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家模式定位:不左不右的公民社会
普京上台时,面对激进改革造成的严重后果,表示既要继承改革路线又要对这一时期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他说:“俄罗斯在政治和经济动荡、剧变和激进改革中已精疲力竭。只有幻想家或对国家和人民冷酷无情的政治力量才会呼吁再进行一次革命。无论在什么口号下(共产主义的也好,民族爱国主义的或激进自由主义的也好)再发生一次突变,国家和人民都无法接受,民族的忍耐力、生存能力和建设能力都已处于枯竭的边缘,社会简直要崩溃……使俄罗斯复兴和繁荣的战略,应当以在市场改革和民主改革中一切好的东西为依据,只能采用渐进的、逐步的和审慎的方法。要保证社会稳定,不使人民生活恶化,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要求。”
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普京坚持中派立场,稳健地将俄罗斯引向“第三条道路”,确立了俄罗斯的发展方向,明确了俄罗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目标,基本改变了俄罗斯的混乱局面,出现了政局稳定、经济好转、外交独立的局面。从普京执政期间的民意调查可以看出,他已经赢得了大多数俄罗斯人的支持。至于未来俄罗斯的国家模式,普京认为,应该是不左不右的公民社会。俄罗斯老百姓不希望回到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社会,也不喜欢现在这个贫富悬殊的野蛮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企盼把俄罗斯建成一个公正、平等、民主、自由、法制的社会,这是一个体现公民意志的社会。
注释:
【1】“罗斯受洗”:10世纪以前罗斯人信奉本土多神教。公元987年,拜占庭发生变乱,向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求援,双方缔结同盟。拜占庭皇帝将妹妹安娜公主嫁给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尔则接受基督教。988年,他到君士坦丁堡接受洗礼后,带新婚妻子和一批拜占庭神父及圣像和法器返回基辅,下令把多种神教的神像统统烧掉或扔进河里,强令全体基辅臣民跳入弟轰伯河中,让神父用河水为他们施洗。弗拉基米尔在罗斯建立起人主教区,大量兴修教堂和修道院,并捐赠了大片土地给教会。罗斯受洗并不意味着基督教立即取代多神教,多神教的观念在罗斯根深蒂固。罗斯集体受洗,缺乏宗教教育,其基督教化经历了数百年与多神教的传统斗争与融合的漫长过程。俄罗斯东正教在宗教仪式、圣徒崇拜和圣物崇拜等各方面都融合有多神教传统的痕迹。
【2】影子经济:指某些不向国家申报收入,其产值不能纳入国民生产总值中,国家也无法对其实行税收管理与监控的经济犯罪现象。这些现象包括偷税漏税、走私、贩毒、黑工等。“影子经济”的本质在于其“隐蔽性”,对正常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1)使统计数据失真。国家的经济决策只根据这些“表面”的数据,那就会作出错误的决策。(2)扰乱资源的配置。(3)会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
【3】普适价值观:或说普世价值观,指超越文明、种族、民族、宗教等的人类共同适用的价值观。然而,西方的“普适”价值观往往带有西方的意识形态偏见,因而为许多非西方国家所指责。
【4】“泛斯拉夫联盟”:泛斯拉夫主义最先由捷克和斯洛伐克学者在19世纪上半期提出。鉴于这两个民族弱小,无力抵抗奥地利当局的日耳曼化政策,由斯洛伐克诗人、历史学家杨·柯拉尔(1793—1852)和历史学家帕·沙法里克(1795—1861)提出在俄国帮助下建立斯拉夫各民族平等的大家庭的主张,得到奥地利和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斯拉夫人的支持,却遭到受俄国统治的波兰人的反对。俄国泛斯拉夫主义的奠基人是尼·达尼列夫斯基(1822—1855)。他在1869年发表的《俄国与欧洲》一书,以文化历史类型论为基础,把人类分为10种文化历史类型:埃及、中国、亚述-巴比伦-腓尼基-迦勒底、印度、伊朗、犹太、希腊、罗马、阿拉伯、日耳曼-罗曼或欧洲。此外,还有斯拉夫,主要是俄罗斯。他认为,日耳曼-罗曼文化正在走向衰落,斯拉夫-俄罗斯文化因其有东正教的统一性和农村公社的主谐性,有着无限美好的前途,必将取代欧洲文化。他主张建立一个强大的由俄国领导的称为“泛斯拉夫联盟”的斯拉大帝国。这个帝国的首都将设在君士坦丁堡,即沙皇格勒,帝国将统一使用俄语。它包括以下8个部分,其中4个是斯拉夫国家和地区:(1)俄罗斯帝国;(2)捷克-摩拉维亚-斯洛伐克王国:(3)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4)保加利亚王国;(5)罗马尼亚王国;(6)希腊王国;(7)马扎尔王国,即匈牙利和特兰西瓦尼亚;(8)沙皇格勒地区。在达尼列夫斯基拟建的泛斯拉夫联盟中没有波兰的位置,波兰在18世纪末被俄普奥3次瓜分后,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被第四次瓜分,其大部分土地以波兰王国名义被并入俄国。恩格斯指出:“泛斯拉夫主义的统一,不是纯粹的幻想,就是俄国的鞭子。”泛斯拉夫主义同斯拉夫主义的东正教弥赛亚主义(弥赛亚即救世主)不同,它是帝国世界霸权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