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托斯卡尼尼高兴地对人说:“她没说我指挥得好,她说我很帅!”或许大指挥家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赞美他帅。
就这样,大指挥家把茱莉当成了挚友,经常为她捧场。
课堂指导。
茱莉·安德鲁丝对指挥家的赞赏无疑跳出了常规。想要做一个会说话的人,除了要不断扩大自己思考的范围,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
哈佛大学毕业生、日本生命保险株式会社副董事长岩濑大辅说,开拓自己的道路,使自己成为一个能思考、能创造的人,这样的生命才更有意义。我们在训练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时,尤其要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提高说话能力最直接也最常用的办法就是读书,从书中汲取能量,学习书中那些充满智慧的表达方式。
然而,如何从读书中培养创造能力,却是很值得研究的事情。
哈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韩南说过:“当你看别人写的回忆时,只不过是让作者的思想在你脑中溜过去而已。”这就是说,我们应该只把他人的想法当做参考,要以自己的想法为出发点。
比如,当我们阅读他人的作品时,不免会对作者的美妙文句、描写方式、修辞手法及幽默的语言等大加赞赏。但是,如果我们依葫芦画瓢,照搬照套别人的词句与风格,用自己的嘴巴,说别人的话,将只是复制别人想法。
我们如果通过接触他人的说话风格和表达方式,把自己脑中的潜在意识激发出来,就可以不断培养自己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当然,一开始我们的想法和表达方式可能不太成熟,但它是自己的大脑加工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当我们发现根据作者的语言风格,可以创造出自己的说话特点时,阅读别人的作品就具有真正的价值了。
事实上,哈佛一直崇尚这样的精神:检测一个人智力发展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标志是他是否具有创造能力,这也是一个人的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说话魅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创造能力,我们在学习如何创造性地说话时,如果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思想,那么说出的话将更真实,更深刻,更有内涵。比如,我们想恭维领导,不要很直接或者很俗气地说“您的决策真英明”、“您的想法太先进了”,等等,这样的夸奖让人感觉没有诚意,如果我们恰巧看到他桌上摆放的儿女的照片,可以直接夸赞他的儿女很漂亮,看起来很聪明。其实,不论在什么场合,只要我们多思考,巧妙地运用语言,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见面熟”也需要做足功课。
课前预习。
191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刚从非洲回到美国,准备参加参议员竞选。因为他是西奥多·罗斯福的堂弟,又是有名的律师,知名度很高。在一次宴会上,大家都认识他,但表情却很冷漠。
罗斯福想和他们搭话,便对坐在自己旁边的陆思瓦特博士悄声说道:“陆思瓦特博士,请你把坐在我对面的那些客人的大致情况告诉我,好吗?”陆思瓦特博士便把每个人的大致情况告诉了罗斯福。
了解情况后,罗斯福向那些不认识的客人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经过交谈,罗斯福了解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爱好,知道他们曾从事过什么职业,最得意的是什么。掌握这些后,罗斯福就有了同他们继续交谈的话题,在不知不觉中,罗斯福便成了他们的朋友。
课堂指导。
我们经常会遇到和不认识的人打交道的情况,想要打破与他们之间的界限,消除隔膜,顺利地把自己的意见和思想传达给他们,使他们能欣然接受,并赞成拥护,甚至把他们变成自己的朋友,需要不凡的智慧。
罗斯福的智慧在于“有备而来”,他先对每个人的背景和基本资料进行了解,然后才能找到交谈的话题。简单说来,就是面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历来被视为人生快事。当今世界人际交往极其频繁,参观访问、调查考察、观光旅游、应酬赴宴、交涉洽商……善于跟素昧平生者打交道,掌握“一见如故”的诀窍,不仅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且对工作和学习大有裨益。
所以,与人交谈之前一定要了解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多方面收集信息,因人而异,运用恰当的技巧,使两个人顺利地交流。
那么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我们在交谈中应注意什么呢?
