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9月30日至1942年4月20日,苏联进行的莫斯科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大规模的城市保卫战。特别是在法西斯军队大兵压境的严重危机关头,苏联红军所进行的“红场阅兵”,被世人称之为“神话”。
1941年9月30日,希特勒签署了代号为“台风”的进攻莫斯科的军事行动计划。
法西斯军队逼近莫斯科,首都面临严峻的考验。到10月13日,莫斯科第一道防线被德军冲开了一道可怕的缺口,几乎在通往首都的所有重要作战方向上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台风”计划的第一阶段行动已经完成。初战的胜利令希特勒得意忘形,他于10月7日下令:不准接受苏军的投降。在他看来,攻占莫斯科指日可待。
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以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作出决定:采取攻势防御的果断措施。苏联红军以削弱和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的,组织积极的攻势防御,赢得时间,准备后备力量,在一定时机,转入反攻,给德军以歼灭性打击。
严冬的来临使德军的处境愈来愈不妙。据德军总参谋部记载,截止1941年11月26日,德军在东线共计损失官兵743112人,相当于全部兵力320万人的23%。这年冬天,苏联很早就大雪纷飞,气温降到零下。据德军坦克兵司令古德里安记载,初雪是在10月6日的夜间下的,这天正是德寇重新对莫斯科发动进攻的日子。他再一次要求大本营发来冬衣,尤其是厚靴和厚毛袜。10月12日他写道,雪还在下个不停。
到11月7日,古德里安报告说,部队开始发现“严重冻伤病员”。13日的气温降到零下8度,枪炮和人一样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坦克履带防滑用的尖铁没有运到,一路冰雪,行动困难。发动坦克时得先在底下点火烘烤一阵。由于天气太冷,大炮上的瞄准镜失去了效用,机关枪也打不响。德军人心惶惶,甚至一直影响到后方。
在严冬面前,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也“无能为力了”。这位素来凶悍善战的坦克兵司令决定去见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包克,请求收回发给他的命令,因为他“实在无法执行”。他情绪消沉到极点,11月21日写道:“冰天雪地,无处避寒,无衣御寒,人员装备受到严重损失,燃料供应也糟糕透顶。所有这一切,使我难以履行司令官的职责,长此下去,我的重大责任要把我压垮了。”
希特勒在冬季到来之前拿下莫斯科的狂言肯定是无法兑现了。但一场惊天动地的莫斯科保卫战就要进入高潮了。
斯大林电召朱可夫立即从列宁格勒前线返回莫斯科。10月7日黄昏,当朱可夫大将来到克里姆林宫时,看见斯大林正独自一人呆在他的办公室里。斯大林正患流行性感冒,身体显然不太好。他向朱可夫点头致意,然后指着地图说:“你看!这里的情况很严重。我无法从西方方面军得到有关真实情况的详细报告。”斯大林要求朱可夫立即到方面军司令部去了解情况,并随时打电话向他报告。
临行前,斯大林问:“你认为德国人最近期间会再次进攻列宁格勒吗?”
“我想不会。敌人损失惨重,又把坦克和摩托化部队从列宁格勒地区调到了中央方向。敌人无力用列宁格勒地区现有的部队实施一次新的进攻战役。”
“你认为希特勒会把列宁格勒地区调出的坦克和摩托化部队用在哪里?”
