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510800000017

第17章 学习的真义(1)

教育的功用除了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知识和技术训练外,还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具有智慧的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处在这样那样的关系中,因此,学习的真义在于培养正确的关系,不仅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惟有这种样才能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和一个和平的世界,才能带来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合作。

真正的学校

学校的教育在于唤醒自我的智慧,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能将生活加以整体地处理。

——《一生的学习》

一所在名利上成功的学校,通常不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中心。一所广大、兴盛、热闹的学府,将千百个人聚集在一起受教育,这个学府可能制造出CEO、银行职员、销售员、企业家、政治家、各种委员,或一些在技术上胜任的能人。然而,我们需要的只是完整的个人,这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学校就足以造就这种完整的个人。因此,只收容数目有限的男女学生,并且拥有正确教育者的学校,远比在大学校里接受最新颖的教育方法来得重要。也就是说,学校的优劣不在于大或小,而在于正确的教育。

正确的教育在于唤醒自我的自由与智慧,培养一种完整的生活,惟有这种教育才能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和一个和平的世界,才能带来与人们的真正合作。然而,这种自由并非人们借着追逐自己的扩展和成功就能获得。自由起于自我认识,也就是当心灵超越了因渴望自我安全而制造出来的种种障碍时所得到的自由。

因此,真正的学校除了提供基本的生活知识和技术训练外,尤其应该鼓励学生对生活有一个完整的看法,帮助我们去体验生活的完整过程。光有理论的学习而没有内心的体验,则只会导致肤浅的、片面的纸上谈兵。学校的教育要让学生能够思考,不是指顽固不变、死守理论、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的思考,而是直接地、真实地思考和体验。

真正的教育,是不以任何权威或传统学说和手段为基础,借以把个人加以某种特定的限制,而是帮助个人成熟、自由,绽放于爱与善良之中。任何依照资质而将人们加以分门别类的方法,强调了人们之间的差异,由此产生了对立,助长了社会上的派别区分,也就无法培养出完整的个人。也就是说,一旦教育以呆板的原则为基础,它足以制造出有效率的男男女女,却无法培育出有创造力的人。

对于初学的孩子来说,正确的教育在于了解真实的儿童,要研究每一个孩子,观察他们的兴趣、能力、性情,了解他的困难,考虑到孩子所受的遗传和父母的影响,而非仅仅把孩子归于某种类别,或将我们认为的他“应该如何”加诸他的身上。将他围困于“理论”的框架里,鼓励他去顺从、附和。如此会滋生恐惧,在儿童的心中产生了“他的真面目”和“他应该具有的面目”之间的不断冲突;而一切内心冲突,都会向外表露于社会。

等到孩子学业有成,毕业后走向社会工作的时候,正确的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发现他最感兴趣的职业追求。如果学生没有找出他真正的天职,他会觉得虚度了一生。他在做着不乐意的事情时,会有受挫的心情。如果他想成为艺术家,却做了公司的职员,他将牢骚满腹,抑郁寡欢地度过一生。因此,每个人都必须寻找出他所愿意从事的行业,并且看看它是否值得。

而无论对于哪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老师都应该帮助学生认识他内心的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区分,并且铲除偏见,打消学生追求权力与控制力的念头。应该鼓舞正确的自我观察,帮助心灵超越自身,以便发现真实的事物。一所好的学校能够帮助所有人去培养正确的关系,不仅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应该帮助个人去发现真正的价值,经由公正不偏的探讨和自我觉悟而得到的智慧,而不是不是鼓励个人去附和社会,或与社会消极地和谐相处。

总而言之,一所名副其实的学校,并不依赖政府的规定或某种特殊制度的方法,它取决于我们的父母、教师和你、我的手中。如果我们由眼前的事物着手,在我们与孩子、朋友、邻人的关系中觉察到我们自己,则随时随地都是真正的学校。

思考从结论开始吗

如果心是从结论、信仰、经验或知识出发,那么就会陷入墨守成规和顽固习惯之网。若一开始就带着结论去寻找预设的答案,则不会有正确的、完全的思考。

——《谋生之道》

在我们大部分人的认知里,都或多或少地知道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其中有一些错误常识蒙蔽了我们,只是我们还没发现,如果我们一味地根据常识来判断,那么就会犯下想当然的错误。例如很多人都认为多吃菠菜补铁,但其实菠菜与其他绿叶蔬菜的铁含量相差无几,而且菠菜富含草酸,这反而影响了铁的吸收。这一传说的源头是1870年学者沃尔夫发表的一篇关于菠菜中铁含量的报告。直到1937年,人们才发现沃尔夫把小数点往后错点了一位。

