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经济周期
关于经济周期的论述,首先,熊彼特认为,经济系统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现象。经济过程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循环流转过程、发展过程、发展遭遇过程三类,这也就是经济学界所说的经济周期理论,即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和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其次,熊彼特论述了经济萧条产生的原因、经济萧条的积极影响和如何治疗经济危机。熊彼特认为经济繁荣自身存在一种内在的客观机制,这个机制使繁荣走向终结,引起萧条和危机,可以把这种萧条称为“再吸收和清理的正常过程”,但是危机爆发引起的诸如恐慌、信贷制度崩溃、破产扩散事件则是“清理的非正常过程”。经济萧条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带来一些积极影响:首先,萧条将经济引入新的均衡状态。因为萧条过程中产生的能动冲击除非达到均衡状态便不会停止。只有达到均衡状态,经济系统本身才有导致新的繁荣期到来的因素的出现。其次,萧条时期完成繁荣期特有的图景,如货源被充实,生产组合被改变,生产成本降低,企业利润转化为其他阶级的收入。最后,萧条能把由繁荣带来的成就通过均衡机制,使其分布于整个经济系统中。经济危机是经济周期中“深度萧条”的阶段,熊彼特认为,最重要的治疗经济危机的方法是对商业周期预测方法的改进。但是,没有一种整治方法能永久地阻挠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经济的周期波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常态。
四、简要评述
《经济发展理论》包含许多重要的经济学思想,堪称博大精深。这本书在专业经济学术语中的使用上也很简洁,容易为读者理解它。书中没有枯燥的数学、数字、图表或曲线,可读性强,以资本主义经济是什么,它怎样发展和为什么发展作为主线,结构优美。作者关于创新、资本、信贷、企业家以及经济周期问题等问题的天才分析对为整个经济学界乃至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该书发表超过半个世纪后,《福布斯》杂志也曾评价说:“为席卷现代世界的变革……提供了最佳指引的是熊彼特,而不是凯恩斯。”美国《商业周刊》杂志在纪念熊彼特逝世50周年时说,熊彼特是“美国最热门的经济学家”。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也曾对熊彼特给予很高的评价:“熊彼特的思想仍与现在及未来有密切的关系。”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本书对于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如何培育优秀的企业家队伍,构建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撑体系,保障产业结构有效调整,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等问题的解决,仍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扩展性阅读文献
[1]商经.熊彼特和他的“创新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简介[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3(03).
[2]张卫东.孤独的创新者:熊彼特[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3]何涌.企业家理论及其对发展中经济的适用性[J].经济研究,1994(7).
[4]爱德玛·阿德尔曼.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比较模式[J].比较杂志,2006.
[5]宋宇.马克思创新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创新理论的比较[J].经济纵横,2009(4).
(作者: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付小平)
曼库尔·奥尔森
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胀与社会僵化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Economic Growth,Stagflation,Social Rigidities①
①[美]曼库尔·奥尔森(Mancur Lloyd Olson,Jr)著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一、作者简介
曼库尔·奥尔森(Mancur Lloyd Olson,Jr,1932—1998),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主要研究制度经济学问题,包括私有财产、税收、公共物品、集体决议、合同权利等,因对参与利益集团的成员以及其背后的逻辑支撑的研究而享有盛名。
主要著作有《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国家的兴衰》(1982)、《权力与繁荣》(2000)。此外,《战时短缺经济》(196年)、《没有增长的社会》(1974)等。奥尔森的最大特点在于执着研究集体行动问题,即为什么个人的理性行为往往无法产生集体或社会的理性结果(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因而被美誉为“一个想法”的思想家(“ONE-IDEA THINKER”),也有人称之为经济学界的“刺猬”,其对集体行动的逻辑困境的深度分析鞭辟入里。
二、本书精要
国家为什么会有兴衰?不同的国家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为什么不同?西德、日本为什么在战后恢复迅速?为什么欧共体会崛起,而英国会衰落?印度的自由贸易政策为什么不能带来经济的繁荣?为什么会有滞胀、失业、经济周期?……对于这些重大问题,传统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给出了各种解释,奥尔森则在本书中从分利集团的存在及其影响视角对上述问题做出了独特解释。