“显然,用在莫斯科方向。”
谈话时,斯大林站在桌旁。桌上放着标有西方方面军、预备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的情况的军用地图。斯大林望着西方方面军的地图,显然在运筹下一步的行动。他说:“看来,敌人已经在这个方向上行动了。”
15分钟以后,朱可夫来到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元帅的办公室。他向朱可夫问好之后说,最高统帅已来过电话,指示他为朱可夫准备一张正在进行激烈战斗的莫斯科接近地的地图。总参谋长介绍了几个方面军的危机处境之后说,在莫扎伊斯克防线和莫斯科接近地修筑阵地的工作还没有完成,而且这些地方防守薄弱。他认为必须派部队占领这些防线,首先是莫扎伊斯克防线。
当天夜里朱可夫就马不停蹄地驱车来到西方方面军司令部。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和军事委员、参谋长和作战部长等人,正在几支蜡烛的昏暗亮光下开会。朱可夫说明了斯大林派他来的用意。参谋长马兰金中将回答了朱可夫提出的问题,并汇报了10月2日至7日的情况。当前这里的主要问题是兵力不足,可能无法阻止德军向莫斯科突破。他向斯大林报告后又来到布琼尼的预备方面军司令部。
朱可夫动身去找布琼尼。天正下着小雨,乡间田野大雾弥漫,能见度很低。10月8日拂晓,朱可夫来到距莫斯科大约56英里的奥布宁斯克车站。他看见两名通信兵拉着电线从普罗特瓦河桥上走过来。他问他们给哪里拉线,一个战士冷冷地说:“命令我们给哪里拉,我们就给哪里拉。”
朱可夫来到守卫部队已经放弃了的美登,他看见有一位老太太在被炸弹炸毁的房屋废墟中寻找什么东西。朱可夫问她:“老太太,你在那里找什么?”她站在那里,花白头发蓬乱不堪,瞪大两只眼睛望了望他,没有回答。“老太太,你怎么啦?”朱可夫又问。老太太又不声不响地挖起来,不理会朱可夫的问话。此时从废墟后面走出一位妇女,手里提着半袋子东西。“请不要问她,”她对朱可夫说,“她不会回答你的,她因为悲愤过度而疯了。”她对朱可夫说,前天德国飞机轰炸这座城市,炸死炸伤了许多人。活下来的人都搬走了。这位老太太跟她的孙子住在一起。空袭时她正在井边打水,她看见炸弹落在她家的房子上,而她的孙子这时正在房子里。
这个女人家的房子也被炸毁了,她想在废墟下面挖回点儿鞋袜衣服之类。她一边跟将军说话,一边流泪。朱可夫同她告别,说不出什么话安慰这位妇女。他满腔愤怒,遏制不住心里强烈的复仇火焰,他完全忘记了饥饿,忘记了他两天两夜还没有睡觉。叫醒司机,继续向尤赫诺夫方向前进。
经过实地勘察和了解,情况进一步摸清楚了。在这之前,担任首都接近地防御的有3个方面军。截止10月初,敌人兵力超过苏联3个方面军的总和,人数超过0.4倍,坦克超过0.7倍,各种火炮和迫击炮超过0.8倍,飞机超过1倍。
问题十分明显,大敌当前,必须科学地使用有限的人力和物力,必须加强部队的统一指挥和密切配合。统帅部决定将西方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共同组成西方方面军。任命朱可夫为司令员,科涅夫为副司令员。他们研究了一些问题,彼此进行了分工。
10月12日清晨,科涅夫奔赴加里宁。那里的情况极为严重,必须对部队进行改编和重新部署。他亲自接管了第22、第29、第30和第31集团军的指挥权。德军攻占了加里宁,他无法再继续前进。几天以后,即10月17日,成立了加里宁方面军,科涅夫为该方面军司令员。
朱可夫和军事委员布尔加宁来到莫扎伊斯克。这条防线的正面有五条河,而且这些河的河岸都很陡峭,对坦克的运动构成天然障碍。这条防线上公路网和铁路网四通八达,部队能够在各个方向实施广泛的机动。
部队兵力不够是苏军指挥部最感苦恼的一个问题。这条防线有136英里长,原来设想要部署150个营来守卫,但实际只凑足45个营。最高统帅部继续采取紧急措施来保卫莫斯科。
10月9日,莫扎伊斯克防线的部队改名为莫斯科预备方面军,并补充了5个新改编的机枪营、10个反坦克炮兵团和5个坦克旅。10月11日,莫扎伊斯克防线部队并入第5集团军,由列柳申科负责指挥。
时间非常宝贵,朱可夫和他的司令部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后来他回忆说,有些人简直累得站都站不稳了。根据最高统帅部的指示,莫斯科预备方面军所有战斗部队和设施,应在10月12日午夜11时前,移交给朱可夫指挥的西方方面军。最高统帅部还给朱可夫派去了他迫切需要的预备队。于10月7日起,从其他方面军和最高统帅部预备队抽调部队派往莫扎伊斯克的有:14个步兵师,16个重新编成的坦克旅,40多个炮兵团,10个敷雷和喷火器连以及其他部队。