1.不善言谈的人。
这种类型的人比较木讷,就算很客气地和他们打招呼、寒暄,他们也很难会做出预期的反应,且通常不会注意别人在说些什么。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要从他们的言行中寻找出他们真正关心的事。可以和他们聊一些大众话题,使他们回答或产生一些反应,接下来,我们就要好好利用此类话题,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每一个人都有其感兴趣的事,我们要善于发掘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2.傲慢无礼的人。
有些人自视清高、目中无人,时常表现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与这种类型的人交谈,说话应该简洁有力。
如果对方表现出客气和礼貌,我们也应该如此;如果对方缺乏真心诚意,我们只需简洁地把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3.草率决断的人。
这种类型的人多半是急性子,有的时候为了表现自己的果断,往往会显得随便而草率。
与这类人交谈,最好把谈话分成若干段,说完一段之后,征求他的意见,没问题了再继续进行下去,如此才不致发生错误,也可避免因自己考虑不周而引出不必要的麻烦。
4.行动迟缓的人。
对于行动比较迟缓的人,交谈时最需要的是耐心。
学会遇到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对提高办事效率大有益处。因为我们无法改变别人的处世风格和交谈习惯,只能改变与他们交谈的技巧。正如一句哈佛名言所说:“与不同的人交谈,都能拿出相应的策略和技巧,才是最会说话的人。”
让“听众档案”为我们效劳。
课前预习。
1933年,罗斯福当上了美国总统,他依然采取和不认识者“一见如故”的沟通方法。著名的美国新闻记者麦克逊曾经对罗斯福总统的这种交谈方式评价道:“在每一个人进来谒见罗斯福之前,关于这个人的一切情况,他早已了如指掌。大多数人都喜欢顺耳之言,对他们做适当的颂扬,无异于让他们觉得你对他们的一切事情都是知道的,并且都记在心里。”
课堂指导。
罗斯福对于“一见如故”的运用,可以说是相当完美的。需要注意的是,罗斯福之所以能对每个见面的人“了如指掌”,是因为他在之前所建立的“听众档案”。
听众档案是哈佛教授德洛丽丝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关于与我们谈话的对象的一些基本情况。罗斯福对于每个来访的人的情况都熟稔于心,在谈话的时候,了解到的这些情况就会发挥作用。也就是说,罗斯福以了解到的情况为基础,提出适当的话题,然后便自然而然地使人产生很亲近的感觉。
哈佛教授德洛丽丝说:“听众档案是个很有帮助的伙计,一定要好好利用它,让它为我们效劳。”利用听众档案,我们在谈话时可以轻松地找到共同关心的话题。
的确,没有话题,谈话就没有焦点,只是空说话,而没有实际意思,那陌生人终究还是陌生人。
在拥有听众档案的基础上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找到与人交流的话题:
1.投石问路。
在掌握了听众档案后,对于这个人,我们一定还有不了解的地方。对于那些空白,一般都可以提一些“投石”式的问题,即在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地交谈,便能谈得较为自如。
如在商业宴会上,见到陌生的邻座,便可先“投石”询问:“您是张总的老同学呢,还是老同事?”无论问话的前半句对,还是后半句对,都可循着对的一方面交谈下去;如果问得都不对,对方回答说是“老乡”,那也可谈下去。
2.就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交谈。
有些人喜欢谈论社会问题,遇见这样的人,询问他们关于某些社会热点的问题,是再好不过的话题了。一般这种类型的人,都喜欢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见解。倘若在这个时候,我们再稍加赞美对方“你知道得真多”、“你的见解真深刻”,等等,那么,他们往往会很容易被我们的“崇拜”所俘虏。
3.从眼前和身边的具体景物上找话题。
在分析听众档案的时候,我们也会发现有这样一类人,他们的禁忌很多,有很多的雷区,这个不爱谈,那个不愿意讲。与这些人交谈,好像无从开口,不过,下面几个方向或许可以找到突破口,开启他们的话匣子。
(1)从双方的工作内容寻找话题。相同的职业容易引起共鸣,不同的职业更具有新奇感和吸引力。
