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需要问什么是爱,也不需要追逐它。爱中没有依赖,有依赖就没有爱。爱不是一个词语,不是感激、依赖、嫉妒、占有或责任和义务,也不是给你提供快感的永动机,它是对生命的美的敏感和知觉。虽然我们并没有说“我爱整个世界”,但是当我们知道如何爱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如何去爱所有的人。那时候我们也不会计较爱有多少,而只是体会爱有多么美妙。
爱是一切的源起
爱是在没有觉察间,不知不觉地在我们全心投入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那时我们的头脑平静,心中不会为万千思绪所占据,爱自然而生。
——《关系的真谛》
我们都会说“我爱你”这三个字,但是爱到底源于何处、归向何方?我们所一直追寻的爱的真谛,是否就是那股怦然心动或感人肺腑的情感?
曾经有人这样问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巴达斯:“什么是人类今天最基本及最深切的心理需要?”心理学家回答说:“人类最需要的是爱。”
有一对夫妇带着他们的两个儿子在意大利旅游,却不幸遭遇劫匪袭击。年仅七岁的长子死于劫匪的枪下,就在医生证实他的大脑确实已经死亡的一个小时内,孩子的父亲立即作出决定,同意将儿子的器官捐出。几个小时后,这个孩子的心脏移植给了一个患先天性心肌畸形的十四岁的孩子;一对肾分别使两个患先天性肾功能不全的孩子有了活下去的希望;一个十九岁的濒危少女,获得了他的肝;他的眼角膜使两个意大利人重见光明。就连他的胰腺也被提取出来,用于治疗他人的糖尿病;他的脏器分别移植给了急需救治的六个意大利人。
“我不恨这个国家,不恨意大利人。我只是希望凶手知道他们做了什么。”这位孩子的父母说道。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镇定和宽容?是爱。爱让人没有仇恨、没有抱怨、没有愤怒、没有嫉妒以及没有痛苦,爱中只有真、善、美。
很多人都请教过思想家或大师,或反问过自己,这个被称为“爱”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到底有没有“爱”这个东西?每个人都在谈论它,所有浪漫的诗词、电影、小说等都在描述它。如果我们不能爱,我们就永远不可能深思、专注,我们也永远不可能找到幸福和快乐。诚如美国作家芭芭拉·安吉丽思所说:“无论我面对的问题是什么,无论你遭遇的困难是什么,解决的办法都是爱。解决每一种问题的真正方法,都是来自于爱——更多的爱,而不是更少的爱;更大的热情,而不是更小的热情;更多的接纳,而不是更少的接纳。无论经历何种困境,我们都要爱自己;无论别人怎么挑战我们,我们都要爱他们;无论我们多想抗拒眼前的困境,我们都要爱它们。爱是走向满足的秘密途径。”
爱结束仇恨和愤怒,是宽容和理解的源起。无论是那些曾经伤害过你的人,还是侮辱过你的人,还是那些你不认识的人,你都能够怀着一颗宽大的心去爱他们。譬如你走在路上被一颗尖锐的石头划伤了脚,你不是去憎恨那块石头,憎恨那将石头放在路上的人,也不是对自己的不小心感到愤怒,你的博爱使你心平气和地把尖石移开,不是因为有人要求你这么做,而是因为你的心想去爱那些有可能被尖石划脚的人。
爱结束嫉妒,是崇敬的开始。在现实生活中,嫉妒是一种极端狭隘的病态心理,它造成人际关系间的障碍。它会使人怀着仇恨的心理和愤怒的眼光去估量他人的成功,同时自己的内心又得不到任何的宁静与安全。你看到别人的房子比你的大、薪酬比你的高、汽车比你的高档、名气比你的高,爱使你能够用一颗寂静的心静静地欣赏这一切,而不是怀着一肚子的嫉妒和眼红。爱会让你懂得尊敬他人的成功,只有在尊敬中才会有爱。
爱结束竞争和比较,是自由和专注的发端。如果你做工程师只因为你必须赚钱谋生,或因为你的父亲及社会希望你这么做,或者你想要证明你比你的朋友更精明能干,这些其实都是竞争和比较。任何形式的比较都将制造冲突、矛盾。可是如果你真的爱当一名工程师,或是科学家,或是你希望唱歌、画画、写诗,不为了赢得别人的认可,只因为你爱做这些事,你将发现你永远不会和任何人竞争,于是自然就能全心全意地专注于你真正喜爱的事情。你的内心从此没有任何压力和挣扎,而只剩下自由和专注的爱。
爱结束物与“我”的分别,是观察和倾听的发动机。你爱一棵树、一只鸟、一只宠物,你去照顾它、喂养它、关爱它,即使它不给你任何回报,不跟随你,你仍然爱它。你不去以一个观察者的姿态去鉴别和评判,而是真正地与它们融为一体,真实地去观察和倾听眼前的每一个真相。
无论你年轻还是衰老,你都拥有爱的权利,并且应该赶快去爱,因为爱是一切美和快乐的源起。
