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闲坐无事,见砚下有一方素笺,原来是王安石两句未完诗稿,题是咏菊。苏东坡不由笑道:
“想当年我在京为官时,此老笔数千言,不假思索。三年后,正是江郎才尽,起了两句头便续不下去了。”
把这两句念了一遍,不由叫道:
“呀,原来连这两句诗都是不通的。”
诗是这样写的: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在苏东坡看来,西风盛行于秋,而菊花在深秋盛开,最能耐久,随你焦干枯烂,却不会落瓣。一念及此,苏东坡按捺不住,依韵添了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待写下后,又想如此抢白宰相,只怕又会惹来麻烦;若把诗稿撕了,不成体统。左思右想,都觉不妥,便将诗稿放回原处,告辞回去了。
第二天,皇上降诏,贬苏轼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黄州任职将近一年,转眼便已深秋,这几日忽然起了大风。风息之后,后园菊花棚下,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苏东坡一时目瞪口呆,半晌无语。此时方知黄州菊花果然落瓣!不由对友人道:
“小弟被贬,只以为宰相是公报私仇。谁知是我错了。切记啊,不可轻易讥笑人,正所谓经一失长一智呀。”
苏东坡心中含愧,便想找个机会向王安石赔罪。想起临出京时,王安石曾托自己取三峡中峡之水用来冲阳羡茶,由于心中一直不服气,早把取水一事抛在脑后。现在便想趁冬至节送贺表到京的机会,带着中峡水给宰相赔罪。
此时已近冬至,苏轼告了假,带着因病返乡的夫人经四川进发了。在夔州与夫人分手后,苏轼独自顺江而下,不想因连日鞍马劳顿,竟睡着了。及至醒来,已是下峡,再回船取中峡水又怕误了上京时辰,听当地老人道:“三峡相连,并无阻隔。一般样水,难分好歹。”便装了一瓷坛下峡水,带着上京去了。
上京来先到相府拜见宰相。
王安石命门官带苏轼到东书房。苏轼想到去年在此改诗,心下愧然。又见柱上所贴诗稿,更是羞惭,倒头便跪下谢罪。
王安石原谅苏轼以前没见过菊花落瓣。待苏轼献上瓷坛,童儿取水煮了阳羡茶。
王安石问水从何来,苏东坡道:
“巫峡。”
王安石笑道:
“又来欺瞒我了,此明明是下峡之水,怎么冒充中峡。”
苏东坡大惊,急忙辩解道误听当地人言,三峡相连,一般江水,但不知宰相何以能辨别。
王安石语重心长地说道:
“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定要细心察理,我若不是到过黄州,亲见菊花落瓣,怎敢在诗中乱道?三峡水性之说,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太急,下峡水太缓,惟中峡水缓急相伴,如果用来冲阳羡茶,则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见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水。”
苏东坡敬服。
王安石又把书橱尽数打开,对苏东坡言道:
“你只管从这二十四厨中取书一册,念上文一句,我答不上下句,就算我是无学之辈。”
苏东坡专拣那些积灰较多,显然久不观看的书来考王安石,谁知王安石竟对答如流。
苏东坡不禁折服:
“老太师学问渊深,非我晚辈浅学可及!”
苏东坡乃一代文豪,诗词歌赋,都有佳作传世,只因恃才傲物,口出妄言,竟三次被王安石所屈,从此再也不敢轻易讥诮他人。
故事释评:
大智若愚是才智技艺达到精湛圆熟的最高境界。一个人才智越高,越有学问,见闻越广博,往往是更加谦虚谨慎,处处收敛锋芒,从不炫耀和显示自己。越是才智浅薄的人,一知半解,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往往就喜欢卖弄,但喜欢卖弄的人一般都是不受欢迎的人。难怪古训语:“山以高移,谷以卑安;恭则物服,骄则必挫。”苏东坡三次被屈之后才弄明白了一个道理:学无止境,君子当以谦逊为本。这也是他日后成为一代文豪的必由之路和制胜法宝。
范蠡功成身退
越王勾践平定吴国以后,引兵北上,与齐国、晋国会盟徐州,并且得到周平王的封赏,一时号称霸王。
范蠡虽然是越国的上将军,辅佐越王勾践前后二十余年,对勾践的雪耻复国屡建奇功,越国百姓对他又十分崇敬,可是他仍然心事重重。一天,大夫文种问他:
“眼下越国威震天下,号称霸王,你我官至上卿,功名盖世,为何闷闷不乐?”
“你哪里知道!”
范蠡苦笑着说:
“俗语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践这个人是长颈鸟喙,只可与他共患难,不能与他共安乐……大名之下,难于久居!我已决定离开勾践,你也该想想出路……”
“恐怕你是庸人自扰吧?哈,哈,哈……”
大夫文种对范蠡的忧虑毫不在意,说笑了一阵走开了。
第二日,范蠡给越王勾践送上一份辞呈,说:
“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受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为的是复仇雪耻。今日君王已经达到目的,臣请君王赐死……”
勾践读罢辞呈,气恼地说:
“难道范蠡不相信寡人?我打算将越国分一半给他,他若是真生疑心,我真要加诛于他!”
