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葛佳明:实现低碳经济,世界别无选择[J],金融经济,2009,12:11-12。
[2]李伟:全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与碳预算[J],国际展望,2009,2:69-81.
[3]林子伦:后京都气候谈判的五大难题[J],TaiwanWatchVol.11,No.3/Autumn,2009:5-12.。
[4]熊焰:《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5]杨圣明: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J],时代经贸,2009,12:16-23。
[6]庄贵阳:哥本哈根气候博弈与我国角色的再认识[J],外交评论,2009,6:13-21。
[7]张春华: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发展之路[J],WTO经济导刊,2009,2:22-26。
[8]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的发展之路[M],气象出版社,2007。
[9]潘家华:低碳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分析[A],见:滕藤、郑玉歆主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度与政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0]庄贵阳:我国:以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J],环境经济,2007(1)。
[11]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2)。
[12]陈柳钦:低碳经济: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13]邢继俊: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D],2009(05)。
[14]我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科学出版社,2009(9)。
[15]童大焕:低碳经济需要“公民运动”[J],环境经济杂志,2008(7)。
[16]胡淙洋:低碳经济与我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1)。
[17]世界资源研究所著,张坤民等译:气候保护倡议[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12)。
[18]张卓元:以节能减排为着力点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纵横,2007(08):2~6。
[19]张俊伟:现阶段的产业升级:趋势、风险与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9(22):2~21。
[20]蒋洪亮: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开辟科学发展新路[J],群众,2009(05):14~15。
[21]徐华清:发展低碳经济:挑战和机遇[J],时事资料手册,2009(05):11~14。
[22]KatherineRichardson等:气候变化-全球风险、挑战与决策综合报告[R],哥本哈根大学,2009。
[23]王小康:发展低碳经济践行科学发展[J],求是,200(922)总515期。
[24]王班班,郑若娟:成熟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呼唤政策“推手”[J],WTO经济导刊,2009(08):61~63。
[25]王宇:绿色经济政策渐渐流行[N],中国经济时报,2009-10-13(3)。
[26]陈志恒:日本构建低碳社会行动及其主要进展[J],现代日本经济,2009,(5):12-15。
[27]IPCC:气候变化2007:综合报告[R],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第二和第三工作组的报告[核心撰写组,PachauriRK,ReisingerA(编辑)],日内瓦:IPCC,2007:1-104。
[28]谢军安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
[2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Z],2008-10-29。
[30]金乐琴:我国如何理智应对低碳经济的潮流[J],经济学家,2009,(3):38-40。
[31]任力:低碳经济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47-50。
[32]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济经,2008年4月第4期(总241期):153-160。
[33]邓梁春:应对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J],世界环境,2009(1)。
[34]邢继俊等:我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7(10)。
[35]冯之浚等: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2009-04–21。
[36]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4),
[37]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
[38]谢军安,郝东恒,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
[39]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我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3)。
[40]赵刚,林源园,程建润:欧盟大力推进低碳产业发展[J],Sci-TechStars科苑·交流,2009(12),117-119。
[41]蔡林海:低碳经济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大格局[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2]Sturluson JT.Economic Instrument for decoupling Environmental Pressure from Economie Growth[R].Projecet Deion,August13,2002.
[43]OECD. Indicators to 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 from Economic Growth[R]. Summary Report, OECDSG/SD. 2002.
[44]Tapio P.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 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the c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nd between 1970 and 2001[J].Journal of Transport Policy.2005 (12):137-151.
[45]N.Stern.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TheStern Review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46]漆先望、温静、赵晓艳、池瑞瑞:社会协作度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1)。
[47]刘奇:21世纪农业的新使命——多功能农业[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6)。
[48]何凡:农业的生态功能及其与农业现代化路径之关系[J],农村经济,2005(3)。
[49]周江平:后石油时代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方向选择:第三次国土整治和第二次农业产业化浪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文化研究中心[J],调查研究通讯,2009(1)。
[50]吴新博:石油农业与生态农业[J],发展研究,2004(6)。
[51]四川大学、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低碳经济对四川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R]。
[52]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二五规划课题汇编[R]、光伏产业基地规划[Z]、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Z]、“十二五”期间加快高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发展思路研究[R]、促进四川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思路与对策[R],2008~2010。
[53]四川省经济信息中心: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R]、成渝经济区特色产业发展重点与分工协作[R],2009。
[54]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提高四川天然气利用水平的思路与对策[R]、四川水电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R]。
[55]四川省科技顾问团: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转化的相关问题研究[R],2009。
[56]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分类思考[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1(05)(总第70期)
[57]邹十践:以信息化带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J],建筑机械化,2002年第1期,24。
[58]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产业发展司:《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总报告(上册)》(专题篇)[M],北京,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产业发展司出版社,2002年版,4。
[59]俊清:捆绑式战略——低碳之路与建筑节能[R],北青网,2010(03)。
[60]徐国东:建筑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R],建筑中文网。
[61]陈岱林,黄如福:信息化是建筑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R],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62]埃森哲卓越绩效研究院: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该如何发展[R],2010(01)。
[63]张军,杜文: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战略思考[R]。
[64]《四川省内河水运发展规划》[Z],2009。
[65]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纲要[Z]。
[66]四川大学:发展低碳经济对四川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