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5为什么股灾总在人们毫无防备时不期而至
2008年的中国股市,寄托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希望。 当广大股民在回味着著名财经评论家、股评家水皮的《新年第一跌也是最后一跌》一文时,个个神情向往地看着其他股评人犹如入冬以来席卷全国大部的雪花般飘来的股评分析文章时,却万万没想到1月21日中国股市却给大家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沪深两市出现双双大幅下跌,深证成指盘中一度曾暴跌997.45点,创下历史最大下跌点位;上证指数全天下跌266点,列历史单日跌点排行榜第六。面对股市的异常暴跌,人们在惊诧之后,更多的是想到股灾为什么总是在人们毫无防备时不期而至?如何在残酷的股市中求得生存、圆自己的“淘”金梦呢?
中国股灾就这样来临
2008年1月22日注定是中国证券史最难忘的一天,在全球股市暴跌和国内宏观调控双重作用下沪深两市均创下历史最大单日下跌点数。沪指全天下跌354点报收4559.75,跌幅7.22%,成交1578亿元。深成指下跌1215点报收15995,跌幅7.06%,成交788亿元。两市仅有24家个股红盘。
早盘沪指以4818.00点开盘,低开96.44点,集合竞价成交7.0亿元。深成指以16761.75点开盘,低开449.18点,集合竞价成交3.6亿元。集合竞价后大部分股票迅速暴跌,两市红盘股票不超过30只。中石油最低跌至25.61元,最为可怕的是中国银行意外停牌。此前有消息认为,中行在美国次债危机中出现大量损失,如果消息属实,银行股将会雪上加霜。沪指在跌破4600点后场内出现一定抄底盘,一些跌停股票快速回升,节能减排、农业等板块显然得到主流资金的青睐。下午开盘后金融股继续暴跌,沪指再度跌破4600点,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两大保险股跌停。
从主力资金的角度来看,基金已成为本轮暴跌的主要推手。一方面基金的规模扩张遇阻,基金已经无力发动大规模资产重估行情,决定基金很难承受非流通股解禁的重压。另一方面秉承传统价值投资理念的基金,对周期性行业拐点到来不可能不知不觉,对政策面的危险信号也不会毫不理会。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基金会在近期如此坚决的大规模减持大蓝筹板块,成为推动暴跌的主要幕后推手。根据统计,在1月3日至14日期间,被纳入统计的基金专用席位(进入上交所个股龙虎榜前10名)合计净卖出40.75亿元,其中1月3日至8日期间净卖出8.69亿元,1月9日至14日净卖出32亿元。从其操作上看,大盘蓝筹股成为减仓的重点,该席位相继卖出中国联通、中国国航、华夏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人寿、中信证券、上海航空、武钢股份。
实际上,随着基金大规模扩张的大幕落下,流动性过剩所主导的资产重估行情也必然随之告一段落,而中国平安巨额融资不幸成为引爆中国股灾的导火索。据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4季度,基金等机构单是减持中国平安206亿元,而中国平安在上市不满一年的情况下就再次启动巨额融资计划,更是加速了基金等机构的抛售行为。
应该说,本轮中国股市暴跌并不孤独,与之相伴的还有全球其他股市在次贷危机压力下出现的集体跳水。实际上,外围因素在内部因素的基础上,再加上监管不力、新股上市操之过急、上市公司公开高价增发圈钱成风,等等,是造成本轮暴跌的主要动力,也是导致中国股灾发生的隐患。外围股市暴跌,尤其是香港H股的大幅下挫,更是给中国股市投资者的心理蒙上阴影,从而加剧了利空因素的效果,扩大了指数跌幅。
2007年底还大谈金融、地产板块行情及2008年牛市观点完全不同的是,大部分机构投资者的牛市预期完全淡化,众多机构纷纷抛出看淡2008年市场前景的明确预期。诸如申万、中信等对市场影响较大的机构投资者,都普遍表达了对市场的悲观论调,而基金也纷纷提前廋身,调整持仓结构以应对可能到来的寒冬。应该说,正是市场主力机构们的做空行为加快了市场下跌步伐。
股灾,再度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全球化”实验课
在目前的全球化语境下,任何“中国股市能超脱于别国逆风飞扬”的幻想都是不切实际的。“地球村”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全球商贸、金融、科技、文化的日趋一体化,在证券投资领域里,更是信息和股民心理的全球化。其后果是,链条中的任何一环“感冒”,大家都要打喷嚏。最近金融大鳄索罗斯说,世界正在经历二战后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其所谓危机,一方面源于全世界经济与美国这只“权重股”的紧密咬合,另一方面则在于恐慌心理借助现代传播媒介,在全球多米诺骨牌式蔓延。中国股民要变得更加成熟,必须更多地磨砺全球化的视野和心智。
