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502300000010

第10章 什么才是好的国学教育

自从这几年大力倡导传统文化以来,所谓的国学培训班和国学书籍又悄悄地火热起来。尽管相似的热潮在过去20年里断断续续来过好多次,但这次无论从什么角度,都像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比如,总书记提倡大家看看孔子的相关作品,惹得书商竞相征引,就连疑似的伪书《孔子家语》都卖出了辣手价,窃以为这于文化是大有裨益的。

可大环境的繁荣,不能掩盖线下操作的迷茫与无知——我总以为,现在多数文史圈子以外的人,除了“国”“学”两个字外,对其本身可谓一无所知,所以“国学”变成了任人打扮的“老姑娘”,一会儿她可以是枯燥无味的“四书”甚至是“五经”,一会儿可以简约成《三字经》《弟子规》,一会儿又可以忽略典籍而成为琴、棋、书、画——尤其是琴这东西,这几年忽如其来风靡小清新的圈子。我总以为人玩多了的玩具,即便本身再清新那也俗了;换到今天这么多人风雅抚琴,就算钟子期不死,俞伯牙也要忍不住把琴摔了——何况琴本身实在不能代表国学中多大的分量。至于背些唐诗宋词,甚至是讲讲三国之流的,那品类又在下了。

就连“国学”这两个字,也像社会上一切被俗化的好词一样,污浊得不能多念,尤其是从一群不学无术的培训机构小老板的口中听到,我恨不能巢由洗耳一样对待自己的耳朵。因为民国以来,这个借用日本外来语构建的“国学”词眼,一直没有被主流学界接受,比起当时同时的“国画”“国医”甚至是“国术”来说,“国学”界定一直太过模糊:往好的说,那是广泛;往坏的地方说,那就是外行——如同你看着外滩外国建筑博览群的时候,只说那是欧洲风格,而不辨巴洛克、哥特等等是一个意思。章太炎先生把文字、音韵、经子诸学称为“国故”“国粹”,对当代人来说未免太郑重了,让人敬而远之。就算到民国年间的胡适提出“国故学”而简称的“国学”,其实跟今天外行们说的“国学”也未必是一回事。

胡适说,民国人已经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高谈“保存国粹”,连“国粹”和“国渣”都分不清,“这种人如何配谈国粹”,我看今天也适用得很。想起有个点头之交,在前任方伯陈公故园之中,开了一个所谓的书院,几个月就讲《弟子规》一门。又让孩子反复地背诵,写日记表达“孝”的决心。这景象,十足是红色时代背语录、表决心的痕迹,实在浪费了那片亭台清波。至于那位讲课先生,大概也只读过《弟子规》吧,别说《古文观止》,连《蒙求》《对韵》应该也没听过,如此“国学”,实在让人汗颜。

其实现在市面上的“国学”招牌,撑死也就是个“蒙学”教育,读个“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再来个“四书”前几篇。莫说讲《论语》的没几个也罢,估计连“微子”“子张”篇都讲不了;勉强凑篇《古文观止》,来几句旧诗——这换作明清时候,算什么教育水平呢?也就是个秀才考试前的水平,还未必能上。这如果是所谓“国学”,那现在的国学生最多就是秀才水平,那这教育当然是失败的,当然是不登大雅、只能忽悠人的。那什么才是好的国学教育?

尽管不能用一句话说清,但宗旨是明确的:那是种好教育。无论怎么开书单、背课本,那都是为了学生成长得更好。记得朱先生在世时常说,有人问读历史有什么用,我就说没什么用,但其实是有用的,读点历史能让人变得聪明,不会问出这么笨的问题。朱先生说的历史,不过是个学科代称,换作今天的“国学”,是相同的,我们且不说“究天人之际”的大话,好的旧学素养,知道些“谦恭礼让”“温柔敦厚”,即便不照着这么做,变成聪明人也显然更容易一些。至于旧蒙学课本里有一句,“求田问舍,原无大志;掀天揭地,方是奇才”,如果懂这道理,小孩子未必人人会去“掀天揭地”,但他们也不会都变得如今日芸芸众生被车房负担所捆绑。前人的智慧于今日的教育,总有无尽的契合点。

