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尽情享乐
我们的欲望把彩虹的颜色借给那只不过是云雾的人生。我的忧思缠绕着我,要问我它自己的名字。果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
——【印度】泰戈尔
书给人带来乐趣。但是,啃得太多,最后便兴味索然,还要损害身体,而快乐和健康却是我们最可宝贵的。倘若结果弄到有损身心的地步,那么我们就抛开书本吧。有人认为,书上所得的弥补不了所失的,我是同意这点想法的。长期以来感到身体不适、健康欠佳的人到头来只好听从医生的吩咐,请医生规定一定的生活方式,不复逾越;退隐的人也是如此,他对社交生活失去兴趣,乃至深感厌烦,他只得按理性的要求设计隐居生活,通过深思熟虑凭自己的见解好好地加以安排。他应当排除一切劳累困扰,不论它以何种形式呈现;他也应当摆脱有碍于身心宁静的世俗之欲,而选择最符合自己性情的生活之路。各人都来学习自择其途。
无论主持家政、钻研学问、外出行猎或处理其他事务,都应当以不失其乐趣为限度,要注意不要超过这个极限,不然苦便会开始掺进乐中来。
从事学习、处理事务是我们保持良好状态的需要,也是避免另一极端(即慵懒、怠惰)所引起的不适的必需;我们的用功、处事就只应以此为度。
有些学科没有成效而且艰深难懂,那多半是为群氓而设的。就让那些媚俗的人去探讨它们吧!我嘛,我只喜欢有趣而且易读的书本,它能调剂我的精神。我也喜欢那些给我带来慰藉、教导我很好处理生死问题的书籍。
智慧在我之上的人们,如果具有刚强的、充满活力的心灵,就可以为自己安排纯精神上的休息生活。至于我,我只具备常人的心灵,我得借助肉体之乐来维持自己。我年事已高,与我的想法相符的乐趣已离我而去。此刻我正培养和激发自己的欲望,使之能领受比较适合我这个年龄的欢乐。我们务须全力抓紧去享受生活的乐趣,消逝的岁月正将我们恋眷的欢乐逐一夺走。
尽情享乐吧,我们只此一生。
明天你只留下余灰,
化作幽灵,一切归于乌有。
哲语沉思:
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不要考虑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利益,应该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尽量做自己喜欢、契合自己性格的事情。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
人活在世上,只有做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义。这爱好必须是完全出于自己的真性情的,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如金钱、官位、名声等。
152 最后的抗议
沿江两岸回荡着船夫号子声。
船夫划着收扎起帆樯的高尾舢板,顺流而下。你听,他们喊着嘹亮雄浑的号子。
纤夫背着纤绳,逆流而进,五六人拖着小舟,两百人拽着扬帆舢板,越过激流险滩,你听,他们喊着船夫号子,那是更加气喘吁吁的歌唱。船中央,一人站立,不停地以擂鼓督阵;他们弓腰曲背,着了魔似的拽着纤绳;极力挣扎、有时就在地上爬行。他们奋力紧拉纤绳,同激流的无情力量抗争。工头在一旁巡察,谁不拼死卖命,那一头破开的竹鞭,便会抽打他赤裸的脊背。人人都得竭尽全力,要不就会前功尽弃。他们喊着激越、高亢的号子——激流曲。
语言怎能描述歌声里蕴蓄着多少辛劳。这歌声啊,足以显示那极度劳损的心灵,那紧绷欲绽的筋肉,以及那人类征服自然力量的顽强精神。纤绳可能断裂,舢板纵然旋回,而湍流险滩终将被战胜。
劳累的一天结束时,饱餐一顿,或吞云吐雾,或陶醉在悠闲自在的美梦中。
然而,最痛楚的歌唱却是码头工扛着沉沉的大包,沿着陡峭石阶,走向城垣时哼出的歌声。他们上上下下,走个不停,“嗨哟,啊嗬”,那节奏分明的喊声,就像他们的辛劳一样,永无休止。他们光脚赤膊,汗流浃背。他们的歌唱是痛苦的呻吟,是绝望的叹息,是凄惨的悲鸣:简直不是人的声音。而是无限忧伤的心灵的呐喊,只不过带上了点旋律和谐的乐音,而那收尾的单调才是人的最后一声抽泣。
生活太艰难,生活太残忍,歌唱是绝望的最后抗议,这就是江上歌声。
哲语沉思:
懂得应该怎样生活的人是高尚的,对此浑浑噩噩生活的人则完全可以说是不如奴隶的。省察自己的生活,保护好自己的心灵,去除造成生命痛苦的恶习、恶因,才会让自己成为如意生活的主人,摆脱奴隶一般被动受苦的人生。只有在省察中为自己而活,并找到合于真相、真理的良好意义,生活才会变得良好而清醒。