什么不是爱
爱不是一个词语,不是感激、依赖、嫉妒、占有或责任和义务,也不是给你提供快感的永动机,它是对生命的美的敏感和知觉。
——《关系的真谛》
什么是爱?我们能借助语言来描述它或者通过某种行为来表达它吗?有太多关于爱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讨论,如果我们只是在抽象意义上去谈论一个被我们叫做“爱”的东西,那只是大脑的思想运动,而不是实际上的爱。思想不可能是爱,也不能产生爱,例如你自以为对爱的理解已经足够深刻,可是那并不能代表现实生活中你真的就有爱。我们常常看到那些大理论家和大思想家其实在生活中是多么的自私和暴力。
既然我们谈到了思想不是爱,那就让我们继续这个话题,看看还有什么也不是爱。
爱是不是两情相悦,彼此牵挂,彼此疼爱,相期相许,相知相依?当我们坠入爱河的时候,我们会对对方说“我爱你”,我们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内心里面是不是想表达:“我想和你在一起,我想拥有你”?如果对方不能明白这层意思,于是我们就会得出“你不爱我”的结论。随即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无休止的争吵,恋人们常常为谁爱谁多一点而不断制造冲突和焦虑。“我爱你”所潜藏的意思其实是你想要拥有这个人,在得到之前你充满着无尽的不安感。因此,从这种拥有的“爱”里产生了依赖、求证、惶恐和嫉妒,爱情中的人们常常会想:“如果我失去了他,我就会感到孤独、失望,所以我想办法将拥有合法化,即以一纸结婚证书来固定我们爱的关系。”然而,这样的拥有不是爱。
如果一个人不爱我们,甚至讨厌我们,我们常常会安慰自己:“我宽恕你,我原谅你”,那么这种宽恕是爱吗?对于一个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虽然我们对他不满,但是我们还是强制自己要克服内心的愤怒情绪,然后不断说服自己去宽恕他,只因为我们知道一个道理:不要用他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从更深的层面来看,你首先认为他人伤害了你,别人是错的,可你又怎么知道是别人的错呢?你是不是已经开始去评判人家了?你将自己放到一个中心的位置,你的自我跳出来说,是“我”在宽恕别人。这样以否定他人为前提的宽恕肯定不是爱的表现。所以当你积累埋怨,然后又否定这种埋怨时,你将否定埋怨理解为宽恕,这种否定与爱无关,因为一个有爱的人是不会有憎恨的,也不会去思考到底谁伤害了谁、谁对谁好,因为他对所有这类事情都是不以为然的。
区别对待是爱吗?比如,我们对给予我们照顾的父母和朋友非常敬重,对我们的上司、老师、百万富翁等可以给我们更高职位、更多薪水、更多知识、更多地位的人非常敬畏,总之,只要对我们有所帮助的人,我们都对他们毕恭毕敬;而对那些身份比我们“低”、比我们更穷困、和我们关系疏远的人则敷衍了事。这种有区别的对待怎么能够是爱?“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只要有选择地去慈悲、怜悯、慷慨,就没有爱。
欲望也不是爱,但欲望是爱的发端。扼制欲望会使人变得越来越麻木,直至没有爱的能力。如果你具备爱的能力,你足够敏锐,单单看到空中白白的云朵你都会觉得是一种快乐和享受。快乐也是欲望,不是吗?如果看见白云飘飘而你感觉不出快乐,那是因为你不敏感,没有发现美的心。如果你看到邻居拥有一幢装修精美的高大房屋而不感觉开心,我们暂不讨论你想不想拥有那样的房子,而是从你喜不喜欢看到那样漂亮的房子的角度去看,或者,如果你在地铁上看到一个衣着邋遢的穷人在乞讨,但却没有深切的同情、怜悯和爱的感觉,那都是因为你缺乏爱的能力。
只有当所有这些“不是”都停止存在了,只有当你不再占有、分别和麻木的时候,真正的爱才会出现。
被爱与去爱
被爱是一种幸福,去爱是一种美德。我们是被爱与去爱的共同体,只要你学会去爱,你就会发现你的心智变得机敏而有活力,就会结束嫉妒、羡慕、占有和支配。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爱,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如果你真正的爱一个人,那么就是去爱;反过来,如果有一个人真的爱你,那么你是被爱。这两种情况都是爱,都非常可贵,二者缺一不可,更重要的是它们没有孰轻孰重之分。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去爱和被爱都十分重要。