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引进外资时,曾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的口号,但实际情况却是,外资占领了我国移动电话、计算机、饮料、化妆品和电子产品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对于这些行业的许多核心技术我们依旧依赖于外方。这其中固然有跨国公司技术封锁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企业缺乏向合作伙伴学习的观念。因为跨国公司在华的许多投资政策是有利于我国企业学习技术,获得能力转移的。例如跨国公司在本土化经营的政策下,合资企业许多重要职位都由中国人担任,这就在组织上为学习扫除了障碍;再如跨国公司一般非常重视员工素质的提高,经常举办各种培训活动,这些都为中国企业学习跨国公司技术和经验提供了便利。但由于我国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学习的概念,在与跨国公司合作的过程中,我国企业只重视短期利益,没有明确地学习计划和战略目标,使我们的外资合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国际商业战略理论的研究者认为,所有的战略联盟都涉及三个基本交易筹码:资金、技术和市场机会。筹码的价值会因时而变,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摆脱依赖,增加自己谈判筹码的主要方法是:善于向合作伙伴学习。
4、 政府干预的问题
在战略联盟中,企业之间是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能否合作,是否合作,完全依赖于企业自身的需求和外界状况,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所以企业联盟首先是一种经济行为,组建与否、实施与否主要看市场需要不需要、允许不允许,看企业有没有愿望、有没有动力,它是一种企业自觉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不能由哪个部门说了算。
但是由于我国新旧体制转换还未彻底完成,造成了一方面企业有了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和独立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我国市场化水平依旧较低,地区分割和行业保护依旧存在,传统的财税、金融和行业管理体制也对企业联盟的达成构成了障碍,再加上我国大多数企业国有股本比例最大的特殊股权结构。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部门发挥指导和调控作用是必要的。并且由于联盟常常具有加大垄断和加速技术创新的双重效果,因此,政府应当对其进行干预和引导。但同时要注意政府不能直接干预,要让企业自己去决定是否联盟、与谁联盟、怎样联盟等问题。政府可以对符合经济发展方向的企业战略联盟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引导企业合作,并发挥宣传优势,向企业介绍战略联盟的必要性和意义,传播各地成功经验,并为企业战略联盟的组建和运行提供必要的服务。但政府的干预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准则,只能通过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对战略联盟适当地加以引导和规范,起到为企业穿针引线、扫除障碍的作用,而不应该乱点鸳鸯谱,更不能通过行政手段强制企业联盟,否则,只能导致战略联盟发展过程中的目标、行为扭曲现象。而且由于政府干预违背了市场规律的要求,有时即使是良好的愿望也有可能导致不好的结局。
反观国内外战略联盟,引起企业携手合作的原因都是企业对市场理性分析基础上做出的决策。尽管适当的政府调控行为对于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是必不可少的,联盟中有时也有政府部门的介入。但是,政府部门在其中只能起协助、引导作用,最终决策仍然应该由企业根据自身状况和市场做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政府职能改革的不断推进,按市场规律处理经济问题已经成为企业界和政府部门的一个共识。然而,长期以来计划体制下的运作方式仍然在不少人头脑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政府部门习惯为企业包办决策,企业习惯于按照政府部门的计划行事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要真正将企业联盟视为一项经济行为,使战略联盟真正能起到促进我国企业竞争力提高的作用,必须转变观念,冲破旧的思维框架限制。就政府部门来说,应该不断推进职能改革,从过去直接领导企业、替企业当家作主的职能定位尽快转变到为企业服务的职责中来,摆正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当然,对于合作与竞争中纯粹市场行为带来的市场缺陷,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弥补市场的不足。就企业来说,则应大胆、充分地行使国家赋予的自主权,在战略联盟中遵循市场规律行事。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坚持自主原则。战略联盟本来就是企业自主选择的结果,能否实施、怎样实施都是企业自主决定的事情。二是以效益优化为目标。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其内在的追逐利益的特征,因此在联盟决策时必须考虑自身生存发展的利益要求,并且这种利益动机应该是企业首先考虑的问题。
5、 信任机制的问题。
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长。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信任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若企业没有相互之间的基本信任关系,就不会存在和发展任何的商业关系。企业声誉是信任机制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声誉是企业宝贵却又相对廉价的无形资产。说它宝贵,是因为它可以向消费者传达企业已有的积极经营业绩,进而为企业的扩张性运作降低可观的交易成本。它说明企业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的使用价值时,确实能够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而说它廉价,这是因为声誉的毁坏过程可以是非常短暂的,任何一种可能导致消费者行为聚集的市场力量都可能使企业的历史形象遭到损坏,进而给企业造成较高的后续交易成本。
