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拥有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时,会充满自信、乐观,获得比较自由宽松的空间,这有助于我们发挥自己的潜能,享受充满快意的生活。
我们应遵循的着装原则
你还没有开口,你的服饰已发出了它的声音。
着装并不是盲目的,千篇一律的,而应该根据需要有所变化。
1.应时着装
着装首先必须应时。所谓应时,不是指追求时髦,走在时装潮流的前沿,而是要求着装必须与具体时间相吻合,并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不可不分四季、不分早晚或脱离时代地胡乱着装。
应时原则通常包括如下三层含义:
其一,与时代变化同步。着装不应与时代脱节,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着装习俗与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当今的时代有自己的时代特征,着装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出时代的特征。
其二,与四季变化同步。服装的基本功能之一是消暑御寒。因此,在着装的选择上,任何人都必须随着四季的变换和气候的变化作出适当的改变,使着装冬暖夏凉,春秋适宜。
其三,与早、中、晚变化同步。在每天的上班时间与非上班时间,在非上班时间的不同时间段,都应有不同的服装选择。
2.应景着装
着装必须应景。所谓应景,是指在着装时必须考虑到自己即将出场或主要活动的地点,使服装尽量与自己面临的环境保持一致。切不可我行我素,使自己的着装与所处环境格格不入。
工作时必须身着工作装。穿着制服、西装、中山装或西服套裙执行公务,会显得正规而庄重,能令人肃然起敬。但如果穿着牛仔服、运动鞋或是网球裙去上班,甚至外出执行公务,就会给人以不务正业的感觉,这样的着装是绝不合适的。女性在这一点上尤其应当予以重视,切不可将新潮、浪漫甚至奇异的户外装束引进公务场合。
在非工作场合无须身着工作装。特定的环境往往要求特定的着装,而特定的着装往往只适用于特定的环境。
留意自己的服饰和仪表,并不是叫我们穿上最流行的、最时髦的衣服,也不是让我们保留最摩登的发型,而是要我们的着装给人以整齐、清洁之感,面颊和发型娴雅、自然、得体,至于衣服新旧等问题都是次要的。
3.应事着装
着装必须应事。所谓应事,指根据自己所要办理的公事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着装,使自己的着装与所办的公事相配合、相呼应。
通常,在处理公事时,遇到的场合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普通场合,基本上是指在办公室工作或外出处理一般类型的公务。在这些场合,着装应当符合本公司、本部门的规定,在总体上做到正规、文明、干净、整洁。
庄重场合,主要指参加庆典、会议、盛宴、谈判、外事等庄严、隆重的活动。在此类场合的着装应力求庄重、高雅、严肃。
喜庆场合,通常指举办沙龙、舞会,参加婚礼、生日、节日或纪念日的庆祝活动,等等。这类场合大都充满热烈、喜悦、欢乐的气氛,因此着装应定位于时尚、潇洒、鲜艳、明快之上。但切勿做得过头,不可因过于引人注目而脱离群众。
悲伤场合,一般包括出席葬礼、向遗体告别、祭扫陵墓以及慰问逝者家属等场合。在这些场合,参加者往往心情沉重、悲伤,因此,着装务必素雅、肃穆、严整。身着色彩艳丽或是标新立异的服装去参加上述活动,显然是很不得体的,也表明对逝者及其家属的不敬。
4.应己着装
着装必须应己。所谓应己,指着装时要因人而异,使所穿服装与自己的身体条件相适应。
尽管着装有许多普遍性的规范和要求,但着装毕竟是具体到个人的事情。只有遵守应己原则,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选择服装,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展示个人的最佳形象。具体而言,应己原则应围绕性别、年龄、肤色、形体展开。
不同的年龄对着装有不同的要求。在选择着装时,务必要考虑到自己的年龄,使自己的着装与年龄相符。所着之装若与着装者的年龄有很大差距,往往会贻笑大方。
总体而言,在着装的选择上,老年人应当素洁,中年人应当稳重,青年人应当活泼,这是应当遵守的标准尺度。
亲切地叫出对方的名字
由陌生人到熟人的距离只有叫出对方名字的一步之遥。
人们对自己的名字相当重视,常常不惜代价使自己的名字永垂不朽。盛气凌人脾气暴躁的美国马戏团创始人P·T·巴南,因为自己的儿子没有继承巴南这个姓氏而感到失望。他承诺,如果他的孙子愿意继承巴南姓氏,他将赠给孙子25000美金。
