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愍帝在被俘前留下诏书,要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市)的琅玡王司马睿继承皇位。司马睿在西晋皇族中,地位和名望并不高。晋怀帝时期,他被派去镇守江南。他带去一批北方的士族官员,其中最有名望的就是王导。司马睿对王导言听计从,把他看做心腹。司马睿刚到建康的时候,江南的一些大士族地主嫌他地位低,不怎么看得起他,也不来拜见。为此,司马睿心里不踏实,要王导想个办法。王导的堂兄王敦当时在扬州做刺史,颇有势力。于是王导把王敦请到建康,两人商量出一个主意来。
这年三月初三,按照当地的风俗,百姓和官员都要到江边去求福消灾。这天,王导让司马睿坐上华丽的轿子到江边去,前面有仪仗队鸣锣开道,王导、王敦和从北方来的大官、名士,一个个骑着高头大马跟在后面,排成一支十分威武的队伍。当天,在建康江边看热闹的人很多,大家看到这种从来没见过的大排场都轰动了。江南有名的士族地主顾荣、贺循等听到这个消息,从门缝里偷偷张望。他们一看王导、王敦这些有声望的人对司马睿这样尊敬,大吃一惊,生怕自己怠慢了司马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排在路旁拜见司马睿。这样一来,司马睿在江南士族地主中的威望得以提高。王导接着劝司马睿说:“顾荣、贺循是这一带的名士。只要把这两人拉过来,就不怕别人不跟着我们走。”司马睿派王导上门请顾荣、贺循出来做官,两个人都高兴地来拜见司马睿。司马睿亲切地召见了他们,封他们做官。此后,江南大族纷纷拥护司马睿,司马睿由此在建康站稳脚跟。司马睿刚来时,常常因为喝酒误事,王导对此进行劝说,司马睿就命令人斟上酒,他接过酒杯后把酒倒掉,从此便戒了酒。
北方发生大乱后,北方的士族地主纷纷逃到江南避难。王导又劝说司马睿把他们中有名望的人都吸收到王府来。司马睿听从王导的意见,前后吸收了一百零六个人在王府里做官。司马睿听从王导的安排,拉拢江南的士族,又吸收了北方的人才,巩固了地位,心里十分感激王导。
当初,谯国人桓彝避乱渡过长江,看见司马睿势单力薄又没有威望,便对周说:“我因为中州地区多变故,来到这儿求安,结果这里如此势单力薄,将靠什么来成就大业?”不久之后,桓彝见到王导,与他一起议论天下大事。结束谈话之后,桓彝又找到周,对他说:“刚才我好像看到了管仲,现在我已经不再忧虑成就不了大事了。”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重建晋朝,是为晋元帝。在这以后,晋朝的国都在建康。为了和司马炎建立的晋朝(西晋)相区别,历史上把这个朝代称为东晋。
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后来又坐镇荆州,控制建康。王氏兄弟权倾朝野,司马睿不过徒有虚名而已。登基大典当天,皇帝司马睿突然拉住大臣王导同升御床,一同接受群臣的朝贺,表示愿与王氏共享天下。但天无二日,王导吓了一跳,连忙推辞说:“太阳岂能与万物同辉,君臣名分是有区别的。”晋元帝才没有勉强他。
王敦恃权而傲,晋元帝想要削减他的势力,暗中命心腹做好军事部署,名义上是北伐,其实是对付王敦。王导因此被疏远,但是他始终能保持常态,不作计较。王敦趁机以替王导诉冤为借口,于公元322年自武昌举兵,攻入建康,史称“王敦之乱”。王导认为佞臣扰乱朝纲,同意王敦率兵前来“清君侧”,但是王敦想篡夺政权,王导出面维护帝室。因为王导的反对,王敦没能实现他的野心,只好退回武昌。
公元323年,晋元帝病死,晋明帝继位,王导辅政。王敦以为有机可乘,又加紧图谋篡夺,王导再一次站在了对立面。这时,王敦身染重病,不能亲自带兵,就将兵权交给了自己的兄长王含。王导致信王含说:“你今天的举动,和当年王敦的所作所为很相似,但是两者形势完全不同:当年朝廷有佞臣扰乱朝纲,就是我自己也想离开以求自保;但是现在,先帝虽然去世,还有遗爱在民,当今圣主聪明,并无失德之处。如果这时反叛朝廷,定会引起公愤。”王导表示“宁为忠臣而死,不为无赖而生”,并部署兵力抵抗叛军。
王导听说王敦病重,就率子弟为王敦发丧,将士们以为王敦真的死了,士气大振。于是王导派遣将领趁夜渡江发起偷袭,打王含个措手不及。王敦知道王含溃败之后,大怒不已,不久便病重而死。
公元325年,晋明帝病死,幼主晋成帝继位,王导与外戚庾亮同为辅政大臣。庾亮不顾王导的劝阻,执意征召苏峻入京,于是爆发了“苏峻之乱”。苏峻入京后,专擅朝政,因为忌惮王导的威望而不敢加害。后来,王导联手陶侃和温峤除掉苏峻,再一次稳定了局面。
历经三朝,王导的威望十分高,晋成帝给王导的手诏总是用“惶恐言”、“顿首言”、“敬白”之类的语言,他还亲自驾临王导的府邸,礼敬王导的妻子。王导每次上朝,晋成帝都要起立相迎。王氏子弟遍布朝中,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