因为年轻时我们的身心灵更能够敏感地感觉到爱,也更能体会到爱的真诚与热烈。那时的我们随处都流露出对穷人和受难者的同情,随时都对新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又时刻都准备着谈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终日把爱挂在嘴上而丝毫不会感到不自在。而一旦韶华不再,那种敏感觉察爱的能力也随之渐渐消失了,因为我们几乎将全部的精力花在了追求知识、财富、地位等欲望的过程中,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爱的问题:他们要不既不愿接受被爱的束缚,更不愿主动去爱,于是,爱的缺乏就容易造成生活的痛苦;要么只愿意被爱,而不愿去爱。无论哪种情况,都是自私的产物。
许多人都和朋友讨论过被爱与去爱的问题,似乎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被爱多一些,尤其是人们在主动去爱却被伤害后,更愿意找一个爱自己多一些的人,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然而,当我们选择了被爱,忽视了去爱,爱的天平就倾斜了,爱被曲解,爱就变成了一场折磨。但显然许多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世界上才有那么多因失恋而伤心痛苦的人。
一个哲学家晚饭后往郊外散步,遇见一个年轻人在那儿伤心地哭泣。
哲学家问他为何如此伤心,那人回答:“我失恋了。”
哲学家闻听连连抚掌大笑道:“糊涂啊糊涂!”
失恋者停住哭,气愤地质问:“有学问就可以如此嘲笑愚弄别人吗?”
哲学家摇头道:“不是我取笑你,而是你自己取笑自己啊。”见失恋者不解,哲学家接着解释说:“你如此伤心,可见你心中还是有爱的;既然你心中有爱,那对方必定无爱,不然你们又何必分手呢?而爱在你这边,你并没有失去爱,只不过失去一个不爱你的人,这又有何伤心呢?该哭的应该是放弃你的那个人,她不仅失去了你,还失去了心中的爱,多可悲啊!”
失恋者破涕为笑,向哲学家鞠了一个躬,转身离去……
故事中的失恋者之所以伤心,无非是因为自己渴望被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因此他的内心才会觉得空虚,觉得痛苦。倘若他内心拥有的爱足够多,他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被爱需求,更不会因为失恋而痛哭流涕。哲学家的一席话激起了他对内心拥有的爱的关注,他内心的空虚感得以缓解,他自然能够很快走出失恋的阴影。
在认识到被爱无非是我们缺乏爱的表现后,我们应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去爱?爱能够教会吗,或者说我们能够通过不断地练习来学会爱吗?如果人类能被教会去爱,世上的问题就非常简单了。如果我们能从书上学会如何去爱,就像我们学数学一样,这个世界一定很美妙,世上就不会有仇恨、剥削、战争、贫富,我们都会彼此非常友善了。但事实是:没有人能教你如何去爱,只有当你的心智单纯时,你才能了解如何去爱。生活中,一个人如果能够自然而然不带任何目的地帮助别人,照顾无家可归的小狗,同情贫苦的农民,对朋友宽宏大度,他就已经拥有了去爱的能力。
占有、拥有就是爱吗
我们说:“我爱你。”那种爱里面永远都有占有和被占有,而占有或拥有造成了爱的一种藩篱和障碍,使人不能分享爱的思想。
——《谋生之道》
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几次大的工业革命和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我们的物质世界已经变得十分丰富。汽车、飞机、电子产品、钻石、别墅等随处可见,几乎没有什么是我们不能制造和拥有的。已经有好几个国家的宇航员登上了月球,并在那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插上本国的国旗以示自己来过这个地方。你买到了别墅,代表你拥有了一座豪宅,我们的国家到过月球,就代表占有了它,是吗?还是想进一步了解它,从而更快地拥有它?
虽然我们拥有了越来越充足的物质条件,占有了宇宙中越来越多的空间,但是,我们发现自己过得并不幸福,反而感到窒息和痛苦,为什么?因为我们心中的爱变得越来越少了,我们的爱逐渐被占有和拥有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