几个世纪以来,贵族和企业家都在资助着艺术家、音乐家和作家,以求他们的作品能够献给自己。图书馆和博物馆最有价值的收藏品,很多都来自那些一心一意担心自己的名字会从历史上消失的人。纽约公共图书馆拥有亚斯都氏和李诸克斯氏的藏书;大都会博物馆保存了班杰明·亚特曼JP·莫鲁根的名字;几乎每一座教堂,都装上了彩色的玻璃窗,以纪念捐赠者的名字。
不记得别人的名字时,我们总会为自己造出借口:太忙了。我们不可能比富兰克林·罗斯福更忙,而罗斯福在繁忙的事务中尚能记住一个只见过一面的机械工的名字。
克雷斯勒汽车公司为罗斯福总统定做了一辆特别的汽车,由张伯伦和一个机械工把这辆车送到总统官邸。
当他们拜访官邸时,罗斯福直接唤张伯伦的名字,并和他聊天,许多人都来围观这辆新车。罗斯福在这些围观者面前,对张伯伦说:“张伯伦先生,你制造这辆珍贵的车时,每天一定是很辛苦的,实在令人敬佩!”然后他对散热器、后视镜、车内装潢、驾驶座位以及行李箱中附有标记的手提箱,等等,一一检视过后,频频表示敬佩。当驾驶练习完毕之后,罗斯福说:“张伯伦先生,我已经让联邦储备银行的人等了30多分钟,我想该去办公了!”
当时,张伯伦是带着一位机械工一起去的,到达官邸时他就把那位机械工介绍给了罗斯福。罗斯福只听过一次他的名字,但是当他们辞行的时候,罗斯福找到这位机械工,亲切地呼唤他的名字,并握着手表示谢意。
每个人对自己的姓名都很在意。把一个人的姓名记全,很自然地叫出来,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最能获得好感的方法。因为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名字就一直和他相伴,这是区别于他人的重要标志。叫出一个人的名字,对对方来说,是所有语言中最动人的声音,也是能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的简单方法。
罗斯福总统深知这种最简单、最明显,而又最重要的获得好感的方法:记住对方的姓名,使别人感到自己很重要。
若是把人家的名字忘掉,或写错了,就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我们应该注意他人名字里包含的奇迹,并且要了解名字完全属于与我们交往的这个人,没有人能够取代,名字使这个人在许多人中显得独特。
刻意记住对方的名字,并且多去喊他的名字,可以让对方感受到你在关心他、重视他,虽然这只是一个细节,一个生活中的细节。
拿破仑三世不论政务多么繁忙,总会记住所有他遇见过的人的名字。
他用的方法非常简单。当没有听清楚对方的名字时,他就说:“对不起,请再说一次!”要是听到奇怪的名字,他就请对方书写下来。和对方谈话的时候,他会反复使用对方的名字,然后很努力地把对方的容貌、表情、姿态等记入脑海中。
要是对方是位重要的人物,他就会特别下苦心。回到宫里,他就马上写下对方的名字,然后集中精神凝视着这个便条,待完全记牢后再把便条撕碎丢掉。
当然这是相当费时的方法,但良好的习惯是需要做出一些牺牲才能完成的,所以这是值得我们去做的事情。
名字能使人出众,能使人在众多人中显得独特。我们的要求和我们要传递的信息,只要从名字着手,就会显得特别重要。不管是女侍还是总经理,我们在与他们交往时,名字都会显示出神奇的作用。
我们应记住别人的姓名,并把它当做世界上最甜蜜、最重要的声音。
给别人多一些尊重和赞美
有一种尊重,源于重视。
人们喜欢被取悦,而不是被激怒;喜欢听到褒奖,而不是被对方恶言相向;乐意被喜爱,而不是被憎恨。因此,仔细观察,我们就能投其所好,避其所恶。
告诉对方我们特意为他准备了他喜爱的酒,或者说“知道你不喜欢那个人,所以我今天没叫他来”。如此若无其事的呵护,必能打动对方的心,使他因你对他的尊重,而感激不尽。反之,若明知对方讨厌什么,却在不经意间,触犯了禁忌,那么对方必然会认为我们当他是傻瓜,故意藐视他,以致一直耿耿于怀。尽管是件小事,却有可能从此中断自己与对方的关系。因此,如果连细枝末节都能特别地留意,那么必能让对方对我们感激不尽。
在我们的记忆中是否有过因他人对我们细致的照料而欣喜异常的经历?这种行为,能使人的虚荣心获得相当程度的满足。由于有人如此取悦我们,所以我们有可能从此会倒向此人。无论此人对我们做了什么,我们都认为对方是出于好意。
因此,我们可以遵从以下几点提示:
1.称赞对方希望被称赞的事物
如果特别喜欢某人,或者特别想成为某人的知交,那么我们可以探查此人的优、缺点,称赞此人希望被称赞的地方。人类都有优秀的部分,以及希望被他人认定为优秀的部分。若优秀的部分被他人赞赏,着实能让人高兴,但是,若称赞对方希望被称赞的部分,必然更能令对方高兴。
要想发现这部分,观察是最好的方法。可以仔细观察此人喜爱的话题,通常,自己想要被称赞,希望被认定为优秀的部分,往往会出现在最常见的话题里。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关键点。
2.偶尔的佯装,实属必要
别误会,这并非教我们使用卑鄙谄媚的手段去操纵他人。我们当然不必连对方的缺点、坏事都加以称赞,而且也不应该称赞。不过,如果不能对对方的缺点及肤浅幼稚的虚荣心佯装不知,那么我们又如何能与对方维持好关系呢?