153 孤独之歌
当年轻的夜莺们学会了“爱之歌”,他们就四散在杨柳枝间飞来飞去,大家都对着自己的爱人唱着——在认识之前就恋爱了的爱人。
大家都唱给自己的爱人听,除了一只夜莺,他抬起了头,凝望着天空,并不歌唱着过了一整夜。
“他还不曾懂得那‘爱之歌’哩!”其余的夜莺们互相说着。——他们就用轻快的声音欢乐地、杂乱地唱着讥刺的歌。
他其实知道那“爱之歌”的,然而唉,这不幸的夜莺却在上面,在群星运行着的青青的天空看见了一颗星,她眨着眼睛望着他。
她望着他,慢慢地,慢慢地向下沉着,在黎明之前不见了;这不幸的夜莺望着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当那颗星下去了之后,他仍是出神地、悲哀地等到夜间。
黑夜来了,这夜莺就歌唱着,用了低低的声音——极低的——向着那颗星;歌声一天一天地响了起来,到盛夏的时候,他已经用响响的声音歌唱着了,很响的——他整夜地唱着,并不望一望旁边。而天上呢,那颗星眨着眼,永远地望着他,似乎是很快乐地听着他。等到这爱情的季节一过去,夜莺们都静下了,离开了杨柳树,今天这一只,明天别的一只。这不幸的夜莺却永远地停在最高的枝头,向着那颗星歌唱。
许多的夏季过去了,新爱情赶走了旧爱情,而那“爱之歌”却永远是新鲜的,每一只夜莺都向着自己的新爱人歌唱……但是这不幸的夜莺还是向那颗星唱着。
在他的周围,已经有比他更年轻的声音歌唱着了。在夜里,他没有注意到他的兄弟们都早已死掉了;这只向天上望着的,向那颗星歌唱着的夜莺,从最高的枝头跌下来死了。
那时候,那些年轻的夜莺们——每夜每夜向着他们的新爱人唱着歌的那些——不再歌唱了,他们用了杨柳叶掩盖了他,说他是一切夜莺中最伟大的诗人。可是他们却永远不曾知道,他正是在杨柳树间的一切夜莺中受了最多的苦难的。
哲语沉思:
通常人的天性是不愿忍受长期的孤独,长期的孤独往往是被迫的。然而,正是在被迫的孤独中,有的人的创造力意外得到了发展的机会。例如,冤屈或疾病把人同纷繁的世俗生活拉开了距离,人也因此获得了看世界和人生的一种新的眼光,而这正是孕育出伟大作品的重要条件。正如司马迁在经历了屈辱之刑后,在冷眼与孤寂中奋发图强完成了鸿篇巨制《史记》。
154 人生各有不同
这里有一座高塔,是所有的人都必须去攀登的。它至多不过有一百来级。这座高塔是中空的。如果一个人一旦达到它的顶端,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但是任何人都很难从那样的高度摔下来。这是每一个人的命运:如果他达到注定的某一级,预先他并不知道是哪一级,阶梯就从他的脚下消失,好像它是陷阱的盖板,而他也就消失了。只是他并不知道那是第二十级或是第六十三级,或是另外的哪一级;他所确实知道的是,阶梯中的某一级一定会从他的脚下消失。
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攀登本身没有任何困难,而在每一级上,从塔上的瞭望孔望见的景致都足够赏心悦目。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流连,而且瞻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这时也许应该走得更快一些,或者一次连续登上几级,然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他的旅伴祝愿他快乐,因为他还没有摔下去。当他走完十级登上一个新的平台后,对他的祝贺也就更热烈些。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地攀登下去,这希望也就显露出更多的矛盾。这个攀登的人一般是深受感动,但忘记了留在他身后的很少有值得自满的东西,并且忘记了什么样的灾难正隐藏在前面。
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然而,这里还有一个地洞,那些走进去的人都渴望自己挖掘坑道,以便深入到地下。而且,还有一些人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年复一年,这些人越来越深入地下,走到那些埋藏矿物的地方。他们熟悉那地下的世界,在迷宫般的坑道中探索道路,指导或是了解或是参与地下深处的工作,并乐此不疲,甚至忘记了岁月是怎样逝去的。
