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费祎相继掌握蜀汉大权,大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直到姜维成为大将军后,他继承诸葛亮北定中原的遗志,多次率兵北伐。但因为力量不足,几次北伐都没有取得进展,反而耗费巨大国力,使本就贫弱的蜀国更加羸弱不堪。
魏国大将军司马昭对姜维的屡次进犯深感忧虑,有人建议派刺客前往蜀国刺杀姜维,从事中郎荀勖说:“天下的主宰,应当用正义的力量去讨伐不归顺的人。天下表率,不应当有派刺客去刺杀敌人的做法。”司马昭非常赞成此话,于是发兵大举征讨蜀汉。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钟会统兵十余万兵分三路奔赴汉中,命征西将军邓艾统兵三万牵制姜维,派雍州刺史诸葛绪统兵三万多截断姜维的退路,企图把姜维一举歼灭。
邓艾喜好谈论军事,每次遇到高山大川都会仔细观察,然后按照地形部署军队,当时人都讥笑他。他出身贫寒且有口吃毛病,在军中一直默默无闻,后来受司马懿赏识才脱颖而出。此次伐蜀,邓艾认为时机尚未成熟,但也只能奉命行事。
邓艾派遣部将直攻姜维营垒,双方相持不下。而此时,钟会率领的十万大军已经进入汉中。姜维自知汉中难保,急忙摆脱邓艾的牵制,率兵退守阴平;在阴平又遭遇魏将诸葛绪,只得退守剑阁。邓艾到达阴平后,挑选精锐部队,想要与诸葛绪一起直奔成都。但诸葛绪接受的命令是阻截姜维,进军成都并不在他的任务范围,所以拒绝与邓艾一起西进,而是率军与钟会会合。
剑阁地势雄险,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姜维排兵布阵,凭险设防,击退了钟会多次进攻。钟会屡次进攻没有奏效,而运输粮草的道路既危险又遥远,所以决定退兵。邓艾上书说:“敌兵已经受到严重折损,此时应当乘胜攻击。如今可以派遣一支精锐部队,从阴平出发,走小路绕到涪县。那里离蜀国的国都成都只相距三百余里,可以出奇兵攻击蜀国的腹心之地。如此一来,驻扎在剑阁的守军必定会回援涪县,那么我们的大军就可稳步通过剑阁;如果他们不回援涪县,那么涪县疲弱的兵力将不足以自保。兵书上有‘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之说,现在出兵攻击敌人的空虚之地,破敌是一定的。”
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率精兵从阴平出发,一连走了七百多里。来到马阁山,道路断绝,山高谷深,行路非常艰难。随军携带的粮食差不多快吃完了,将士们深感进退两难。身陷险境,邓艾处事冷静,在观察地形后当即果断采取行动。他用毡毯裹住自己,然后滚下山,将士们随后效仿邓艾,全都安全渡过险境。
邓艾首先到达江油,驻守此地的蜀军没有料到魏军突然出现,一时措手不及,守将马邈投降。得知邓艾奇兵越过险道,诸葛亮的长子诸葛瞻率领诸军抵御邓艾,可是到达涪县后就停滞不前了。尚书郎黄崇多次劝说诸葛瞻不能滞留,应当迅速占据险要,阻止邓艾进入平地,但是诸葛瞻没有采纳。黄崇再三劝说,有时甚至声泪俱下,但诸葛瞻仍然不听。邓艾没有遇到阻碍,长驱直入,击溃诸葛瞻的先锋部队,诸葛瞻退守绵竹。
邓艾先写信招降诸葛瞻,许之以琅玡王,但是遭到拒绝。邓艾当即派儿子邓忠率兵进攻诸葛瞻的右翼,派师纂率兵进攻诸葛瞻的左翼。邓忠与师纂战斗不力,都撤兵而还,向邓艾报告说:“敌兵还不能攻破!”邓艾大怒,说:“存亡在此一举,有什么不能的。”邓艾将邓忠、师纂怒叱一顿,责令他们务必破城,否则就杀了他们。邓忠、师纂只得再战,终于破城而入,诸葛瞻与其子诸葛尚力战而死。
攻下绵竹后,邓艾直奔成都。蜀汉军民没想到魏军突然而至,都疏于戒备。成都的百姓得知邓艾军队进入平地,惊恐不已,纷纷逃入山林大泽,官府止之不能。后主刘禅召集大臣商量对策,有人建议逃往东吴,有人建议逃往南中。光禄大夫谯周认为:“治国之道从来就没有不同,都是大国吞并小国。魏国可以吞并吴国,而吴国不能吞并魏国,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事情。同样是称臣,不如向大国称臣,为什么要受辱两次呢?如果逃往南中,事先就应当做好计划,如此仓促而去,怎么能够顺利到达南中呢?”
后主听从其意见,派人带着玉玺向邓艾投降。北地王刘谌愤怒地说:“如果我们力量殆尽,败亡之祸不能避免,就应当父子君臣一起背城一战,以死报国。这样才能见先帝于地下,为什么要投降?”后主不听,刘谌在刘备庙中哭诉之后,先杀了妻子儿女,然后自杀而死。
姜维率领的蜀军还在前方和钟会交战,忽然接到后主刘禅向魏军投降的命令,无奈之下只得向钟会投降,手下将士们都十分愤怒,气得挥刀砍石。之后,蜀国各郡县和据点都接到后主投降的命令,于是纷纷投降,蜀国就此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