谁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比实际聪明、美丽,这种想法,并不会伤害任何人。如果我们告诉对方这种想法太幼稚、太不正确了,那么他们必然与我们疏离,视我们为仇敌。
不太善于赞扬别人,是因为我们还不甚了解对方是多么希望自己的想法及喜好能获得支持,特别是期望自己错误的想法及小缺点,也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谅解与认同。
3.背地里称赞,最令人高兴
为了使对方高兴,我们可以在褒奖方法上略施技巧,那就是在背地里夸赞对方。当然,如果只是在暗地里称赞对方而他却一无所知,那就一点意义也没有了,我们要想办法将自己的夸赞通过巧妙的方式准确地传达到对方的耳朵里。慎选传达讯息的人最重要,我们挑选的人最好是通过传递这一讯息也能获益的人。如果选有此企图的人做信使,那么他不仅会准确地传达我们的讯息,而且有可能添油加醋,更增效果。
同情别人是件美妙的事情
同情的眼泪总是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人和人之间,没有爱以外的财产。怜悯和同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原始情感,是当我们看到、感受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产生的感情。这种人性中固有的感情绝不是良善君子的专属,尽管他们可能对此最为敏感。即使一个罪大恶极、无视一切社会规范的无赖也会心怀一定程度的同情。
我们无法直接或是真切地感受到别人承受的痛苦和遭遇的磨难,我们只能设身处地地想象。依靠想象,我们以为自己也正在经受那种痛苦,以为自己也曾经历那种磨难,从而与之产生共鸣,从而以为自己已经全然感受到了他人的痛苦(即使这并不是他人真正的感受,而且可能相较更轻),并与之合二为一,于是我们会在内心为那种感受泛起无数的伤痛和酸楚。所以,当想起别人的感受时,我们也会感到伤痛,于是我们会像抚平自己的伤痛一样去帮助别人从伤痛中走出来。
同时,我们也总是会对别人发自内心的同情感到无比欣慰,无论这同情从何而生;我们也会对别人无动于衷的表情感到莫名的失望。
据说,当人感到软弱无助时,只有当他确信别人的同情可以帮助他的时候,他才会高兴。一个人使出浑身解数去逗乐他的朋友,如果没有人认同他的笑话,他就会觉得非常沮丧;反之,如果大家一起大笑认同他的笑话,他就会觉得受到了最大的奖赏。
他人的同情可以为快乐锦上添花,无人回应会让人觉得失望。我们往往会觉得反复读一本书或一首诗很无味,但是当我们再次为朋友朗读时,我们会变得劲头十足。因为如果朋友觉得新鲜,我们就能够从朋友的角度去体味其中的意蕴,感到一种如获知己的兴奋。
与高兴的时候不同,我们在不高兴的时候更希望找个人一吐为快,希望得到他人的同情和安慰,而不是他人的无动于衷。
可怜人最希望找到一个吐苦水的对象,因为这可以使他们感到宽慰。对方的同情可以卸下他们心头的重担,分担他们内心的痛苦,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灵重负。在倾诉时,那些可怜人虽然又会想起过去的伤心事,于是痛哭流涕,沉浸在悲痛之中,但是能从别人的同情中获得更大的补偿。相反,可怜人觉得最无礼的侮辱就是轻视他们的不幸。不愿与朋友一起分享快乐只是缺乏礼貌,而不能认真地倾听朋友的苦恼则是不近人情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