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认同组织,服从大局
“抛弃个人英雄主义,接受集体主义”
对于我国的航天事业来说,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的升空,绝不仅仅是几个人或者是一个团队的功劳,而是我国所有航天人一同努力的成果。
为了顾全大局,他们将个人利益融入集体利益,奉献出自己的休息时间、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来完成整个团队的使命,维护团队的荣誉。
2003年10月16日黎明,带着太空遨游60余万公里的仆仆风尘,杨利伟安全降落在预定的主着陆场——内蒙古四子王旗的阿木古郎牧场上,距理论着陆点仅4.8公里。
在其他人的眼里,杨利伟的第一次太空之行如此完美,仿佛是一次短暂而神奇的太空旅行。然而,为了这次看似轻松的太空旅行,中国第一代航天员整整准备了5年。从翱翔蓝天到遨游太空,汗水与牺牲铺满了这条布满荆棘的漫漫飞天路。
航天员训练是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不是选拔优秀个人,而是培养一支航天精英团队。所以航天员们都为了成为团队的一员而努力。
第一堂课是在食堂进行的。在航天员们按自己的饮食习惯用完第一餐后,敏感的大队长申行运把营养专家请到了食堂,给航天员们上了进入航天城后的第一课:科学进食。从学习吃饭起步,第一代航天员们开始了长期的艰苦学习和训练。仅基础理论学习,就包括载人航天工程基础、航天医学基础、医学生理学基础、地理学、天文学、高等数学、力学、英语等30多门课程……这对早已习惯了飞行生活的天之骄子们,无疑是一场严峻的挑战。
除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外,健康的体格与专业的航天技能训练必不可少。专业技能训练包含8大类58个专业,每一项都挑战人体耐受极限。
超重耐力训练,要求每一名航天员都能在承受8倍于自身体重的重力条件下,保持呼吸和思维能力。每次短短的40秒,几乎要耗尽这些身体健壮的航天员的全部体力和精力。
低压缺氧训练,他们经受着相当于以每秒15米的速度迅速提升到5000米高空的缺氧和迅速减压带来的考验。
隔绝训练,在一丝声音都传不进来的小房子里独自生活多日,其间没有任何交谈与干扰。
还有过载曲线体验,跳伞训练,血液重新分配训练,野外生存训练……
在训练的每一个阶段,都会进行极为严格的评定考核,不合格者将被淘汰。根据美国、俄罗斯的经验,航天员在训练过程中的淘汰率一般为50%。事实上,我国在选拔14名航天员时,也考虑到了淘汰率的问题。
然而,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创造了零淘汰率的辉煌成绩。
中国第一代航天员时刻谨记自己的航天使命,他们懂得严酷的训练不是个人的事情,训练成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航天事业发展的进程。所以,他们以献身精神、坚定信念和刻苦努力向团队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由此看来,我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与所有人都发扬了团队协作的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八号,再到天宫一号,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所创造的奇迹般的辉煌中,凝聚着航天团队所有人的汗水心血。航天英雄不是“独行侠”,他们的背后有着无数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航天团队并不是多个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有组织、有管理、有共同目标的集体。航天团队的每一个人都能很好地融入团队中,时刻提醒自己——团队需要你的加入,是因为你的特点符合了团队的要求,而不是你个人的能力“超强”。所以,他们始终与团队的要求相符合,努力发挥自己对团队有益的作用。
我们要向航天员学习,不让自己远离群体,不让自己只顾苟活,更不让自己对团体的事不闻不问不管不顾。因为只有把自己融入团队后,才能很好地发挥出自己对团队的有利作用,多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团队整体工作效率。
每一个都生活在一定的团体中,如果团体不发展,个人也很难成功。因为,从个人长远发展来看,“英雄主义”只能胜一时,团队的力量才会胜一世。所以,向航天人学习,相信团队,依靠团队,使自己不断融入团队,才是最终胜利的法宝。
舍小家,顾大家