而为什么至今仍然有很多人保留着“多吃菠菜补铁”这样的错误常识?甚至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没有人明确地告诉我们这点,我们的头脑里从小就模模糊糊地有了这样的一个观念。哪怕有人已经明确告诉我们菠菜并不富含铁,可是我们的潜意识里面仍然相信菠菜含铁量超高。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都是从结论开始去认识的,不是吗?曾经有一个结论是“多吃菠菜补铁”,所以我们已经理所当然地这么认为了。

我们的大部分思考都是建立在结论、传统和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的,没有这些非常明显的、必然的结论我们似乎就不可能生活。然而思考从一个结论开始的吗?其实不然。结论是人类通过经验和学习积累起来的,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堆积和传承,它是在一定的前提推论下得到的一个结果,是对事物做出的总结性判断。它是关于过去的一些被认定的知识,是以往的经验的积累。因此,结论是已经固定成型了的东西,是静止的、死气沉沉的,因此以结论为出发点的思考永远不能发现新的事物。

我们大多数人的思考是从一个结论到另一个结论的运动,肯定的思想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它总是过去的结果。我们学到的所有的知识也只不过是一个定义、结论和肯定性声明的集合,是一个个结论机械化地堆积在一起的结果。“椅子”这个词语反应出了人们由共识而得到的一个结论,人们把一种有靠背或有扶手的坐具叫做“椅子”,如果这样的结论不是理所当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有的交流就将陷入混乱乃至停止。

然而知识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全部,结论更不可能是生活的必需品。传统的道路必定走向平庸,因为一个陷于传统的头脑无法洞察什么是真实的。传统可能只有一天,也可能追溯上千年。一个工程师抛开上千人的经验积累起来的工程知识显然是荒谬的,但他完全根据前人的建筑成果依葫芦画瓢,那也只能被时代所淘汰。所以说搜集了事实不等于了解生活。知识是一回事,了解是另一回事,生活又是另一回事。知识不会导致了解,但了解可能会丰富知识,知识可能会实现了解。

只有知识,无论是多么广泛的结论和聪明的知识放在一起,都不能解决我们人类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头脑中只填满了各种各样的结论,那么就没有任何自由的空间去观察和思考当下新鲜的问题了。生活就会变得肤浅,变成一条单调乏味的、具有灾难性后果的庸俗小道。

生命没有结论、没有模式,它是活的、变的。一开始就带着结论,寻找预设的答案,就不会有正确的思考,就不会懂得如何生活。任何公式或结论,都会阻碍我们对于心灵作用的发掘。如果我们想要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而非只是一个机器人,那么,我们就不能够盲从于任何公式或结论。

改变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一场不是基于观念的根本性变革,转变不是在将来,它只能是现在,一刻接一刻地。只有我们从内心真正地做出改变并行动起来,才能够获得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的世界。

——《最初和最终的自由》

如果我们足够敏锐,就能够发现生活中种种的混乱和愚昧状态,而如果我们要想根本改变这混乱社会的现状,我们先要改变个人意识。

两个贫苦的樵夫靠上山打柴为生。有一天他们在山里发现两大包棉花,两人喜出望外,因为棉花的价钱比柴薪贵多了。于是两个人高高兴兴地下山。走着走着,他们又发现路边有人掉了一大捆细麻布,细麻布的价钱要比棉花的高得多。其中一人就商量说扔下棉花把布背下山。可是他的同伴认为已经背着棉花走了那么远的路,扔掉它太可惜了,坚持不愿再背细麻布。他只好扔下自己身上的棉花一个人背着布一起下山。

又走了一段路,背麻布的樵夫看到路边的草地上闪闪发光,上前一看,竟然是一坛黄金。他赶紧邀同伴放下棉花和他一起将黄金背回家。可是他的同伴仍然不愿意扔掉棉花改背黄金。他只得自己挑着黄金赶回家。还没到家的时候,天空居然下起了大雨,将棉花和黄金淋了个透。棉花吸水后变得又重又脏,已经不能再卖钱了,而黄金却还是分毫没有流失。最后,背黄金的樵夫因此发了大财,而一直背棉花不愿意改背黄金的樵夫依然像从前那样贫穷。

