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30800000007

第7章 融合的含义(6)

(1)“性善论”。《三字经》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前两句是孟子的观点,《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后两句是孔子的观点。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四句话合起来的意思是说,人生来的本性就是善良的,并且人与人之间都差不多,只是由于后天个人修养和学习的功夫不同,差距就拉开了,有的成了圣人君子,有的成了乡愿小人。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固有的“良知”、“良能”是仁义的萌芽之缘。“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性本善的观点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沟通和协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性恶论”。荀子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人性虽恶,但可以经过教化而变善。荀子主张运用礼义所产生的教化功能,使人受节制而免于贪欲。他认为,就是圣人贤者其本性也是恶的,其圣是道德修养的结果。荀子的观点对中国传统的教育有重要的影响。

(3)“善恶混论”。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的思想,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如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他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善与恶的本性,人性中善恶兼杂,而非独善或独恶,其行为全在一个“养”字。后天养以善性,就使善性不断增长;养以恶性,就使恶性膨胀。

(4)“无善无恶论”。 告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性”的思想家,《孟子》书中记载告子的言论说:“生之谓性。”又说,“食色性也”。告子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人生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人性如水,盛何器皿,就成何形状,注入杯中就杯的形状,注入碗中,就是碗的形状。人自然生成的求生存、求生殖的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告子认为善恶的分化,完全取决于人的后天行为。“无善无恶”给人们的提示就是后天努力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不管对人性如何理解,但人性可塑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性较为一致的看法。孔子首先提出人性可塑的主张,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说,人人所禀受的天性,本来是差不多的,但一经后天的习染,人与人之间便渐渐有了差别。孟子认为,塑造人性,导人为善,关键在于“存其心,养其性”。他从树木说到人性:“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若得到滋养,没有任何东西不能生长;若失掉滋养,没有任何东西不会消亡。荀子则认为,一定的行为举止和风俗习惯,可以改变人们的本性;专心致志的培养教育,可以改变人们的积习。告子提出“性无善无不善”,也在于说明人性是可以塑造的。后人朱熹提出关于性的比较明确的界说,他说:“性者,人生所禀之天理也”。王夫之接受了“性即理”的命题而加以改造,提出“性者生之理也”的命题,他说:盖性者生之理也。均是人也,则此与生俱有之理,未尝或异;故仁义礼智之理,下愚所不能灭,而声色臭味之欲,上智所不能废,俱可谓之为性。

3、人的本质

本质:事物的内部联系,指某一事物最根本的属性。人的本质:人的最根本属性。人之所以是人的标志,以及区别于动物的特殊的质的规定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讲的社会关系是广义的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血缘关系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文化关系、宗教关系、人际关系等。所有这些关系的总和,就是人的本质。根据这一含义, 我们应对人的本质做如下理解:

(1)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尤其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2)由于人的社会关系会发生变化,所以人的本质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3)由于人的社会关系不同,所以人的本质也就不同。这样,马克思以前的某些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并不存在。

(4)人的本质是多方面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生产关系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主要表现为阶级性。

应当说明的是,关于人的本质可以做两个方面的区别: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从人与动物的区别的角度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这是整个人类与动物的根本不同;从人与人的区别的角度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由于人们所在的社会集团不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因而人与人不同。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决定了人与社会密不可分。一方面,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人创造的、承担的,都是人的关系,都是人的本质的反映。另一方面,一切人又都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任何人都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关系,脱离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就失去了人的本质,将不称其为人。人的一生是在社会关系中完成的,人是社会关系这个大舞台上的演员,没有这个大舞台,任何人都不能演绎自己的人生。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基础,无产阶级的人生观要求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集体主义原则,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奉献等结论,都是在正确认识了人的本质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或者说是人的本质所决定的。

(二)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助于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人际交往的目的是达成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与协调,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具有互动性、选择性、多层次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际交往可以是语言式的,也可以是非言语式交往。有机构在研究成功者案例时发现。一个人的“智慧”、“技能”和“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15%,其余85%则取绝于良好的人际关系与良好的人际沟通效率。也就是说:我们的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智商高低和努力程度。主要是决定于我们与亲人、朋友、领导、下属、同事间关系处得如何。人与人之间怎样和谐相处呢?