舍小家顾大家,是中华民族的传承千年的美德。在处理国家与家庭、个人之间的关系时,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把国家、家庭与个人紧密相连,认为三者是统一的,国荣我荣、国辱我辱。“齐家治国平天下”、保家卫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对国家统一和富强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当公与私、家与国不能两全之时,就应先公后私,先国家而后家庭、个人,即舍小家、为大家。
为了实现航天事业的宏伟目标,一代代航天人默默奉献在各自的岗位上。因为他们知道个人的名利得失比之于壮丽的中国航天事业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她深爱着她的母亲,但还是把身体并不太好的母亲从湖北请来照看小孩。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母亲病危,而她负责的配电器型号任务也正到了紧要关头——为了工作中这事关整个系统成败的最后一瞬,她放弃了见母亲最后一眼。母亲走了,她大哭一场,说:“‘自古忠孝难两全’,只有更好地完成工作,才是对母亲在天之灵的最大慰藉!” 谁能想到,这丝毫不让“须眉”的悲壮感慨竟发自513所看似弱不禁风的普通职工李群力之口。
8年来,毕业于南开大学电子物理系的李群力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地把一腔热血无怨无悔地献给了航天事业。多年来,她心系工作,殚精竭虑,忘我投入,在无数个灯光烛火、无数次彻夜难眠中,几乎“以型号为子,以研究室为家”,在无微不至的爱的“浇铸”中,为中星22号、北斗一号、中星20号、东方红四号大平台、神舟飞船等重大型号产品项目研制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小家和大家的利益一时不可兼得的时候,你将选择哪一个呢?凡是航天人,都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大家的利益。因为这种选择,不仅是一种崇高的美德,更是一种沉重的责任。
作为有情有意的人,谁不想享受天伦之乐,谁不想沉浸于爱情的温暖甜美,可是我们的航天人在迈入飞天之路的那天起,就开始忍受远别亲人、压抑情感的痛苦。载人航天的若干年历史,也记载了航天人共同熬过的日日夜夜:悄悄拔下吊瓶奔赴千里以外的试验基地的老专家,一次又一次推迟婚事的年轻人,吻别身怀六甲的妻子的丈夫,告别体弱多病的父母的儿女,白发苍苍等不到一次合家团圆的老父亲……他们为了祖国这个“大家”的航天事业,放弃了自己的。小家“。他们在或偏远或封闭的工作环境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扮演着航天人各自的奉献角色。
航天人没有爱吗,不,他们有满腔的情感;航天人不值得爱吗,不,他们有细腻的情感。他们只是让自己的爱变得更高尚。他们在舍小家的同时,已经拥有了两个家:一头是对他无比思念的亲人,一头是对他赋予重任的国家,飞船、火箭也是他们的家人。“远望”四号船党委书记孙建新曾说:“选择了航天,就选择了牺牲;选择了‘远望’,就选择了守望。每一个,远望人’都深知,爱的最高境界是爱祖国,情之所系所依在海天。”
其实,航天人都是这样,他们把个人和家庭的困难抛在一边,把党和人民的事业稳稳地挑在肩头。
“君子不患名之不立,唯患德之不彰。”既然是有血有肉的人,我们就期望知情达理,我们就期望美德彰扬。而实质上,正是美德维系着社会的稳定,正是美德创造着幸福的生活,就像舍小家为大家这一美德,大家共同遵守,我们的祖国、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生活中的困难就更容易克服,我们的日子就会越过越甜。
同心同德,群策群力
在每一个航天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广大航天人具备统一的决心,统一的意志,形成了空前规模的大协作。这种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的强大合力,为航天事业取得成功提供了重要保证。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发射成功,三名宇航员驾船胜利返回,中国人漫步太空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为神舟七号飞行做出巨大贡献的航天时代公司771所全体职工分外高兴。
771所每年承担着大量的科研生产任务,除了为神舟七号研制箭载计算机、飞船数管中央处理单元、舱载医监、航天服数管系统等研制生产了计算机、电子部件产品共计27个品种151台套外,其中为神舟飞船研制配套的集成电路更是其中重要的任务。
混合集成电路事业部是航天时代公司771所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他们的任务主要是为神七研制用于陀螺敏感系统的产品,起作用是控制卫星陀螺姿态、提供系统频率源信号、控制整个陀螺系统的温度。