(2)从彼此的经历中寻找话题。经历是学问,亲身经历过的人和事往往会给自己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交流最易敞开心扉,最易见到真情。
(3)从双方的发展方向寻找话题。每个人都关心自己的未来,前途与命运是永恒的话题。人生若没有前进的方向,生活便失去了动力,所以这类话题最易触动对方。
(4)从家庭状况找话题。谈家庭生活并不一定就是俗气,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的完美、和谐是每个人的理想。这类话题不必做准备,随时都可以谈论,但凡有思想的人都可以从中发现许多人生的哲理。
(5)从子女教育方面找话题。孩子是父母生活的希望,孩子的教育牵动亿万家长的心。怜子、爱子、望子成龙是家长的共同心理,谈及孩子,即使是性格内向的人,也会眉飞色舞、滔滔不绝。
4.没有话题的时候,就表现出谦和友好的态度。
对于有些人我们一无所知,那么在第一次会面时,可以用三言两语恰到好处地表达对对方谦和友好的情意,或肯定其成就,或赞扬其品质,可能会达到暖其心田,感其肺腑的效果,使对方油然而生一见如故、喜逢知己之感。
只要我们有谦和友好的态度,哪怕一时找不到话题也不会使场面变得尴尬。谦和友好不仅是良好修养的体现,也是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的体现。这种能力能让对方放下敌意,而与自己建立一种相互吸引的关系。
想要与人沟通畅通无阻,尤其是在初次见面的时候,找到话题,并与之快乐而顺利地交流下去,提前建立听众档案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按照德洛丽丝教授的建议训练自己,让听众档案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为我们效劳。
抓住对方的注意力,绝不要放手。
课前预习。
一位哈佛教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我8岁的时候,有一次到莉比姑妈家度周末。傍晚时分,有个中年人慕名来访,但姑妈好像对他很冷淡。他跟姑妈寒暄过一阵之后,便把注意力转向我。那时,我正在玩模型船,而且玩得很专注。他看出我对船只很感兴趣,便滔滔不绝地讲了许多有关船只的事,而且讲得生动有趣。等他离开之后,我仍意犹未尽,一直向姑妈提起他。姑妈说他是一位律师,根本不可能对船只感兴趣。‘但是,他为什么一直跟我谈船只的事呢?’我问道。‘因为他是个有风度的绅士,他看你对船只感兴趣,为了让你高兴并赢取你的好感,他当然要这么说了。’”
课堂指导。
哈佛教授小时候的故事,正说明了牢牢抓住对方的注意力,对吸引对方进行谈话有着显著的作用。
哈佛沟通学教授阿芙拉曾说:“推销通常是以商谈的方式进行的。推销员和客户的交谈如果没有趣味,推销一定会失败。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成功的推销员都认为迎合客户是最保险的手段,也就是说,如果客户对推销员的话题没表现出一点点的兴趣,那么两个人的谈话就容易中断。”
在推销产品之前,先简单谈谈客户感兴趣的话题,在对方的兴趣点上大做文章,是一个很聪明的做法。这样不仅可以缓和气氛,还能给对方留下较好的印象。
事实上,不管是推销商品,还是在公开场合进行演讲,抑或是单纯地与陌生人交朋友,都要寻找对方的兴趣点,并将它牢牢把握住,以使谈话顺利地进行。
比如,在和陌生人交往时,不妨寻找彼此在兴趣、性格、阅历等方面的共同之处,然后借机找到话题,引起对方的注意,使双方越谈越投机,以便获得更多关于对方的信息,迅速拉近彼此距离,增进感情。
无论是推销,还是交友,大多数时候都是一对一地进行沟通,比较容易找到吸引对方注意的方法。最困难的是公开讲话,例如演讲的时候,演讲者一个人怎样抓住众多听众的注意力?
亚里士多德说过:“演讲的三个要素——演讲者、主题和听众,是后者决定演讲的成功与否。”
杰出的演讲家都了解听众。演讲者通过对听众的意愿、目的和构成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听众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这样才不至于失去观众的注意力。
在这一点上,经常受邀到各处进行专项讲座的阿芙拉教授有一套系统的分析方法。
首先,要了解听众的意愿。
听众一般分为三种:随意听众、必听者和自愿者。
对于随意听众,要先让他们注意自己是讲者,使其感兴趣,进而抓住其注意力。
必听者除了有听讲的兴趣外,获得信息也是他们听讲的一项任务,这种听众有学生、士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