为了阻止德军的攻势,朱可夫命令在威胁最严重的接近地的道路上建立许多防坦克支撑点和火炮支撑点,并且特别注意可能进行伏击的阵地。
10月13日,在敌人强大的攻势面前,苏军被迫放弃卡卢加。西方方面军,在德军日益增强的压力下,不得不向后撤退。法西斯军队从西、北、南三方面包围了莫斯科。在莫斯科接近地形成了极其困难的局势。
从10月13日起,在通向莫斯科的所有重要作战方向都开始了激烈的战斗。在这年10月艰难的日子里,西方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发出告军队士兵书,其中写道:“同志们!在我们面临危险的严峻时刻,每一个军人的生命应该属于祖国。祖国要求我们每一个人贡献出最大的力量,发扬英勇顽强、英雄主义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祖国号召我们要成为无法摧毁的铜墙铁壁,堵住法西斯匪徒去莫斯科的道路。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强警惕性、铁的纪律、组织性、坚决果断的行动、必胜的信心和随时准备自我牺牲的精神。”
在这紧急关头,根据斯大林的命令,10月17日建立了加里宁方面军,从莫斯科西北面阻击敌人。10月19日,国防委员会宣布莫斯科戒严,号召首都人民不惜一切代价,配合红军,誓死保卫莫斯科。20日,《真理报》发表《阻止敌人向莫斯科前进》的社论,动员全市人民在敌人到达首都之前,用自己的鲜血把他们埋葬。莫斯科市委召开全市积极分子大会,号召全市人民把首都变成攻不破的堡垒。
早在7月初,莫斯科市党组织建立了12个民兵师。参加民兵师的有工人、工程师、技师、作家、学者和艺术工作者。当然,这些人员不是都具有军事技能,只好在战斗中学习。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很多自动编成的民兵组织参加了侦察、滑雪、袭扰敌人军营和截击敌人军车等活动,当他们取得必要的战斗经验以后,就组成为出色的战斗兵团。
在莫斯科危机的日子里,全市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3天之内就组织了25个工人营,12万人的民兵师,169个巷战小组和数百个反坦克班。全市约有45万人参加修筑防御工事。11月,在莫斯科附近筑起了320多公里长的防坦克障碍物,设置了250多公里长的防步兵障碍物。他们在冰冻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挖出了300多万土方。工厂的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用陈旧的设备生产,因为全部贵重设备都搬迁走了。人员少,而军工产品生产任务重。莫斯科汽车厂生产什帕金7.26毫米冲锋枪,这种枪的枪机则由第一轴承厂和奥尔忠尼启则厂生产。12月份要求这些工厂生产的产品比11月份多34倍。任务奇迹般胜利完成了!
为了支援前线,许多民用工厂生产军需品。例如第二钟表厂生产地雷引信;列宁格勒区的无轨电车修理厂制造手榴弹;镰刀和锤子工厂修理坦克,还生产弹药;首都汽车修理厂修理战斗车辆;“罗特—弗龙特”糖果点心厂生产浓缩食品;原生产居民服饰用品的小厂现在也为前线生产反坦克手榴弹。
敌人对莫斯科的狂轰滥炸日甚一日。几乎每夜都有警报。但是,在此以前党组织已做了大量工作,来加强地对空防御。千百万公民积极参加了防空训练。燃烧弹对莫斯科人来说已不再是可怕的了。在保卫莫斯科的战斗中,苏联空军起了很大的作用。仅在10月份的一个月里,苏联空军就出动飞机2.6万架次,支援和掩护地面部队袭击敌人。
战斗正在莫斯科西郊接近地激烈进行着。莫斯科市民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越来越困难。他们冒着空袭,对莫斯科的大型企业继续进行大规模疏散。8.8万辆铁路货车,满载着设备、金属材料和各种半制成品,满载着工人及其家属,奔赴伏尔加河中下游地区,奔赴乌拉尔、西伯利亚、中亚和哈萨克。在开始疏散之前,莫斯科共有7.5万台金属切削机床,经过疏散只留下2.4万台。战前,莫斯科供电系统发电能力大大超过1400万千瓦,到1941年秋,不足上述数字的一半。但是,他们终于克服各种困难,保证了前线任务的急需。
莫斯科军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表现了“临危不惧,气壮山河,誓死与德寇决一死战”的英雄气概。他们豪迈地说:敌人在哪里进攻,我们就把它消灭在哪里!我们要在红场上为列宁而战斗,决不让纳粹血手玷污列宁的陵墓!
