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512200000031

第31章 掌权(5)

理由是什么呢?那得翻翻赵鼎的旧账,在张邦昌篡位的时候,赵鼎曾经接受过张邦昌的伪命。哎,这是一条罪状!别管当时他是真的接受还是假的接受,也别问当时接受的人很多,为何只弹劾他一个?反正赵鼎在泉州,有口也难辨!

秦桧把这个简单的任务交给了谏官谢祖信,让他到朝廷上弹劾赵鼎。

有谏官的弹劾,有宰相的附和,本来就是非难分的高宗,自然也难逃一个糊涂,下令夺了赵鼎的节钺。

所谓步步紧逼,就是一步一步紧紧逼近,环环相扣,不能断档。前面谢祖信刚大功告成,秦桧立刻指示后面的王次翁跟进。

秦桧对自己的头号政敌赵鼎,是一刻也不敢放松。他知道,像赵鼎的这样的政坛老客,只要给他一次小小的机会,他就能立刻来个咸鱼翻身,让自己落下个“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下场,到那时,恐怕后悔药都没得吃啊!

必须对赵鼎穷追猛打,一刻也不能松懈,直到把他逼死为止!秦桧对手下的谏官们如此交代。

还是那句老话,想把赵鼎往死里逼,得给他量身制作一些罪状。

什么罪状合身呢?秦桧得开动开动脑筋。

再说这赵鼎,初到泉州,人生地不熟,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先花些时间,下些功夫,搞清楚,泉州这地方,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的不好,只有找到了病根,才好对症下药,把泉州这一亩三分地治理得井井有条。

政绩的出现是需要时间的!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到了秦桧那里,就变成了歪理了,他就用这个歪理在赵鼎身上做起了文章。什么文章?就是拿赵鼎的政绩说事,给他扣个治郡废弛的帽子,让御史中丞王次翁以这个帽子为幌子,上书攻讦赵鼎。

赵鼎真的治郡废弛吗?当然不是,你想想,赵鼎长途跋涉的赶到泉州,屁股还没坐热呢,哪来的什么政绩?如果在这个时候,拿政绩问题来攻击他,很明显是鸡蛋里挑骨头,纯心找茬儿。

当然了,和赵鼎僵到了这份上,秦桧也没什么好避讳的,我就找你的茬儿怎么了?!

现在关键就是要看高宗的了,不管秦桧和王次翁怎么捏造,怎么胡说,只要高宗稍微动动脑子,只要他眼里还把赵鼎当个贤臣,他就不会让秦桧得逞。

高宗,看你的了!

对这件事情,高宗有自己的看法:第一,赵鼎的地位已经完全被秦桧取代,他对高宗来说已经没有任何利用价值,虽然高宗在表面上一直在肯定赵鼎,但那只不过是他迷惑人的把戏而已,在他心里,赵鼎存在与否并不重要。第二,高宗已把秦桧看成自己的心腹,与金议和的事情,全部依赖秦桧一人操作,在议和即将大功告成的节骨眼上,高宗不可能为了一个赵鼎,而得罪秦桧。第三,御史中丞王次翁亲自出马弹劾,让高宗觉得事情严重,御史中丞是谏官们的头儿,把持朝廷舆论,如果他出来指责赵鼎,可见赵鼎已经是众矢之的了。

基于这三个方面的原因,高宗明明知道赵鼎是被冤枉的,但还是肯定了王次翁的指控,下令罢去赵鼎的泉州知府职务,改命他为提举洞宵宫,调回了临安

丢了个实职,得了个闲职,赵鼎的仕途不妙了!

赵鼎原本打算离开临安兜上那么一圈,再回来之日,就是东山再起之时。

可是,计划往往没有变化快。

等赵鼎再回到临安,不但没有东山再起,反倒连个实职的头衔都没了,只保住个闲职。

心里说不出来的滋味,愤怒、压抑、郁闷、哀愁、悔恨……

与其这样窝窝囊囊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就是拼上老命,我也要奋力一搏!赵鼎歇斯底里的喊道。

局势还有挽回的余地吗?

被气昏了头的赵鼎连连上书议论朝政,出谋划策,针砭时弊!

与此同时,与赵鼎交好的一些朝廷官员,在他回到临安后,纷纷登门拜访,一个意思是久别重逢,叙叙旧;另一个意思就是串联起来,倾轧秦桧。

这段时间,赵鼎好不风光,又是给高宗上书,又是与百官互动,大有卷土重来之势!

