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是为了内在的整合
在那一往情深的日子里,谁能说得清什么是甜什么是苦,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反顾,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诗人汪国真。
交往和独处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两种方式,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能够面对孤独,不选择逃避,那么,孤独就会转化成独处。独处是为了确立自己内心世界,始终如一地生活。如果日常生活被外部世界所淹没,就会暂时与内心世界分离,而我们必须使内心世界复归于现实的日常生活。
忙碌的生活过久了,我们偶尔也会想,如果可以摆脱掉工作,独自一人,不受干扰地做自己的事,没有义务、只有宁静,一切将有多美妙?
可是,真正有了这样的时间,我们反而会因为害怕孤单而早早回到忙碌的环境中。我们会忘记也会原谅一切,发自内心地想念有事做的生活。
很少有人体会到独处的意义。周国平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点出了独处的意义,即可以让我们“记住回家的路”。他指出所谓“记住回家的路”有两层意思。
“其一,人活在世上,总要到社会上去做事的。如果说这是一种走出家门,那么,回家便是回到每个人的自我,回到个人的内心生活。一个人倘若只有外在生活,没有内心生活,他最多只是活得热闹或者忙碌罢了,绝不可能活得充实。其二,如果把人生看做一次旅行,那么,只要活着,我们就总是在旅途上。人在旅途,怎能没有乡愁?乡愁使我们追思世界的本原,人生的终极,灵魂的永恒故乡。总括起来,“记住回家的路”就是:记住从社会回到自我的路,记住从世界回到上帝的路。人当然不能不活在社会上和世界中,但是,时时记起回家的路,便可以保持清醒,不在社会的纷争和世界的喧嚣中沉沦。”
独处是为了我们内在的整合,记得回家的路,保持清醒,不在纷争的世界中沉没。往往世界上最强的人,也是最孤独的人,他们能在孤独中完成使命。单独生活需要极大的智慧,我们也需要通过独处来挖掘生活的真理。
暖规则:独处是为了确立自己内心世界,始终如一地生活。
思考死亡是一场有意义的徒劳
死亡使一个伟大的声音沉寂之后,他生前平淡无奇的话,都成了至理名言。——美国作家白朗宁。
就像儿童恐惧黑暗,人对死的恐惧,也是由于听信了太多的鬼怪传说。亲友的悲恸、葬礼的仪式等把死亡衬托得十分可怕。我们既不谈自己的死,也不当面提及别人的死,只有小孩子会肆无忌惮地相互开着玩笑,一般的人往往避而不谈。
关于思考死亡的重要,蒋勋先生有一段很精彩的话:
“死亡是生命本质的孤独,无法克服的宿命。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沙特说过,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走向死亡。他有一篇很精彩的小说《墙》,写人在面对死亡时的反应。他一直在探讨死亡,死亡是这么真实。庄子也谈死亡,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凝视一个骷髅,最后他就枕着骷髅睡觉。睡着之后,骷髅就会对他说话,告诉他当年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庄子迷人的地方,他会与死亡对话。相反的,孔子好不容易有个特立独行的学生,问他死亡是什么?马上就挨骂了‘未知生,焉知死’,可是,怎么可能不问死亡呢?死亡是生命里如此重要的事情。”
一只飘摇的生命之舟,从时空的长河中缓缓驶来。舟中有一个刚刚诞生的生命,他不会说、不会笑、不会跳、不会闹,也不会思考,他只是沉睡着,远处传来一个声音:“你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刚诞生的小生命重复道:“我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生命之舟在时空的长河中默默前行。忽然,又传来一个声音:“等一等!我们想与你一同旅行,请载我们同去!”随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只见痛苦与欢乐、爱与恨、善与恶、得与失、成功与失败、聪明与愚钝,手拉着手游向生命之舟。痛苦从左边上了船,欢乐从右边上了船;爱从左边上了船,恨从右边上了船……
