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70600000006

第6章 长阳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普查与确认(1)

第一节 抢救与普查

一、抢救与普查的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11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需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由文化主管部门负责进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可以对其工作领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5条规定:“自治县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鼓励和支持开展健康有益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积极争取国家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扶持和帮助,依法享受国家关于加强民族自治地方文化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待遇。”第6条规定:“自治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各自的职责,配合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做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第10条规定:“自治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民族事务部门组织开展对本行政区域内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收集、整理、出版、研究等工作,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档案和数据库,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真实、全面和系统的记录。”第12条规定:“对于濒危的、有重要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自治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组织抢救。”长阳县人民政府2006年发布的关于贯彻实施《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的意见中也指出:“普查工作由县文体局牵头,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和各乡镇人民政府密切配合……”根据上述规定,抢救与普查的主体是长阳县人民政府,长阳县文化体育局是具体负责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如民宗局、财政局等)予以协调和配合。

二、抢救与普查的内容

普查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全面、系统、仔细地摸清县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基本情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提供可靠的现实依据。因此,把握县域内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状况、生存环境、濒危程度、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掌握传承人情况和入选各级名录情况,厘清资源类别和资源数量,成为了抢救与普查工作的主要内容。长阳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过程中,共调查传统舞蹈、传统音乐、曲艺、民间文学、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消费习俗、生产商贸习俗、民间信俗、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体育及游艺与竞技、传统医药、民间知识、传统戏剧、杂技总计16个资源类别。各类资源类别项下具体资源名称、分布区域、传承人情况、濒危状况和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情况的调查,如以下普查工作资源目录清单所示:

三、抢救与普查的方法

(一)成立普查工作领导小组

为全面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确保“非遗”资源普查的顺利开展,县委宣传部召集了由各乡镇分管领导、宣传委员参加的“非遗”资源普查动员大会,明确各乡镇宣传委员为本地区普查工作牵头人。

为了加强对长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快推进长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长阳县文体局2009年第7号文件发布《县文体局关于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公布领导小组组成成员如下:

以文体局局长为组长,各乡镇文化站站长、县文化馆、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相关人员为组成成员的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顺利展开起到了很好的领导和组织作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顺利展开的关键。

(二)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培训

为了使普查人员熟悉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流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开设“非遗”资源普查培训班,培训班由分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县文体局副局长覃万勤主持。县文体局全体领导班子、文体系统二级单位班子成员、县保护中心和县文化馆全体人员近50人参加了开班仪式和业务培训。开班仪式上,首先学习了省文化厅、市文化局关于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的相关文件,县文体局局长胡世春同志在大会上作了培训动员讲话。开班仪式结束后,县“非遗”工作指导专家戴曾群同志以图文、讲述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外延和种类,长阳县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调查方法以及关于“非遗”资源普查表格的填写等技术性工作进行了翔实的讲解,通过培训,使普查工作人员基本具备了普查技能。

附:长阳非遗普查培训课件资料

(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传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

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2.传统表演艺术。

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4.与自然界和宇宙相关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技能。

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

1.民间文学:包括神话,关于地名、节日、特产、人物等的传说,故事,笑话,歌谣(包括儿歌)以及民间流传的各种俗语等。

2.传统音乐:(1)包括歌曲(包括农村挑担、拉板车、搬运号子,山歌,插秧等农田劳动时的田歌,休息娱乐、节庆、婚丧等场所唱的曲子,儿歌,摇篮曲,叫卖,吟诵诗词、古文时的歌调,人们搓麻将等游戏时的歌调等)和器乐曲(包括传统节日、庙会、红白喜事等场合演奏的乐曲、上代流传下来的工尺谱等)。(2)没有乐队则不填乐队构成。

3.传统舞蹈:包括在生产劳动、岁时节令、婚丧礼仪、信仰崇拜(祭祖、祭祀)等活动中表演的舞蹈,自娱自乐、表现相关神话传说的舞蹈及花鼓子等。

鼓盆歌、满堂音、跳三鼓、打锣鼓、讲书锣鼓、耍耍、说书、番邦鼓等。

4.传统戏剧:包括京剧、汉剧、楚剧、清戏、荆河戏、南剧、山二黄、黄梅戏、采茶戏、梁山调、灯戏、柳子戏、堂戏、提琴戏、湖北越调、文曲戏、傩戏、花鼓戏等等。

5.曲艺:包括小曲、渔鼓、道情、南曲、楠管、大鼓、善书、说鼓子。

6.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包括杂技(包括走钢丝、顶碗、魔术、马戏、口技、滑稽戏等)、传统游艺竞技(荡秋千、下棋、过家家、滚铁环、猜拳、踢毽子、抓石子、放风筝、打麻将、花牌、撮牌等)。