范蠡心知勾践对自己并非真心实意,早晚要加罪于他。于是偷偷带上宝物珠玉,与心腹亲信乘船从海路逃走……
范蠡在齐国海边落脚之后,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皮,耕种滩涂,劳身苦作,治理产业。几年工夫就成了当地的首富。
齐国大夫听说他的贤名和才能,派人请他去做齐国的相国,可是他谢绝了。范蠡喟然长叹道:
“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乃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
范蠡不去当相国,就不便在此处久居,于是,他又把家财分给知友、乡亲,只带些值钱的珠宝,迁移到陶地,自称为陶朱公。不久,他又成为当地的富豪,家资巨万,远近闻名。
自从范蠡不辞而别以后,大夫文种很觉孤单,又见勾践日夜享乐,不像从前那样敬重自己,有点心灰意懒,常常称病不朝。于是有人向勾践进谗言说:
“大夫文种自恃有功,倨傲不朝,背地里勾结私党,企图叛乱……”
越王勾践把一把宝剑赐给文种,命令道:
“你教寡人七种计谋征服吴国,寡人只用了其中三种就打败了吴国。还有四种计谋留在你那儿,我命令你去替我死去的先王谋划吧……”
大夫文种悔恨地说:
“这都怪我不听范蠡的劝告啊……”
言毕,愤然自尽了。
故事释评:
俗话说:“有功而能谦者豫;有才而恃显者辱。”懂得韬光养晦,是一种处世智慧。
范蠡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功成身退,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这正是范蠡在做人处事上高人一等的谋略。而大夫文仲不听范蠡的劝告,贪恋权位,对越王勾践的残忍和胸怀认识不足,结局是饮剑身亡。历史上,类似范蠡和文仲的事例还有许多,但范、文二人的经历及其命运是最有代表性的。因此,急流勇退,并不失英雄本色。
谦虚才能达到更高境界
柳公权,中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柳体”的创立者。他创立的柳体和临写的《玄秘塔》直至今天仍然是人们学习、临摹的权威性字帖。
柳公权自幼聪明好学,特别喜欢写字,到了十四五岁便能写出一手好字,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日子久了,他心里美滋滋的,不知不觉就骄傲起来,以为天下“惟我独尊”了。
有一天他和几个伙伴们玩耍,玩什么好呢?这个说捉迷藏,那个说摔跤,柳公权说:
“不行,不行,咱们还是比比谁的字写得好吧!”
于是大家只好同意,便在大树下摆了一张方桌,比了起来。
柳公权很快写了一篇,心想;我肯定是第一了,谁能比得过?心里这样想着,脸上也显露出洋洋得意的神情,这时,从东面走过来一位卖豆腐的老汉,这老汉早看出了柳公权的傲气,决定给他泼点儿冷水。他说:
“让我看看。”
他挨着个看了一遍说:
“你们的字都不怎么样。”
这对柳公权来说,真如晴天打了个响雷,他长这么大还从未有人说过他的字不好呢,他便追问:
“我的字到底怎么样?”
“也不好。你的字就像我担子里的豆腐,软塌塌的,没筋没骨的。”老汉说。
柳公权一听老汉的评价,马上不服气地说:
“我的字不好,那么请你写几个让我瞧瞧!”
老汉笑道:
“我一个卖豆腐的,你跟我比有什么出息。城里有一个用脚写字的人,比你用手写的强几倍呢,如果不服气,你去瞧瞧吧。”
第二天,柳公权带着满肚委屈和狐疑进城了。到了城里一打听就找到了。就在前面不远的一棵大树上,挂着一块白布,上面有三个大字:字画汤。树底下,许多人正围在一起低头瞧着地下。柳公权急忙跑过去一看:确是一位老人已失去双臂,正坐在地上用脚写字呢。只见地上铺着纸,他用左脚压着一边,用右脚的大拇指和二拇指夹住毛笔,运转脚腕,一排遒劲的大字便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众人一阵喝彩:“好,好!”
柳公权都看呆了,真是不看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啊!自己有完整的手臂,还赶不上人家用脚写的,更有甚者,还骄傲自满,自以为天下第一了,惭愧,惭愧。
想到这里,柳公权来到无臂老人面前,双膝跪倒,说道:
“先生,请受徒儿一拜,请您教我写字吧。”
无臂老人推辞道:
“我一个残废人,能教你什么,只是混口饭吃罢了。”
柳公权说:
“请您不要推辞了,您不收下我,我就不起来!”
这老者见他情辞恳切,心里一动,说道:
“你要实在想学,那么你就照着这首诗练下去吧。”
说罢,老人又用脚铺开一张纸,挥毫写下一首诗:
写尽八缸水,墨染涝池黑,
博取众家长,始得龙凤飞。
这首诗,是无臂老人一生练字的真实写照。那意思是说练字的辛苦,练字的工夫,用尽了八缸水,染黑了涝池水,博取众家之长,虚心学习,才有今天这苍劲有力的龙飞凤舞。
柳公权是个聪明人,早已领略了这诗中的寓意,他不但懂得了写字必须勤写勤练,虚心学习,更懂得了做人亦不能恃才傲物,否则将一事无成。
他怀着不可名状的感激之情,接过了老人的诗,急切又羞愧地回到了家。打这以后,他从不在人前炫耀自己,每日里挥毫泼墨,练笔不止,悉心研究揣摩名人字帖,最后终于练成流传千古的“柳体”。
故事释评:
古人语:“五岳之外,尚有山尊;至人之上,亦有圣人。”意思是说,五岳够高的了,但世界上比五岳高的山脉还有很多;至人在道德方面的修养已经够全面了,可却还有比他有着更高境界的圣人存在于世。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一个人的能力和本事总是有限的。有道是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柳公权的明智之处在于他在高人面前马上能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所以,他回到家里,勤学苦练,使柳氏书法自成一体。现实生活中,不知天高地厚,自以为是的人比比皆是,自己本来是一只井底之蛙,却又狂妄自大,不肯向别人虚心学习,这种人甭说在事业上有长进,就是守业也是很艰难的。智者对什么事情都会保持谦恭的态度,平静的心态,这样才有利于自己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