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文化,我尤其欣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因为我们至少可以对之作如下三层理解。
首先,人类社会的文化是各有其载体的,文化是特定的人群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创造的,因而文化各有其个性。仅从中国历史上看,单单以“民族”这样近代的概念似乎仍无法区分远古文化千姿百态的个性。正向远古的国实际上只是一小群人的生活领地,后来国的含义才越来越扩大。直至今天,我们仍可把中华文化作民族的和区域的两种划分。从民族区分看,中国至今还包含了56个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从区域区分来看,我们也难以抹去燕赵、齐鲁、三晋、两淮、巴蜀、关中、吴越、闽粤等区域文化的分野,甚至仅以闽南文化而论,又可细分为泉州文化、漳州文化。显然,文化的个性是无处不在的。
其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文化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充满血腥与残暴、时有尖锐对立与冲突的战争时代的文化灭绝和文化同化经常并不能收效,而人们却日渐推崇起强调平等与互惠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抑或舍己应人、邯郸学步都只会阻碍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进程,窒息文化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从文化本身发展看,交流与融合是内在需求。从这一点上理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我们觉得它揭示了文化交流与融合不是两手空空,简简单单的“拿来主义”的道理。文化需要参照系,有了参照系,文化才显示出本身的魅力,彼此参照,方能取长补短,相互提高。就某一单个文化体系而言,若采取封闭政策,它便容易滋生自适倾向,从而导致各种反文化现象的孽生,并最终使该文化体系走向死胡同。俗语说:“艺术无国界”,实际上包含了“无国界”方能拯救艺术,设置国界将意味着艺术的枯竭的道理。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不断加快的今天,时常可见到一些固执的国粹分子把文化交流与融合看作是文化侵略,以誓死捍卫的精神抵拒汉堡、抵拒电子钟乃至抵拒卡通,其结果既显得壮烈,又显得可悲。因为他们逆文化发展之潮流,势必招致被汰出局的命运。
再者,应兼顾文化超越与根系辨识。我们认为,提出“吸收全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来推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确实体现了一种恢宏气度与博大胸襟。历史也表明,推行这种文化政策时常成为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的前奏序曲。我们没有理由片面地、固执地以坚守为爱国,以兼容为叛国。事实上,已然形成的文化都已成了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作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区分,并不是说二者毫无共同之处,而且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二者都已多多少少吸收了对方的长处。因此,我们已不能说中国文化的所有成分都是其自身的,它之所以形成今天这样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它在各个历史时期融合了其他文化的长处。在文化发展中,我们实在有必要超越是“中”非“中”的计较。但文化根系辨识亦显得至关重要,它是我们谋求文化发展的立足根基,是培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自信心和凝聚力的磁石,同时它也是我们与别文化继续开展对等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通行证。没有了根系,也就失去了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纵谈文化的资格。为避免遭受文化侵略,我们每个人都应在内心深处明晰自己的文化根系。
(原刊《世界日报》1998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