7.传统美术:传统美术表现形式包括挑花、布贴、剪纸、纸扎、民间刺绣、风筝、花灯、泥塑、面塑、陶瓷、香包、脸谱、竹编、木雕、石雕、根雕、民间玩具等。

8.传统技艺:包括铜、铁、锡制作工艺,戏服、印染、绗缝、桑麻纸制作、酿造技艺、生产生活竹木制品技艺、推光漆器制作、编织(线、草、绳)、传统面食制作、泥工、石匠、木匠、裁缝制作、制茶工艺,砖、石、玻璃雕刻等,花灯、龙灯制作、制陶工艺等,俗称“七十二行”。

9.传统医药:包括怎样保养身体、诊断疾病以及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民间药物、偏方、医术、药典等。

10.民俗:包括生产商贸习俗、生活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等习俗。

(三)我县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

1.民间舞蹈(2项):土家族撒叶儿嗬、长阳花鼓子。

2.民间文学(3项):都镇湾故事、廪君的传说、长阳竹枝词。

3.传统音乐(5项):长阳山歌、长阳吹打乐、清江号子、薅草锣鼓、咚咚喹。

4.传统体育(4项):抵杠、翘旱船、高跷马、打陀螺。

5.传统医药(2项):民间中医正骨疗法、传统中药文化。

6.传统技艺(4项):石刻技艺、民间器乐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

7.民俗(4项):过赶年、十碗八扣、土家打喜、土家婚俗。

8.传统美术(2项):刺绣、西兰卡普织锦。

9.传统曲艺(3项):旱龙船、长阳渔鼓、长阳南曲。

(四)调查方法

此次“非遗”资源普查,是对我县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全面了解和掌握各个乡镇传统文化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及存在的问题。

1.选择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较有才华和独立性的传承人进行面对面的采访、问答、表演、展示,若条件允许,让他们轻松自如地、有限度地展示传承项目。

2.注意搜集民间流传的歌本、工尺谱、画册、书籍、谱书及相关实物(道具或乐器)。

3.普查人员对被采访艺人进行记录时,要尽可能地忠实于他们讲述的语言(方言),尽量避免用通行的官话或采访者自己的语言替代讲述者的讲述语言,一定要保持记录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4.充分运用摄像、拍照、录音等手段,如实地把采访对象居住的地理环境、家庭状况,与传承项目相关的文物遗存、家谱、活动场所等内容真实记录下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展示传统项目时,力求完整、翔实地记录。在录像和拍照过程中,切忌人为地臆造内容。

(五)确定普查线索,印发普查方案

普查工作开始前,根据每一个乡镇上报的基本情况和保护中心掌握的情况制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普查方案,力争做到不漏乡镇、不漏村寨、不漏种类、不漏线索。方案的制定,不仅使普查工作人员未到田野调查前,就初步明确了调查的范围、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如乡镇、村寨、居民户,而且这也为工作人员确定普查行走路线、工作人员的调配和经费支出提供了筹备依据。此外,长阳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印发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主要从普查要求、普查范围、普查人员、普查经费几个方面进行了规定。

在实施方案中,对普查项目列举了传承人和艺种两个方面。在传承人方面,要求对县级40名传承人按照普查要求重新登记,对民间文学、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习俗、曲艺、传统体育、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项目类别,通过对重点传承人展开放射性的调查,较全面地掌握了全县各乡镇、村寨的“非遗”重点传承人的艺种类别及现状;在艺种层面,对主要的“非遗”资源类别如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进行列举,并对各项目类别下的普查重点项目、重点区域、重点内容作出了粗略的规定。具体如下:

1.民间文学

都镇湾十五溪、龙潭坪等民间故事;榔坪覃佳耀传说;贺家坪覃候柏的传说;田思群的传说;林之华的传说;向远耀的传说;廪君、盐池女神和白虎垄传说;“打喜”支客先生的“令歌”(顺口溜、赞四句和讲礼行);武落钟离山、老巴子的传说;长阳竹枝词、谚语、谜语、楹联等。

