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娱乐活动
土家族人的娱乐活动包括娱乐、健身、表演等,活动大部分都源于生活,因地制宜。
一、民间棋牌
棋类除象棋外,主要有成三棋、五码棋、六子冲炮棋、裤裆棋等。
一般在地上或石板上画棋盘,用大小长短不等的石子、纸团、秸秆等做棋子,均为2人对弈。
1.成三棋
成三棋的棋盘为3个大小不同的正方形组成,中点用直线连接。如网状,以3子成一直线时,则去敌一子而得名。布局时由甲。
乙双方在棋盘交叉点上落子,布局时一方子三点成一线,就吃对方1子。待布满24次子后,由双方各自取双方或自己的3颗棋子后开局。凡自己3颗棋子恰好成一条直线时,可任意吃掉对方1子(但不能吃三点边一线的子)这样你来我往,最后以最先吃完对方棋子或不能吃完而剩子多的一方为胜。成三棋战术灵活,引人入胜,一子一着,均可钳制全局。
2.裤裆棋
裤裆棋又名“启蒙棋”、“猪蹄叉”,以棋盘似裤衩而得名。它是土家族民间棋类中简单易学的一种儿童棋。对弈时,黑、白两方各持两子,一方将对方棋子围在裤脚“死角”上叫“死棋”,即可“吃”子,直到将对方棋子“吃”完为胜。下裤裆棋时,如果路线走得正确,走子即无止境,但若一子走错,全盘皆输,所以此棋能培养儿童的智力和判断能力。
3.五码棋
也称“走五猫”。2人各备形状或颜色可区别的5颗子,置于棋盘两边。竞赛者沿直线置棋子于选定交叉点上,将对方棋子“吃”完为胜。“吃”的方法是“夹”,以两子夹对方1子,或以1子挑对方2子(均在同一直线上相距1格)或4子,“吃完”对方5子为胜。若约定“和尚棋”下法,则在一方只余1子时,以自己的9子逼对方的1子至“和尚头”时才算获胜。
4.6子冲炮棋
是人们根据象棋中“炮”的走法和吃子法,以九宫格为棋盘创造出来的一种棋子,又因双方都有6枚棋子,所以又叫做“六子冲”。
其着法如下:
2人对局,黑先白后,双方每次只可走1步,横直皆可。如果在横行或直行上,己方前面有1枚对方的棋子,而下方有两个棋位正好空着,这时轮到己方行棋,就可将棋行至己方连着对方的那一枚的后面,以那一枚为“炮架子”,打掉对方1子。但如果对方已有两枚棋子相连,我方即使有“炮架子”也不可吃掉对方的棋子。而如果对方在直行或横行上的两端各有1枚棋子,而边一行的棋位上尚有己方1子,那走棋走到另一空棋位时,就可吃掉两端对方的两枚棋子。对垒后,当一方只剩1枚棋子时,这棋便成为“王棋”,可以不限步数地在横行或直行上行棋,但是绝对不许拐弯走。“王棋”倘若走到对方的两枚棋子间,就可以吃掉这些子。“六子冲”以先吃完对方6枚棋子的一方为胜局,如果最后彼此把棋吃得所剩不多,双方失去战斗能力,则为和局。
5.字牌
极富地方特色,由大小写汉字的“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和“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20个字码组成,每个码各4张牌,一副牌共80张(有的加“换底”为81张)字牌的玩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钵和、麻雀和、三六和、黄六和等,均由3人或3人以上玩牌,最多可达6人。每种玩法都有特定规则,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油子”(即底分)才能和牌。相传古时常以“油”为赌注,因而为了取胜赢油的底分被称为“油子”。油又以壶、钵、锅为计量单位,在玩钵和时,1局取胜称为端1钵,3局皆胜称为抬锅。三六和玩法最复杂,其割牌方式按手中得牌情况而随时变化,割牌的方式空间有多少种,无法计数。民间棋牌活动世代相传,至今仍然风行。
二、狮子舞
也称狮子灯,是长期流行在渝东南、鄂西等土家族境内的由两人表演的艺术活动,其舞历史悠久,远在清朝就已盛行。狮形象威武,传说“狮吼驱千魔”,民间以为狮能镇宅驱邪,豪户门前立狮保安,群众舞狮纳吉,相沿成俗。
舞狮活动从佛教传入中国才兴起。我国民间本无舞狮,而是以舞虎广泛开展,因为虎是百兽之王。佛教传入后,由于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土家族人民心目中便开始崇尚狮而疏远起虎,舞狮就成了春节和庆典吉日的热闹节目了。舞狮常做表演,既能娱人,锻炼体魄,又能使气氛热闹空前,象征好运的到来。
