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心理发育提示
正常的感觉形成健康的心理
世界依赖感觉器官被我们认识,每一个人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成年人知道在反复的感觉中,总结客观世界的真实面貌,可宝宝往往被事物的“第一印象”吸引,只相信他第一次的感觉经验。所以,对宝宝的成长来说,正常的感觉功能尤其重要。正常的感觉功能才能获得真实、客观的信息,才能正常适应环境,才有可能形成健康的心理。
对于父母来说,要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环境和物品,给宝宝丰富的感觉刺激,让宝宝获得多种体验;同时,还应该尽量控制刺激在适宜的范围内,避免过大、过重的刺激引起宝宝的不适应。
父母要保持敏感,随时发现宝宝的错觉或者其他超出一般的感觉体验,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忙碌的家长会忽视宝宝的精细感觉,错过教给孩子常识的最佳机会。
过激行为并非故意
有的妈妈看到宝宝发脾气乱扔东西、用头撞墙,就认为“我家宝宝在自残”,紧张地去医院咨询。其实,这种举动并不是孩子在自我伤害,只是因为他没有完全具备调节消极情绪的能力。
周岁之前,宝宝的任务就是学会生理性的自我调节,包括负面情绪的调节。如果孩子表现出的消极情绪达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就表明孩子到了应该学习调节情绪的时期了,父母对此要正确理解。
就像有断奶期一样,在情绪发育的过程中,孩子也有一个表现厌恶和负面情绪的阶段,这是孩子发育过程中的自然现象。虽然存在个体差异,但2岁前的孩子不可能完全掌握调节冲动的能力,还处
于熟悉和学习阶段。
本月全脑开发重点
站立、坐下
让宝宝从卧位拉着东西或牵一只手站起来,在站立时用玩具逗引他3~5分钟,扶住双手慢慢坐下。扶站比坐下容易,几分钟后,父母要帮助扶坐,以免宝宝疲劳。
放手
让宝宝玩多种玩具,训练他有意识地将手中玩具或其他物品放在指定地方,父母可给予示范,让其模仿,并反复用语言示意他“把玩具放在沙发上”,由紧握到放手,使手的动作受意志控制,手—眼—脑之间的协调性又进了一步。
花样爬行
经过一个月的爬行训练,宝宝已经由原来的手膝爬行过渡到熟练的手足爬行,并由不熟练、不协调到熟练、协调。用他喜欢的玩具逗引他,他会像生龙活虎的运动员一样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地随意爬行。
模仿发音
继续练习模仿发音,能使用有意义的单词,如“爸爸”“妈妈”之类的称呼。训练他说一些简单动词,如“走”“坐”“站”等。在引导他模仿发音后,要诱导他主动发出单字的辅音。观察他是否见父亲叫“爸爸”或见母亲叫“妈妈”。
识图认物
给宝宝看各种物品及识图卡、识字卡。卡片最好是单一的图,图像要清晰,色彩要鲜艳,主要教宝宝指认动物、人物、物品等。
第一次可用一个水果名配上一张同样的水果图,使宝宝理解图是代表物。初教时每次只认一图或一物,继续复习3~4天,待宝宝会说图名时并能从几张图中找出相应的图,记住了再开始教第二张。
终于会爬了——大动作
心急的妈妈在这个月一刻也闲不下来,因为长久以来的等待终于要有结果了。大多数宝宝已经具备了自己爬的体能并掌握了爬行的技巧。
拟定情景:“大爬虫”时代
时间:玩耍时
地点:家里
人物:宝宝、妈妈
(宝宝目视着前面不远处的玩具,身体使劲往前蹿,试图够取到,喉咙里吭哧有声。)
妈妈:(走过来在身边观察。)
宝宝:(双目直视玩具,撅屁股屈膝蹬腿,双手使劲向前,依旧吭哧吭哧有声,毫不气馁。)
妈妈:(用毛巾擦擦宝宝脸上的汗水。)
(学爬对体力的耗费很大,而且容易出汗,在炎热季节,宝宝娇嫩的皮肤容易引起热痱子,所以要勤擦拭汗水。)
宝宝:(腹部贴在床面上,双腿交替,用脚尖蹬着床面,身体向前蹿,同时双手随着身体的向前,轮番换手。)
(宝宝在自己的努力下,向前移动10厘米,再移动10厘米,像个大爬虫,终于成功够取到了玩具。)
妈妈:(大喜过望,抱起宝宝。)宝宝,你会爬了,太棒了!
