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天地,苞裹六极:论武夷山道教音乐
宋蔓蔓
2012年11月上旬,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在武夷山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践考察活动,本次活动以“武夷山道教文化”为主题,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世界遗产监测中心俞建安主任和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黄永锋老师的带领下,笔者一行有幸考察了武夷山多个道教遗址和景观,对道教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细致的了解和把握。在考察的第一站——许真君庙,道长们向我们介绍了许真君的事迹和道观的历史沿袭情况。除此之外,道长们还现场为我们唱诵了道教的乐曲,不同的歌词,不同的曲调,不同的风格,均展示了空旷、宁静、纯真和自在的处世态度,其中由白玉蟾祖师的诗词谱制而成的《道情》,结合现代流行音乐元素,中间融入道教音乐,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启示笔者深入探究武夷山道教音乐。
一、道教音乐的基本概况
在对武夷山道教音乐的独特性进行阐释之前,有必要对道教音乐的基本概况做大致的探析,诸如道教音乐的起源及发展、道教音乐的分类和特点以及道教音乐的审美意义和价值等。在共性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个性的呈现和魅力。
(一)道教音乐的起源和发展
道教兴起于东汉顺帝年间,它杂糅古代的巫术、方士之说、神仙灵鬼之说和医药、导引、养生理论等多种成分而形成的,是我国本土宗教,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而道教音乐虽为道教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追溯其滥觞则比道教本身更为久远。
道教音乐的确切起源时间已经很难考证,但有资料显示,它的产生和“巫”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国古代,祭祀活动经常有巫舞和巫风,而巫舞和巫风中常伴有音乐和舞蹈,其中这些宗教仪式中的巫乐就和道教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期道教的法事活动就是巫觋祭祀仪式的承袭和发展。从东汉开始,道教音乐开始与巫觋祭祀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且有了相关的音乐理论记载。于东汉时成书的《太平经》第一次系统地记录了道教的音乐理论:
故为阴阳者,动则有音声。故乐动辄与音声俱。阳者有音,故一宫、三征、五羽、七商、九角,而二四六八不名音也。刑者太阴者,无音而作,故少以阴害人。无音而作,此之谓也。
故举乐,得其上意者,可以度世;得其中意者,可以致平,除凶害也;得其下意者,可以乐人也。上得其意者,可以乐神灵;中得其意者,可以乐精;下得其意者,可以乐身。【29】
这些理论主张音乐可以和合阴阳,通过天地的精气通达神明;另外,它还肯定了音乐的作用,并且认为对音乐感悟的不同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太平经》只是记录了道教音乐的种类和作用,尚未提到道教音乐的形式和演唱方式等。到了北魏时期,“华夏颂”、“步虚声”最先提到了道乐的演唱形式。所谓“步虚声”是指道人在举行仪式时诵读经文、辞章的腔调,相传众仙云游虚空时的歌颂之声,因其音韵若众仙缥缈行于虚空歌颂之音而得名。“步虚声”强调一个“虚”字,来强调道教的虚空和超然世外的境界。除了“步虚声”之外,还有“步虚词”。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吸取儒佛两家的礼法,制订了斋戒仪范。根据陆静修的相关记载,道士们在行斋礼时须咏颂《步虚词》,每首辞以五言若干句组成。从此,《步虚词》便成为道教音乐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唐代,由于统治者重视道教,在玄宗开元年间奉道经为国学。这一时期道教音乐也相应得到了发展,并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诸如:道教的音乐仪轨更加规范化、创立了道教的庙堂祭祀乐制、把道教音乐纳入宫廷燕乐系统,称作“道曲”、模仿佛教的俗讲之法,建立了道教的俗讲制度。由此可以看出,在唐代,道教音乐一方面更加规范,进入了宫廷管制的范围之内,更好地为政治生活服务,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也促使了道教音乐的繁荣发展,尤其是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加入,使得道教音乐的唱词更加优美和诗化,并且不乏哲理性。