对中国而言,融入全球化不等于不设防。全球化让要素更自由地跨越国界流动,倍增了资源在全球配置的效率,因此各国均应拆掉阻碍要素流动的“墙”——但唯一不应拆除的是“防火墙”。全球化使全世界成为一个大连通器,而一旦任何一国发生病变(如美国次贷危机),或任何一国以邻为壑、恶意输出危机,其他国家怎能毫无招架之力而被拉下水、无辜埋单?在全球化大框架下,各国一方面要继续减少不必要的壁垒和管制,另一方面也绝不该忽视设立自我保护的阀门,在紧急情况下能启动“B计划”。
全球化永远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通过敞开国门,达到共赢,关键还是“利己”(本国利益)。然而,这些年来,错把手段当目的、为全球化而全球化、认为全球化就是大门洞开的论调不绝于耳。有人忘了,当年亚洲金融危机之所以发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东南亚一些国家在条件尚未成熟之时,过早地门户大开,结果一有风吹草动,立即引火烧身。今天,转轨期的中国已经踏上全球化之路,尤其必须看清这把双刃剑的锋芒,尽早筑好自己的“防火墙”,趋全球化之利,避全球化之弊。
[本节点评]
股灾,也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课。当人们热情高涨、信心十足的时候,股灾就可能悄然而至。要在残酷的市场中求生存,就要随机应变,把握市场跳动的脉搏。
[相关链接]
等待最后一个傻子
经济学家早就说过,中国股市就是进入泡沫时代,它仍然能够维持很久,在资金十分充足的情况下,在经济周期还在朝好的方向发展的情况下,一般来说泡沫不会马上破裂,所以中国股市上升的趋势还没有改变。从历史上看,世界股市的平均市盈率为15倍左右,发展中国家要高一些,如果经济增长快一点,市盈率在25倍左右仍然属于较为理性的范畴。但问题是,2010年中国股市的平均市盈率早已高企在60倍以上,甚至市盈率在千倍以上的个股比比皆是。2010年的中国经济虽然仍处在持续高速增长的运行轨道上,但企业的赢利增长并没有同步跟上,赢利可持续性风险很大。在这种情况下,25倍市盈率已是一个较高风险的区位,更不要说处在60倍市盈率的位置上了。从价值投资角度来看,这个市场确实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但市场的风险还在不断积累,越来越多的股民还在不明就里地往股市里面挤,追逐上涨的股市,他们害怕失去并错过机会。于是,问题股、亏损股的股价也在股市里再次“鸡犬升天”。
但脱离基本面的炒作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总有一天会走上价值回归之路。理性的证券策略分析师纷纷发表评论,认为当非理性的“噪音”交易者充斥这个市场的时候,理性的价值投资者就失去了话语权,股价就逐渐偏离了内在价值。散户市场的最大特征是低价股、亏损股等板块表现优异,日均换手率很高。
“低价股革命”让基金的价值投资理念再次相形见绌。作为市场的中坚力量,长牛市至今还没有谁能够撼动基金的市场地位。但是,在证券市场中,同样讲求的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潜规则。毕竟,只有赚钱才是硬道理。无论你追求什么理念,如果不能获取收益,显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于是,基金经理们也热衷于追逐所谓的热点股了。
伴随着行情火暴的,还有大量新股民在市场赚钱效应下的蜂拥而入,银行资金的大“搬家”在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召开之前似乎已成常态,投资者入市热情与行情的火暴为2008年8月盛夏的股市再添一把柴。
股市里从来就没有所谓的“专家”存在,当然也就没有谁知道牛市的顶到底在何处。在牛市中,踏空意味着风险。于是我们看到,就连那些曾经固守自己投资理念的基金也加入了短炒的行列。早在2006年年底3000点、2007年上半年4000点、2007年下半年5000点时,就有精明而为难的公募基金认为市场风险已高而纷纷减仓,但股指的走势并未如其想象的那般,结果他们又不得不在更高的点位翻身而入。顺势而为从来都是投资者必须遵循的法则。在2010年5月到8月的疯牛市的大氛围里,基金经理也不再死抱价值投资理念不放了,正如一句歌词所言: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太快。
除了流动性过剩,我们好像也找不出更多、更好的理由来解释这个已经疯了的市场,但难道就只有用流动性过剩这一理由来解释这个已经失去了理智的市场吗?早在2007年上半年上证综指达到4000点的时候,估值说已经无法立足;而眼下已到了一个似乎没有终点的点位,再用流动性泛滥来解释并不足以说服人。显然,市场已进入一个搏杀时代,只不过这最后一个傻子还没有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