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
能与自己娓娓而谈的人绝不会感到孤独。——美国作家马克斯威尔·马尔兹。
孤独是人类的本质。早在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就写下了一则寓言:每一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不完整的个体,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有时候你以为找到了,有时候你以为永远找不到。
所以,生命是一个不断接受孤独净化的过程。
20世纪印度著名的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孤独是一种完全与外界切断,没有明显理由而突然非常害怕的感觉。如果你的心中感觉什么都无法依赖,又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解除你这种自我封闭式的空虚,你就明白什么叫恐惧了,这就是孤独。”
孤独并非是在自己心情压抑,或是失恋的时候出现的,那种感觉只是空虚和寂寞,称不上是孤独。孤独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圆融的状态,真正的孤独是高贵的。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面对的是真正的自己。孤独者不管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能让自己平静,并自得其乐。
有人说:“我只是一个平凡人,忍受不了孤独的煎熬。享受孤独,那是哲学家们做的事。”可是,为什么你会没有理由地突然觉得非常害怕,会感觉到一阵莫名的空虚?你该怎么办?任凭孤独的滋味噬咬着你的心灵,还是选择承认它、面对它?
蒋勋先生在《孤独六讲》中谈论孤独的时候曾说:“当你被孤独感驱使着去寻找远离孤独的方法时,会处于一种非常可怕的状态。因为无法和自己相处的人,也很难和别人相处,无法和别人相处会让你有巨大的虚无感,会让你告诉自己:‘我是孤独的,我是孤独的,我必须打破这种孤独。’但是你忘记了,想要快速打破孤独的动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独感的原因。”
当孤独的痛苦笼罩你的时候,你应面对它、承认它,不要产生任何想逃走的意念。如果成功逃走了,你将永远也不会了解它,而它则会躲在一角伺机而动。反之,如果能了解孤独并且超越它,你就会发现根本不需要逃避孤独,于是也就不再有那种追求满足和娱乐的冲动了。因为你的心已经认识了一种不会腐败,也无法毁灭的圆满。
孤独可以提高一个人生活的质感,是人生必需的营养素,充实的人生往往都是在孤独中熬出来的。忍受孤独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人在孤独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毫无头绪,一心想逃出来;二是渐渐习惯孤独,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秩序,用工作、读书或培养自己的兴趣来驱除孤独;三是喜欢时常来袭的孤独感,让孤独成为内心一片诗意的土壤,并诱发出关于生命、自我的深度思考和体验。
暖规则:孤独感从来都不是一件坏事,人只有在孤独中,才能捕获人生的底蕴。
生命要耐得住寂寞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唐代诗人杜甫。
孤独是一种状态,寂寞是一种心境,寂寞可以决定人的命运。一个人忍受不了寂寞,就会想方设法寻求消遣,于是会朋友,逛街,打牌,看电视,就成了人们逃避寂寞的最好方法。寂寞本没有过错,只有害怕它的人才会觉得难以忍受。
寂寞如一面镜子,人们通过它可以照见自己、发现自己。人们可以在寂寞的围护中和另一个“自己”对话,那是真正的独白。
季羡林先生曾写过一篇散文《马缨花》,描绘了自己对寂寞的体味:“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20世纪30年代,季先生独自一人前往德国求学,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只能深埋心中。但在德国10余年间,他没有被寂寞打垮,从最开始的人生地疏,到后来的慢慢适应,潜心求学,屡遇良师,学识大有长进,人生阅历也有所增多,只是身边少了亲人的陪伴。即使回国之后,由于工作原因,季先生多半也是过着独身生活,直到1962年,妻子彭德华从济南搬到北京来,季先生数十年的单身生活才算结束,他说:“总算是有了一个家。”
季先生从来没有把寂寞当做问题,而是在与寂寞相处的同时,丰富自己的内心。现在许多人抱怨生活的压力太大,内心感到烦躁、不得清闲,于是,追求清静成了他们的梦想,但他们又害怕寂寞,想尽办法逃离。
刚刚大学毕业的小张是从农村出来的,开始走上工作岗位拿到的薪水还算不错。但是,他给自己施加的心理压力很大。因为他从小家境贫寒,父母终日在田地里辛苦耕作,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供他读书,因此他一直希望能够有朝一日在城里买房接父母来住。虽然他的生活已经很节约了,但是每月将房租、饭钱、交通费、通讯费等这些生活必需费用扣除之后,几乎所剩无几。而城里的房价飞涨,物价也在上涨,使他心境难以平静。这使得他萌生了跳槽的念头,于是他开始四处搜集招聘信息,希望能够挑到一家薪水更高的公司。
可以想象,他有了这个念头,就很难专心工作。不久,他的上司就觉察到他的问题,他做的方案漏洞百出、毫无新意,甚至出现很多错别字,明显看出是在敷衍了事,没有用心去做。于是,上司找他谈话,不料刚批评几句,小张不仅没有承认自己的问题,反而质问上司:“你给我这么点的薪水,还希望我能做出什么高水平的方案来!”上司这才意识到,小张原来的情绪源自薪水低。他并没有生气,反而平静地告诉小张:“公司里的薪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你做出了业绩,薪水自然会上去的。真正决定你薪水的不是公司、不是老板,而是你自己。”但是,小张根本听不进去,一怒之下,刚工作不到半年的他毅然决定辞职不干。
辞职后,他开始专心找薪水高的工作,凭着他的聪明才智,他很快又应聘到另外一家公司,这家公司的薪水比之前的公司高出了1000元,这让小张庆幸自己的跳槽非常明智。刚工作三个月,小张偶然从同事那里了解到,同行业里的另一家公司薪水普遍要比现在的公司高。这使小张本来平静的心又一次地波动起来,他又开始关注另外一家公司的消息。本来他所在的公司打算委任一项重要的项目给他,要出差到外地的分公司半年,虽然辛苦,但是能够为以后在公司的晋升奠定基础。
但是,小张一心想要跳到另一家公司,根本无心继续待下去,拒绝了这个在别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小张在公司老板的眼里下了不思进取的印象。金融危机袭来的时候,公司裁员,小张不幸被裁掉。当他再去找工作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公司都会问他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你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换了三份工作?”