经过唐代的繁荣发展,道教音乐在宋代稳定地向前发展。据相关记载,这一时期,道教已经有了自己的歌唱曲谱,曲谱用“声曲折”方式记音,强调四声,并且伴奏乐器主要是钟磬。到了明代,曲谱更为规范化,它们逐字标记工尺谱号,用于大型的音乐仪式上。在明清之际,道教音乐呈现出俗乐化的趋势,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昆曲和粗细十番锣鼓均成为江南正一教道士的斋醮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音乐经过宋元明清的发展,基本上奠定了今天道教音乐的基础。道教音乐在不断的发展中,既维护了音诵曲调的古典雅正,又广泛地吸收了古代宫廷音乐、琴曲音乐和民间艺术音乐的精华,从而形成了今天道教音乐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二)道教音乐的分类和特点
道教音乐主要是用来颂赞神仙、祈福禳灾、超度亡灵和修持养炼等。在曲调形式上有“阳韵”和“阴韵”之分,“阳韵”多用于早坛功课和祥祈性法事,“阴韵”都用于晚坛功课和超度法师,反映了道教长生久视和清静无为、既出世又入世的美学思想,情调庄严、肃穆,又不乏清幽恬静,表现召兵遣将时的磅礴气势,降妖驱魔时的威武果敢,祈福祝庆时的欢乐轻快,赞颂神仙时的优美恬静,祈祷养炼时的悠扬缥缈。通过音乐的烘托和渲染使得道教的斋醮仪式更加庄严、肃穆、神圣和神秘,在声乐中各种神仙意境得以和谐生动再现,把人的情感带入了神秘的神仙世界。
在音乐构成方面,道教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两个方面,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独唱、齐唱、独奏、合奏、伴奏等形式。声乐是道教法事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分诵、赞、步虚、偈、吟咏等格式。道教音乐中的乐器包括了汉民族乐器的全部,用得较多的是鼓、钟、磬、钯、铛、木鱼等打击乐,笙、管、笛、箫等吹管乐,古琴、二胡、板胡、阮等弦乐,这些乐器通常用于法事活动的起韵、过门、结尾以及伴奏等。
另一方面,道教音乐虽然是宗教音乐,但却植根于民间。道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和民间音乐的发展息息相关,二者不可分割,并且相互影响。所以,道教音乐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如前面提到的音乐构成方面,道教音乐所使用的乐器,大多都是民间的打击乐器,因此,道教音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另外,道教音乐的曲词、曲调也大量从民间音乐中汲取素材,进而加以宗教化、形式化,形成自己的特色。例如,武当山道教音乐包含了湖北民歌的特色,山东崂山道曲包含了胶东民歌的特色,沈阳太清宫的东北经韵就有东北民歌的内容和特色。由于道教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必然造成它随着地区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这就为笔者下面阐释武夷山道教音乐的独特内涵和审美提供了条件。由以上对道教音乐的不同种类和特点的总结、阐释可以看出,道教音乐植根于民间,并且具有大众化、通俗化、多样化的特征。正因为如此,道教音乐能一直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并且直通心灵,可以说,欣赏道教音乐是人们精神上的一种享受和洗涤。更为重要的是,道教音乐通过音乐的象征作用,能够使得人们与神灵产生一种交感,从而产生“移情”作用,感受宗教氛围、进入神秘的宗教境界。
(三)道教音乐的审美
现实生活中,音乐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不同的音乐,会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因此,道教音乐作为一个系统的音乐体系,势必有着属于它自己的审美内涵。对于道教音乐的审美价值,蒲亨强在《武当山道教音乐概述》一文中曾指出:“我们在聆听武当道乐时,总能明显感受到其风格韵味十分古雅奇妙,独具一格,犹如初见一朵‘养在深山人未识'的奇葩,不禁为她那奇特风姿而赞叹不已。”【30】他以文学性的抒情语言,传达他对道教音乐的感受,也是作者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道教音乐有如此大的魅力?又是什么原因驱使人们去感悟欣赏道教音乐的呢?笔者参阅前辈的研究并联系自己的审美感受试图做出简单的回答和概括。
首先,一个事物能产生独特的美感与它本身势必紧密联系。前面笔者谈到道教音乐的一些特点,例如它演奏的方式,主要伴奏乐器等,都是植根于民间,植根于传统乐器,所以这就和广大民众的审美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审美心理上就造成一种亲近感,使人们喜闻乐见。另外,在演唱形式和旋律特点上,道教音乐有着自身的特征。道教音乐的旋律体现着一种平和从容的运动形式和安详恬静的情感效应,它排斥生硬、突兀的旋律结构,体现出宁静柔美的情调。另外,在曲式上,道教音乐大多是回环重复的模式,这样的模式一方面减少了演唱的难度,另一方面让人听到道教音乐的同时就产生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这样一种曲式思维方式,使得道曲结构之间连接自然、关系融合,对比性不强,契合了道教单纯、平和、自然的义理。再者,道人在演唱歌曲时,通常会在歌曲中融入呼吸感和自己的心理节奏,其实这也是道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与现在的歌唱最大的区别就是表演性大大地削弱,不会刻意考虑发声和表情的需要,而是更多地注意运气和呼吸调谐。道士在演唱时,其呼吸感遵循气功态的意念和气息控制,运气连贯自然,呼吸细微绵长,这样的气息必然造成心理节奏的舒缓适意。这样的演唱形式更是赋予了道教音乐自由、适意、从容的美感。