在首都和全国军民的支援下,前线苏军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把敌人拖得精疲力竭,进攻能力日益减弱。到10月底德国法西斯军队已被阻止在加里宁——土耳基诺沃——沃洛克拉姆斯克——多罗霍沃——阿列克辛以西一线。
尽管局势依然严峻,为了进一步鼓舞士气,斯大林决定举行传统的十月革命节阅兵式。11月1日,朱可夫被召到最高统帅部。斯大林对他说:“今年十月革命节,除了开庆祝大会外,我们还想在莫斯科举行阅兵式,你认为怎样?前线的形势允许我们这样做吗?”
朱可夫回答说:“德军在最近几天内没有力量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们在10月份的作战中遭到了严重损失,现在正补充兵力和调整部署。但是德国军队能够而且肯定要进行破坏。”最后决定,无论如何要举行阅兵式。为了防备在庆祝活动中遭到空袭,从友邻方面军调来战斗机,以加强首都的空防。
1941年11月6日,在兵临城下、炮声隆隆,“敌军围困万千重”的莫斯科,苏联首都人民在地下铁道的马雅可夫斯基车站隆重举行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24周年庆祝大会。斯大林作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24周年》的报告。斯大林指出,德国法西斯及其军队必然灭亡。
11月7日上午,首都军民在飘着雪花的初冬雾霭中,在红场举行了盛大的独具风格的阅兵式。革命歌曲响彻云霄,口号声、欢呼声连成一片,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站立在列宁陵墓前,检阅了红军队伍,并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说。
他对苏军全体指战员说:“你们进行的战争是解放战争,正义战争。”“让伟大的列宁的胜利旗帜引导你们,彻底粉碎德国侵略者!消灭德国占领者!”
全副武装的苏联红军,迈着雄健的步伐从红场列宁墓前走过,接受最高统帅斯大林的检阅,随后就从红场直接开赴前线。
德军发动的十月攻势既未能消灭苏军,也没能占领莫斯科。经过半个月的休整,德军于11月15日又开始向莫斯科发起第二次大规模的进攻。
这次德军的兵力总共74个师加4个旅。在苏军西方方面军正面,德军集中了51个师,大炮、坦克和其他装备仍占优势。根据德军这次作战方案,德军第3和第4坦克集团军从北面包围莫斯科,第2坦克集团军从南面包围莫斯科;第4集团军在西面包围并消灭莫斯科以西的苏军,然后从南、北两面包抄,在莫斯科以东汇合。德军企图采用这种南北钳形攻势,同时配合正面进攻,一举占领苏联首都莫斯科。
苏军西方方面军的兵力有:35个步兵师,3个坦克师,3个摩托化师,12个骑兵师和14个坦克旅。苏军的战斗口号是坚决死守,决不让德国法西斯进入莫斯科!