(把这一刻记下来,并把好消息告诉爸爸,这一刻全家人等了好久了。)
(就在这段时间之内,很快能达到腹部离地,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手膝爬行。)
扔东西,不要干涉——行为习惯培养
宝宝一般从9个月开始喜欢扔东西。有时候见什么扔什么,而且越扔越开心。“扔东西”是宝宝学习过程中的必经阶段,父母不应该草率地将宝宝扔东西的行为定义为“攻击性行为”。
扔东西的原因
宝宝反复扔东西,这种行为实际是符合婴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游戏。妈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与标准来衡量宝宝的做法,不要认为只有玩摇铃、藏猫猫等大人可以接受并理解的活动才称得上是游戏,那种婴儿自己发展的,看上去可能不合常规的活动,其实正是发展儿童创造力、想象力、思维力的最初源泉。大人对于宝宝自发游戏的干预,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宝宝的身心发展。
感知世界,发展亲子感情联系
宝宝的感知笼统而片面,认识肤浅而表面,他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是依赖于感知印象的,因此宝宝会通过不厌其烦、乐此不疲地重复同一种动作、同一种行为来加深对外界事物的感觉、知觉和认知。
家人如何配合
宝宝的这种重复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抓握、找寻、手眼协调、沟通等能力。最好加以顺势引导:
1扔在地板上的物品会发出声响,引导宝宝低头寻找扔掉的物品。
2小球球掉在地板上会弹起来,引导宝宝体会小球球能够弹起来的原因。
3问宝宝:“把什么东西扔到地板上了?”引导宝宝加强对物品的认知。
4配合“妈妈找一找”“妈妈捡起来”等语言,使扔掉与捡起来的行为更有趣味。
想坐就坐,想卧就卧——大动作
宝宝时刻不停地折腾,在身边陪伴着的妈妈时常会被他折腾得疲惫不堪,而宝宝却丝毫没有疲惫的神色。妈妈惊讶不已,如此旺盛的精力究竟从哪里来的啊?
拟定情景:自助坐起
时间:玩耍时
地点:家里
人物:宝宝、妈妈
(宝宝坐在地垫上,面前的小玩具鸭子“嘎嘎”地叫着,转着圈摇来摆去地走着。)
宝宝:(盯着看了一会儿,在小鸭子走到自己身边时,伸手把鸭子摁倒。)
妈妈:(走过来把鸭子扶起来,使它继续在宝宝面前走。)宝宝,怎么欺负小鸭子呢?
宝宝:(视妈妈不存在,依旧专心对付这只小鸭子。他在鸭子再次走到身边时,抓起鸭子扔在面前的地板上。)
(这下够不着鸭子了。)
妈妈:(守在旁边,静观其变。)
宝宝:(使劲向前探身子,试图够取鸭子,身子探得越靠前,屁屁撅得越高,最后转为趴着的姿势,终于够到了小鸭子。)
宝宝:(趴着玩一会儿小鸭子,再把它放下来,手撑起上身,双腿向前使劲弯,弯过来向前伸直,双手离开地板,坐定,再次拿起小鸭子玩。)
(就这样来回折腾好几个来回,在这整个过程中,宝宝坐起来,趴下,又坐起来,又趴下……)
(宝宝可以无需妈妈陪伴,自己独自玩耍一会儿了。)
俯卧坐起,也需练习
如果宝宝不会从俯卧坐起,可先练习仰卧由大人拉手坐起。较多的宝宝会从俯卧时手撑起上身,用一只手支撑身体向仰卧方向打滚儿就可以坐起来。如果宝宝滚不过来,大人可扶肩和臀部帮助使劲,而且帮他在翻到仰卧时,用手撑住上身以免再滚回去。
用语言表达要求——语言智能
语言的发育建立在其他一系列智能发育的基础上。从自身需求出发而达到发育的目的,往往比大人强加给的效果要好很多。妈妈应该创造需要宝宝自发解决眼前问题的说话机会,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要过分满足宝宝的需求。
不要过分满足
当宝宝已经明白成人的话以后,而他还不会从口中说出,如果说宝宝指着水瓶,成人马上明白,这是宝宝想喝水了,于是把水瓶递给他,这种满足宝宝要求的方法会使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因为他不用说话,成人就能明白他的意图,他的要求就已经达到了,因此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不要逼宝宝讲话
妈妈不要用“逼”的方法让宝宝尽早说话。比如,宝宝想要某个东西,而家长拿着这个东西要挟宝宝,不说就不给,这很容易造成宝宝对开口讲话有一种厌恶心理。这种情况很容易发生在说话比同龄宝宝晚、家长又比较要强的宝宝身上。如果逼得太凶,宝宝就会觉得讲话有很大的压力,会用沉默不语来抵制这种压力,这会延迟宝宝说话的时间。