2.传统音乐

山歌(桃山、双龙、乐园、界岭);薅草锣鼓:贺家坪、龙王冲、紫台、磨市栽秧锣鼓;十五溪、龙潭坪吹打乐;磨市芦溪、界岭、榔坪栗园、枝柘坪、桃山吹打乐。

3.传统舞蹈

长阳花鼓子:乐园大吉岭、双龙、西坪、枝柘坪等地,每个点调查3~4名艺人;土家族撒叶儿嗬:双龙、桃山、榔坪的长丰、乐园、火烧坪各点调查至少4人;贺家坪白咸池地花鼓。

4.传统戏剧

刘坪柳鼓子。

5.曲艺

长阳南曲:资丘桃山(将流传的曲牌全部弹唱拍摄);旱龙船:乐园(秀峰桥、桂家冲两个点)。

6.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翘旱船;抵角角;抵杠。

7.传统美术

刘坪民间绘画;织锦(香包、西兰卡普);大堰石雕;高家堰根艺。

8.传统技艺

佷山绿茶制作技艺(收集相关传说和文献);老雾冲绿茶制作技艺(收集相关传说和文献);长阳民间吹打乐制作技艺(铜器件、竹器、唢呐等)。

在普查队伍的建设方面,市文化局决定凡是各县市赴田野参加“非遗”普查的人员一律颁发普查工作证,全市统一编号,证件有效时间为5年,截至2013年12月30日。为完成普查工作任务,将普查人员分为三个田野调查组,每组4人,实行“小组包片”的普查方式,具体如下,第一组:渔峡口、资丘、火烧坪、鸭子口;第二组:榔坪、贺家坪、高家堰;第三组:都镇湾、大堰、磨市、龙舟坪。同时,为每个组配备摄像机1台、数码照相机1部、移动硬盘1个,录音笔1支,传承人、艺种、资源表格若干,人手1本田野调查笔记,钢卷尺、计量器各1件。

对于普查经费,则以文体局自筹为主。文体局自筹经费5万元,普查人员的交通费、食宿费等参照长阳“第三次文物”普查标准执行。

(六)进行普查宣传

为了加大普查工作的宣传力度,首先是在电视台连续几天滚动播放有关“非遗”普查的具有重要意义的节目。普查队伍出发时,对三台普查工作车专门印制了统一的标志牌。其次是在网站不间断地发布普查工作进度和普查中的重大发现。普查期间县内多家网站发布“非遗”普查新闻多篇。最后是及时向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汇报普查工作进度,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工作简报》中登载长阳普查简报三篇。

(七)展开实地调查

在普查实施工作中,按照“以重点传承人为基础,实行多方位、多角度、多项目辐射”的普查方法,对普查项目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先进的调查观念,立体、形象、真实、全方位地进行调查记录,即文字记录与摄影、照相记录同步开展,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对传承人进行采访和登记。选择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较有才华和独立性的传承人进行面对面的采访、问答、表演、展示,若条件允许,让他们轻松自如、有限度地展示传承项目。普查人员记录被采访艺人时,尽可能地忠实于他们讲述的语言(方言),尽量避免用通行的官话或采访者自己的语言替代讲述者的讲述语言,保持记录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普查人员对普查对象所讲述的项目沿革、传说、工艺流程、相关习俗等,不论是错是对必须真实记录,不得凭个人的理解随意删减。在传统医药、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习俗、民间文学等方面没有命名或未登记,但技艺好、表现力强的传承人,应按普查传承人的要求登记。

2.充分运用文字、摄像、拍照、录音等手段,如实地把采访对象居住的地理环境、家庭状况,与传承项目相关的文物遗存、家谱、活动场所等内容真实记录下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展示传统项目时,力求完整、翔实地记录。在录像和拍照过程中,切忌人为地臆造内容。采访笔录和征集、复印的各类“非遗”资源材料、实物一律登记编号后交中心存档。

3.实物的登记和搜集。对传承项目的相关实物,按照“实物调查表”的要求做好记录。对于民间流传的歌本、工尺谱、画册、书籍、谱书及相关实物(道具或乐器),凡是能征集的,与本人履行相关手续。不能征集的,用图、文、照片、录像等形式完整、真实地记录。