1、要以平常心对待利益和荣誉。生产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理想状态下是指人们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但这是不可能的。现实生活中,人们获得的利益和荣誉与自己在工作中创造的价值还不能完全对等,人们在心理上就不会完全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难免会产生。当矛盾发生时,心态就显得非常重要。有了平常心,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始终相信公平是相对的,利益的均衡是长久的,失衡只是局部的、暂时的。

2、要学会宽容。宽容是衡量一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标志。宽容就是心胸宽阔有气量。林则徐有句名言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宽容就是要能够容人之长,容人之短,容人之过。容人之长,就是不嫉贤妒能;容人之短就是允许别人有短处;容人之过就是善于与那些反对过自己的人一起交流、一起共事。宽容别人还要求学会换位思考。我们应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换位思考才能理解别人的初衷,减少或避免误解。

3、要学会尊重别人。人人都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但要明白,尊重都是相互的,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这是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想要被人尊重,自尊是前提,尊重别人其实就是自尊,因为你不能对别人表现出尊重的时候,就会被人看不起,也会伤到自尊。巴尔扎克就曾说,谁自尊,谁就会得到尊重。短短几个字,点出自尊是如此之重要。

4、要善于沟通。沟通就是使两方通达。沟通是我们做事情的中心,大多数人的问题都可部分或全部地归因于缺乏沟通。沟通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经常性与人沟通,在沟通中相互了解,就容易与人和谐相处。同时,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不是没有矛盾,而沟通是解决矛盾的最佳方法。沟通要讲究艺术,我们常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讲的就是沟通的能力和效果,这个过程需要大学生不断学习和实践。只要大学生积极开发和充分调动自身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公关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使用和完善这些能力,就一定能够大幅度提高自己的人际沟通技能,从中体会到与人和谐相处的奥妙与乐趣。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人与人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与落脚点,

§§§第三节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含义

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二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共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其中科学精神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人文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

一、什么是融合

“融”字从“鬲”,“鬲”是古代一种与鼎相似的烹饪器, 本义是“炊气上升”的意思。“合”字会意,从“亼”即三面合闭,从“口”,本义是闭合、合拢。融合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物质有机结合,使结合物比原来任何一方物质更加优质的过程。融合而成的物质兼有原来单个物质的属性。所以“融合”也可以引申为“长远、长久”之意。比如古代的青铜就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冶金史上最早的合金,这样融合而成的青铜坚硬无比。可见,早在数千年前的古人就已知道融合之术。后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内的多方面发展了融合技术,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

应该指出的是,当人类在物质领域游刃有余地使用“融合”技术的时候,也在人类自身以及在精神世界里广泛使用融合之术。民族之间的融合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促进了人类自身体质的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促进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文、理、工、农、医等各学科的深层次融合促进科学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学科之间的融合体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就是要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二、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含义

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指当代大学生在科学的征途中应该具有人文气质,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应具有科学气质,简言之,就是指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科学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的科学精神。

(一)科学的人文精神

所谓科学的人文精神是指大学生在对人的生存意义、生存价值的实践过程中应积极地吸取科学,妥善地发展和应用科学,从而培养出一种为人类创造一个更美好生存空间的精神,最终达到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境界。科学的人文精神要求大学生表现人文精神气质要具有科学性,要符合客观规律,要在规律的指引下进行人生各项实践活动,而并不是仅凭义气用事,做出违背自然规律的事。客观规律包含了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1、符合自然规律的人文精神

自然规律是指不经人为干预,客观事物自身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称为自然法则。《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这样的:“自然规律”乃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客观事物内部的规律”。自然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它可脱离人的实践活动而单独发生作用。人类不能改变、创造或消灭规律,但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多少年来,人类通过探索、实践发现了许多蕴藏在自然界内部的客观规律,并有效地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服务,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可以说,人类每前进一步,都与发现和利用自然规律有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人类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甚至超越客观规律给自然和人类本身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符合自然规律的人文精神是指当代大学生在表达爱国主义精神、民主与法治精神、谦敬礼让精神和诚实守信精神的时候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同类推荐
  • 母语传播概论

    母语传播概论

    在人类跨文化、跨国界的信息传播活动中,存在着一种极为普遍的传播形态——母语传播。由关锐和李智主编的《母语传播概论》从国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双重视角观照母语传播,理论与实践、学理与案例相结合,论述了母语传播的基本内涵和特点、基本模式和作用、语言转换、文化对接及效果评估等基本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母语传播实践为例,介绍了母语传播的两大发展趋势——新媒体化趋势和本土化趋势。
  • 中国广播影视发言人答问录

    中国广播影视发言人答问录

    广播影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人们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产品。坚持导向和面向市场并不矛盾,受众就是市场,占领市场就能够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
  • 赠言寄语

    赠言寄语

    《赠言寄语》讲述了:读书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博采知识,可以增长才干,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阅读撼人心弦的高贵作品,就如同亲炙伟大性灵的教化,吸收超越生老病死的智慧,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让心灵沟通过去和未来、已知和未知。
  • 报纸是“谁”:美国报纸社会史

    报纸是“谁”:美国报纸社会史

    自1690年诞生至今,美国报纸历经沧桑变故,其报道模式亦处于不断的流变之中。报道模式是指报纸在其日常新闻生产实践中所依循的准则和样式,它是报纸新闻生产的常规形式,是报纸长时间都在使用的报道方式。本文试图在“事实选择”和“事实呈现”两个维度上透视美国报纸报道模式在不同时期的内涵与特点,探究报道模式的流变轨迹及流变动因。“事实选择”是指报道模式中选择了什么样的事实,“事实呈现”是指报道事实时采用什么样的手法。“事实选择”和“事实呈现”是新闻生产紧密联系的两个维度,选择了某种事实也就随之选择了与之对应的某种呈现方式,两者骨肉依存。
  • 教育的逻辑

