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INGTAO,FOOTPRINTS IN THE FAR EAST
撰文|王明阳
导读/INTRODUCTION
1917年,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康有为在流亡海外16年后回到故国,并在那一年首次来到青岛。眼前的景象是他没有预料到的:“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车、中国第一。”从此,他对青岛情有独钟,并于1923年至1927年在此度过了晚年。
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的将军、海军将领、地理学家和经济界代表围在中国版图前,于是乎,近代青岛在德租时期完成了从偏远渔村到商贸城市的演变。当它演化为一个完全德式风格的现代化港口城市之后,亦奠定了当今青岛的城市格局和建筑风貌的基调。
青岛之美,大抵如此。不过,令康有为眷恋的,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致,或许还有德国人在青岛留下的印记-城市规划、建筑以及公共设施。这些即便在百年后看来仍颇为可圈可点的建设,在当时的康先生看来,自然有着毋庸置疑的价值。
德国人对青岛的建设计划始于1897年。当时的德皇威廉二世怀着急于扩张的心情,将战舰派往中国的胶州湾。租借青岛后,德国政府决心斥巨资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将原本只有三百户人家“胶州湾一渔村耳”的青岛建设成“德国远东海军的根据地和模范殖民地”,在经济上要成为开辟中国市场的一个重要门户。大批当时德国国内一流的建筑设计师和城市规划专家应召来到青岛进行实地勘查设计。
1898年秋季,在大规模的城建行动开始前当局发布了严格的建筑规范,这部分为上中下三册的文本,对欧洲人区、华人区及工矿区的建筑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规定:花园面积、建筑高度、卫生设施以及建筑用材都必须符合标准,否则建筑申请一律不获批准。随后的短短几年时间内,行政机构、现代医院、成体系的教学设施、教堂、港口、车站、店铺以及工业区相继建成,得益于统一规划、统一施工,市区建筑虽风格各异,却显得错落有致,浑然一体。
1913年《香港每日新闻》对青岛的报道体现了青岛德国建筑的特点:“从海上眺望青岛城,只见其坐落在一片旖旎风光之中。其建筑整齐美观,重重红色屋顶跃动于层层翠绿之中,令人心旷神怡。这景色简直像是德国的一个小小剪影,这剪影在移植过程中变得愈加完美。”
TIPS:
1903年8月15日,通过德意志银行募集了40万墨西哥银元的股本金,香港盎格鲁·日耳曼啤酒公司的德国商人与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年产能力2000吨,生产淡色啤酒和黑色啤酒。此后,驰名中外的青岛啤酒之历史就此开始。
德式建筑风格
GERMAN ARCHITECTURAL STYLE
从租借青岛的1897年到一战爆发,这21年恰好是青年风格派在德国以及欧洲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建筑一方面强调装饰(如经常在建筑物正面装饰以弧线或者花朵图案),另一方面反对机械风格和大工业时代千篇一律的廉价艺术风潮。青岛至今仍存有德国风格的建筑三百六十余座,青年风格派的作品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严格意义来说青岛所有德式建筑中都有意无意地融入了许多其他建筑文化的要素,如总督府官邸比例和谐、细节元素丰富,是典型的折中主义建筑,但是其东立面的花房完全是一个纯钢结构玻璃围合的阳光大厅,显示出现代主义风格特征,屋顶既有红色筒瓦又有中国传统的绿色琉璃瓦,可谓独树一帜。
下水道系统
SEWAGE SYSTEM
每当某座城市受困于暴雨,青岛的排水系统总是会被拿来作为比对。1901年到1905年间,德国人依照先进的“雨污分离”设计理念,巧妙地加入了“雨水斗”等清污排水机关,在青岛铺设了雨水管道约30公里、污水管道41公里。整个下水道系统相当宽敞,甚至有“可以跑汽车”的传言。百年后的2011年7月2日,青岛市连续降雨21个小时,最强降雨持续40分钟,降雨量超过100毫米。雨势渐停后,一般道路只用了10分钟左右就将雨水排净,重要低洼地段的积水点半个小时左右也把水排干了。
青岛基督教堂大钟
CLOCK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位于江苏路的基督教堂落成于1910年,其塔楼钟表在今天依然很好地工作。2011年,德国人亨利安先生在青岛旅游时偶然发现这座古老的塔楼钟表,经过查证与寻访,他发现这座钟表所使用的齿轮是自己的曾祖父制作的。“我很骄傲,我曾祖父制造的齿轮使用100多年后依然完好无损,我想它还可以用上300年。”亨利安说。
TIPS:
1903年8月15日,通过德意志银行募集了40万墨西哥银元的股本金,香港盎格鲁·日耳曼啤酒公司的德国商人与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年产能力2000吨,生产淡色啤酒和黑色啤酒。此后,驰名中外的青岛啤酒之历史就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