4.填写非遗普查相关表格。为规范信息的收集,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统一设计了一套普查工作表格,包括传承人调查表、艺种调查表、资源调查表、实物调查表、素材文件登记表等。艺种调查表、资源调查表按照民间文学、传统音乐等十大类分别设计,整套表格共计23张。在普查的过程中,普查工作人员为每个传承人单独填表,对相同艺种下的不同传承人的技艺、观点进行如实记录,进行比较研究。同时,宜昌市以现有的工作流程和普查工作表格为基础,研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源管理系统》,以县区为单位部署于网络服务器供各县(市)区免费使用,各乡镇可以远程使用,将普查表格录入到数据库软件中,上传各种素材文件。县(市)区级、市级通过网络查看录入结果,及时掌握普查进展情况,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指导,以信息化服务普查工作。长阳县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过程中,以宜昌市“非遗”保护中心的要求为指导,对传承人、艺种、资源、实物等按照规定的表格和程序进行了登记,形成了十分完整的“非遗”普查资料。

(八)资料的存档与保存

存档是在普查的基础上开展的又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进行总结并加以完善的存档工作。存档的意义相当重要,它是以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的依据,也是政府部门采取相应保护手段与措施的根据。田野调查结束后,长阳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通过一定的文字、录音、录像、数字信息化多媒体等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形成各类档案,并予以妥善保管。

1.建立比较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一是纸质档案。普查资料的整理是个繁杂而又细致的工作,普查工作人员将各乡镇的普查资料分村编号、登记造册,最终形成文字资料8册。从2001年起,长阳县组织专班对民间艺人进行登记建档,对民间艺人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艺术特长、艺术成果及其家庭现状等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卡,实行动态管理,形成了比较完善和全面的民间艺人档案资料。目前,全县已登记在册的山歌、南曲、吹打乐、花鼓子、土家族撒叶儿嗬、薅草锣鼓、长阳竹枝词、故事、绘画、书法、民俗等近20个艺术类别的民间艺人共有3000多人,重点传承人342名,并为县级以上命名的61名优秀传承人建立了个人档案。二是电子档案。把所有的照片、田野调查资料全部输入电脑,成为电子文本保存下来,并及时刻成光盘进行保存。在此基础上,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整理传承人档案,包括民间艺人的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从事本项目的时间、师承关系、参加过什么大型活动、获奖情况等,把所有普查的资料制成电子文本。三是音像档案。在2009年的普查工作中,共完成调查项目录音记录120小时,摄像记录72小时,全部不漏地采录到编辑机,然后全部刻成光盘保存,以避免磁带粘连和硬盘出现意外。

2.依托清江画院陈列馆、文化资源信息库、资源数据库等平台,对“非遗”资源进行保存。县清江画院成立以来,已征集、收藏西兰卡普织锦百余件,其传统花形近百种,其中不乏清末、民国初年及解放初期的作品,成为目前全国品种数量最多的西兰卡普陈列馆。从2003年开始,我县将全县民间艺人资料和优秀民间艺术原始资料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制作成视频、音频、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建立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信息库。目前已经搜集大量的民间艺术资源和民间艺人资料。同时,长阳县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利用国家项目资金已投资近20万元添置了资源数据库设备,使得电子资源数据库进一步得到完善。同时,积极争取全国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建设项目,投资68万建成了以图书馆为依托、以11个乡镇96个行政村为基础的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

3.整理出版民族文化系列丛书,实现保存与传承的共赢。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长阳县始终把普查、收集、整理民族文化资源当作一项基础工程长抓不懈,先后搜集整理出版了150多种、计1000万余字的民族文化丛书,如《巴土长阳》、《土家民歌》、《长阳南曲》、《民间故事》、《长阳竹枝词》、《土家谜语》、《土家谚语》、《长阳地名传奇》、《长阳方言》、《土家族撒叶儿嗬》、《长阳巴人源流研究》、《长阳土司源流研究》、《考古发现与早期巴人揭秘》、《巴人源流研究》、《巴地域研究》、《廪君》等就是土家族历史文化的精品。此外,为了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得以保护、传承和发展,对各种民间文化艺术形式采用录音、录像的方式进行分类搜集,制作成资料片进行推介和保存。已录制完成了《土家族女民间故事家孙家香》及《长阳山歌》、《长阳南曲》、《土家吹打乐》、《十五溪故事》、《土家族撒叶儿嗬》、《长阳情歌》、《土家风情》、《廪君传说》、《长阳竹枝词》、《长阳花鼓子》等民间艺术的电视专题片,在保存的同时注重传承。