大事不好,赵鼎反扑了!秦桧大吃一惊。

他吃惊什么呢?这么紧锣密鼓的打击赵鼎,他竟然还能组织起像模像样的反击来,真是防不胜防啊!

可吃惊归吃惊,秦桧并没有太过慌张,因为他心里有谱,议和已经成功,天下太平了,皇帝高枕无忧了,我秦桧居功至伟,在这会儿,你跟我斗,那不是自找苦吃吗?

为了应对赵鼎的绝地反击,秦桧紧急召集以王次翁为首的谏官们到一起开会,研究怎么将赵鼎的反击打回去,彻底断绝他的复相之路。

关键时刻,御史中丞王次翁又一次站出来了,力挺秦桧,痛斥赵鼎,指责他当年接受张邦昌伪命之后,贪污了都督府十五万缗钱。

翻的还是旧账,借历史问题向赵鼎发难。

高宗这个皇帝也很小肚鸡肠,战乱的时候记账,太平的时候算账。清算岳飞,就是他的一个大手笔。

王次翁咬住赵鼎的历史问题不放,某种程度上也迎合了高宗的想法。

至于赵鼎到底是贪污还是没贪污,都不好说,事情都过去十五年,查证起来很困难,全看高宗怎么决断,他认为是真的,就是真的,是假的,就是假的。

皇上的金口玉牙在这个时候最能显现威力。

高宗处理这类事情的思路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况且这话还出自御史中丞王次翁之口,又有宰相秦桧的极力支持,不可不信啊!

这样,在秦桧、王次翁的精心策划之下,经高宗的批准,刚回到临安没几天的赵鼎,被贬到了兴化军,又重新开始他颠沛流离的郁闷之旅。

苍天啊,大地啊,怎么就不长眼睛啊!赵鼎欲哭无泪。

当然了,赵鼎的悲痛对秦桧来说就是莫大的快感,为了多享受享受这样的快感,他指示王次翁对赵鼎死缠烂打,一刻也不放松。

我倒要看看,赵鼎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秦桧暗自得意。

有了秦桧的授意,王次翁是绞尽脑汁,把赵鼎的档案翻了底朝上,也没找到新的弹劾线索。

王次翁有点发蒙,关键时候,秦桧时点化了他一下:新的没有,嚼过的馍,一样可以顶饿!

经秦桧这么一指点,王次翁脑袋一下子开了窍,思路顿时开阔了许多。他还拿赵鼎贪污的事情说事儿,反反复复在高宗面前磨叨。

高宗的耐力是有限的,经不住王次翁的软磨硬泡,没过多久就把赵鼎迁移到了漳州。

即使这样,仍不能让秦桧满意,他指使王次翁继续抨击赵鼎。

高宗又任命赵鼎为清远节度副使,安置在潮州。

这样一路贬下来,到了潮州的赵鼎,才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已经是回天乏术了,东山再起的计划已成泡影。

秦桧的用意到底是什么?前方会怎样?他不清楚。

现在摆在赵鼎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继续与秦桧斗下去,誓死对抗到底;另一条路就是放弃争斗,全身而退,极力保全自己。

从赵鼎现在所处的形势来看,第一条路已经走不通,再走下去只有死路一套。所以,他只能走第二条路,保全自己才是正路。

为此,赵鼎积极向韩世忠、刘光世学习,在潮州闭门谢客,不谈时政,偶尔有人问他,他就自我批评,把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

赵鼎这样做实际上等于缴械了,秦桧该松手了吧?

的确,秦桧手是松了松,因为他看到赵鼎已经彻底失去了反击能力,自己需要报复的人还很多,暂时把这个废人放到一边,等忙完了这阵子,再来解决他!

赵鼎就这么在潮州小心翼翼的生活了五年。

本以为自己退出政坛,安享晚年,与秦桧之间的恩怨就此了结了,彼此相安无事。

但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在绍兴十四年(1144年),秦桧又想到了他,感觉他在潮州的日子过得不错,挺舒服的,这是秦桧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得给他换个地方,让他生不如死。

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我就受不了!

这一次给你来点狠的!

秦桧授意中丞詹大方上书诬陷赵鼎受贿。

受贿?有点可笑,赵鼎都失意到这等地步,哪里还有受贿的可能?就是他想受贿,哪还有人敢向他行贿,他可是秦桧的大仇家啊,人们避之不及!