作者对世界各国不同时期的经济状况研究多年后的回答是:允许自由建立各种组织又长期没有动乱或入侵的国家,分利集团对经济增长的危害非常严重;而极权主义政府或外来入侵打破或削弱分利集团的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如英国的衰落和西德、日本的崛起就是如此。欧共体及其成员国的经济迅速增长,则可以从分利集团受到限制、管辖权统一和贸易自由的角度得到解释:管辖权统一取代了地方分割,使行会等分利集团失去了垄断和影响;贸易限制从社区上升到国家层次,使关税壁垒长度缩短许多,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然而,只有贸易自由和要素自由流动还不够,还必须同限制分利集团的措施相结合,才能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如半个多世纪前的印度一直奉行贸易自由政策,但是由于以种姓等级制度为特征的分利集团的阻碍,印度经济还是未能繁荣。一直奉行自由贸易政策的英国也是因为分利集团的抑制作用最终衰落的。滞胀、失业和经济周期也可以从分利集团的角度作出合理的解释:分利集团决策的缓慢和低效率引起工资、价格“黏性”,使得市场无法出清,导致了一系列问题。
全书的主线是围绕分利集团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展开的。奥尔森指出,分利集团的数量及其成立的时间长短与经济增长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负相关关系。分利集团阻碍经济增长的原因在于分利集团具有排他性,阻碍技术进步、资源流动和合理配置;降低了生产活动的报酬,提高了寻租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最终的结论是:为了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必须限制分利集团。
三、论著内容
1.问题的提出
作者首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许多声威赫赫的庞大帝国逐渐衰亡或毁于一旦?为什么许多蛰居荒蛮默默无闻的民族崛然兴起,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与灿烂的文化?现实的难题与历史的疑问同样难解:国家为什么会有兴衰,不同的国家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增长速度,同一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什么发展有快有慢?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德国和日本在战争中经济几乎完全崩溃、一贫如洗,但却在短期内创造了经济奇迹,置身于世界最兴旺的发达国家之列;而曾经繁荣的大英帝国却蹒跚不前,经济停滞?多数传统经济学家将这些问题归因于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传统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对这个问题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但作者则认为国家兴衰的根源在于分利集团的存在。分利集团数目多、成立时间长的国家经济较易衰落;分利集团遭受破坏严重的国家较易繁荣。
2.逻辑思路与方法
本书的逻辑思路与方法以利益集团分析为主线。由于集团利益具有共有性,任何个人为共同利益做出牺牲,收益必然由集团中成员共享。在这种前提下,合乎逻辑的结论只能是:集团行为根本不可能发生。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奥尔森认为:理性、自利的个人一般不会为争取集体利益作贡献。集体行动的实现其实十分不容易。当集体人数较少时,集体行动比较容易产生;但随着集体人数的增加,产生集体行动就越来越困难。作者进而表明,具有“选择性刺激手段”的集团比没有这种手段的集团更易于组织集体行动。换句话说,“选择性刺激手段”是实现集体行动的一个必要条件。所谓“选择性刺激手段”是指通过正面的奖励或反面的惩罚,集体可以根据其成员在集体行动中有无贡献来重新分配获得的集体利益,从而激发其成员参加集体行动的积极性。实现集体行动的另一个条件是集体成员不对称。集体成员不对称是指集体成员从集体活动中得到的收益是不相等的,获益多者便有意愿和动力去主动承担集体成员行动的成本。
集体中有“搭便车”的人,国家中也有“搭便车”的集体,作者将这些“坐享其成”的社会组织称为“分利集团”。分利集团采取集体行动的目标几乎无一例外的是通过“寻租活动”,影响经济政策的制定,争取重新分配财富,从而增加利益集团自己的收入,而非为了增加社会总产出。分利集团行动的目的决定了它必将给国家经济发展制造诸多不利因素。首先,分利集团重视的是分配国民收入,可能导致全社会效率与产出的下降。其次,分利集团存在着决策滞后的问题,由于参加协商的各方在如何分担集体行动的所需费用方面有着直接的利害冲突,因此,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取得一致。最后,由于重大技术进步会改变卡特尔组织的生产政策及其成员间的相对地位,因此需要进行新一轮的协商,而分利集团的决策又十分迟缓,这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分利集团的瓦解,所以,分利集团往往要干扰其所属的经济体系发展新技术,并阻碍其变革,从而降低其增长率。分利集团还造成了资源难以重新合理配置,延缓资源向获利较多的领域转移,从而降低经济增长率。简单地说,分利集团的注意力在于“分蛋糕”,而不是“把蛋糕做大”,其结果必然要对国民收入的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分利集团既然具有如此的破坏性,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狭隘的私利却以牺牲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为代价,为什么他们的行为却得以实现呢?作者用“搭便车”加以解释。当国家、社会蒙受损失时,群体、个人的利益也受损,但是如果将某一项政策带来的损失分摊到个人身上,其数目就微不足道;同样,普通的公民将发现,如果他研究公共事务或集体福利问题,都不会为他的个人收入和生活机遇带来任何利益,作者称之为公民对公共事务“有理智的漠不关心”。因此,在没有强烈的正面激励机制的情况下,不会产生与分利集团损人利己的行为做斗争的行为。
3.基本推论
在建立分析集体行动及分利集团弊端的理论基石,并进行严密分析后得出以下九条推论:(1)不存在与所有共同利益的人群都可能组成平等的集团并通过全面协商而获得最优结果的国家;(2)边界不变的稳定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出现越来越多的集团和组织;(3)“小型”集团的成员具有较强的组织集体行动的能力,而这种优势随着社会稳定时间的延长而递减;(4)特殊利益集团会降低社会效率和总收入,并使政治生活中的分歧加剧;(5)泛利性组织(指其利益和社会整体福利大致重合)一般都倾向于促使其所在的社会更加繁荣昌盛,并力图在为成员增加收入份额的同时,尽可能地减轻其额外负担,从而只有当国民收入再分配中所产生的利益与由此引起的全社会损失相比较大时,才支持这种再分配;(6)分利集团的决策迟缓,使得议事及协商日程拥挤;其决策多半倾向于固定价格而不是固定数量;(7)分利集团使全社会采用新技术延缓以及在生产情况变化时阻碍重新分配资源,从而降低了经济增长率;(8)当分利集团发展到足以取得成功的规模时,它必然采取排他性的政策,并力图使其成员限制在收入相近与贡献相近的范围之内;(9)分利集团的扩大将增加法律的繁文缛节,强化政府的作用,造成协议的复杂性,并改变社会演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