国学里的教育有个目标,总结成四个字,出在《礼记》——“敬业乐群”。尽管解释很多,但拆开来讲,“敬业”就是好好学习学问,学做人,再不济学习谋生技术;“乐群”就是怎样与人相处,懂得社会中的道德、伦理。大概我们旧时候的古话,都是精辟而全面的,容不得后人反复诠释,没准变了味道。“敬业乐群”的意思,就是大家一望而知的。目标之外,国学教育的手段,则有明显的区别度,是要从过去的经验里发现问题。如果有人说不懂历史,未来根本就不知道方向,那也未必。我们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只是说肯“观古”那是最好的,所以国学里需要一些古文字学的、历史的、古代思想的学习。章培恒先生在《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的增订本《序言》里面,回忆了蒋天枢先生对他的教诲,旧学入门是先段注说文、胡注通鉴,再“前四史”、《尔雅》及《四库全书总目》,今天看来已成为研究者hard级别,其实完全可以在小时候的国学教育中渗透。我曾遇到过家长慨叹这些书会让孩子看不懂,却不曾想,那是家长自己没有经历过这种读书训练,每遇及此,我只能默然。

南怀瑾是个有争议的文化人,吹捧者把他捧上天、尊之为“国学大师”,贬低者则斥之文化商人,不懂学术。大学文科中说过中文系不谈余秋雨、历史系不谈黄仁宇、哲学系就讳言南老。有人把他比作文怀沙之流的文人,这显得过分了。其实南老的思想很值得国学教育者揣摩,那是一种积极的平民文化教育,作为研究者的入门,读他的作品也不能算低。周予同先生承认孔夫子刨掉所有虚幻的光环,首先就是位教育家,我看这也适用于对南老的评价。他是位温和、包容的教育思想者,他有个比喻很有深意,他把旧时思想中儒释道三家作比。

孔家店是粮食店,中国人的粮食店,人人非吃不可。打倒了孔家店,中国人没有粮食吃了,吃面包、牛排有时候不对胃口。道家是个什么店呢?药店。药店一定要有嘛,生病去买药吃,不生病不需要买,可是药店不能打倒。佛家开的什么店?百货店,什么都有,你高兴可以去逛一逛。当然,不管开的是什么店,发展大了久了,大概都会出现劣货乃至冒牌货,反过来坏了自己的牌子。

用这种态度来看待国学,实在很巧妙——前提是现在的人还认不认所谓的儒家是每天必吃的“粮食店”,反正“药店”可用西药,“百货”如今也不止印度来货了。

这几年书商抓准民国的教科书来影印,仿佛北洋、国民政府的小学教育就有多么成功,《围城》里调侃的“吃饭前,不要跑;吃饭后,不要跳”的内容,就是当时教科书里教的,也未必高明。不过近日影印出版了一大套《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还是勾起了我的回忆。“澄衷蒙学堂”,大家恐怕不太会知道,就连它的今世澄衷中学,也是非虹口区的孩子所不能闻听的,甚至它的创办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家、镇海人叶澄衷,也远不如他的平辈盛宣怀或晚辈荣德生来得有名。但叶老先生的的确确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立新式学校“澄衷蒙学堂”,得到了后人的尊重。澄衷蒙学堂于1900年花了叶公道契25亩、现银10万两捐建,建成后不久,叶老先生就病故了。我有幸求学于这所现在已经沦落到野鸡中学、但曾经辉煌的老校之中,谈起母校,不禁莫名伤感。说澄衷校史,只须略举几位名人便知它的威望。1901年,澄衷刚成立,叶氏后人聘请当时34岁的蔡元培先生来校担任校长,尽管蔡先生只任职了一个多月。至于学生则有李四光、竺可桢、胡适(胡适早年的日记对这段求学有详细记载),叶氏在老家宁波所建的“澄衷”还出过邵逸夫、包玉书、包玉刚等商界名流,所以邵逸夫全球的捐楼,也是有乡望由来的。

这套“字课图说”是科举末年时代,中国最流行的教科书,不仅在澄衷校内,在校外也有广泛流传,最有名的是茅盾小时候启蒙也用这套教材。这套教科书的全册,除了澄衷校史馆外,据说另一套就是乌镇茅盾纪念馆里那套了——但这些,都不是澄衷学堂的全部。叶澄衷最为人熟知的,是最早流传于晚清小说《文明小史》里面的一个故事。他在黄浦江上摇舢板的时候,拾到了一个洋人的钱箱,他一直等到别人回来把钱箱还给了物主。这种往日的简单、本分的道德操守,是这所学校、这部“字课图说”的精神所在。如果说求学古时仁人先贤太远,闲来翻翻民国时这套教材,不仅是孩子,或许大人也会有所感慨的。

同类推荐
  • 中国文化名人谈亲情

    中国文化名人谈亲情

    本书是《中国文化名人书系》丛书之一,是中国当代散文作品集,其主要是对亲情的谈论。书中分别选入鲁迅、周作人、郭沫若、叶圣陶等120多位作家的多篇散文作品,如:《风筝》、《做了父亲》、《一个人在途上》、《屠敬山先生》、《望断天涯儿不归》、《白舅舅》、《心上的暗影》、《怎么爱人也不够》、《三姐夫沈二哥》、《长情默默》、《陌生的儿子》、《家累》等150篇作品,真实记录了作者最华美的语言文字,从中读者可以了解到每位作家在亲情方面的创作风貌。
  • 无桨自帆