潮州这地方毕竟山高皇帝远,高宗自己的眼睛和耳朵看不到,听不到,只能靠谏官们的汇报,来知晓一二。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在秦桧的建议下,高宗让潮州郡守把赵鼎编到移民的队伍中,发配到吉阳军,也就是胡铨被贬的地方。

都跟移民混到了一个层次上,赵鼎这个跟头栽大喽!

在吉阳军,慑于秦桧的淫威,曾经在赵鼎手当差的那些人,都不敢和他通信往来。只有广西主将张宗元,不把秦桧放在眼里,经常去给赵鼎送些生酒米。

曾经显赫一时的当朝宰相,竟然沦落到这等地步!

可怜,可叹,可悲!

到绍兴十七年(1147年),秦桧继续紧逼赵鼎。他命令吉阳军的官吏,每月都向他报告赵鼎的生死情况,实际上是在催促赵鼎,你怎么快点死呢!

赵鼎还不糊涂,他知道自己如果再这么窝窝囊囊的活下去,不但没有什么意义,反倒拖累了儿女,秦桧的目的就是让他死,他死了,就一了百了了,免得再被扣上什么罪状,像岳飞那样,株连了子孙后代。

我一个糟老头子,死就死吧!孩子们还小,你们要好好活着。赵鼎留下了遗嘱。

临死之前,赵鼎把墓中石和慕铭都写好了。

绍兴十七年(1147年)五月,赵鼎死于绝食!

又一颗巨星陨落,天下人为之悲痛!

40、铲除异己之王庶

说完了胡铨、赵鼎,再来说说王庶。

这个王庶很不简单,他是徽宗、钦宗、高宗三朝老臣,主战派人物,做起事来很是深谋远虑,而且对时局的把握很到位,对形势发展的判断也很准确。

早在金人大举伐辽,宋廷趁火打劫的时候,身为怀德军通判的王庶,就提出了一个很另类的思想主张:联辽抗金。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近似叛逆的主张呢?要知道,当时大宋朝的主流思想是不惜一切代价收复燕京,实现徽宗的复兴之梦。在这个节骨眼上,王庶提这样的主张,就不怕触怒徽宗,降罪于他吗?

众人皆醉,唯我独醒!

头脑清醒的王庶,对形势有自己的判断,当时金人是一股新兴力量,野心勃勃,而辽和宋则过了鼎盛期,正在走向衰败。金同意和宋联盟只不过是一时的缓兵之计,为的是集中精力进行灭辽大业,一旦辽被灭了,宋也就失去了抵御金的屏障,到那时,金军乘势南下,势如破竹,以宋军的战斗力,恐怕无法抵御金军的锋芒,亡国的时候就到了!

怎样击破金军的阴谋呢?王庶提出,不要为了贪图燕京这点小便宜,而与辽国结怨,应该主动出兵救援辽国,一起对抗金军,存住了辽,也就存在了大宋。

真是高瞻远瞩啊!王庶,了不起!

但遗憾的是,以徽宗为首的大宋领导集团眼睛看的脑子想的就只有一个燕京,他们都患了近视,只看得见当前,看不见长远。

王庶的救国良策被当做耳旁风,淹没在收复燕京的喜悦当中。

贪图小利,自取灭亡!

果不其然,形势发展正如王庶所料,金灭辽后,迅速南侵,一举打到汴京,制造了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变”。

高宗登基后,王庶投身到抗金斗争中,成为主战派的重要人物。

国家处于危难之时,为了保命,高宗迫不得已重用主战派,王庶这时候的想法是,全心全力抵抗金军,恢复中原。

这个想法很好很对,但问题是他能实现吗?抛开议和派的干扰不说,就说主战将领之间也不团结,为了争权争功,经常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

内讧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王庶的报国之路也并非坦荡无阻,先是自己的部将曲端不服从调遣,致使王庶兵败陕西,延安失守,后又因有人向张浚进谗言,调拨二人的关系,张浚早对王庶有嫉妒之意,借机弹劾王庶轻率险诈,贬为宫观官,后来虽又被重新起用,但始终郁郁不得志。

直到张浚罢相,赵鼎上台,认为王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极力推荐他,高宗也对王庶刮目相看,任命他为枢密副使。

这回算是翻了身!

受到重用的王庶首先面对两个问题:第一,在对金问题上,是议和还是主战?这个没什么好说的,王庶自始至终都是个主战派。第二,在朝廷内部争斗问题上,怎么站队?是站在赵鼎一边,还是站在秦桧一边,或是保持中立,或是做个墙头草,随风倒。王庶的选择是坚定的站在赵鼎一边,不仅是因为赵鼎推荐之恩,还在于王庶的很多主张与赵鼎相近,与秦桧相左。

道不同,不足与谋!