一个人能自始至终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固然是好事,但是当原来的状态已经变得价值低廉或是毫无价值的时候,学会适当地改变才是明智之举。对于我们的生活而言,尤其是当旧有的世界变得陈旧不堪时,我们的头脑变得反应迟钝,我们的心灵也没有以前敏感,根本的改变就迫在眉睫。

生活中,我们总是面临来自多方的压力,巨大的压力使得我们周围的每一件东西都崩溃了或走在崩溃的路上,尽管它们看上去还是井然有序,但事实上它们却在缓慢地衰败、毁灭。总之,毁灭的浪潮正持续不断地压倒生命的浪潮。在这样高压、混乱的环境下,我们的内心开始变得麻木、冷酷、虚假,不愿与人沟通,甚至越来越不了解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内在的、外在的世界乱得一团糟。我们是不是已经习惯了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不想去改变,对它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还是没有勇气去转变这种糟糕的状态?

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去改变现在这个一塌糊涂的世界。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自己意识到我们需要发生一次根本性的变化,而不是被另一个人的言辞劝说我们应该改变。一种兴奋的描述可能刺激我们,让我们觉得必须改变,这样的感觉是非常肤浅的,当刺激消失后它也随之而去。但如果我们自己明白改变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感到根本的转变是重要的,没有任何形式的强制,没有任何动机和影响,那这种感觉就是转化的行动。

一旦我们发现需要改变,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而不是等到明天或者后天。转变不是在将来,它只能在现在。而且,我们所说的转变非常简单:看到虚假的就是虚假的,真实的就是真实的,这就是转变。因为当我们非常清晰地如实看到某事物的时候,这个真实就会释放;当我们看到某事物是虚假的时候,看清它的真实而不使它合理化时,又一个束缚不存在了,这表示着我们已经能够不被虚假的东西蒙蔽双眼,也不必刻意去坚持一些没有用的原则。如果我们发现我们需要改变自己空虚的状态,那么我们就在那一刻观察空虚,找出它的真实面目,那么空虚就会得到转变和停止。

只有这样在每一个当下觉知,我们才能改变这个虚假的、缺乏爱和真实的现状。真实不是可以累积的,它是一刻接一刻的,所以转变也必须是在每一个当下。理想或者口头上承诺的改变不是真正的转变,理性或语言上的理解也不会带来改变的行动。在每一个当下作出应有的改变,才是爱的行动,才能够获得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的世界。

遵从兴趣的引导

遵从兴趣的引导,清楚什么是自己真正爱做的事,并且为此献上自己的整个生命,那么我们的心中就没有矛盾,在那种境界里,我们的存在和行为就完全合一了。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不如对其有兴趣的接受得快。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那么,什么是兴趣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兴趣是指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因此兴趣才有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的神奇力量。

一个在海关工作的小职员虽然每天都拼命干活,但是他一点也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压抑着自己的情绪,但最后还是被老板解雇了。他半忧半喜地回到家中,询问妻子以后怎么办。妻子告诉他:“被解雇了不是很好吗,反正你也不喜欢做小职员,现在你可以有大把时间做你真正喜欢做的事情了。”这时他才想起来,自己一直最喜欢写作,可是因为以前上班太忙,根本就没来得及顾上。

从那以后,这个小职员就像上班时候一样拼命地在家里面写作,但是心情比在海关上班时轻松愉快多了。他看着自己写下的每一个字,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就这样快乐地写着写着,终于,一部令世界文学文坛都震惊的鸿篇巨制——《红字》诞生了,这部文学巨作的作者就是那个海关小职员——霍桑。

同类推荐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9)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9)

    本书是关于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关系的论文集,书中主要体收录了:《浅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人权与社会主义法治》,《美学视阈下的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新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柔性管理刍议》,《浅析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解决建议》等文章。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劝勉录

    劝勉录

    本书以尖锐深刻的字眼批评希腊诸神和民众文化的堕落、无耻与淫乱,以清晰、雄辩的论证,呼吁和劝勉人们在最世俗的生活中保持一颗超然的心,响应更高、更神圣的道德标准,要心存智慧和希望,对自然要有所敬畏,不要沉迷于不正确的道德观念中。
  • 孟子原来这样说