    无桨自帆

    常言道“世事难料”,渐趋式微的古体诗词,近一时期却大有风行当道之势。且不论老一辈众多爱好者,单就网络上的中青年,越来越多的群体涌入诗词天地,便是中华古典诗词这一国之“雅器”极具顽强生命力的明证。同时,令人感佩的是,诗词创作者与古代士大夫作诗心态几乎无异,往往劳者自歌,非以文章谋稻粱,吟诗填词只为余暇之雅兴。故诗人或抒发情感,或关乎民生,盖出于知识分子自觉良知与社会责任也。
  • 感悟父爱

    感悟父爱

    本书由上百篇催人泪下的中外情感散文所组成。 爱可以悄无声息,让繁忙的世界不易发觉。
  • 熟骨头:一个王牌记者的战争伦理

    熟骨头:一个王牌记者的战争伦理

    《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当炸弹飞过头顶,当AK47指着肚皮,当狙击手瞄准脑壳,他仍然沿着炸弹的轨迹奔跑。《完美风暴》作者荣格尔的悲惨人间之旅,在死亡中体验生命,在生命中体验死亡。他是一名战地记者。他热爱和平,却总在寻找着战争和灾难。他在炮火现场,以生命为赌注记录着每一个细节,将战场上的流血与牺牲、杀戮与灾难直接呈现给远隔万里的人们。他雕刻着人们对世界、战争和自身的认知。他的伤亡概率高于战场第一主人公——士兵。
  • 周赏集(郑欣淼散文)

    周赏集(郑欣淼散文)

    原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故宫学”的首倡者郑欣淼先生的散文精选集!书中所记多是怀德含芳的文化名人,有纪念怀想、回忆风云人物的生平事迹,与故友知己的深情厚谊,文中所记颇有许多造诣深厚的艺术界、收藏界名家。散文感情真挚,言辞恳切,眼界高远,思考深刻。文中涉及种种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和思考,文博界相关的名人轶事,有极强的社会教育意义和可读性;文从字顺,间有佳句妙词,值得品味。《周赏集》是原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故宫学”的首倡者郑欣淼先生的散文精选集!本书收录了郑欣淼多年来创作的长短八十多篇文章,约20万字。
热门推荐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
  • 王俊凯,在你眼里我算什么

    王俊凯,在你眼里我算什么

    文章讲的是一个普通的学校女学生汤子珊和一个学校校草王俊凯的恋爱故事,初中恋爱,怦然心动,一脸羞涩,有木有小小的害羞呢
  • 智力闯关西游记(第3集)

    智力闯关西游记(第3集)

    古老的《西游记》故事加入现代生活元素,重新设计的故事情节,让几百年前的故事犹如发生在你的身边……《智力闯关西游记》犹如一个“现代版西游记作战沙盘”,请你参与故事的设计和问题的解决。英雄和魔鬼与你纠缠在一起,你们之间会发生一件件好玩而有趣的事情,比一比,谁更聪明?谁更智慧?
  • 变臭的萝卜

    变臭的萝卜

    文章靠人做,这话确实不假。要做好文章,就得有自圆其说的本领。如何自圆其说呢?那得看你有否发挥联想,能否从常理中找出可以链接的某些变化因素,使之恰到好处地结为一体,让人觉得既耳目一新又无懈可击。
  • 那些年我那无处安放的青春

    那些年我那无处安放的青春

    女主角在进入大学后遇到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事,从一个不会爱到会爱的一个过程,青春总是那么奇妙,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用失去换来成长,得到了一些我们蹭经验无的东西。
  • 森雨空漠海

    森雨空漠海

    一次次地思想漫游使我相信:孤独,是对一切充满质疑。这些字是关于自我、关于孤独的旅程,文字表达的是一个过去的我,和一场做梦人不再沉醉其中的梦。无法预料读者会随着这些文字抵达哪里,因为这一切结束的地方,只是我写作理想的开始。
  • 慕色岚山时

    慕色岚山时

    上巳节的相遇,注定今世的纠葛;千年前的山谷注定后世的执着。生生相约,世世轮回,我们不过是久别重逢。
  • The Woman in White

    The Woman in Whit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修真崛起之路

    修真崛起之路

    一本普通的修仙,慢热小说,但是他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 时代篮球

    时代篮球

    一个对于篮球极具天赋的高中生,一个二,三号位摇摆的高中生,一步一步,勇攀高峰!创造一个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奇迹是努力的另外一个名字!你所喜爱的篮球,时代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