11月27日夜间,一小股德寇渡过了莫斯科—伏尔加河运河。莫斯科已处在德国大炮射程之内,德军用望远镜几乎可以看到克里姆林宫的尖顶。这在希特勒和他的大部分将领看来,莫斯科似乎已在掌心之中了。德军在苏联首都北、南、西三面已到达距离目标20—30英里的地方。
在希特勒看来,到莫斯科的这最后一程,根本算不了什么。他的军队已前进了500英里;他们只要再走20—30英里就行了。希特勒对他的军事顾问约德尔说,“我们最后再用点力就要胜利啦。”并命令陆军元帅冯·包克向莫斯科作最后攻击。他妄图在莫斯科举行“胜利庆典”。
在这极端危机时刻,斯大林打电话给朱可夫:“你坚信我们能够守住莫斯科吗?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向你提出这个问题,希望你作为共产党员诚实地回答我。”
“毫无疑问,我们能够守住莫斯科,”朱可夫回答说,“但是,至少还需增加2个集团军和200辆坦克。”
“你有这样的信心很好,要英勇顽强!”斯大林说,“你打电话给沙波什尼科夫,商量一下把你所要的2个预备队集团军集中到哪里。它们将于11月底准备好,但是坦克我们没有。”
斯大林指示朱可夫采取紧急措施,用快速反突击战术,迅速地把德军打退到运河西岸。
到11月底和12月初,苏联第1集团军和重新组建的第20集团军,在第16和第30集团军的紧密配合下,在空军的支援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反击,解除了敌军从北面和西北面突入莫斯科的危险。
316步兵师守卫着通往莫斯科的一条公路的最重要地段。该师的一位政治指导员罗契柯夫带领一个战斗组,在一个岔道口坚守阵地。德国的坦克部队企图沿着这条公路直逼莫斯科。
11月16日清晨,双方立即展开激烈搏斗。在持续4个小时战斗中,这个战斗组击毁了敌人18辆坦克,击毙德军数十人。指导员罗契柯夫鼓励战士们说:“苏联强大,但已没有地方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这时虽只剩下28个人,他们宁死不屈,坚决守住公路,不让德军通过。
最后,他们弹尽粮绝,指导员拿了一捆手榴弹,向德军坦克猛扑过去,把德军的一辆坦克炸毁。28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尽到了保卫首都的光荣职责。
莫斯科南面,德军于11月18日发起进攻,12月3日切断了图拉和莫斯科之间的铁路和公路联系。苏军连夜抽调增援部队,向德军发起了快速反突击,在图拉工人歼击营的配合下,打退了德军的进攻。德军无法占领图拉,就从东面迂回,企图从守卫图拉地区的苏军后方突破。苏军再次打退了德军的进攻。德军企图在11月份占领图拉,其目的是打开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但图拉市像一个无法攻破的堡垒一样屹立着!敌人只好迂回包抄图拉,为此不得不把自己的军队的部署拉长,古德里安集团军也因此失去了应有的战役战术的密度。图拉捆住了整个德军右翼集团的手脚。
德军从南、北两翼包围和占领莫斯科的企图失败以后,便打算单刀直入,从正面直接突入莫斯科。12月1日,德军从正面,即纳罗佛明斯克地区向莫斯科发动最后一次进攻。经过5天激战之后,德军惨败,被迫退到纳拉河西岸。
12月5日是莫斯科会战关键性的一天。在环绕莫斯科周围200英里的半圆形阵地上,德军全线被制止住了。傍晚,古德里安通知包克,他不仅已经被阻挡住,而且还得后退。包克打电话给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说,“他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同时,勃劳希契也绝望地告诉他的参谋长说,他要辞去陆军总司令的职务。这一天被称为德国将领们“黑暗、悲惨的一天”。