待这些人生的伴侣们进到了船舱,这只飘摇的生命之舟顿时沉重了许多,舱中的气氛顿时活跃了,哭声和笑声接连从舟中传出来。忽然,又一个喊声传来:“等一等,等一等,还有我们。”众人寻声望去,只见清醒与糊涂、路人与朋友双双携手游来。
清醒从左边上了船,糊涂却迟迟不肯上去。路人从左边上了船,朋友也迟迟不肯上去。“喂!怎么回事?朋友!糊涂!你们快上来呀!”一个声音招呼着他们。“不!除非糊涂先上去,我才会上去!否则,生命是容不下我的!”朋友说。“不!我也不想上去,我知道我是不受欢迎的!”糊涂说。“请上船吧,糊涂!你知道你在我的一生中多么重要吗?我要得到朋友,首先要得到你,我要成就一番事业,没有你是万万不行的。”船中的生命呼唤着。
于是,糊涂犹犹豫豫地上了船,朋友紧跟着也上去了。飘摇的生命之舟,在时空长河中满载着前行。这时,后面又传来了呼唤声:“等一等我,别忘了我!我一直在追随着你哪!”这是死亡的呼喊。在死亡的追赶下,生命之舟一路向前。显然它不肯为死亡停驻,不知是装作没有听见死亡的呼喊,还是不愿听见死亡的声音,但无论如何,死亡依然紧紧地跟在它的后面,寸步不离。
人是走向死的存在,死亡在生的掩盖之下正在不断地流淌着,可以说,不能解决死的问题,也就不能确立生的基点。没有死的醒悟,就没有生的意义,也就不能过上充实的生活。
死是不可替代的,死亡启示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生命只属于自己,你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做回自己并守护自己的自由。
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改变、成长和衰退的过程。选择了生活与成长,也就选择了面对死亡。把死亡当成“最忠实的朋友”,也许这听上去有些可怕,却可以丰富心灵,让我们变得更加理性和现实。在死亡的指引下,我们会清醒地意识到,人生短暂,爱的时间有限,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和把握。
暖规则: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它对我们很重要,但我们对死亡的了解却微不足道,所以,思考死亡是一场有意义的徒劳。
注释生命,正视对死亡的恐惧
当你解答了生命的一切奥秘,你就渴望死亡,因为它不过是生命的另一个奥秘。生和死是勇敢的两种最高贵的表现。——黎巴嫩作家纪伯伦。
“我们对死亡存在先入为主的观念,因为我们害怕失去熟悉的事物,那些我们拥有的东西;我们害怕失去妻子或丈夫、孩子或朋友;我们害怕失去我们学习和积累的事物。如果我们能够看开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就不会害怕死亡了,不是吗?
“所以我们发明了死亡和来世的理论。事实上,死亡就是结束,但是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去面对这个事实。由于我们不想离开熟知的事物,因此对已知事物的执著在我们心中制造了恐惧,而并不是不可知的事物造成的恐惧。因为未知的世界不是已知的心智所能理解的,但是这个充满已知事物的心智却告诉自己说:‘我要结束了。’所以死亡才令人那么恐惧。
“但是如果你能活在每一个刹那而不去担忧未来,如果你能不考虑明天而活(这并不代表今朝有酒今朝醉),如果你能察觉你的心是如何被已知的事物占据,然后把这些知见丢开,把它完全丢开,你会发现惊人的事情开始产生。”这是克里希那穆提关于正视死亡的一段论述。
有一个人每天他都要去医院门口看讣告,看看谁又被贴出来了。然后,他记下逝者的名字,将讣告抄写在小本子上。医院,是通往死亡的平台,隔三差五,总有人要离开这个世界。有时,一天会送走好几个。
看见他抄写讣告,人们就把他当成一个很怪异的人,误以为他有收藏癖,专门收藏讣告。
人们哪里知道,他是个身患绝症的人,死神已经向他招手了,他几乎可以听见黄泉路上的潺潺流水声了。
他不想死,每一个有生命的人,都不想死。他也曾经自暴自弃,想一头撞死在墙上。死亡的方法有许多种,也许是出于胆怯,他没有选择自尽,而是硬撑着活下来了。活一天算一天吧——他这么想。这是个很简单的想法,有时,简单胜于复杂。简单,可以让人看见另一道风景。
忽然有一天,他在医院门口看见了讣告。过去,他从未留意过医院门口的讣告。而这一次,讣告磁石般地将他吸引了。讣告上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道闪电划过脑际,燃亮了他心中的那片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