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无常贵,事无常师。
解读:世间没有永恒高贵的事物,所有的事情也没有永远的模式。从古到今,都是在不断地变化,每一个时刻都有自身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于人。
解读:不要用别人不知道的来教育他。如果小学的老师用大学的方法来给学生讲题,对方是不会听懂的,这是一样的道理。欲要使别人懂,先要知道别人已经懂得的有哪些。
听之术曰:勿望而许之,勿坚而拒之。
解读:倾听别人的方式就是:不要草草地就答应别人,也不要固执己见地拒绝对方。让彼此都有一个说话的空间,这样才能很好地交流。
§§§第八节 阴阳家
阴阳家概说:
现代人说起“阴阳”,总会不自觉地将其与占卜、风水、中医等联系起来,这其实也都是有一定根据的。“阴阳”学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意味。“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这两种概念在更久远的年代就已经产生了,他们都是对世界的一种认知和解构。
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融合成一种新的观念,就是以“阴阳消息,五行转移”为基础的宇宙观。也产生了阴阳家,提倡阴阳五行的学说,并用它来解释社会人事。这个派别,源于上古社会的执掌天文历数的官员,也称“阴阳五行学派”或“阴阳五行家”。
阴阳本指事物两种相互对立的方面,而阴阳家却把阴阳矛盾作用引起的变化神秘化,他们以“阴阳”、“五行”来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关注自然、山川、植被,对我国的地理和天文、气候的研究有很大的贡献。他们将中国视为“九州”,并且认同儒家的观念。主要代表人物有公梼生、公孙发、南公等人,但以邹衍最为著名。
作为一个学派,阴阳家魏晋以后已不复存在,其学说内容只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等一些著作中有些残缺的记载。阴阳家的学说,具体化了自然世界对于人事的影响。这种想法,还可以在现在的黄历或是农书、农历里看到。
随着时代的发展,阴阳家的学说渐渐和神鬼迷信混为一谈,其实在战国时候并非如此,也并不装神弄鬼。阴阳五行的概念,对后来中医、天文、地理、声律的发展,都有积极地贡献,直到今天还运用于中医当中。
阴阳家名言:
五德终始。
解读:这里的“五德”指的是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这是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阐释事物演变规律时创立的观点。在他看来,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自有其相生相克的规律,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天道的运行和历史的兴衰等都遵循着这一规律。
大九州、小九州。
解说:中国是大九州的一部分,在它之外还有另外八个同样大的地方;而中国神州大地上,又可以分为小九州,也就是九个地方。这种观点在现代看来是很平常的,但在古代,因为科技不发达、交通不便等原因,人们的地理知识非常有限,通常认为中国就是整个世界、整个天下了。然而,邹衍却能认识到中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对自然和世界充满了敬畏,这种思想在当时算是很超前的。
生、长、收、藏。
解说:生命就是一个产生、成长、收获、储藏的过程。这是阴阳家对生命的看法,其实不管是人还是花草树木,无不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生生死死。这是自然的规律。
§§§第九节 兵家
兵家概说:
每个人都是有个性和思想的,面对同样的事情,每个人做出的反应都不尽相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此,古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也是这样。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诸侯林立,战乱和纷争不断的年代,面对这样的社会形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选择了从思想和道德修养方面寻求解决之道,而与他几乎同时代的兵家学派,则主张加强国家的军事实力,用谋略战胜敌手。儒家和兵家的这两种思想,被后人形象地概括为“文治”和“武治”。前面我们已经对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进行了简单介绍,现在就来了解一下兵家吧。
兵家是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为诸子百家之一。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这个学派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之间不断爆发战争,为了总结军事方面的经验教训,研究制胜的规律,许多有智谋的有识之士纷纷研究军事方面的问题,于是就形成了兵家。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孙武、孙膑、吴起、张良、韩信等,比较有名的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虽然主张以军事实力取胜,但兵家学派的人并非都是好战之徒。
孙武是兵家的代表人物,他虽然久经战场,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并不是一个好战的人,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有着大爱,比普通人都更珍惜生命的人。在他看来,最好的兵法就是尽一切力量避免战争流血,不战而全胜。他写下了著名的《孙子并发》一书,在书中阐释了他的主要军事思想,孙子也以其卓越的军事才干和智慧而被后人尊称为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子的军事思想和智慧主要表现在用谋略上。“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谋略让我们掌握未来的不可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谋略让我们将损失减到最小;“故善战者,致人而不治于人”,谋略让我们随时把握主动。
《孙子兵法》不仅是古代军事家的必读书本,对现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如今很多商业人士开始重视孙子处理战争的智慧,创造了商业上的奇迹。即使是一般的人,将《孙子兵法》用在处理人生的各种困难上,也会更加游刃有余。
孙子名句:
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解读:打仗并不是人越多越好,只要不轻视敌人,不贸然进攻,并且集中兵力,掌握好敌情,选拔好人才,就可以取胜。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行军篇》。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解读:善于统兵打仗的人,总是会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敌人的军队松懈下来、收兵的时候再去攻击,这是掌握军队士气的办法。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
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解读:善于出奇制胜的人,其战术谋略如天地变幻无穷,如江河奔流不竭。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兵势篇》。
善守者,藏子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解读:善于防守的人,能将自己极其深秘地隐藏起来;善于攻打的人,能够像高天霹捞一样行动迅速。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军形篇》。句子中的“九地”形容极其深,“九天”形容极其高。