古德里安后来写道:“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必须作出这样一种决定,没有比这再困难的事了??我们对莫斯科的进攻已经失败。我们英勇的部队的一切牺牲和煎熬都已归于徒劳。我们遭到了可悲的失败。”
在德军第4军团司令部里,参谋长勃鲁门特里特已看出形势到了转折点。他后来回忆道:“我们想在1941年打败俄国的希望,已在最后一分钟化为泡影了。”
在莫斯科附近地区从11月16日到12月5日20多天的激战中,德军损失官兵15.5万人,坦克777辆,大炮、迫击炮数百门。希特勒向莫斯科发动的“台风”攻势遭到失败。
斯大林不失时机地决定开始大反攻。这次大反攻的首要意图是消除首都所面临的威胁,进一步扩大战果,尽可能把敌人远远地赶往西部。
12月6日凌晨,莫斯科大反攻开始了。在经过集中的空袭和炮火准备之后,朱可夫的西方方面军的部队从莫斯科南、北两面开始采取行动。现在随着战斗的胜利进展,战争的主动权已逐渐掌握在士气高昂的苏联红军手里。
在这次反攻开始后不到一个星期,即12月12日库利尔·卡利诺夫在方面军司令部会见了朱可夫将军。他写道:“朱可夫给人的印象是,他已经疲倦到了极点,两眼布满了血丝,深陷到眼窝里。他瞌睡得似乎挺不住了,他的声音听起来是嘶哑的。但他仍然凭着他的非凡的毅力坚持着。在他面前的桌子上放着好几杯酽得发黑的茶。他喜欢喝茶,而且喝得过多。”
朱可夫并没有疲倦到无法指挥部队的程度。他仍然保持着他在列宁格勒完成艰巨任务的那种旺盛的精力和坚强的意志。在他的指挥下,别洛夫将军的两个哥萨克骑兵师和近卫第1师,在12月16日到18日,打垮了德军坦克第17师、步兵第28师、第29师和第30师。在这次反攻期间,朱可夫发现有时不得不到各个方面军司令员那里去协调他们的行动,进行指导以及发布特别的指令。在反攻开始后大约一个星期,朱可夫发布了如下命令:“??追击敌人必须迅速,以防敌人脱离战斗。必须广泛使用强大的先遣部队去夺占公路交叉和隘路,并打乱敌军的行动队形和战斗队形。??我严禁对顽强抵抗的中心实施正面进攻。先头梯队应毫不停顿地绕过它们,把它们留给后续梯队去歼灭。”
朱可夫是在他的突击部队陷入代价高昂、劳师费时的正面进攻而无法前进之后发出上述命令的。许多年轻的苏军指挥员缺乏进攻作战的经验,使得情况更加复杂化了。有的指挥员由于担心被合围,对于把部队投入战线上的缺口,有些犹豫不决。大规模装甲兵团不足,严重妨碍了突破计划的完成。由于缺少坦克,朱可夫向敌人后方派出了滑雪部队、骑兵和空降兵,封锁敌军的退路,为围歼德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12月16日夜间,古德里安接到希特勒一个电话,禁止他继续后退,并答应派补充部队来。奉命午夜去向“元首”汇报的哈尔德在他的日记中记载了这次会见时希特勒讲的一番话:“请安静!全面退却的问题毫无考虑的余地。敌人仅仅在几个地方取得了重大突破。前线惟一的困难是,敌军士兵在人数上超过了我们。他们的炮兵一点儿也不比我们多。他们的士兵同我们的士兵相比差得远。”
即使希特勒疯狂下令,也仍然阻挡不住红军的前进。12月12日,哈尔德在电话上同冯·包克元帅讨论了当天发生的事态。他在日记中写道:“战局已进入十分危机的阶段。第134师和第45师不能够再继续作战了,没有补给品。集团军群的命令是分阶段地后退。哈尔德指出,在北方,积雪封锁了铁路线,阻碍了补给品的运输和部队的调动。红军却按照斯大林的指示奋勇向前。
到1942年初,苏军击溃了德国的中央集团军群的突击兵团,毙伤敌军16.8万人,把敌人赶离莫斯科100到250公里。苏军解放了1.1万多个居民点,收复了许多城市,解除了德军对莫斯科的包围。
在莫斯科战役胜利的鼓舞下,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乘胜前进,发动全线进攻。1942年1月5日,在最高统帅部讨论作战计划时,斯大林说:“德军由于在莫斯科附近的失败而惊慌失措,而且他们过冬的准备很差。现在正是转入总攻的最好时机。”苏联最高统帅部的意图是:以西方正面为主攻方向,消灭德国中央集团军的主力;在北方,消灭列宁格勒附近的敌军,解除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包围;在南方,解放顿巴斯和克里木半岛。
