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著内容
本书共由七篇组成,第一篇主要阐释方法论,贝克尔认为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不在于研究对象,而在于研究方法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由经济人、市场均衡和偏好稳定三种有机假定构成,经济人追求最大效用,效用最大化动机成为了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而效用来源于人的基本偏好,由于偏好类型基本稳定,偏好的实现需要相应的资源,而资源的分配通过市场进行,这些市场能够有效地调整参与者的行为,因此,分析的基础是经济人的效用最大化动机、市场均衡和稳定的偏好。贝克尔指出:“经济分析是一种统一的方法,适用于解释全部人类行为,这些行为涉及货币价格或影子价格,重复或零星决策,重大的或次要的决策,感情的或机械似的目的,富人或者穷人,男人或女士,成人与儿童,等等,经济分析能够应用的范围如同强调稀缺手段与各种目的的经济学定义一样宽泛……全书的中心在于人类行为不能被条块分割,这种条块分割认为人类行为有时基于最大化,有时不然;有时受稳定的偏好驱使,有时受随意的动机摆布,有时需要最优的信息积累,有时则没有这种需要,相反,所有人类行为均可以视为某种关系错综复杂的参与者的行为通过积累适量信息和其他市场投入要素,他们使其源于一组稳定偏好的效用达到最大。”
第二篇对歧视现象进行解释,作者指出,经济上的不平等并不必然意味着歧视的存在,收入上的差异也许与种族、性别有关,但收入的变化反映着边际生产力和工作时数的变化,教育程度、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等因素都会造成这种变化。排除了这些因素的余项才是歧视的体现。歧视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能够增加歧视者的收入,而是使歧视者和被歧视者同样遭受损失,歧视纯属一种嗜好,像任何商品和劳务一样,对它的消费取决于收入和价格这样一些变量。作者写道,“如果没有歧视的存在,两个社会的贸易会达到最大规模,贸易随歧视的加剧而减少,当歧视偏好发展到足以阻止贸易的进行时,每一社会将处于经济上的独立,只得依靠自有资源,某个社会成员只能彼此在一起工作,完全的经济孤立会走向完全的经济封闭,更一般地说,由于歧视的加剧会减少贸易,贸易的减少意味着经济封闭的加剧,所以,歧视的加剧必然伴随着封闭经济的加剧。”
第三篇主要阐述了犯罪行为和对付犯罪的公共政策。作者认为,当预期效用超过将时间和其他资源用于其他活动所带来的效用时,一个人才会去犯罪。一些人成为罪犯不在于他们的基本动机与别人有什么不同,而在于他们的利益较之成本存在的差异,因此,犯罪行为理论只是一般选择理论的扩展,用不着诉诸道德的颓废、心理动机的欠缺以及先天遗传等特殊范畴。
第四篇围绕人力资本、时间分配和家庭生产进行了探讨。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是两种不同形态的资本,对人的投资形成人力资本,这种投资包括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迁移以及收集价格和收入的信息等多种形式。作者指出,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影响未来货币和消费的投资。当预期效用大于当前支出所带来的效用时,人们便会进行这项投资。由此可以解释相关的一些重要现象。“正如报酬的补偿性增加会提高与相对较多的放弃的报酬有关的商品的价格,从而导致对这些商品的偏离并增加工作时间,市场价格的补偿性下降也会引起对这些商品的偏离并增加工作时间: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上的变化造成的影响是对称的。事实上,欧文提出的某些证据表明,本世纪前三十年美国人的工作时间的下降比其后三十年显得更多一些,原因并不在于前一个时期的工资更多地上升,而是在于再生产品价格更多地下降……既然部分的由于提高报酬而引起的收入增加会提高时间与时间密集型商品的相对价值,传统的收入弹性的截面估计就不能维持要素或商品的价格保持不变,因而,除其他情况外,它们会向下偏向时间密集型商品,并给出收入对消费的商品的影响的错误印象,如果总收入保持不变,报酬的提高会使需求偏离时间密集型商品与要素的组合,所以,收入构成也会影响需求。”
第五篇主要分析了非理性行为,作者区分了非理性行为的两种基本含义,即冲动和惰性,前者与概率问题相联系,后者受过去选择的影响。通过对冲动模型和惰性模型的深入考察,得出了这样一条结论:非理性单位(厂商、家庭和个人)因机会的变化往往被迫做出理性的反应。“长期以来,虽然人们接受了传统的经济理论关于理性行为的假定,但在理性一词上一度存在很大的分歧,批判者声称,家庭和厂商并不极大化,至少并不始终如一,偏好不是良序的,理论对行为的解释空洞无力,本文能够为现代经济学的原理提供重要的辩护,尽管唯一根本性的辩护是一种实证角度的辩护,但这并不需要引入新的实证材料。可是这些原理显示的是同极端广泛的非理性行为的一致性,所以,对这些原理的辩护未必是对个人理性行为辩护。实际上,经济理论很能相容于非理性行为,虽然经济学家通常对于大市场对不同变量的变化的反应颇感兴趣,但是,经济理论建立的是单个厂商和家庭的分析,而他们的市场反应可以说是通过将单个典型单位的反应加以放大得到的。由于分析与注释直接偏离市场而转向个体或者说由于偏离了经济学家的主要兴趣,因而出现了混淆。有人辩解说,理性只是一种大致的趋势,或者说,为了市场体现这一趋势只需少数几个单位理性的行事,这种争辩敏锐地意识到了市场与个体的不同分析层次之间的差异,但是,不幸的是,一个人同样有充分理由认为,非理性行为也只是一种大致的趋势,或者说,只有少量单位为了使市场做出非理性的反应而需要根据非理性行事,在市场层次上支持理性的论点必须能够表明,理性单位做出的反应将会超过非理性单位做出的反应。”
第六篇的主题是婚姻、生育和家庭。婚姻存在于各个社会和各个时期,作者认为,当婚姻的预期收益超过保持独身或继续寻找配偶所担负的成本时,个人便会选择结婚。促使人们做出结婚决策的那些变量的重大变化将使他们重新考虑他们作出的抉择。收入的高低、寻找配偶的时间的长短、对配偶的了解程度、办理离婚的难易等因素都会影响婚姻的稳定性。作者还认为,生儿育女需要食物、衣物和学费等方面的支出,还要占用父母的时间。这种时间也是一种支出,因为存在机会成本,人们“购买”子女乃是因为他们预期能够获得的效用足以补偿他们的那些支出,子女会同其他耐用消费品争夺家庭预算的比例或份额,增加子女意味着减少其他消费。子女数量与质量随家庭收入及子女的“购买”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对子女的需求同其他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一样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由于父母时间价值的增加提高了子女数量的相对价格,因而家庭规模或子女数量随收入的增加而减少。“子女的数量与质量密切相关,收入的增加或子女成本的下降既会影响子女的数量也会影响子女的质量,通常会使这两个方面均有增加。避孕知识的普及也会影响这两个方面,但将提高子女质量而减少子女数量,因为它能够决定未来劳动力的教育程度、健康和动机形成,所以,子女质量本身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经济分析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提出了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在人口学和关于劳动力质量的论著中几乎是见不到的。”