    孟子原来这样说

    经典本是前人鲜活的生命体验,虽经历了千百年,对今天的生活仍具指导意义。《孟子原来这样说》分孟子的经典名句、注释以及对后人的启发三个部分解读孟子,为读者生动地解读了孟子关于王道、用人、仁爱、伦理、挫折、气节、谋略、创新、变通等几个方面的重要思想,帮助读者轻松品味经典的魅力,也为读者深人思考人生指引了一条门径。《孟子原来这样说》是“诸子如是说系列”丛书之一,由姜正成编写。
  • 生活问禅:禅理小故事中的大智慧

    生活问禅:禅理小故事中的大智慧

    禅理小故事中的大智慧,说禅事,讲禅理,禅里禅外话人生。本书将通过讲述一个个禅理小故事,为你禅释生活大道理。当你疲倦时,当你内心迷茫时,在本书中畅游一番,就会感到有一个风月无边的广大天地。你心中的迷茫便如拨云见雾一般消散开来,啊!原来一切如梦亦如幻!请不要执著,速速把心清净下来!不要让尘境污染你的纯真心,不要让世情剥掠你的爱心,赶快埋弃一切妄想是非,就此泅出生命的苦海,恢复你内心和谐光明的理想世界!
  • 纵横家与“合纵连横”

    纵横家与“合纵连横”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纵横家与合纵连横》纵横家指春秋战国时期从事合纵或连横外、交运动的政治家、外交家及军事家。纵横最初只是表方向的概念,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到战国时期,演变成政治概念,当时割据纷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需要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威逼、利诱或辅以兵法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于是,熟悉政治形势,善于辞令和权术,充分利用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纵横家就应时而生。《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纵横家与合纵连横》适合大众读物。
热门推荐
  • 庄周气诀解

    庄周气诀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废材五小姐之女强天下

    废材五小姐之女强天下

    她是二十一世纪毒界的第一毒娃,五岁将所有毒药草药记在心中,她七岁就可以动刀解剖。在别人看来,她是世上最厉害的人,最幸福的人,可只有她知道,她从小不爱说话,二十年来从她口中说出的话不过五句,甚至连她最亲爱的爷爷也未曾亲近过她。穿越异世,她改变了,她补过了前世可恨的人生。呵呵,惹她的人,都没有好下场,银针是她救命的工具,更是她杀人的工具。。
  • 狐祸之玩美游戏

    狐祸之玩美游戏

    狐狸精怎么了,长的漂亮不是我的错,是DNA遗传好。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穿越到了古代我依旧喜欢掀起腥风血雨。童年的阴影,初恋的伤痛,造就了今天的我。游戏人生,看尽世间百态,我的一生只能如此了吗?读者群:94295033
  • 肇论序

    肇论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象墓

    象墓

    杨卫华著的《象墓》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自古相传,野生亚洲象临死前,都能预感到自己的末日来临,会主动跑到它们 的墓地迎接死亡。可以想象的是,象墓之中象牙堆积 如山,那会是一笔如何巨大的财富?千百年来,有多 少人冒着生命危险,跋山涉水,深入丛林探秘,却始 终未能找到传说中的象墓。直至H市一位姓于的研究野生物的教授,在西南 南滚河林区对亚洲象进行科研考察时,无意中破译亚 洲象的生理密码,成功发现一处象墓,称为“中野四 号”,从而使长期困扰生物界的大象墓地,终于浮出 水面。于教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中野四号”象 墓的地理坐标图绘制成绝密文档……
  • 王妃,跟我回家好不好

    王妃,跟我回家好不好

    穿越到靖王妃身上了,还不受宠,没事,本想安安静静过完一生,可是这个王爷突然表白,受不了,她逃了,女扮男装,进入墨阁,还拜了个师,可为什么这个师傅是他
  • 都市觅春记

    都市觅春记

    她,神奇力量的血脉传承人,拥有与草木沟通的力量。都市的历练中,她偶遇风华绝代的他,打破历练颈瓶的同时,她也陷入了他的爱恨纠葛中,能力不断升级,麻烦不断升级,最终,她是否修成正果,历练、爱情两得意呢?——楼月将为您演绎一段华夏古老家族的传承故事及都市精灵有关的浪费爱情~
  • 都市最强战神

    都市最强战神

    世界级战神自强,拥有超百年的超级内功高手!回到了哪熟悉的大都市!本以王者归来的身份回归热闹的都市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致我们的美好年华

    致我们的美好年华

    在最好的年华遇见对方,也在最好的年华失去对方。徐若一直爱着林如,林如也一直爱着徐若,但可惜,可能注定两人只能失去对方。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敢爱敢恨,一种人敢恨却不敢爱。徐若林如,若即若离,如影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