根据最高统帅部的决定,从1942年1月8日开始,苏联9个方面军以及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在空军的支援下,先后出动110万人,动用7652门火炮、774辆坦克、1千架飞机,向德国及其仆从军发动了全线进攻。
当德军遭遇红军的反攻而在冰天雪地中后撤时,德国的高级将领开始被追究责任。伦斯德被解除南线部队司令官的职务。陆军元帅冯·包克的工作于12月18日由冯·克鲁格元帅接替。甚至在德军将领中号称“英勇善战”、首先采用大规模装甲战而革新了现代战争的古德里安将军,也在圣诞节被解除了职务。同样煊赫一时的坦克部队司令霍普纳将军,也被希特勒突然撤职,褫夺了军阶。汉斯·斯波纳克将军甚至被送上军事法庭,被判死刑。
连善于逢迎拍马的凯特尔也与希特勒开始产生分歧。就是像他那样的人在12月初也清楚地看到:为了避免奇灾大祸,必须从莫斯科做全面撤退。但是,当他鼓足勇气向希特勒陈述这个意见时,希特勒对着他狠狠地训了一顿。过后不久,约德尔看到,凯特尔哭丧着脸,坐在桌旁写辞呈,旁边搁着一支左轮手枪,看样子准备自杀。约德尔悄悄挪开手枪,劝凯特尔不要辞职,要对希特勒的侮辱继续忍耐。
冯·勃劳希契元帅,也在朱可夫开始反攻时,决意辞去陆军总司令的职务。12月15日,他到新转移的防线视察以后回到总司令部,哈尔德曾见到他并在日记中记载:“勃劳希契再也看不到有使陆军摆脱绝境的办法。”这位陆军首脑已智穷力尽。他在12月7日曾请求希特勒免去他的职务,12月17日又提出一次,两天以后得到正式批准。
由谁来接替勃劳希契,曾在陆军人士中引起种种猜测。1941年12月19日,希特勒决定亲自担任陆军总司令。他生怕“兵败如山倒”,不可收拾。这个纳粹头子对陆军总参谋长说:“担任作战指挥算不了什么,是谁都干得了的。陆军总司令的任务是按照国家社会主义的方式训练陆军。我不知道有哪位将军能按照我的要求做到这一点。因此,我决定亲自接任统率陆军的职务”。希特勒这个曾当过流浪汉的前下士,现在成了国家元首、战争部长、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兼陆军总司令。
哈尔德在日记中不满地说:“将军们现在只不过是传送希特勒命令的信差,而他的这些命令是根据他的独特的战略思想制定出来的。”
希特勒担任陆军总司令10天以后,就发出一纸命令,强迫他的法西斯军队不准撤退,坚决死守,直到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为止。按照希特勒的命令,德军转入防御,拼命死守。纳粹将领勃鲁门特里特认为:“希特勒执意下令部队不论在任何形势下,不论在多么困难的条件下,都必须坚守阵地,这无疑是正确的。他本能地意识到,在冰天雪地中做任何撤退,必将使前线在几天之内土崩瓦解。他也意识到,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德国军队一定要遭到拿破仑大军同样的命运??由于冰雪封途,撤退只能通过空旷的田野。这样,用不了几夜,部队就支持不住,他们就会情愿在半道上躺倒等死。而且,后方也没有为他们撤退准备好新的阵地,也没有他们可以守得住的任何防线。”
不论是前线部队还是远在后方的大本营,德国法西斯侵略军全都惶惶不可终日。哈尔德把这种情况生动地记在日记中。“非常困难的一天!”这是1941年圣诞节日记的开头一句话。一直到新年以后,他的日记中记述了苏联军队的历次突破和德军所遇到的严重情况,其中写道:“12月29日。又是危机的一天!??元首和克鲁格在长途电话中作了紧张的谈话。元首禁止第4集团军北翼继续后撤。第9军团情况岌岌可危,该军团的指挥官们显然已不知所措。中午,克鲁格慌慌张张地打来一个电话。第9军团请求撤退??”此后,不断有将领要求撤退。元首下令:他会亲自来决定是否有必要继续撤退??”