道乐的形式也是造成其审美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目前笔者掌握为数不多的道教音乐中可以总结出来道乐的一个共同特性:短小自由、平缓悠长的曲调,不急不躁、从容安定的速度和力度,而这一切造成阴柔的美感。阴柔之美,是中国古代和西方美学史上审美艺术的品类之一,他们强调冲淡、飘逸、婉约、含蓄,典雅的形态。笔者认为这一形态和道教所提倡的“以柔克刚”的理念有着暗合之处,顺其自然,万物相生相克,道教的美学思想体现在道教音乐的各个方面。
二、武夷山道教音乐的独特之美
通过以上对道教音乐特点、审美特征等的概括和总结,对道教音乐以及道教文化蕴涵有大致的了解之后,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对武夷山的感性认识,来探讨和分享笔者眼中武夷山道教音乐的独特之美。
(一)武夷山道教的整体印象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的热爱者,之前对道教的理解单单地停留在《道德经》、《易经》、《太平经》等相关著作中对道教教义的解释和书面记载上,尚未有触动心灵的真切感受。这次武夷山考察,笔者一行参观了武夷山的许多道观,道观的选址、建筑风格、环境氛围等都是对道教教义和精神内涵的诠释,而这些也加深了笔者对道教的整体感知。
许真君庙是我们考察的第一站,此道观建筑体积不大,但却具有浓厚的道教文化特色,房屋的建筑尤其是屋顶如同是鸟之两翼,体现了道教虚空、自然、清净的处世思想。另一方面,该道观周围的环境更是清幽,道观的对面是一条清澈的河流,缓缓的流水,环绕周围的山丘,衬托出此道观的幽静,给人以一种超然世外的感觉。道长们热情地向我们讲解该道观的历史和许真君的相关事迹,就在此道观中,道长向我们演唱了道教的乐曲,展示了道教音乐的独特魅力,促使笔者进一步去了解道教音乐。
此外,止止庵、紫云庵、武夷宫、桃源观等,也体现出了武夷山道教的共同特点:自然和谐、藏而不露。武夷山的洞天应和了那句俗语“似洞非洞,神仙之洞”,这些洞天在雨天的雾气中若隐若现,似是而非。远远望去,云雾缭绕,悬崖峭壁,高耸霄汉,人置于此山中,仿佛进入无人之境。武夷山的道士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聆听天籁般的道乐,产生心灵的契合与共鸣,不免感叹音乐的力量,自然的神力。
(二)武夷山道教音乐的审美内涵
《老子》二十五章、二十三章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希言自然”。老子所说之自然,是指事物本真的存在方式,有任其自然的意思。按照老子的看法,道的本质在于“自然”二字,任何事物均有自己的本性,均有合乎本性的存在方式。所以,老子主张人道合乎天道,主张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人与自然大和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而这一切表现在音乐上就是要顺乎自然,崇尚“天成”,追求一种顺乎自然、顺乎“道”的“空灵”美。笔者认为武夷山道教音乐的最大特征及其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空灵”!
道教音乐一直追求“音声和比”,它注重人的教化与情操的陶冶,并且这种思想体现在道教音乐形式中的各个方面。在道教科仪音乐中,无论是道教在殿堂内外所进行的修持、祭祀圣祖以及举行的祈福谢恩、祛病延寿、祈晴祷雨、解厄禳灾、炼度赈济等斋醮法时,都蕴含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神鬼和谐的因素,但这些音乐更多的功能或者说是最主要的功能则是烘托了宗教气氛,渲染法事情节,成为营造宗教神圣庄严和谐气氛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在陶冶情操和注重教化方面,笔者所认识到的武夷山道教音乐则发挥着很大的积极作用。武夷山道长注重发挥音乐在陶冶性情和培养情操方面的作用,道教祖师白玉蟾留下来的众多诗词,在他们的努力下谱制成道曲,不仅增加了道曲的优美性,而且富于哲理性的唱词,在吟唱的同时可以更为明澈地悟得什么是“道”,如何进入“道”的境界。此外,武夷山清幽的自然环境和闽北淳朴简约的民情更是提供了道教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所以,在感受武夷山道教音乐的时候,总能体会出它与其他地方道教音乐的不同,或许是置身于此山中的原因,抑或是道长清澈祥和的表情赋予了道曲独特的韵味,总之,武夷山道教音乐在此氛围中,更具灵性,更富美感。
道教音乐作为玄门之乐,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出超脱群体的审美性格和审美气质。它的曲调连绵流畅、清新细腻、纤柔婉转,使人听来,好像眼前突现一幅“玉宇澄清,纤尘不染”的仙界景象。这样的音乐不仅能让吟唱者排除杂念,达到“虚空清净”的境界,更能让聆听者净化思维、放松心情、澄清灵魂,起到修炼身心的作用。了解道教音乐的审美特点和生长环境,放松心情去体会、去领悟,摒弃焦躁、喧嚣,在自然中方可找到本性的回归,这大抵才是道教音乐让人感动,能直抵人心的原因所在吧!
