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谁,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都不可能是万能的,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只有借助他人的力量,和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合作,把真诚和个人的目标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的目标,并为之奋斗,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赢得最后的成功。
精诚团结直到毕业
西点人认为,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人才,不是那些独来独往的独行侠,而是具有合作和互助精神的人。
在西点的第一年,新生们只有一个共同目标:做一个优秀的服从者,以免受到学长特别的注意(服装仪容经常被纠正,或是被罚背诵新生知识)。新生同心协力,决心打败这个共同的“敌人”。正如新生所说,生存的关键就在于“合作以毕业”。
西点军校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精诚团结直到毕业”。可见,团队精神在西点人心目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
说起西点人的团队精神,我们便不得不提到西点之父、西点军校的第三任校长塞耶。接管西点军校之后,塞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把西点军校导向了发展的正轨。但是如何增强西点人的团队精神却成了一个困扰他多时的大问题。
塞耶设想建立一种新型的学员团。在这个团体里,每个人都能光明正大、公正合理地展开竞争,任何人都不可为谋取个人利益而弄虚作假、耍阴谋手段。塞耶认为,培养学员的基本方法是斯巴达式的组织纪律。学员团的领导必须很公正,富有感染力,能够与学员一起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同甘共苦,协同努力。由此出发,塞耶强调培养学员“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他指出,没有这种精神就没有资格指挥他人。
怎样造就这种精神呢?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塞耶提出了“拱顶石”的理论。拱顶石,连接、维持、亲合结构的关键之石。用塞耶的话说,拱顶石必须是坚硬的石块,而这些石块还必须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一旦培养出这样的“拱顶石”,学员团就会不断发展,军校就会不断前进。
塞耶以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为结合剂,把“拱顶石”很好地结合起来。他对学员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对教学、管理、责任等林林总总的问题,都进行了有益的规范性建设。毫无疑问,这项工作是非常成功的。
为了让“拱顶石”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上下一心,共同奋斗,塞耶又采用了一系列方法加强战术教官与学员之间的联系。通过战术教官的作用,西点很快达成教学目标一致的信念。1820年12月,在塞耶的努力下,战术教官的人数明显增加,他又马上采取措施,任命中尉泽拜纳·J·D·金斯和亨利·W·格里斯沃尔德为助理战术教官,分赴两个连队,与学员同吃、同住、同操练。
这两位教官都是西点军校毕业的学员,乐于为军校的发展贡献才智,也真诚地赞同与支持他们的校长。他们一天24小时与学员泡在一起,关注着学员的一举一动,学员有什么意愿可以及时上达。这种体制真正成了塞耶造就“拱顶石”的结合剂。
在塞耶的不断努力下,“拱顶石”计划成功了。西点军校开始走上正轨。
男孩们,团结协作对于你现在和将来的人生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个强大的团队来说,成员之间的彼此关联一定是既能在才能上互补又能在思想中彼此协作的。团队成员共同完成目标任务的保证就在于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并注重流程,使之产生协同效应。就好像我们拍一部电视剧,总要有主角、有配角,只有主角、配角再加上灯光师、化妆师、音响师等很多人完美的协作,才能制作出一部精彩的电视剧。
西点寄语:
团队的核心就是共同奉献。这种共同奉献需要每一个队员能够为这个团队无私奉献。无私奉献是全体队员发展进步的“牵引器”。
西点风采:
毕业墙,又叫求生墙。是由“二战”时期的军舰上的水手发明的,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活命—当时的军舰下层水手几乎都是赤身裸体的在船舱最底层工作,没有绳子,没有梯子作为工具,军舰被击中,即将沉没,正常出口堵塞,只有爬上上层甲板,墙体高四米,无法独立通过。此项目考验了一个团队的奉献精神,也成为后来西点军校和众多体能训练和户外拓展训练的必备项目。
合作更能展现个人的才华
西点军人的义气是出了名的。他们的团体意识相当的强烈,他们甚至会为自己同为西点的学生而感到异常亲切。即使相互之间从未谋面,但是校友一旦有要求,都会尽力相助、互相捧场和互相引荐。
时至今日,西点人有关促进合作、加强团结的方法已经越来越多,也越发成熟起来。入学之初,新学员尽管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肤色、信仰、教育背景,但很快就会变成一样,融为一体。
男生要剪成短发;女生则要将头发盘到脑后。他们都要当场试穿那些灰白的制服,制服也是当场缝制的,这些军校新生穿上它们,将便服装进包里,只有等到夏天放假时再穿了。西点还发给他们黑色的皮鞋、白色的帽子和白色的手套。
他们被分配到各自的训练连。整个下午,他们都在接受一个速成科目训练,学习如何按照低音鼓的节奏列队行进。
就这样,半天不到,这些新学员便融为一体,甚至能为前来观礼的师友们演奏“西点进行曲”!