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解读: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就能够胜而不败;懂得天时和地利,就能够取得无穷的胜利。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地形篇》。
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解读:力量小的一方,如果仅凭着力气与敌方死拼,必然会被力量大的一方所擒获。说明在劣势情况下不可与敌硬拼,应根据敌我双方兵力对比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战法。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解读:不发动战争就能让对方屈服,这才是上等的智慧。孙武认为战争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对方屈服,如果能够不让士兵流血、生灵涂炭,那为什么还要流血牺牲呢。战争只是最直接的解决方式,但是并不是唯一的方式。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解读:所以说能打胜仗的军队是先赢得了胜利的机会和因素,再投入作战;而失败的军队,总是先投入到作战中,再寻找胜机。
兵贵胜,不贵久。
解读:打仗跪在速战速决,而不在于持续了多久。因为越久就越容易有伤亡,只要能战胜,就要尽最大的可能减少伤亡。明确目的,才能少走弯路。
佯北勿从,锐卒勿攻。
解读:假装失败的军队不要追赶,实力雄厚的队伍不要主动进攻。打仗的时候有很多的假象,一招不慎就会满盘皆输,所以一定要弄清楚情况再行动。
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解读:善于用兵的人,先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又能不失掉打倒对方的机会。如果只是防守而没有进攻,就很难速战速决,所以把握最佳进攻时机,是兵家的关键。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解读:在别人没有防备的时候进攻,在对方没有预料的情况下出击。这种思想也常常被用于竞争,只有出其不意,才能旗开得胜。
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解读:善于用兵取胜的人,并不是靠的机智,也不是靠的勇敢,而是不给敌人制造机会,如此而已。孙子认为,只要不失误,就能把握住胜利的机会。制造失误,就是在给对手胜算。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解读:用兵的上策是从谋略上战胜敌人,其次实在外交上争取敌人,其次是在进攻的方式上胜过敌人,最下才是大开杀戒攻打城池。这也体现了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
§§§第十节 农家
农家概说:
一提起“农家”,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农民这一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家。中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还是一个农业古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农家”这一说法,它在当时还是一个学术派别,是指战国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他们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吕思勉先生在其《先秦学术概论》中,把农家分为两派:一是言种树之事;二是关涉政治。
与现代的普遍重视工业生产、重视商业所不同,在中国古代,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普通百姓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农本商末”的思想观念是得到人们普遍认同的一项基本国策,所以农家学说兴盛。在《汉书》中,农家被列为九流之一。
在先秦农家看来,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离不开农业,建立强大的军队也需要农业的支持。农业是一切财富的基础和来源,而商业则会破坏和损耗社会的财富,一个国家要想安定富足,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抑制商业发展。而且,农家还认为,提倡和重视农业有益于统治阶级进行道德教化,劝民务农,会使百姓民风淳朴,变得容易顺从而不会谋反,从而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战国时期,农家的代表人物有许行,他大约是与孟子同时代的人,一些生平事迹在《孟子》一书中有所记载,可因为他的著作留传下来,所以很多事迹目前已无法考证了。
现代人对农家学派的思想学说知之甚少,这主要是因为农家没有一部完整的著作保存下来。相传农家著作有《神农》二十篇,《野老》十七篇等,但都散失了。所以现代人想要了解农家学派的思想和活动,只能通过诸子的一些著述,而且还只是星星点点而不全面的。
农家名句:
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解读: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农家认为,想要治理好天下,重视民心是非常重要的,因而提出了“顺民心,忠爱民”的思想主张,这比儒家的民本主义还要进了一步。
修饥馑,救灾荒。
解读:治理饥饿,抢救灾荒。农家非常关注农业灾害问题,认为一个贤明的统治者要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当务之急是要先扫除灾害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灾害问题,解除百姓的痛苦,百姓才会服从统治。
一夫不耕,民或为之饥;一女不织,民或为之寒。
解读:有一个农民不耕种,就可能有人挨饿;有一个妇女不织布,就可能有人冻。这句话出自《管子?轻种甲》,意在强调说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仓庭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解读:粮仓里的粮食充足了,人民就会知道讲礼节;百姓丰衣足食了,就知道什么是光荣与耻辱了。让人民拥有一个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国家其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如果人民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证的话,是很难讲究礼节,提倡荣辱的。
夫财之所生,生于用力,用力之所生,生于劳身。是故主上用财毋已,是民用力毋休也。
解读:财货是由劳动产生,劳动是由身体用力产生。因此,君主不断地挥霍财力,百姓就得不停地付出劳动。这句话出自《管子·八观》。
俭则伤事,侈则伤货。
解读:过于节俭就会对生产发展造成损害,而过于奢侈就会对财货造成损伤。这句话出自《管子·乘马》,意在告诫我们在使用钱财物品时应该掌握好尺度,做到恰如其分。
民之观也察矣,不可遁逃以为不满。
解读:人民看问题最清楚了,任何人也无法避过他们的眼睛而行恶。这句话出自《管子·小称》。强调人民的重要性,主张重视民生一向是农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观国者观君,观军者观将。
解读:看一个国家要看他的君主如何,看一支军队要看他的主将如何。这句话出自《管子·霸言》。国家和军队的首领掌握着领导权,对整体局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节欲之道,万物不害。
解读:能克服私欲,什么祸害对你都是无可奈何的了。这句话出自《管子·内业》。一个人如果能克服贪念,抵制外界的诱惑,整体上就会变得强大起来。
金心在中,不可匿。
解读:—个人的心灵美好,就会从外表表现出来,任何事物都不能掩盖它。这句话出自《管子·心术》。美好的德行总能在不自觉中就流露出来,这种光辉是谁也掩盖不了的。
请谒任举之说胜,则绳墨不正;谄谀饰过之说胜,则巧佞者用。
解读:相互宴请、相互吹捧之风盛行,那么政纲法度就不下;阿谀奉承、文过饰非之风盛行,那么谄谀献宠之辈就会被任用。这句话出自《管子·立政·九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