由于在两个关键问题的立场不同,王庶与秦桧的关系走上了对立面。

在秦桧这一面,对王庶那是一个恨字了得,把他看作赵鼎一派的骨干,视为眼中钉,千方百计想要弹劾他。

绍兴八年(1138年)宋金第一次绍兴议和,金派使臣来宋商谈议和之事,王庶强烈反对议和,并上书要求斩杀金使。

勇气可嘉啊!

结果可想而知,王庶的这种举动,不但未能斩杀金使,反倒把主张议和的秦桧提供了机会。

从此以后,王庶的日子恐怕不好过喽!

但爱国心切的王庶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为了阻止议和,他连续七次上书,言辞激烈,矛头直指秦桧。

他质问秦桧:“你难道忘了自己当年为了保存赵氏,是怎么被金人抓走的吗?”

此言一出,等于揭掉了秦桧的一层疮疤!

被王庶一通责问,本来就看王庶不顺眼的秦桧恼羞成怒,把他作为反对议和的异己分子,逐出朝廷,贬到潭州。

远离了朝廷,再大的强烈的反对声音也无济于事,王庶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议和大戏在宋金之间上演。

世界上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拥有一颗爱国的心,却打不开一扇报国的门。

身在潭州的王庶,心好痛!

此时的秦桧,正沐浴在议和的春风中,得意洋洋。

在享受议和带来的快感的同时,秦桧也没忘了王庶,因为把自己痛恨的仇敌只贬一次,这不符合秦桧的性格。

为了彻底结束王庶的政治生命,秦桧指示御史中丞勾龙渊弹劾他。

同类推荐
  • 纪伯伦全集(第四卷)

    纪伯伦全集(第四卷)

    从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一个慷慨激昂、横眉冷对的纪伯伦;一位细腻、性感的纪伯伦;一位感性、沉默的纪伯伦;一位对未来充满希望、现在充满斥责的纪伯伦……或许这才是他作为20世纪最富盛名的思想家该有的一面。文中饱含纪伯伦对时代、民族、家国的忧思,因为这本书,他足以和鲁迅一起留名青史。
  • 告诉你一个达·芬奇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达·芬奇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达·芬奇的故事》从达·芬奇的儿时生活写起,一直追溯到他成为一名画家、科学家后的生活,以及他在艺术事业、科学事业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再现了达-芬奇充满波折动荡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这位伟人令人惊异的博学多才,从他身上领略人间艺术中最接近上帝的灵感和智慧,体会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他为人类艺术事业、科学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 棠棣之殇:曹植传

    棠棣之殇:曹植传

    才高八斗,诗成七步,谁人不识曹子建?然而人生定位上的错谬,使文才陷入政争,*终酿成一代英才的悲剧。作者将传主置诸三国时期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中,置诸曹氏父子特殊而微妙的关系之中,以蘸满感情的笔触,抒写传主嵚崟磊落的人生。——文史专家郭启宏作者以近乎抒情性的文笔,传写曹植的悲情性人生。诡秘的历史风云、险恶的环境命运,将置身其中的曹植表现得真切生动;尤其是在与父亲曹操、兄弟曹丕、曹彰、曹冲等人的相互纠葛与性格比较中,写出了曹植特有的文人禀赋与诗人性情,以及由一系列诗作所表现出的情感郁结与精神苦闷、人性洞察与人生哲理,读起来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文学专家白烨本书系“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之一。
  • 汪精卫第3卷:矛盾三角

    汪精卫第3卷:矛盾三角

    提到汪精卫,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两个字——汉奸!汪精卫在中国是一个完全被否定的人物,甚至被认为是中国人的耻辱。因此现在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把汪精卫从辛亥革命和国民党的历史中完全抹杀,只是抗日战争的历史中实在无法抹杀汪精卫的存在,才简单地提到了汪精卫和他的维新政府。这种出于主观愿望而随意修改历史的作法,使国人对历史产生了错误和虚假的理解。重新去纵观汪精卫的一生,历史不仅仅是记录事件,还需要真实、公正、客观。
  • 大风思猛士:吴佩孚传

