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镶嵌艺术:拼嵌而成的绝伦之作
镶嵌是一种以大小不同的彩石、玻璃料器、金属等硬质片料拼嵌成各种精彩绝伦的图画的手工艺术。这种艺术历史悠久,最早见于公元前4000余年的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人是这种艺术的始祖。
在国外,镶嵌艺术以其色彩的真实性和永久性、制作的多样性以及题材的广泛性而广泛流传。公元1~4世纪,世界镶嵌艺术高速发展,色彩技巧日臻完善,当时罗马人对它尤其推崇,并留下诸多不朽的镶嵌画珍品,如在意大利庞贝城出土的《伊苏之战》等。
我国的镶嵌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大多都出现在工艺品上,用于工艺品的装饰,例如殷商时代的铜器就曾有错金和错金嵌玉的装饰纹样出现。我国迄今可考的最早的镶嵌制品,就是殷商时期的铜器。后来,随着工艺的日趋完善,我国出现了专门供王宫贵族们玩赏的镶嵌画。镶嵌画的材料来源十分丰富,有天然彩石、卵石、贝壳、螺钿、宝石、玉石和人造的玻璃料器、陶瓷、木料,等等,镶嵌的方法有直接镶嵌法、预制法、反贴反上法、正贴正上法等。除了平面镶嵌外,还有一种直接在浮雕上进行镶嵌的技法,运用这种技法制成的浮雕镶嵌,更具有立体的画面感。
§§§第204章 发源于华夏大地的剪纸艺术
你见过窗花吗?就是用一纸剪出漂亮的镂空图案贴在窗上或其他地方供人欣赏。
窗花可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种古老的手工艺术,它的学名叫剪纸,也被叫做刻纸、剪画,是一项非常讲究技巧的手工工艺。
中国是剪纸艺术的故乡,从相关资料来看,其发源地在中原地区。在纸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术,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出漂亮的纹样图案,作为装饰品。等到西汉末年,纸张被发明出来以后,人们就将这种技术运用到纸上了,从而也就变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剪纸了。
剪纸真正开始发展是在唐朝,那个时候人们掌握了众多剪纸技巧,还能把很厚的纸雕刻成各种各样的花式,然后把它放到布匹上再把染料漏印到上面,从而在布匹上就留下美丽的图案。
到了宋朝,剪纸艺术进一步发展起来,人们在这个时候也掌握了更多的技巧。他们把剪纸当做窗花贴在墙上,还会把它当成灯笼、茶具的装饰,甚至将它们作为陶瓷的花样来烧制陶瓷,以使陶瓷更加精美漂亮。
剪纸艺术真正达到鼎盛是在明清时代。当时,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广了: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刺绣的花样、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而且,从那时起,剪纸艺术开始成为妅的必修技巧,是女孩从小就必须学会的手工工艺。
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却“难精”的民间技艺,灵感多取决于生活,因而形成了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出普通百姓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
§§§第205章 我国独特的手工艺术——篆刻艺术
今天我们多用笔签下自己的名字作为留证的证据,可是在二三十年以前,人们除了签字之外,往往还会加上刻有自己名字的图章。这种图章是一个小小的长方体,在其中一面上用刻刀刻下自己的名字或是一些特殊的记号,用的时候蘸上红色的印泥,然后再印到需要印记的地方。
图章是我国传统的篆刻艺术当中的一种。篆刻,又称印学,是以刀代笔,在印材上按照已经写好的书法或画好的图像上进行刻写。印材就是篆刻所用的材料,包括水晶、玉、金属、兽角、象牙、竹、木、石料,等等,其中使用最广泛的就是石料。
篆刻是我国独特的手工工艺,源自于古代的印章,兴起发展于明清时代。最早的时候,篆刻技艺多用于皇帝、官员的印章,后来则演变为一种可供欣赏的艺术作品了。
篆刻的工艺技巧性主要体现在入印文字的形体美上。篆刻就是把已经写好的书法或图像刻写在印材上,但这写的字或画的图像大有讲究。拿书法刻字来说,所采用的主要是篆字,此外还会有隶书、楷书、行书,等等,每种字体还可以分出各种不同的书写风格。
中国的篆刻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众多不同流派,每种流派都独具一格,有着与他人不同的突出特点。
§§§第206章 纺织艺术:铸就中国工艺的三千年辉煌
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就已经懂得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并制造简单的纺织工具以制作用来保暖的衣物和其他生活用品。考古资料表明,在距今约两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北京山顶洞人就已经学会了利用骨针来缝制苇、皮衣服。这种原始的缝纫术虽不是严格的纺织,却可以说是原始纺织的开端,而真正纺织技术和习俗的诞生是在新石器文化时期。
不仅是我国,在世界各地的各个国家,纺织都是一项重要的工艺技术,而纺织工艺流程和设备技术都是根据纺织原料的变化而发展起来的。可见,原料在纺织技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古代,世界各国用于纺织的原料主要为天然纤维,一般是毛、麻、棉三种短纤维,如地中海地区国家主要用羊毛和亚麻来制作纺织物,而印度半岛地区国家以前则主要用棉花。不过,在古代中国,除了使用上述原材料以外,还大量利用一种长纤维——蚕丝。直到今天,我国的蚕丝制品因其精湛的手工艺在世界纺织制品中依然占据着一席之地。
我国的纺织产品,可以归纳为刺绣、丝绸、服饰和地毯四个大品种,其中最为古老的是刺绣,在纺织工艺萌芽时期就已出现。丝绸则是我国纺织技艺的杰出代表,它凭借自身华美高贵的品质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珍爱,加之风格独特的艺术匠心,造就了三千年的辉煌。
§§§第207章 年代久远而悠长的陶器艺术
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过不少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就具有独特的意义。英文中的“china”当首字母大写时是中国的意思,首字母小写则是陶瓷的意思,这清楚地表明我们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
根据考古学家的发现考证,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约前8000~前2000年)就发明了陶器。原始社会晚期,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我们的祖先告别了动荡的游牧生活,逐渐趋于稳定,因而对陶器有了客观的需求。为了给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性,提高生活质量,那时候的人们就通过烧制黏土制造陶器。