我国整个社会的信任机制还没完全建立起来,企业缺乏声誉还得不到有效地全社会的排斥和惩罚。随意毁约、信息欺诈、制假售假的失信行为频频发生,严重的信用缺失极大地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运行,影响了企业进行国际经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甚至吓退了部分国际资本。由于战略联盟中企业之间的命运是相互交织、相互依赖的,因此相互信任、信守承诺是战略联盟成功的前提。如果信任度不够,联盟就很难推进。一位美国商业战略家指出:“真正意义上的客户联盟是建立在信任、开放和共同利益之上的,这需要客户和供应商建立相互信任并对追求共同利益的进程进行承诺”。66但声誉和信任是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只有靠全社会来推动。信任也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也不可能一天就建立起来,需要社会各界的长期努力。据报道,国家经贸委表示,政府支持各地正在进行的建立个人和企业信用体系的尝试,并将其作为市场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给予积极推动。我国也将尝试引入“黑名单”制度,我国的一些银行、和重要政府部门如海关、税务等目前都在尝试将有违法乱纪行为的企业列入内部“黑名单”,上了黑名单的企业将在扩大经营和申请信贷等方面受到限制,其他企业可以在网站上查阅他们的不良记录。建立一个企业相互信任的社会氛围是战略联盟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发展战略联盟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6、 我国跨国战略联盟中的地位问题。
跨国公司全球性战略调整的过程中,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它把立足点放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而把其他许多产品和工序外包出去,我国经过多年的引进外资和改革开放,中国企业已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安排中的一部分,已被纳入跨国公司的价值链中或者经营网络中,已经逐渐发展成为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制造中心。虽然从我国合资企业的数量与效益来看,中外合作还算成功,但是我国企业在跨国战略联盟中处于非重要地位。因为在跨国公司全球网络中,生产制造中心、研究开发中心和管理营运中心是三种重要的节点。经过几十年,特别是近几年的投资,中国作为跨国公司的制造中心已经初具规模。如今标有“中国制造”的商品已经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最有发展潜力的、附加值最大的研究开发中心和营运中心,由于我国的技术水平落后、基础设施不足,中国企业难以作为跨国公司的研究中心和营运中心。所以在跨国战略联盟中,中国企业处于较低的地位,在全球化中分享的利益有限。面向新的世纪,中国不能仅仅作为世界的生产制造中心,更重要的是,要成为研发中心和营运中心。技术研究开发的集群效应与关联效应已经在北京的中关村出现,很多跨国公司已经在那里办研究所或研究中心。如果我国政府能制定有效政策,吸引跨国公司将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那么中国以后在全球经济中很可能成为研发中心,同时跨国公司地区性的总部,如亚太地区总部,就很可能转移到中国。今后世界经济将是由跨国公司所主宰的经济,如果在跨国战略联盟中跨国公司把我国由生产制造中心转变为研究开发中心和管理营运中心,那么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就确定无疑了。
7.2.3我国企业战略联盟的实践和经验
我国国内企业战略联盟的实践:
企业联盟想要获得发展必须在能创造新价值的领域寻找合作机会。因此我国的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境内企业与外资企业,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在追逐市场机会和提升竞争力目标下已经开始在生产、营销和开发方面结成广泛的合作联盟。在企业战略联盟网络中,过去的“条块分割”和所有制边界,如国有与非国有、部门与地方所有变得边界模糊。我国有实力的大企业已经开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积极推进战略联盟的形成。通过企业战略联盟,企业可以聚集各种优势资源,可以分摊成本和风险,增加和创造了联盟企业的价值量和竞争力。与国内企业组建战略联盟在我国已经展开。
例如,我国IT业的排头兵联想集团在 2000年开始,接连运用战略联盟拓展企业的竞争空间。2000年 2月,联想集团和位于香港的友讯科技合资结盟,共同投资成立一个新的公司———联想网络有限公司,联想希望这样的战略合作推动自身迈向国内最大网络产品供应商的目标。几乎在和友讯合资结盟的同时,联想集团再度和香港电讯业新大亨盈科数码动力公司 (Pacific Century Cyber Works)结成战略联盟,加强提供宽带服务的力度。1999年12月,东大阿派(现为东软股份)开始筹建“全赢软件联盟”,到2000年3月联盟成员已发展至30多家,认证产品10余种,到2001年5月,该联盟已发展松散型联盟成员3000余家,推广各类加盟软件50余种,成功销售联盟产品成员500余家。
在医药行业,2000年11月,紫光生物、浙江医药和百科药业三家公司宣布成立“清华紫光医药联盟”,意图在研发、生产、营销和资本运营各环节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在家电行业,2002年,以“和商”著称的荣事达在与国美签下8000万元的大单后,又转身与另一家零售巨头苏宁搞掂2个亿,并签出中国厂商之间第一个“战略联盟合约”,当人们还在回味个中滋味的时候,6月19日,荣事达又与海信结盟。一时间,荣事达的频频结盟引起行业震荡。
在石油行业,2001年6月28日,一向泾渭分明的中国石化集团和中国航运集团各出资一半在武汉共同组建总股本为4亿的一家新公司,并就拓展长江水上成品油销售市场方面达成合作协议。这次的强强合作不仅是两个企业的优势互补,更是为了抵抗境外“侵略”,抢先占领长江成品油市场。中石化和中航的有关负责人指出,两公司联营合作的背景是我国成品油流通领域开放的时间表已定,加入WTO后,3年放开零售市场,5年放开成品油市场。目前虽然没有获得许可,但已有许多家外资加油站乔装打扮进入我国市场,“目前他们的市场经营份额还不到1%,但竞争态势非常严峻”。所以两个公司希望通过联姻壮大企业的竞争力,提前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中国的钢铁业也谱写了一曲企业战略联盟的乐章。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分别与首钢总公司和武钢(集团)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意向。宝钢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在与上海地区的上钢和梅山实现大联合后,正在努力建成中国精品钢铁基地,2001年新宝钢集团实现销售收入705.4亿元。武钢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家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首钢目前正在加快淘汰螺纹钢等低档产品,收缩钢铁业生产规模,优化钢铁产品结构,并发展电脑芯片等高科技产业,在去年350多亿元销售收入中钢铁业和非钢产业各占一半。这联盟三家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实施战略联盟,主要是为了应对我国加入WTO后我国钢铁市场的国际化竞争。有消息称,宝钢集团还与日本最大的钢铁生产厂商之一的新日本制铁公司,洽商在上海建立合资企业。这次中日钢铁合作能成功的话,宝钢将会获得先进的制造板材技术和资金,获得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