    大风思猛士:吴佩孚传

    《大风思猛士:吴佩孚传》记述了军阀吴佩孚光辉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起初,他只是一个落魄的秀才,后来竟成了直系统帅,成为北洋军阀操纵政局的首要人物。军阀混战时,他将段祺瑞赶下了台,把张作霖赶出了山海关。他还作为封面人物登上了美国的《时代》杂志,被誉为“中国最强者”。曾经,他也被视为最有希望统一中国的不二人选。他有“三不主义”——不住租界、不积私财、不举外债,对此一生不违;他坚持“不卖国”的主张,临终前仍告诫后人“不准当汉奸”;他还有“不纳妾”的美名,一位德国小姐爱上了他,他却在送来的情书上挥毫阅示——老妻尚在!
热门推荐
  • 猎人成仙传

    猎人成仙传

    本书不仅仅是单一的修仙问道,他在探险寻宝方面有着集中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刻画,对话,打斗的场景描述的极其精彩。他作为一名平凡的猎人,无意中放生了一只转生的九尾天狐,在家逢巨变,修仙无果的情况下,这只九尾天狐—阿狸带着他寻访金之蓐收木之句芒水之共工火之祝融土之后土的洞天福地,找寻神功妙法。
  • 寻天理

    寻天理

    前世,后世,哪一世能给我清静;人心,命运,何时才可放我自由;天理,人理,可否寻得真理;过去,未来,怎样掌握自己。
  • 恶少,别闹

    恶少,别闹

    她,从出生就开始受到全家人的保护。被家人,亲戚,朋友宠爱着。然而,她并没有被宠坏。独自一人离开家,离开那个她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借着要独立的名义。想要好好的度过高中三年生活的她,却在不经意间认识了他,这是要说幸运呢?还是不幸呢?他,一切的生活都应该说是被安排好的。从小,就被父亲抓着训练这个,训练那个。除了父亲,母亲,没有人敢对他说一个不字。却在偶然的相遇后,认识了她,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女人竟敢对他大吼大叫。原以为平凡的生活,就这样充满了乐趣。
  • 次方世界

    次方世界

    人类明文的进步,使人们不再拥有只活在现实世界的权利。
  • 年华末逝

    年华末逝

    “呐,因为我喜欢你,才会心甘情愿地任你欺负啊,才会情不自禁地想去保护你啊......”因为喜欢你,才会为你做一切事情。那天阳光不燥,时间刚好,我们的相遇也刚刚好。夏末未至,年华未逝。
  • 网游之晚风吹来故萧瑟

    网游之晚风吹来故萧瑟

    哈?一开始就被大神给秒了,人家一句“哦,砍错了”就完事了?NONONO那怎么可能呢,婉爷报仇,十年不晚!还有,那个多出来的桃花怎么开了!
  • 再续情缘(大结局)

    再续情缘(大结局)

    也许是一段早已注定的缘分让我们相遇,也许是一分还未结束的情缘让我们相爱,无论来世今生,我都爱得无怨无悔!前世情未了,今生缘已定!有爱就能,再续情缘!校园中的纯洁爱情,背后又有怎样的悲欢离合?在生命与爱情间,你选择了什么?她付出的太多,他爱的太深……该如何拥有,哪怕一瞬间!因为爱的比你深,所以付出的比你多,承受的痛苦比你多,如果下辈子可以再相遇,你一定要爱的比我深……(*__*)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感谢所有支持《再续情缘》的人,谢谢你们给我勇气,一路坚持下来,我会继续努力写好文,在这里,推荐一下自己的新文奇幻爱情小说《日月天下》,请直接在百度上搜,谢谢大家支持!谢谢!!!
  • 夏弥之殇

    夏弥之殇

    他本是水神世家,她却是万物所生的雪灵,本就是命中所克,却被命运戏弄走到了一起,他为她死,她也去寻他,就这样在一个新的世界里,一段新的爱恋席卷而来,到底他和她还能否走到一起。。。。
  • 空原传奇

    空原传奇

    我是个动漫人,一个40岁的中年大叔。意外救了一条鱼,什么?你是人鱼公主,还要我送你回家?怎么我的身体回复到了18岁的状态,竟然也可以像你们一样开始修炼?我只是来采风的好嘛!谁能送我回家啊?
  • 枕边女人

    枕边女人

    他,是她童年时期遥不可及的梦想,永远可望而不可及。然而,在她成年之后,突如其来的偶遇,却让她对其心存芥蒂。面对他绵绵不断的深情,她无以为报。正当此时,她又该如何面对生命中的另一段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