中国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足以反映出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技术特点。在新石器时代,陶器就已经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多个品种,造型奇特、丰富多样,纹饰构图新奇、寓意丰富,因而被美术界称为“史前彩绘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陶器的质量也逐步提高。到了商代和周代,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陶器生产的工种。在战国时期,陶器上出现了各种优雅的纹饰和花鸟,这时的陶器也开始应用铅釉,使得陶器的表面更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泽。后来,瓷器制造从陶器生产中演绎而生,经过后世几个朝代的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批有名的陶瓷制品和陶瓷手工技法。
直到今天,中国的陶瓷工艺仍兴盛不衰。宜兴的紫砂壶、石湾的陶塑、界首的三彩釉陶、淄博的降色陶、铜官的绿釉陶、崇宁的雕镂釉陶、德化的瓷雕、景德镇的柳叶瓶、凤尾瓶,等等,均是闻名于世的陶瓷手工艺品。
§§§第208章 陶器中的经典——唐三彩
陶器工艺发展到唐朝时,无论制作技术还是艺术创造上均到达了高度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我国民间流行一种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的陶瓷工艺品,这种工艺品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精华,色釉浓淡相宜、互相浸润、自然协调,花纹流畅,造型逼真,富有生活气息,极受人们喜爱。一直到现在,这种手工艺品依然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它就是我国陶器中的经典——唐三彩。
从诞生到现在,唐三彩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在唐代,唐三彩主要分布在长安(今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唐三彩,在洛阳的则称东窑唐三彩。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大官贵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风气,而唐三彩在当时就成了随葬的主要物品之一。随着唐代墓葬文物的出土,人们发现了一批又一批唐三彩随葬品,其中最常见的有三彩马、骆驼、仕女、乐伎俑、枕头等。
唐三彩种类繁多,不仅有用于装饰摆设的人物、动物造型,还有用于日常生活的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甚至还有装骨灰的壶坛等。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马俑,这些马俑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鸣,形象栩栩如生。至于唐三彩中的人物造型,主要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等等,在制作这些造型时,制造者会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征,例如贵妇一般面部较为丰满,梳着各式各样的发髻,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鼻深目,天王怒目威武、气概雄壮……这些极富我国民族特色的制品,足以令唐三彩成为我国古代手工艺的经典代表之作。
§§§第209章 从陶器中演绎而生的瓷器
我国是瓷器的故乡,最早的瓷器是从陶器中发展而来的。早期的瓷器以青瓷为主,无论胎体还是釉层的烧制工艺都比较粗糙,烧制的温度也较低,原始性很明显,因而一般也被称为“原始瓷”。
隋唐时代,瓷器工艺发展出了青瓷、白瓷等以单色釉为主的两大瓷系,并出现了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剔花、透雕镂孔等瓷器花纹的装饰技巧。宋代的瓷器以各色单彩釉为长,釉面能作冰裂纹,并能烧制窑变色及两面彩、釉里青、釉里红等,这一时期江西景德镇以为宫廷生产瓷器开始闻名于全国,“瓷都”之名也因此在全中国传开。
到了元代时,瓷器开始盛行印花瓷及五彩戗金。到明代又流行白地青花瓷和霁红瓷,青花瓷瓷质极薄,暗雕龙花,表里可以映见,花纹微现青色;霁红瓷则以瓷色如雨后霁色而得名。清代之后,彩瓷出现,图样新颖,瓷色华贵,又以珐琅瓷和粉彩最为杰出,此外还有天青釉和霁青瓷等。
现如今,我国最著名的瓷器产地就是有着“瓷都”之称的江西景德镇,以青花瓷、青花玲珑瓷、颜色釉瓷和粉彩瓷闻名。此外,河北唐山、山西长治、广州石湾等地也能采用传统工艺及现代化技术设备烧制各种瓷器,而河南禹县的钧瓷、湖南醴陵的红瓷、临汝的汝瓷,浙江龙泉的青瓷等也是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瓷器种类。
§§§第210章 瓷器中的完美代表——青花瓷
青花瓷是瓷器中的杰出代表,出产于景德镇,是一种白地青花的釉下彩瓷器,因而又被称为白地青花瓷,简称青花。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命的活力,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原始的青花瓷在唐宋时期已见端倪。从扬州出土的唐青花瓷片来看,当时所用的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胎质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制品以小件器具为主,有碗、罐、盖等,花纹以中国传统花草和典型阿拉伯图案为主。扬州在唐朝时期是我国重要的对外出口的港口,由此可见,唐代的青花主要用于外销。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从出土的文物看,此时的制作工艺精巧,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纹样千变万化。制品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青花瓷逐渐走向衰退。不过,在明清时期,青花瓷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演变,产生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多个青花瓷的衍生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