狮子的制作原料有皮狮子、麻狮子和棕狮子3种。“狮”的制作有粗有细,一般由狮头、狮背、狮尾组成。狮头用竹篾编出形架,再糊以浆布和纸浆,或用木头刻制,工艺精巧的狮嘴能张能合,舌头能伸能缩,双目灵活闪动。狮背有用黄布做成的无毛狮,有用麻布和苎麻制成的毛狮。狮尾用苎麻制成缀于背末。
每年的正月初七至正月十五为耍狮子灯盛期,狮子舞造型各异。狮子舞一般分单人舞与二人舞两种。单人舞即一手擎狮头,狮背披在身上,动作有洗面、舐足、捋须、搔痒、打滚等等。二人舞者,由一人擎狮头,另一人撑狮背,合作表演狮的各种形态,以及跳跃。
跌扑、踩球、翻滚等动作。狮子舞按表演形式又可分为文舞和武舞两种。文舞只限于地面表演,重形态,动作细雅,依锣鼓点子做洗面、舐足、嗅物、捋须、搔痒、缘柱、钻穴、打滚、登梯、过桥、抚小狮等动作,其间也有穿插戴假面具的滑稽人,引逗欢乐。武舞则以高台表演见称,重技巧,动作勇猛,有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竖蜻蜓、倒立等动作。同时,也体现表演者的聪明、果敢、机智灵巧的技艺。武舞表演者要有强壮的身体和较高的技巧,如平衡、弹跳、耐力等素质,要攀援3至5张方桌垒起的高台,在放于高台顶端的两条翻合的板凳上做出各种惊险动作,如跟斗、倒立走、飞凳等,摘取悬挂在高粱之上的红色“利市”,然后一跃落地,翻滚扑腾。尤其是在10张、8张方桌拼凑的高台上舞狮子,两人配合默契,动作灵敏,是一种高超的体育表演活动。
三、龙灯舞
舞龙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各民族都有舞龙灯的习俗。龙灯舞其玩法多样,常见的有:龙灯舞、板凳龙舞、泼水龙舞。
1.龙灯舞
每年春节正月初三至十五,土家族城乡夜晚均有舞龙灯活动,龙灯舞可分为成年和少年两种。少儿玩的多为草龙、小龙,用铁板当锣,以簸箕当鼓,成群结队,满街穿游。成人舞的龙为长龙、老龙,有5-13节不等,通常为9节,以竹篾扎出龙珠、龙头、龙尾和若干节龙鼓(龙身)龙珠、龙头和龙尾均糊上棉线或纱布,涂上颜色,再以布帛或纸将龙头、龙身和龙尾连接起来,布面或纸面绘上鳞片。
珠灯为龙舞的前导,舞龙时,有锣鼓、唢呐伴奏,有灯头领队,舞龙者赤膊上阵,珠引龙舞,上下起伏,成“S”形滚动,还有各种结花、解花的变化,其套路有蛟龙出海、双龙戏珠、游龙串身、悦龙翻肚等。舞龙时常伴以“彩龙船”、“渔夫戏蚌”、“西天取经”等故事表演。观赏者放鞭炮迎接,从黄昏时分开始,常闹至深更半夜,有时通宵达旦。
20世纪80年代以后,重庆境内各地重大的节日活动中多有舞龙灯活动。
2.板凳龙舞
相传三国时,龙舞传入山区,因场地窄,舞不开,当地人就将“龙”固定在板凳上玩舞,这就形成了板凳龙舞。板凳龙舞在渝土家族、苗族聚居地区,普遍流行,平时可以娱乐健身,节日期间表演比赛,深受土家族人的喜欢。板凳龙形式多样,有独凳龙、多凳龙,形象龙3种。
(1)独凳龙。
独凳龙为一条普遍长条高凳,供1至3人舞耍的简易式板凳龙。1人耍时,两手分别执握前后腿;两人耍时,分别执前后腿;3人耍时,前两人出右手1人出左手各执前方一腿,后面的人双手执两腿,按照预定套路,模仿龙灯的行动,伴着锣鼓,有规律、有节奏地耍出各种花样。舞时要求头尾相顾,配合协调。当头高时尾要随低,头向左,尾则随向右摆,头往上引,耍尾者松手换位。舞龙尾者必须由步法灵、速度快、眼力好的人担任。高潮时,只见板凳飞舞不见人,运动量大,趣味性强。
(2)多凳龙。
多凳龙由3至11条长凳组成一条长龙,但常采用9条长凳组成。舞耍时,每人各以双手举1凳,1凳为1节。第一节为龙头,最后一节为龙尾,其余为龙身。另由1人举宝珠逗引龙行进,龙头在耍宝人的带领下,时起时落,穿来拐去,回旋摇摆,起伏前进,似蛟龙翻腾,整条龙要求配合默契,节节相随。
(3)形象龙。
用细篾扎成,有龙头、龙尾、龙角、龙眼、龙嘴,再糊上各种颜色的鳞片,把扎成的龙安装在板凳上,4只木脚以示龙爪,形态逼真,生动美观。有的还用整木刻成龙头龙尾,安3只脚。其舞耍时,由两三人协同举凳舞龙,另一人执珠逗龙,伴着吹打乐,做各种花样动作。可数龙同场表演穿插以武术动作,场面更为壮观。
板凳龙的动作有:二龙抢宝、黄龙穿花、金龙戏水、金蝉脱壳,黄龙盘身等。现今,板凳龙表演已搬上文艺舞台。
3.泼水龙舞