第七篇分析了社会生活中的利他主义,通过“社会相互作用理论”对利他主义做出一个完整的说明。利他主义在家庭里是较为普遍的,这是因为利他主义在市场里没有什么收益,而在家庭里却可以提高家庭成员低于灾变和其他不测事件的能力,分散风险和损失,利他主义对家庭的支配如同利己主义对市场的支配。作者认为,社会可以看作一个扩大的家庭,在这样一个松散的结构中,利他主义也是存在的。利他主义随其投入要素的费用结构而变化。时间的价值越高,利他主义的供给就越少,要建立一个利他主义的社会,关键不在于改变人,而在于改变人周围的费用结构。“笔者对(社会)相互作用的兴趣或许可以追溯到歧视与偏见的研究;通过将雇员、同事、顾客、零售商、邻居等的种族、宗教、性别或其他个人特征纳入效用函数,进而分析了歧视行为。其后,为了给国民经济研究署的博爱问题提供理论框架,笔者将‘穷人’的生活标准纳入‘富人’的效用函数,进一步的反省使我相信,早期经济学家所强调的问题值得严肃认真地予以考虑,这是因为社会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我们这些研究者对具体事例的理解。”
四、简要评述
如同像任何思想变革来临时要遇到阻力与困难一样,贝克尔的学说出现时遇到了不少反对和非议,被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不少的人接受了他的观点,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不同并不是研究对象的区别,而是分析框架的不同。社会学研究的问题,经济学完全可以研究,运用经济方法对于社会问题的解释可能更合理,更具有说服力。
贝克尔采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分析社会问题,对于经济学来说,大大地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为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内容和思路,对于社会学来说,很多本来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运用经济方法进行分析,也可能更具合理性。本书对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广泛而复杂的社会现象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扩展性阅读文献
[1][美]加里·S·贝克尔.家庭论[M].王献生,王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李仁贵.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金融经济学家系列介绍(之六)——加里·贝克尔[J].中国城市金融,1997(06).
[3]王叶宇,陈琪.译者序言/ /载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作者: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段冰)
罗纳德·哈里科斯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
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③
③[美]R科斯、[美]A.阿尔钦、[美]D.诺斯等著上海人民主板社2004年版
一、作者简介
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Coase,1910— )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被誉为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出生于英国伦敦。曾在利物浦大学、伦敦经济学院等任教。科斯是产权经济理论的创始人,1937年,在他发表著名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他阐明了该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后来进而提出交易费用理论、科斯定理等。但是在沉默了近30年后,产权理论才受到重视。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自由放任思潮的高涨,产权理论受到高度评价,科斯也正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按照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公告,科斯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揭示了“交易费用”在经济组织结构的产权和功能中的重要性。他的杰出贡献是发现并阐明了交易成本和产权在经济组织和制度结构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本书的其他作者阿尔钦、登姆塞茨等均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以企业产权理论著称,而张五常则为我国香港大学教授,代表著作为《佃农理论》《卖橘者言》等。诺斯也是美国产权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以制度变迁理论著称。菲吕博腾、配杰威齐、舒尔茨、戴维斯均为美国经济学家,产权经济学代表人物。林毅夫为新制度经济学在中国的代表人物,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制度变迁理论。
二、本书精要
该书的副标题为“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译文集”,由编译者收入了科斯等人的13篇产权经济学经典论文,在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的浩繁文献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作为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界的后起之秀,其理论通过对传统经济学的一些不现实假定的批评与修正,突出揭示了经济生活中产权和制度所起的作用。这两个几乎同时兴起的经济学分支接受传统的个人效用最大化假定,在给定交易费用和信息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企图揭示在经济活动中产权、制度的功能,以及它们对一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