生活的压力和想及早出人头地的念头,让小张变得浮躁,耐不住低薪的寂寞。只要能暂时放下心中的惦念,真心体味,其实寂寞并不可怕,工作上的寂寞至少能让我们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明白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耐得住寂寞是一种难得的品质,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长期的艰苦磨炼和凝重的自我修养、完善。耐得住寂寞是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积累,耐不住寂寞则是对宝贵人生的挥霍。
暖规则:在耐得住寂寞的时间里成就非凡的人生。
静心,让人生的美景为你停留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政治家诸葛亮。
“我这两年一直心神不定,老想出去闯荡一番,总觉得在我们那个破单位待着憋闷得慌。看着别人房子、车子、票子都有了,心里慌啊!以前也做过几笔买卖,都是赔多赚少。我去摸奖,一心想成个暴发户,可结果花几千元连个声响都没听着,就没有影了。后来又跳了几家单位,不是这个单位离家太远,就是那个单位专业不对口,再就是待遇不好,反正找个合适的工作太难啊!天天像无头苍蝇一般,我心里很不踏实,闷得慌。”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面对前途心神不宁,焦躁不安的人,这是现代人典型的躁动心理。其实,心稳了,人生也就稳了。
静心就是让心安静下来。
佛经上说:“静心投入乱念里,乱念全入静心中。”静心仿佛明矾,投入乱念的污水之中,霎时污垢沉淀,清澈见影。儒家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心是我们身体的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指挥权。
父子俩一起耕作一片土地。一年一次,他们会把粮食、蔬菜装满那老旧的牛车,运到附近的镇上去卖。但父子二人相似的地方并不多,老人家认为凡事不必着急,而年轻人则性子急躁、野心勃勃。
一天清晨,他们套上牛车,载满一车子的粮食、蔬菜,开始了旅程。儿子心想他们若走快些,当天傍晚便可到达市场。于是他不停地催赶牛车,要牲口走快些。
“放轻松点,儿子,”老人说,“这样你会活得久一些。”
“可是我们若比别人先到市场,我们便有机会卖个好价钱。”儿子反驳道。
父亲不回答,只把帽子拉下来遮住双眼,在牛车上睡着了。年轻人很不高兴,愈发催促牛车走快些。他们在快到中午的时候,来到一间小屋前面,父亲醒来,微笑着说:“这是你叔叔的家,我们进去打声招呼。”
“可是我们已经慢了半个时辰了。”儿子着急地说。
“那么再慢一会儿也没关系。我弟弟跟我住得这么近,却很少有机会见面。”父亲慢慢地回答。
儿子生气地等待着,直到两位老人悠闲地聊足了半个时辰,才再次启程。这次轮到老人驾牛车,走到一个岔路口,父亲把牛车赶到右边的路上。
“左边的路近些。”儿子说。
“我晓得,”老人回答,“但这边路的景色好。”
“你不在乎时间?”年轻人不耐烦地说。
“噢,我当然在乎,所以我喜欢看漂亮的风景,把时间都用来享受。”
蜿蜒的道路穿过美丽的牧草、野花,经过一条清澈河流——这一切年轻人都视而不见,他心里十分焦急,他甚至没有注意到当天的日落有多美。
他们最终也没有在傍晚前赶到。黄昏时分,他们来到一个宽广、美丽的大花园,老人呼吸芳香的气味,聆听小河的流水声,把牛车停了下来,说:“我们在此过夜好了。”
“这是我最后一次跟你做伴,”儿子生气地说,“你对看日落、闻花香比赚钱更有兴趣!”
“对,这是你这么长时间以来所说的最好听的话。”父亲微笑着说。
几分钟后,父亲开始打呼噜,儿子则瞪着天上的星星,长夜漫漫,儿子好久都睡不着。天不亮,儿子便摇醒父亲。他们马上动身,大约走了一里路,遇到一个农民正在试图把牛车从沟里拉上来。
“我们去帮他一把。”老人低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