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二F第七发火箭的两项三类重大技术方案更改都在增压输送系统。司徒斌作为负责项目的副主任设计师,在研制人员紧张的情况下,无不亲历亲为,计算机旁、资料室里、产品生产工段上、总装车间里、各项试验现场里、型号技术协调进度调度会议上,到处都有她消瘦而忙碌的身影。2005年10月,长二F第六发火箭的飞行任务圆满完成,但她却一刻也未松懈,又开始全力配合异常振动问题的归零工作和另一个问题的分析和试验验证工作。研制工作异常繁重,型号研制工作处于方案、初样及试样三阶段并行状态,同时还要进行二期工程增压输送系统方案的论证、制定、转阶段及方案设计出图,火箭的技术状态确认产品验收工作,变能量蓄压器方案制定及设计工作。
由于室里专业分工的变化,她从变能量蓄压器的研制工作中直接转入到火箭二级自生增压系统铝管改钢管的工作中,多阶段多项目工作并行,在人员频繁流动,岗位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工作顺利开展计划按期完成,她就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一直在不停转动,牺牲了无数的节假日休息日,每天早来晚走。同屋的同事都深有感触,开玩笑地说电话都成她的专线了。由于专业重新分工后,大部分设计人员都是新岗,大家有问题都愿意来和司徒斌讨论。她也是尽量帮忙查找资料、耐心地解答型号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保证研制工作的顺畅进行。
由于长期的超负荷运转,她的心脏出现不适,但她还在坚持。有一天实在是扛不住了,她才在上午上班后请假回去昏昏沉沉地躺了半天,下午又回到了工作岗位。因为这里还有工作等着去处理去完成,她怕影响后续的进度。
司徒斌仅仅是二室型号队伍的一个缩影。在火箭的研制中,有无数这样无私奉献热情工作的研制生产人员。二室的同志们都在尽心尽力地工作,其他战线的工作者也在默默无闻的奉献着,他们或精心组织、严把技术关;或为工作人员沟通思想,排忧解难,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或积极落实、主动协调;或主动工作、积极协调……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精彩,每个默默无闻的名字后面都有动人的故事。
承载着全国人民的希望,肩负着国家的重托,担负着航天员的生命责任,航天人以航天精神努力工作着。他们不求闻达于世人,只有无悔与内心。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身处平凡的岗位,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但当你再过十年、二十年,回首往事,就会为自己终生奋斗的事业,终身追求的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感到无比自豪!
看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
人皆有名利之心,对于“名利”本身而言,并无所谓好坏。喜欢好名声,鄙视坏名声;喜欢获得,厌恶失去,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绝不能为名利所困惑,也绝不能为名利所驱使,更不能见利忘义。人应当时时注意,用高尚的品德稳稳地驾驭自己的名利之心。也就说,在名利面前,正确的态度是:事业重如山,名利淡如水。
发扬传统,传承奉献精神的宝贵财富。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淡泊名利、默默奉献,始终是中国航天人的一种美德、一种修养、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的升华。中国航天人始终把淡泊名利、默默奉献当做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来对待,当做人生的最高价值来追求。
李伯虎,计算机仿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专家。他在计算机仿真技术(包括模拟计算机、混合计算机、数字仿真算法/语言/环境、分布仿真工程等)研究以及开拓我国CIMS技术及应用示范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大凡成功者都明确地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在目标之前,无论鲜花还是障碍都不能分散他们的精力,阻止他们。李伯虎正是这样。
史无前例的“文革”时期,他和当时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一样,感到极其压抑和苦闷,想做的工作做不了,想学的东西学不了。每天早请示,晚汇报,在农场里干一些重体力活。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也不惜力,连着两年被评为农场的“五好战士”。反正要做,索性做好,这就是他的处世原则。1971年他又被幸运地调回航天部,赴天津搞“大会战”。回到航天怀抱的他如游进大海的鱼儿,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人生的道路虽不免一波三折,李伯虎却总不忘记自己的主流,其他的沟沟坎坎则低调对之。他曾经有一次很好的荣升机会,在别人看来,那是一个名利双收的位置,但他觉得这个位置并不适合自己,就婉言谢绝了。
提起在863计划专家组任职的情况,李伯虎也有些许无奈。一方面他是863专家组的专家、组长,一方面又是204所的所长、二院科技委副主任,两个方面对于他都很重要,然而人只有一个,两边的事情又多,他时常有一种在时间上分身乏术的感觉,甚至有时还得不到一些同事的理解。但是,他并不在乎这些。他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休息时间压得更少一些,竭尽全力地把两边的工作都尽可能地做得更好。
他在工作上总是做得很多,很少推诿;在名利上却经常退让。每年过他手的项目经费数目不小,但是他宁守辛苦和清贫。
年龄渐长,地位渐高,他对自己的要求却没有松懈。力求与自己的地位成正比,他没有休息日,晚上工作到深夜。他不在意身份,不讲排场,不为自己的待遇问题计较。他对领导和当年培养、扶持过自己的人一如既往地尊重,对同事和下属一视同仁地谦和有礼,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对别人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
