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本身会使我们感到生存的意义?
真正的生活需要极大的爱,需要对寂静有很深的感受,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却又保有赤子之心。——印度灵性导师克里希那穆提。
“世界上没有任何约束像蒙昧的束缚那样可怕,种子奋力发芽,花蕾绽开花朵,正是为了摆脱这种蒙昧。同样,我们心灵中的各种观念正在不断地寻找机会,通过外部形式呈现出来,正是为了脱离这种蒙昧的外壳。我们的灵魂也一样,为了使自己从蒙昧的迷雾中解放出来,走向光明,正在不断地为自己创造新的活动领域,正在忙于设计新的活动形式,而为了生存的世俗活都不必要做了,为什么?因为它要求自由,要求认识和证悟自己。”
泰戈尔在这段文字中提到的“证悟自己”和池田先生提到的“梅樱桃李”有异曲同工之意,都在指导我们活出自己的使命,用自身的行动验证和解开生命之谜,而我们的人生意义也就在其中。如果离开了积极的行动,离开了自己的使命,我们的生活就会黯然失色,失去生机。
阿南朵(Anando)是英国ASHA基金会女性成员之一,被誉为“240位来自全球不同行业不同生命轨迹的最具影响力和启发性的成功女性”之一。她曾是一位成功的律师和杂志出版人,后来到印度工作、生活了近30年,曾与印度著名神秘大师奥修(Osho)(印度哲学讲师)共事15年之久。《对生命说是》这本书就是她在那期间所学所悟的提炼。
30年前,我第一次来到印度的奥修静心村,我对奥修说对于他所说的“假如你接受事物如它们呈现的样子,那么便不会有问题”这个概念感到苦恼。下面是他(奥修)回应中的一个摘要,也即构成本书的基础。
你会对自己说:“我怎能快乐?我有这么多的问题。我怎能欢乐?我有这么多问题。我怎能爱一个男人或女人?我有这么多的问题。我怎能跳舞和唱歌?不可能的!”你会找出理由不去唱,不去跳。你的问题让你有机会去逃避。看透这些问题,你将发现它们是虚构的。
如果你有一个问题,你认为它是真的,我会告诉你这没有问题。为什么我说它没有问题?因为当你开始认为它没问题的时候,问题会消失。你对你的问题说“这不是问题”的时候,你停止了给它能量。你接受了它!你接受了问题的瞬间,它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你拒绝它。当你对它说它不应该如此,那么问题将会变得更有力量。
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说“没有问题”的原因。人们带着他们的重大问题来到我面前,而我说“没问题的,这很好,你接受它”。我说“你要做的就是接受和爱你自己”。我很清楚你会说:“如果你再说这个字,我将会尖叫!”
你已经对你整个生命尖叫,再多的尖叫已不是重点,你已经对你的整个生活尖叫了。直到目前为止,你没有做过任何其他的事情。有时大声的,有时无声的,你仍然在尖叫。这是我看到人们的情况,尖叫着的人们,他们的心在尖叫着,他们的存在就只是尖叫。但这样没有帮助,你可以尖叫但这将无济于事。
试着去理解而不是尖叫,尝试去了解我在告诉你什么。我所告诉你的不是理论,而是真相。我这样说是因为我了解这方面,如果发生在我身上的没有问题,那么为什么它不能发生在你身上?接受这个挑战!我和你们一样只是普通人,我没有任何异于常人的神奇力量。
我非常普通,就和你一样。我们之间唯一的分别是你不对你自己说没问题,而我对我自己说完全没问题——这是唯一的分别。你在不断地尝试改善你自己,而我没有尝试改善我自己。我说“不圆满是生命的形式”,你试图去变得完美而我接受我的不完美,这是唯一的分别。
所以我没有任何问题。当你接受你的不完美,问题从哪里来?无论发生什么你说“这没有问题”,那么问题从哪里来?如果接受局限,那么问题从哪里来?问题发生在于你不接受,你不能接受这样子的你,于是问题来了。你绝不能接受这样的你,所以问题一直存在。
你有没有想象有一天你会去接受,完全地接受你所呈现的样子?如果你能想象,那么为什么你不现在就这样做?为什么等待?为了谁?为了什么?我接受了我自己,而就在那个接受的当下所有的问题消失了。我没有变得完美,但我开始享受我的不完美。没有任何人曾经变得完美,因为变得完美的意思就是完全地死去。完美是不可能的,因为生命没有停止过。不可能完美,生命一直在走着……走着……走着……它不会停止!
所以,唯一让你脱离这些所谓的问题的方法,就是接受你的生命像你此刻所看到的样子,就是这样,欣喜地享受在里面。下一个片刻你将会更加喜乐,因为它来自这个片刻;再下一个片刻你将会更加更加喜乐,因为,一个片刻接一个片刻,你变得更加再更加的喜乐!你变得喜乐并不是因为你改善了,而是因为你活在当下!
生命一点儿也不是一个问题,它是一种神秘、是享受。问题是你创造的,因为你害怕去享受生命,你也害怕去活出生命。问题给你保护,反对生命、反对欢乐、反对爱。而寻求的本身会让我们感到生存的意义。
当你全神贯注地生活时,就能毫无遗漏地感受自己。
暖规则:生存的意义在于自己创造快乐,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在寻找的过程中感受快乐。
留一分纯真,缓解生活的焦躁
要克服生活的焦虑和沮丧,得先学会做自己的主人。——日本作家·芥川。
周国平先生说:“对于心的境界,我所能够给出的最高赞语就是丰富的单纯。这大致上属于一种极其健康生长的情况。一方面,始终保持儿童般的天性,所以单纯;另一方面,天性中蕴涵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所以丰富。我所知道的一切精神上的伟人,他们的心灵世界无不具有这个特征,其核心始终是单纯的,却又能够包容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
赫胥黎曾说:“天才的秘诀,即在于能够一直保持童年的那股赤诚至老。”可惜,保留这项特质的人太少。那些自杀的、厌食的、吸毒的青少年之所以如此,都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童心遗弃了。生活在游戏世界中的儿童,是真正的贵族,他们总是心无旁骛、浑然忘我地玩乐,尽情挥洒自由的生命。
假如一个人仅仅受到良好的教育、训练,却在教育过程中窒息、粉碎了生动无比的天性,那么也许会造就出一个所谓的学者,但不会造就出天才的学者。
杨绛先生在《写<围城>的钱钟书》中,有一段描写了钱钟书先生的赤子之心:
钟书的“痴气”书本里灌注不下,还洋溢出来。我们在牛津时,他午睡,我临帖,可是一个人写写字困上来,便睡着了。他醒来见我睡了,就饱蘸浓墨,想给我画个花脸。可是他刚落笔我就醒了,他没想到我的脸皮比宣纸还吃墨,洗净墨痕,脸皮像纸一样快洗破了,以后他不再恶作剧,只给我画了一幅肖像,上面再添上眼镜和胡子,聊以过瘾。回国后他暑假回上海,大热天女儿熟睡(女儿还是娃娃呢),他在她肚子上画一个大脸,挨他母亲一顿训斥,他不敢再画。沦陷在上海的时候,他逗女儿玩,每天临睡在她被窝里埋置“地雷”,埋得一层深入一层,把大大小小的各种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或大把的毛笔都埋进去,等女儿惊叫,他就得意大乐。女儿临睡必定小心搜查一遍,把被窝里的东西一一取出。钟书恨不得把扫帚、畚箕都塞入女儿被窝,博取一遭意外的胜利。这种玩意儿天天玩也没多大意思,可是钟书百玩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