    教育的逻辑

    《教育的逻辑》立足现实和本土,着眼未来与世界,努力构建与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相适应,以人为根本,以教育公平为基础,以价值教育为灵魂,以能力教育为核心,以教育制度为保障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深刻揭示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教育价值与价值教育有机构成的现代教育价值建设内涵,充分表达现代教育的切实性和引领性有机统一的现代教育功能特征。
热门推荐
  • 倾城天下:愿君留

    倾城天下:愿君留

    初遇。他是温润尔雅的少年却似乎有道不尽的忧愁。她是不问人间百态的药女,忘却世事。却似乎都只是被丢弃的可怜人。他觉得她好像那么熟悉。她觉得他好像不那么平凡。“不是说好要带我走的吗?”“不是说好的吗?”药谷的撕心裂肺却毫无回应有的只是鸟兽惊飞。终于寻觅他却发现他们似乎永远也不可能,他十四岁以一手暖玉萧名震天下而她是那么的平凡。她走了,他未留。当我寻得倾城容颜你是否会留下。粉身碎骨也不惜。当我们再次相遇我一定要带你走。万劫不复又如何。倾城天下,愿君留。万劫不复,愿汝怡。
  • 万千宠爱于一身:霸君宠妃(完结)

    万千宠爱于一身:霸君宠妃(完结)

    为什么一觉醒来,她的世界就这样改变了。西皇最得宠的云妃,居然变成了一个丑陋令人作呕的女人。昔日万千宠爱于一身,今日却成了任人凌辱的阶下囚。曾经的奢华生活已经离她远去,深爱的男人始终不愿意相信她就是一直陪伴了七年的女人。凌仙云一个被巫术所害的西皇妃嫔,当她的容易被巫术所改变的那刻起,她注定要失去所有,甚至自己深爱的男人。有谁会去相信这样荒谬的事情呢?一夕之间容颜全变,变成陌生的女人?轩辕灏无法相信眼前的女人就是她的仙云,她拥有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美,而这个女人却长着一张丑陋的面容。谁能告诉他到底是怎么回事?
  • 狐尊独宠

    狐尊独宠

    一个新新人类,前世,没有体会过亲情,只被当成工具。再一世,好不容易体会到母爱,却硬生生被人分离十六年上天为何这样待她。他,一代狐王,却被封印,得她相救,发现……竟然是她……!!!!
  • 食育:从摄取营养到重视饮食行为

    食育:从摄取营养到重视饮食行为

    本书介绍了日本时下最为流行的婴幼儿饮食新理念——“食育”。让孩子“吃什么”、“吃多少”,强调的只是摄取营养,而“食育”专注的是“怎么吃”,怎么让孩子有吃的欲求:既爱吃的东西,又爱吃的过程。
  • TF谁的青春错过彼此

    TF谁的青春错过彼此

    这是一本关于青春虐恋的故事主要以男主王俊凯王源,易烊千玺【栀玺】与女主栀棂【栀久析】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 银质

    银质

    平凡的学校,平凡的日常,平凡的男主角遇上满身伤痕的少女,一切都变了。我想讲述的,是一个有关爱与恨,忠贞与背叛,稚嫩与成熟,牺牲与成长的故事。会有热情的吻,伤心的泪,甚至是绝望,恐惧。我本来想,刻画一个比较完美的主角形象,那是我十年前的想法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加,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就愈发清晰起来,把他放到各种各样的故事中,完成人格的雕塑,灵魂的塑造。总的来说,会是一篇奇幻的故事,主角们有着各种奇妙的力量,也背负着沉重的责任,和悲痛的过往,有些甚至是不愿回忆的伤痛,但是这也正是力量的来源,正如前面所说,是爱与恨。
  • 柩明

    柩明

    魅瞳是二十一世纪的王牌特工,却在执行任务之前被水呛死。身穿到了一个沙城中,不知道什么时候,被人盯上,“娘子!为夫我找你找得好苦!
  • 龙影阁

    龙影阁

    不爱读书的林雨,因保护自己喜欢的女孩被莫名的黑洞吸入,来到了一个不知名的世界,他在这个世界过上了不一样的生活,直到那一天的到来…………
  • 华严经纲目贯摄

    华严经纲目贯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生真魔

    天生真魔

    陆逊与夫子论道。夫子问曰:“何谓王道?”陆逊答曰:“若对手不乖,便从其身上碾过。”夫子又问:“何谓霸道?”陆答:“若乖,也碾过。”夫子再问:“何谓仁道?”陆答:“碾过之前,先知会一声。”夫子大笑:“那,何谓天道?”陆亦笑:“任何时候,想碾谁就碾谁。”夫子捧腹,问出最后一个问题:“何谓道?”陆逊指自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