这就是他们的一生,他们从事向思想深处发掘的劳动和探索,忘记了现实的各种事件。他们为他们所选择的安静的职业而忙碌,经受着岁月带来的损失和忧伤,以及岁月悄悄带走的欢愉。当死神临近时,他们会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
在人们眼前,还有一个无穷无尽地延伸开去的广阔领域,就像撒旦在高山上向救世主所显示的那些王国。对于那些在一生中永远感到饥渴的人,渴望着征服的人,人生就是这样,专注于攫取更多的领地,得到更宽阔的视野、更充分的经验,更多地控制人和事物。军事远征诱惑着他们,而权力就是他们的乐趣。他们永恒的愿望就是使他们能更多地占据男人的头脑和女人的心。他们是不知足的、不可测的、强有力的。他们利用岁月,因而岁月并不使他们厌倦。他们保持着青年的全部特征:爱冒险,爱生活,爱争斗,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无论他们多么年老,到死也是年轻的。好像鲑鱼迎着激流,他们天赋的本性就是迎向岁月的激流。然而还有这样一种工场——劳动者在这个工场中是如此自在,终其一生,他们就在那里工作,每天都能得到增益。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变老了。的确,对于他们,只需要不多的知识和经验就够了。然而还是有许多他们做得最好的事情,是他们了解最深、见得最多的。在这个工场里生活变了形,变得美好,过得舒适。因而那开始工作的人知道他们是否能成为熟练的大师只能依靠自己。一个大师知道,经过若干年之后,在钻研和精通技艺上停滞不前是最愚蠢的。他们告诉自己:一种经验(无论那可能是多么痛苦的经验),一次微不足道的观察,一次彻底的调查,欢乐和忧伤,失败和胜利,以及梦想、臆测、幻想,无不以这种或那种方式给他们的工作带来益处。因而随着年事渐长,他们的工作也更重要、更丰富。他们依靠天赋的才能,用冷静的头脑信任自己的才能,相信它会使他们走上正路,因为天赋的才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相信在工场中,他们能够做出有益的事情。在岁月的流逝中,他们不希望获得幸福,因为幸福可能不会到来。他们不害怕邪恶,而邪恶可能就潜伏在他们自身之内。他们也不害怕失去力量。
如果他们的工场不大,但对他们来说已够大了。它的空间已足以使他们在其中创造形象和表达思想。他们是够忙碌的,因而没有时间去察看放在角落里的计时沙漏计,沙子总是在那儿向下漏着。当一些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他是知道的,那像是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
哲语沉思:
一个人只是单纯为谋生或赚钱而从事的活动都属于劳作,而一个人出于自己的兴趣和真性情从事的活动则属于创造。劳作只能为我们带来外在的利益,只有创造才能使我们获得心灵的愉悦。但外在的利益往往是一种很实在的诱惑,会诱使人们无休止地劳作,以至于让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体会不到创造的乐趣。
155人生如蜉蝣
亲爱的朋友,上次在芍丽磨坊,举行游园会的那天,我们玩得很痛快。那天良辰美景,到会者个个是风雅仕女,可是你也许还记得,我们在散步的时候,我曾经在路上停留了一会儿,落在大家后面。原因是园里有很多蜉蝣的残尸——所谓蜉蝣,是苍蝇一类的小昆虫——有人指给我们看了,而且据说它们的寿命很短,一天之内,生生死死好几代就过去了。
我听到之后,信步走去,在一片树叶上面,发现了这种小虫有一群之多。它们似乎在讨论什么东西——你知道我是善知虫语的;我和你往来这么久,可是你们贵国美妙的语言我学来学去,始终进步很少,我如何能替自己解嘲呢?只好说我研究虫语用心过度了。
现在这批小虫在举行辩论,我好奇心动,不免凑上前去偷听一番;可是虫虽小,它们的心却大,开起口来,都是三四个一起来的,因此听来很不清楚。偶尔断断续续也可听清一两句,原来它们正在热烈讨论两位外国音乐家的优劣——那两位,一位是蚋先生,一位是蚊先生:讨论得非常之热烈,它们似乎忘记了“虫生”的短促,好像很有把握可以活满一个月似的。你们多快乐呀,我这么想,你们的政府一定是贤明公正、宽仁待民的,你们没有牢骚可发,你们也用不着闹党派斗争,你们竟有闲情逸致在这里讨论外国音乐的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