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时,大兴“学工、学农、学军”。一天课间,班主任宣布学校决定——下周全班去公社茶场开展“农学结合”的活动。
公社茶场位于旗山中段名叫“鲤鱼咀”的山峰。下课后,同学们不约而同跑到走廊瞭望,只见蓝天下,果然有一座山峰酷像朝天的鲤鱼头,最高处宛如张开的鱼嘴,大家能到那么高的地方一起去过一段集体生活,该是多么新鲜、多么有趣的呀!从这一刻开始,同学们的心思便都不可抑制地飞向了那座山峰,无论课间课余,都充满了探险般的好奇与向往。
正处在激动的日子里,有一次,大家讨论得正热闹,有位同学冒出一句:“听说空手走上去都要半天,我们挑着粮食行李能行吗?”这句话,立马让几位年小体弱的同学脸色骤变。我作为其中的一员,望着远方那高耸入云的目标,也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
怕归怕,毕竟同学少年,血气方刚,谁也不好意思示弱,更没人由于艰难而打退堂鼓。
出发的日子终于到来,每个同学都准备了三十斤大米,一副铺盖卷和几件换洗衣服,加上课本之类,肩上的担子大约五十斤。这些重量,对于习惯了劳作的农家孩子来讲,走平路自然不在话下,从学校到山脚,十余里的路程一口气也就轻快地走完了。
在山脚下稍事休息,咽些干粮,喝点水,便开始沿着山路向上攀登。没多久,预料中的情景就开始出现,不少同学的喘气声越来越重,攀登的脚步越来越迟缓,有的同学甚至撂下担子坐着不动。这时候,老师和班干都立即忙碌起来,有的走到前头放下自己的担子来帮后面的同学挑一段,有的拿过其他同学的被卷放到自己的担子上,有的引导周边同学齐声喊起当年流行的“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就这样走一段,歇一次;坚持一阵,休整一会儿;五十多人组成的特殊队伍缓慢地但却坚定顽强、井然有序地逐渐向顶峰接近。
走在这样的队伍中,我也累也苦,也觉得肩上的担子快要把我压扁,但是头脑里始终响着一个声音——坚持,坚持,跟上大家,不要掉队,要当好汉,不能当懦夫!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意志力吧。正是依靠着这种自身的激励,我才一路咬紧牙关跟随大家攀登着,直到迎着星星登上原以为高不可攀的顶峰。
上山后的第一课,自然是座谈上山的体会。同学们讲了很多很多,有伟大领袖的号召,有革命理想的鼓舞,有英雄榜样的激励,还有同学们之间的友爱和帮助……我却静静地在想着自己的问题——假如没有这个团队,假如没有置身在这个团队之中,我能产生这种力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