作为有血有肉的人,谁不想过舒适的生活,谁不想得到更多人的尊敬,可是航天人在选择事业的同时,就注定选择了淡泊名利,选择了超脱世俗。李伯虎看名利淡如水,他从来不看重职位、地位,也不计较个人报酬,而却把自己的工作视如泰山,默默地奉献在航天计算机领域。
“留名要留集体名,计利要计天下利。””这是老一代航天人的语录。许多老功臣们为航天倾注了一生心血,可他们一天也没有享受豪华的生活。相对于研制“两弹一星”的艰难困苦,今天航天人的奉献更在于舍弃,舍弃现代生活方式的多元而选择单一,舍弃功成名就的机会而选择成为这项巨大工程的一颗微不足道的螺丝钉。载人航天七大系统的总设计师、总指挥,以及所有的参加人员,他们明知“神舟”上不可能刻上自己的名字,他们明知自己创造的财富只能属于祖国和人民,但是,他们面对金钱、荣誉、职位,计愿对自己做出奉献的定位。
在现实生活中,名誉和地位常常被看做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所以追求一定的名声、地位和荣誉,已成为人们一种极为普遍的心态。在很多人心目中,认为只有有了名誉和权力才可以算是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其实,人生的目的,不在于成名、成家,而在于面对现实,去努力为之,去尽情享受生命,去细心体验生活的美好。
§§§第十八章 航天铸剑,无怨无悔
心系事业,燃烧自我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的这一思想具有普遍意义。屈原一生治身修行,“员九死其犹未悔”,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以身殉道不苟生,道有光明照万古:”所有这些,都是心系事业,燃烧自我的生动写照。
在我们航天的发展史上,多少人为了航天事业而英勇献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页页不朽的篇章,他们的道德情操和英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不断奋进。
他们曾经共同参与了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的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工作。为了祖国的航天测控事业,他们无私奉献,呕心沥血,最终累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载人航天工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就是高级工程师王焕高和徐绍荣。
高级工程师王焕高参加论证工作时,已经身患重病,然而,他却瞒着家人和同事,带病坚持工作。在连续5个月高强度的论证过程中,他和别人一样,夜以继日地忙碌着。那些日子里,参加论证的每个人几乎都是一脸的菜色,因此大家都没注意到他的变化。他四处奔走,调研论证,像正常人一样坚持工作。1999年9月28日,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的第七天,年仅47岁的王焕高猝然倒下。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最后几次出差全是坐的火车硬座,而那也就意味着没有座位可坐。人们实在无法想象他是怎么挺过去的。
另一位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测控专家是徐绍荣,他在王焕高去世一年半后也永远离开了自己心爱的工作。在论证小组里,他业务娴熟,精通俄语和英语,担负着资料翻译任务。面对大量的资料翻译工作,他独自承受疾病的折磨,即使在病重住院期间,也总是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直到去世前的近10个月时间里,徐绍荣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笔,翻译了大量科技文献资料,为方案论证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为一名航天人,王焕高和徐绍荣时刻把国家和航天的事业放在心头,用燃烧自我的能量培育着航天事业。一个人拥有奉献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其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在航天人眼里,自己的这个岗位不仅仅是工作,而是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所以,他们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
奉献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壮举。
一个人服务于组织,必须懂得奉献,而不是索取。从古到今,多少仁人志士,或杀身成广,或舍生取义,或立足于平凡的岗位默默无闻地为他人、为社会、为祖国贡献着光和热。正是这种奉献精神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个人对组织的奉献是推动组织前进的车轮。
培养个人对组织的忠诚就必须培养奉献精神,而培养奉献精神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奉献是一种美德,是相对于索取而言的,二者关系的背后,是不同的义利观在起作用。义利问题,是我国传统道德个的一个重要问题。
奉献不等于不要个人利益,也千万不要一提到个人利益就不讲奉献,而是要坚持把义与利结合起来,树立把组织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成员个人合法利益的义利观。在这样的义利观指导下,我们要坚持尊重个人权益与承担组织责任相统一,在获取正当物质利益的同时,自觉履行成员应当对组织承担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尤其是在危难关键时刻,越能体现出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越能展现奉献精神的深刻内涵。
任劳任怨,无悔不倦
任劳任怨是一直被赞许的美德。人在世间生活,不能不做事,做事不但讲求能力,讲求机智,尤其要“任劳任怨”。一般人任劳容易,任怨就很难了;能够任劳又任怨,那才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