启发语言有技巧
当宝宝想喝水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瓶,他拿着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时,会努力去说“水”,仅仅说一个字,你就应该鼓励他,因为这是不小的进步,他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了。
满足“抠”的愿望——精细动作
宝宝手指上的力量可以轻易按动遥控器上的按钮了。所以,如果不想宝宝随意看电视,要将遥控器收起来,或者干脆拔掉电视机的电源。宝宝食指的灵活性在逐渐加强,妈妈可以设计一些玩具或游戏,配合宝宝的这项发育。
拟定情景:抠洞洞
时间:玩耍时
地点:家里
人物:宝宝、妈妈
(妈妈在一个包装盒顶部掏几个圆洞,在盒内放进几粒蚕豆,拿着在宝宝面前摇响,再把这个玩具递给宝宝玩。)
(洞洞不能比蚕豆大,以免被宝宝拿出来后吞咽,发生危险。)
妈妈:(站在一旁观察宝宝的行为。)宝宝,看这个玩具。
宝宝:(仔细研究这个新玩具,很兴奋。)
(宝宝研究这个玩具的过程基本是先学着妈妈的样子摇响玩具。接着会发现那几个洞洞和盒子里滚动并互相碰撞着的蚕豆。)
宝宝:(伸出食指到洞里试着想把东西掏出来。)
妈妈:(帮忙把盒子打开,让宝宝看到里面的蚕豆。)来吧,妈妈帮你。(让宝宝摸摸蚕豆,再放进去,合上盒盖。)
宝宝:(抠一会儿,会琢磨怎么把盒子打开。)
(这个阶段,宝宝见到衣服或被罩上有小洞洞,就会用食指抠,要把那个洞抠得很大。如果洞口有很细很坚韧的线,会把宝宝手指勒出印子甚至是口子。所以,妈妈平时要注意观察。)
巧手又添新本事——精细动作
宝宝的小手越来越灵活,很快就能自如地“倒腾”玩具了,从现在到3岁之前的这个阶段,宝宝最喜欢的基本活动是:来回移动东西,取下再盖上瓶盖,打开再关上家具(物体)等。
放进去,拿出来
宝宝能把玩具一件一件地放进玩具箱里,然后再一件件地拿出来。在学会这个本领以前,也许需要妈妈做些示范,让他模仿。而一旦掌握了这个动作的技巧,宝宝往往就不停地倒来倒去,乐此不疲。
这时还可以再提高一点动作的难度,比如指定他从一大堆玩具中挑出一个(如让他把小猫拿出来),这样不仅促进了宝宝手、眼、脑的协调发展,而且增强了认知能力。
打开套杯盖
拿一只带盖的塑料茶杯放在宝宝面前,向他示范打开盖、再合上盖的动作,然后让他练习只用大拇指与食指将杯盖掀起,再盖上,反复练习,做对了就要称赞他。再进一步用塑料套杯或套碗,让宝宝模仿大人一个一个套,这个练习能够促进宝宝的空间知觉的发展。
抽屉,选择性地玩
宝宝也很喜欢开关抽屉这个动作,但宝宝自己暂时不能掌握好动作的幅度和力量,很容易夹伤自己的手,所以可以等宝宝大一些再安排这个游戏。
可以引导宝宝把抽屉里的东西拿出来再放进去,并尽量把放进去的东西摆放整齐。
闻“乐”起舞——音乐智能
宝宝从小就喜欢音乐,音乐既可以催眠,也可以使宝宝快乐,当熟悉的音乐响起时,宝宝会以有节奏的点头或者扭动身体来回应。
拟定情景:音乐响起时
时间:玩耍时
地点:家里
人物:宝宝、妈妈、爸爸
(宝宝坐在沙发上,妈妈打开电视机与VCD。)
妈妈:宝宝,一起看花园宝宝,好不好?
宝宝:(异常兴奋,热切地等着画面与音乐出现。)
(画面出现,《花园宝宝》开篇解说词响起。)
天黑黑,星闪耀
大海静悄悄
宝宝乖,乖宝宝
快快去睡觉
小船在手心里转啊转
小船在大海上漂啊漂
收起小帆船
点起小灯光
我们去和花园宝宝一起玩
宝宝:(看着电视屏幕,很认真地欣赏着。)
(接下来是一段优美的音乐。)
宝宝:(随着音乐的节奏轻轻地左点一下头,再右点一下头。)
(大多数宝宝都对这段音乐很有感觉。宝宝对音乐的感觉与生俱来,无需教授,这一刻宝宝的反应是最自然的,妈妈只需与之一起安静欣赏。)
妈妈:(随着宝宝的动作也左点一下头,右点一下头。)
(妈妈不要在此刻制造出什么声音出来,任何语言都是不和谐的,任何附和歌声都是多余的。这一点在宝宝未来的成长岁月里妈妈将有深刻体会。)
音乐来自心灵
音乐诞生于心灵,而非演奏技巧。对于音乐,每个宝宝会有自己的理解与表达方式,有时宝宝会用“笨拙”或“怪诞”的体态来即兴演绎,你不必教他优美的姿态,因为它来自宝宝的心灵,来自宝宝的专注与热爱。
肢体语言突飞猛进——人际交往
宝宝对语言的理解力和运动能力比说话的能力发展得快很多。多数宝宝在能说“再见”或“看那个”之前,学会挥手和用手指东西。现在,肢体能够表达的意思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