三、武夷山道教音乐的现代意义
武夷山道教音乐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还积极吸收现代音乐文化中的养分来丰富自身。道教音乐作为我国传统音乐中重要的一个支脉,对于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社会生活的丰富以及精神文明的建设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前面所提到的道教音乐的起源与我国的民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反过来,道教音乐的产生又促使了民俗文化的发展,丰富了节庆活动的形式与内容。随着道教节日活动的开展,道教音乐也与民间风俗和岁时节令紧密联系。比如道教的传统节日:龙抬头、燕九、清明节、三巡会、元君诞、端阳节、中元节、重阳节、下元节、冬至等,在这些节日中,道教音乐给人们增添节日的欢乐氛围。另外,在节日期间,道教还举办各种道场,或为人们祛病祈福、或诵祝人们身体安康,在这些活动中,道教音乐的属性由道内的事神延伸为教外的娱人,对信众而言,他们是为了满足自身虔诚祈求的愿望,但对于大部分参与者来说,道乐的悠扬和纯净吸引了他们,并从中得到享受,在此氛围中得到了一定的艺术享受。这一方面显示了道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的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体现了道教音乐的发展对民俗文化的促进和延伸。
另外,包括道教音乐在内的武夷山道教文化是武夷山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武夷山的风景和自然山水使得武夷山道教呈现出独特的气质和审美内涵;另一方面武夷山道教也更加衬托出武夷山的清幽神秘、自然静谧。道教音乐作为武夷山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表达宗教信仰、宣扬道教的教理教义,而且也是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道教音乐传达出的淳朴和自然飘逸的韵味,让游客置身在自然美景中产生一种人在仙境游的感觉,并且有一种清远淡雅和超凡脱俗的神圣意味。漫步在武夷山山中,清新自然的空气、喜悦歌唱的小鸟、耸入云霄的道观、时不时从云间传来的道乐,隐约可见缭绕的香烟与清净肃穆的殿堂以及山林中的薄雾,笔者一行深深地被震撼了。道教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一方面是历史的必然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道教活动得以延续的必由之路。旅游事业的发展不仅加快了道教文化的世俗化进程,同时它也有助于道教音乐的传播与发展,对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现实影响。
再者,道教音乐还有养生保健功能,并且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在考察许真君庙的时候,道人就建议笔者在闲暇时常听道乐并且试着练习演唱,对通筋活血有很好地疗效。在考察归来,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很多文献都肯定道长此说法。原来道教,尤其是全真道,极为注重“性命双修,成仙证真”,所谓“性命”,“性”功是指修心,“命”功为炼气,而“真”则是个人内修的“真功”及布道济事的“真行”,成仙乃是修炼的最高境界。可见修道者极为注重个人的修炼,这种修炼是从内到外的修炼。道乐是他们修炼的一个途径,道乐是道人日常活动中咏颂的经韵,他们不仅每日诵早晚功课,而且还注重平时的吟唱来修身养性。由此可见,道乐的功能还可以是调气息,通阴阳,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亦大为有益。
最后,道教音乐除了上述功能之外,它还在现代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老子》第十四章提出“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庄子·善性》也提出“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主张则是“声音平和为体”,这些主张虽各具特点,但共同核心思想则是一个“和”字,或者也可以说,“和”的思想是道教音乐中最基本的思想。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内外和顺,心平气和这些道教的基本思想也是我们现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坚持的基本思想,大力提倡道教音乐,发挥道教音乐中的和谐思想,并且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注入新的现代流行音乐元素,不仅对个人性格气质的塑造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