2004年,该部门接到科研生产部下达的生产任务,立即针对该重点型号的特点成立了行政、技术两条指挥线,对计划、调度、材料、工艺、技术等全方位人员提出明确要求,落实责任。特别强调加强质量管理,对在生产研制中出现的异常现象高度重视,积极分析,及时采取对策,落实措施。要求相关人员积极配合,圆满完成任务。
有一次,高级工程师阮晓明负责的电路在测试中,某参数指标超差,这是在以前测试中是没有的现象,若使用在卫星中,就会产生多余的热量,造成严重的后果。事业部领导立即组织技术、工艺专家组成问题处理小组连夜讨论,对电路的原理以及生产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大家经常熬到深夜两三点,却没有一个人抱怨。因为他们的心愿只有一个,那就是齐心协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想出了一些思路,连饭都顾不上吃就开始做实验。在排除了一个个可能的原因后,最终解决了问题。
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航天事业就会毁于一旦,航天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研制过程中,大家一切服从成功、一切服务于航天事业成功,从而使航天人同心同德,有了统一决心、统一意志、统一目标和统一行动。
同心同德,这正是航天这个组织具备卓越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航天这个组织之所以成为最有效率的组织,之所以始终保持其中华民族先进组织代表的特性,根本原因在于:航天人在其发展历程中尽管遇到过这样那样的挫折,都能始终在“群策群力、报效祖国”这面大旗的指引下,同心同德,坚定信念不动摇;在于这个组织能始终保持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理论思想,追踪和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使这个组织保持了旺盛的战斗力。
《孙子兵法·始计篇》中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臣危也。”意思是说,道义,就是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民众可以与君主同死,可以与君主同生,而不怕危险。对于一个国家尚且如此,对于一个团队更亦如此。
一位著名学者在分析到群体凝聚力时说,在一定程度上,一个群体凝聚力的大小是与它所受的外部压力成正比的。压力和危机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群体的凝聚力。这里的压力可分有形压力和无形压力,前者如自然灾害、形势恶化等。后者如各种精神压力、危机感、忧患意识等。当群体成员受到外部压力时,求生的本能会使成员之间频繁沟通、交往,导致关系密切和增强,同心同德,上下一致,同心协力,共度危机。
总之,一个团体,如果能做到同心同德,在内部形成“一荣俱荣,—伤俱伤”之感,那么就可立于不败之地。
融入组织,顾全大局
很多组织在招聘成员时会有这样的要求和考核过程,但是真正融入到一个集体中能够精诚合作的,坦白地讲,不是很多。但是,航天人正是那些融入组织的优秀代表。他们始终坚持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勇挑重担、不辱使命,在急、难、险、重任务攻关中,在确保航天科研任务圆满完成和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凉山以山高沟深闻名,赶羊沟、菠萝沟、杨家沟……沟沟偏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就建在这些远离人烟的深山老沟里,那里的人们戏称自己为“沟里人”。
奋战在“沟里”的航天人,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也希望为父母尽孝,为家庭尽职,为子女尽责,但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他们都做出了顾全大局的选择。是什么力量让西昌航天人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几十年如一日扎根深山,矢志航天?
中心地面站副站长俞少行,在航天界功成名就,被年轻科技人员视为偶像。在他看来,使命就是兴趣与志向的结合,是情感的投入,是无怨无悔的执著。他喜欢“沟里”的创业氛围。
某次发射任务前,加注软件突发故障,加注被迫中止。紧急关头,俞少行冷静地指挥岗位人员,将400吨燃料安全输送至火箭贮箱。经液位信号检测,加注精度在0.5‰以内,超过了软件自动控制加注的精度,创造了自动改手动控制加注的航天奇迹。
通信线路维护员李三保,在这个普通岗位工作21年,巡查线路超过25000公里。蒸汽锅炉岗位操作手傅云健,15年来每天的任务就是运煤、烧锅炉、倒煤渣,他烧的煤不下6000吨,堆起来就是一座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