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YSTERY BEHIND ECONOMIC MIRACLE
撰文|朱宇方博士(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
导读/INTRODUCTION
在世界经济剧烈波动、欧债危机风云诡谲之际,德国的稳扎稳打令人惊叹,甚至被誉为又一个“经济奇迹”。
近几年,骤然爆发的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给德国经济带来意料之外的考验,但也给它提供了难得的自我表现舞台。2008/2009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引发经济衰退,由于德国经济出口依赖度较高,更是遭受重创。
2009年德国的年度经济增长为-5.1%,经济衰退程度超过欧元区整体水平,亦超过西班牙、希腊等南欧国家,但实际上自2009年第二季度起,德国经济便开始触底回升。随后,在经历了反弹和回稳这两个阶段后,2013年德国经济保持了平缓增长的总体态势。据联邦财政部预计,德国2014年的经济增长率为1.60%至2.85%。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老牌出口强国,2013年德国对外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为-0.3个百分点,而国内消费却达+0.7个百分点。可见,虽然出口疲软拉了后腿,但内需的强劲增长,反而使德国经济的增长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
另外,2012年德国联邦政府破天荒地实现了3.4%的预算结余,2013年的财政结余预计为2.2%。这个现象虽然与德国国内危机救助机制的退出有关,因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这仍无疑表现出德国联邦政府控制预算支出的决心和能力。
在世界经济剧烈波动、欧债危机风云诡谲之际,德国的稳扎稳打令人惊叹,甚至被誉为又一个“经济奇迹”。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原因进行解读:
在欧元区内,德国是统一货币的受益者
GERMANY BENEFITS FROM THE EUROZONE
众所周知,欧元区并非“最优货币区”,区内经济不均衡是欧元区建立时就已存在的先天不足,也是欧债危机的一个重要的深层原因。然而在这个“非最优”的统一货币区中,德国是一定意义上的获益者。
德国经济学家海纳·弗莱斯贝克(Heiner Flassbeck)一针见血地指出:“货币联盟的核心是:所有成员国就某个目标通胀水平做出约定。”由于欧元区国家并不存在明显的输入性通胀差异,因此单位劳动成本可以说是决定各成员国通胀差异的关键因素。
在下面的图中我们能看出,欧元区各成员国的年通胀率差异不断累积,使它们的价格水平差异越来越大,而在单一货币区中,这表现为“隐性汇率差异”。例如,通胀率相对较低的“德国欧元”的币值被低估,而通胀率较高的“希腊欧元”的币值被高估。
但可以确定的是,欧元区内部的不均衡性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的,而且不断加大。虽然德国是短期的受益者,但从中长期来看,欧元区的不稳定对德国而言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和政治风险。
简而言之,德国因为维持较低的单位劳动成本而获得了相对于其他货币联盟成员国的国际竞争优势。某些无法同步提高竞争力的国家失去了汇率工具,被迫用自己的国际收支逆差造就了德国的顺差。有人因此诟病德国进行“工资倾销”,当然对这种提法,学界是有争议的,但可以确定的是,欧元区内部的不均衡性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的,而且不断加大。虽然德国是短期的受益者,但从中长期来看,欧元区的不稳定对德国而言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和政治风险。
欧元区的“德国式”经济治理模式契合德国需求
THE ECONOMIC MODEL OF EU FITS THE NEED OF GERMANY
欧盟现行的经济治理机制是一种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上非对称的治理机制,具有浓重的德国色彩:在货币政策方面,欧洲中央银行具有绝对的独立性,并将币值稳定作为首要目标;而在财政政策方面,则是通过一系列的上限指标对申请加入欧元区的欧盟成员国的财政状况进行评价,对欧元区内各成员国的财政状况进行纪律约束。
这种治理机制从根本上说是由德国一手设计和缔造的。从治理理念来看,二战后德国实施的是以新自由主义为基础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20世纪80年代后更是进一步强调货币主义。具体而言,就是以币值稳定、低通胀为首要目标,原则上反对以扩张性财政政策拉动增长与就业,通过合作主义的集体劳资谈判控制工资增长,保障就业水平。从历史事实来看,20世纪90年代,德国正因为两德统一的后遗症而实施紧缩的财政和工资政策。因此,无论是在经济治理理念还是传统上,抑或在政治经济的现实需求上,德国所打造的欧盟经济治理模式对德国本身而言都是十分适用的。但那些南欧国家显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欧盟经济治理模式与各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需求之间的冲突加剧了欧元区内各国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均衡,而其中德国是获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