是一种盛大的民间体育活动,早在土司时期就普遍兴起。每逢天旱年的农历六七月,为求雨保丰收,则跳泼水龙舞。龙为柳枝扎成,由龙头、龙身、龙尾和滚宝组成。龙的全身一般为12洞,即每月1洞,闰年为13洞。龙头有眼、鼻、嘴、舌、角、须,形象逼真,龙尾翘上,能左右摇摆。举龙头的人一般是土家族山寨有名望的长者,龙身、龙尾随人着举。滚宝,也是用柳条编成,如圆球状,在龙口前、上、下、左、右飞舞,形成“龙抢宝”。舞龙那一天,家家户户准备好水及泼水工具如水瓢、水枪,守候门前,待泼水龙队伍来到门口,在鞭炮声中,男女老少齐用水瓢、水枪、木盆里的水不停地泼在水龙和舞龙人身上。用意是谁家的水泼得多,就可保风调雨顺。
五谷丰收。舞泼水龙时,男女老少可自由参加泼水,场面激烈欢快,热闹非常。
丰富多彩的舞龙活动,成为土家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铸造民族性格、锻炼体魄的重要手段。
四、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一种载歌载舞的大型歌舞,具有独特的形式和民族风格,气息浓郁,舞姿优美,表现出土家族人民粗犷豪放的民族气概。其流传于渝、鄂、湘、黔土家族聚居区,起源于古代的巴渝舞,是土家族在狩猎劳作收获以后,表示丰收、以谢天地、祖先的祭祀仪式。做摆手,土家语叫“舍巴日”。“舍巴”意为摆手,“日”意为做。
“舍巴日”是土家族人的祭祀祈祷节,凡土家族聚居的地方,差不多都建有摆手堂,每至新年(有的地方三月)必跳摆手舞,旨在祭祀祖先,祈求兴旺,袪除不祥,后来逐渐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质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
摆手舞按其活动规模有大小之分,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的叫大摆手,其规模大,套数多,时间长(历时七八天)与文艺体育活动、集市贸易一起,在摆手堂举行。小摆手规模小,套数少,一般是3天,是土家族居住区普遍盛行的一种文化习俗活动,多在本姓祠堂举行。清朝彭勇行曾说:“福石绣屏屏绣多,浪击石鼓声声和。土王宫里人如海,共庆新年摆手歌。”“相约新年摆手,春风先到土王祠”。
“福石城中锦做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清朝的彭施铎也曾经这样评价过。明清时代土家族文士描述摆手歌舞的《竹枝词》更是其真实写照。
摆手舞的基本动作有单摆、双摆、回旋摆等,其特点主要是双手平肩摆动,上不过肩,下不过膝,双腿随之屈伸,内容多表现军事生活、狩猎活动、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历史故事。舞姿优美,节奏明快,给人以团结奋进的力量,表现了土家族人豪放乐观的性格。
渝东南酉水土家族的摆手活动,在明清时极为盛行,民国时逐渐减少。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改革了摆手舞,变为徒手而不持武器,并剔除了祭祀内容,日期也不一定在农历正月上、中旬,只要是喜庆佳节就跳摆手舞,且常编成大型团体操,组成万字格、申字花等图案,动作有天女散花、美女梳头、风吹杨柳、鹞子翻身、老鹰展翅等。
现在摆手舞不仅成为文艺表演的一种形式,也已成为土家族人的一种健身活动。
现今,重庆地区的土家族,仍然保留着跳摆手舞的习惯。酉阳的桃花源广场、黔江的大众广场等,每天晚上,音乐响起时,成百上千的市民涌入广场跳摆手舞,成为渝东南地区的一道风景线。石柱县黄水国家森林公园的摆手舞表演,为旅游文化增色不少。
五、竹梆舞
是黔江西北流行的一种别具风格的舞蹈,舞者手持竹梆边击边舞,手臂着力,足跳轻盈,因表演时以“竹梆”为道具,故名“竹梆舞”。
相传为土家族土老司“驱灾求福”的仪式,后演变为土家族人“驱逐野兽”的方式,然后形成庆祝丰收的舞蹈。其舞蹈动作为真格的“手舞足蹈”,豪放、粗犷,反映了土家族人剽悍、勇猛的性格。“竹梆”的制作:用1截两头有节的竹筒,削通并挑起1片竹块,中嵌一小截木棒,另制1根敲打的小木棒,即成“竹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