美国著名记者廉·夏伊勒指出,这种事情的决定权,已不在纳粹头子希特勒的手中,而在苏联统帅斯大林手中了。
希特勒再也阻挡不了苏联军队的前进。1月8日是哈尔德在日记上记载的“万分危急的一天”。“克鲁格的处境更困难了。因此他坚持要求撤出第4军团。”这位陆军元帅给希特勒和哈尔德打了一整天的电话,坚持要求撤退。到了晚上,“元首”才勉强同意了。他批准克鲁格“逐步地”后撤,“以保护部队的联络”。原定要在莫斯科庆祝圣诞节的德国军队,现在,在这一整个可怕的冬天,却被苏军逐步地有时是迅速地击退。此外,也因为怕遭到红军的包围和突破而退却。
经过3个月的鏖战,苏军在最高统帅斯大林的领导下,取得了很大的胜利。1942年4月中,苏军在各条战线上,先后把德寇击退了150到400公里,解除了德军占领莫斯科和北高加索的危险,改善了列宁格勒的处境,加强了对列宁格勒的供应。苏军完全解放了莫斯科州和图拉州,部分地解放了列宁格勒州、加里宁州、斯摩棱斯克州、奥廖尔州、库尔斯克州、哈尔科夫州等,收复了刻赤半岛,夺回了60多座城市,12000多个居民点。
在整个冬季战役中,德寇损失重大,约有50个师被击溃,仅陆军就伤亡83万多人。德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在日记中记下了侵苏以来德军损失的数字。他写到,到2月28日为止,兵员损失共计1005636人,相当于他的全部兵力的31%。这还不包括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意大利部队在苏联的损失。
德军在莫斯科战役的失败,标志着希特勒“闪电战”的彻底破产。早在制定“巴巴罗萨”计划时,希特勒就曾狂妄宣称,要在6个星期之内,消灭苏联。苏德战争已经进行了8个多月,“巴巴罗萨”计划却远没有实现。它原定占领苏联的莫斯科、列宁格勒和顿巴斯3个主要目标,只实现了一个,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仍牢牢掌握在苏军手里。至于实现他们的第二步计划,即占领阿斯特拉罕、伏尔加河和阿尔罕格尔斯克,就更加遥遥无期了。
德国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遭到的第一次大失败,就是希特勒在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他们曾经在短短的两个多月里,就占领了西欧和北欧6个国家,逞凶一时,不可一世。他们妄想在一个半月之内,把苏联彻底打败,从地球上消灭这个社会主义国家。
希特勒已经意识到,他要想征服苏联的这一赌博已经失败了,永远办不到。哈尔德在1941年11月19日的日记中记下了“元首”向最高统帅部几个军官所作的一次长篇“训话”。希特勒在德国军队离莫斯科只有几英里而且正在死命进攻这个城市时,已经放弃了3年内打败苏联的希望,“元首”的打算是:“明年的目标:首先拿下高加索。目的:俄国南方边疆。时间:3—4月。北路方面,今年战事结束以后,进攻沃洛格达或高尔基,时间只能在5月底。明年还有什么目标,尚待决定。一切将看铁路运输的能力而定,关于将来要建立一堵‘东壁’的问题也待以后决定。”
对许多德军指挥官来说莫斯科会战是无法忘记的。在会战期间,担任德军第4集团军参谋长的勃鲁门特里特将军,在他的回忆录中流露出他的凄楚心情。他写道:“莫斯科会战,使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首次遭到重大失败,它标志着希特勒和德国军队曾赖以在波兰、法国和巴尔干各国赢得辉煌胜利的‘闪电战术’的完结。第一个致命的决定正是在俄国作出的。从政治观点看,一切决定中最致命的决定,乃是决定首先进攻这个国家。因为这时我们与之交战的敌人比我们以前遇到过的敌人要强大得多。在那无穷无尽的东线,再也不能轻而易举地打胜仗了。”“我国的很多领导人严重地低估了这个新的敌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无知,因为他们当中有些人既不了解俄国人民,也不了解俄国军队。我们的一些担负重要职务的高级军官,从来没有在东线作过战。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都是在西线度过的。因此,对于地理条件造成的困难,对于俄国军人的顽强,他们是毫无所知的。他们对专家们提出的警告置若罔闻。”
6个星期以前,希特勒还在柏林发表过狂妄的广播演说,“毫无保留地宣布俄国已被打败,再也不能站起来了”。如今,他的计划已经给打得粉碎了,他的希望已经化为泡影了。正如勃鲁门特里特将军所惊呼的:“东线战场到了一个转折关头,我们要在1941年打垮俄国、结束战争的希望在最后一刻破灭了。??置身莫斯科郊外的每个士兵都懂得,这是一次生死存亡的战斗??德军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坚守,要么被消灭。”
莫斯科战役后,德军的力量大大削弱了,它已在走下坡路了。与此相反,苏联军队在莫斯科战役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苏军开始为争夺战略主动权而斗争。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在20世纪世界战争史上具有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意义。它不仅粉碎了希特勒闪击速胜的企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德军第一次遭到重大失败,为根本扭转战争形势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20世纪世界战争史上的“神话”。这一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苏联军民和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各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