到了二年级,他们还将被送往树木葱茏的巴克纳营地。巴克纳营地是西点军校的地产,与构成西点军校中心区域的那些颇富盛名的花岗岩建筑和阅兵场相距甚远。二年级学员的训练由高年级学员和许多正规陆军军官或军士组成的教官团队组织实施。训练内容包括地图判读与方位确定、安排战术以及轻武器的使用。新学员入学的那个夏天主要是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军校生,但二年级学员的这个夏天要学习的是如何成为一名军官。
巴克纳营地的生活条件相当艰苦。这个树木丛生的偏僻场所人迹罕至、死气沉沉,又十分潮湿。居住的营房是二战时期建造的。这里的蚊子非常多,而且“大得能把小动物搬走”。不过,训练也有让人振奋的时候,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西点学员在夏季里最感兴趣的始终是能与真正的陆军部队一起训练。
巴克纳营地的受训经历能让这些西点学员明白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每个人都能贡献与众不同的才能,一旦融合到一起,便能很好地完成某些训练任务。例如,每个班里都有一个天生具有良好方位感的人,那么将此人安排到带领小组成员的“岗位”上,就能使这个班在日落西山之后避免迷失方向。每个班都有一个能说会道的演讲者,专门负责鼓舞士气与打探情报。总之,人尽其能,各守其职,而又紧密配合,共同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努力。
也许,展示这种协同性的最佳方式是障碍跑道,这是二年级学员进行班训练时必须完成的课目。这一课目以班为单位,要么全班顺利通过,要么全班都不及格。其中一个典型的障碍物是在一个场地内按不同高度、不同距离布置了数个固定的柱子,还有很多长度不同的木板。要想成功地通过这些柱子,就必须讲究放置木板的方式:一旦所有人通过一两个木板后,这些木板便可以用不同方式重新组合、使用,以顺利通过下一组柱子。在这里,策略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没有机会回头再捡任何东西,有时为了前进,有必要将木板丢在身后。
此外,班成员必须想好谁在最前头、谁能帮助其他人通过障碍,因为有时候体力是最关键的因素,而有时候体形较小的领头者可以扭动着穿过某个障碍并安放某块木板,以备体形较大的成员通过。这种练习体现得最鲜明的一点是:每个成员的大声提醒、一致思想以及共同贡献使全班顺利地从地点A移到了地点B。即便最敏捷、最健壮的班成员也不能独自跨越所有障碍。
西点人通过这样的训练迅速加深了认识与友谊,提高了协同作战的能力。
有时候,为了让大家更加团结,西点军校还会创造出一个团队“共同的敌人”,激励众人一起来打倒它。例如,西点新学员就常常以学长为“共同的敌人”,建立起团队精神。
通过如此众多的训练,西点军校让每一位学员在训练中体验到团结的力量有多大。这种在实际行动中所亲自体验到的团队力量,比长篇大论分析团队合作如何增强个人的力量,要管用得多。具有团队精神的集体,可以实现个人无法独立取得的成就。
西点寄语:
团队合作不是每一个成员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整个团队就没有问题了。真诚和尊重是合作的前提条件,没有这种团队精神作为前提,团队只是形同虚设。每个人都希望被真诚相待,都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
西点风采:
2001年9月30日,在美国刚刚开始其全球反恐怖战争之时,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六十分钟》,就少见地用赞扬的调子报道了西点军校,重点采访社会科学系的教官和军校生,以鼓舞和振奋美国人民的土气。到西点建校两百周年的2002年,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全国性电视频道至少播出了十多种不同的有关西点军校的电视专题节目或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