以发现心理——行为分析的影子。尤其是凯恩斯之后的现代经济学各流派,开始适应性地、较多地应用心理——行为分析方法,它包括:
①金融市场中的经济心理与行为。如众多行为金融理论大师对投资心理与行为的分析(Thaler,1981),有关税收心理和逃税行为的分析(Lewis,1982;Robben等人,1984),有关地下经济行为的研究(Wilensky,1981;Feige,1982),有关通货膨胀的经济心理和行为分析(Ratchlor,1986;Kemp,199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