(九)抢救与普查的成果

普查工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要的前提性工作。2009年以来,长阳县根据省文化厅、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文化局的文件精神,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大范围的、比较翔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县委宣传部、县文化体育局对“非遗”资源普查工作作了统一部署和要求,按照“统一部署、全面展开、讲求科学、真实有效;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加强协调、有序进行”的指导原则,以“查清资源、明确方向、搞好建设、规范管理”为工作目标,结合长阳县实际,制定了“前期准备、排摸线索、组建班子、实地普查、资料整理、总结汇报”六个阶段性工作计划。此次“非遗”资源普查组建了三个工作专班,以小组包片的形式,历时两个半月时间的下乡普查,跑遍了全县11个乡镇,154个行政村,行程4000多公里,走访民间艺人1698个,登记重点传承人254个,录音7200分钟,录像4300分钟,拍摄照片7000多幅。新增传统项目共300多项,如传统医药中的中医正骨、民间中草药等;民间文学中的长阳竹枝词、谚语、歇后语、谜语、楹联等;传统音乐中的劳动号子等;传统技艺中的生产、生活中的各类用品的制作工艺;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中的翘旱船、抵杠等;传统舞蹈中的宗教舞蹈等;民俗类中的饮食、起居、自然崇拜等。普查工作得到了省“非遗”保护中心领导的高度肯定,普查工作图片和普查成果被省中心推荐在北京“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督察工作会议”上展出,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据统计,本次普查参与总人数98人,其中文化系统投入16人,社会力量参与人数82人;举办普查培训2期,共培训67人次;投入普查经费9.8万元,投入普查设备电脑4台,录音笔3支,照相机3台,摄像机3台;普查广播电视宣传5次,简报4期,报纸5篇;召开普查座谈会14次,共156人参加;走访传承人数1698人;调查项目758个,形成文字记录10万字,拍摄照片7000多张,录音记录120小时,摄像记录72小时;最终形成文字资料8册。共收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13大类9659条项目线索,其中,民间文学7894种,传统音乐1295首,传统舞蹈18个舞段,曲艺150个,传统美术4种,传统技艺18种,生产商贸习俗15种,消费习俗75种,人生礼仪107种,岁令时节10种,民间习俗27种,传统体育、游艺43种,传统医药3种。共登记非遗传承人3185人,其中民间文学325人,传统音乐790人,传统舞蹈1290人,曲艺240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50人,传统美术30人,民间传统技艺230人,民俗130人。基本上掌握了我县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医药、传统技艺、传统体育及游艺与竞技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蕴藏、类别、分布、传承方式以及重点传承人的基本状况。

2009年以来,长阳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继续致力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搜集、整理和申报。2010年,县民保中心完成了省、市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的申报工作,完成了长阳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工作。组织召开全县民间艺人座谈会。组织山歌艺人李道翠、唐永菊、秦道菊、罗炎琼等4人录制长阳山歌视频资料,制作成电视片以便于保存和推广。初步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的整理工作,完成了300多名民间艺人资料数据库录入工作。2011年,县民保中心完成对李德翠、李国新、刘泽刚等第四批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申报工作。向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和湖北省“非遗”保护中心积极报送我县国家级名录和国家级传承人的图典资料。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宣传,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进一步搞好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工作。《民俗志》编撰工作全面开展,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基本完成。搜集我县流传的机智人物——向永耀的故事150个。经过上级审批,长阳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廪君传说》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长阳竹枝词》入选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2年,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搞好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工作,完成了750个都镇湾故事的打印、分类工作。同时,完成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道教科仪音乐》、《土家打喜》两个项目被申报为宜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同类推荐
  • 诞辰与丧葬习俗(上)

    诞辰与丧葬习俗(上)

    由竭宝峰、刘心莲、邢春如、李穆南编著的历史之谜系列丛书共32分册,用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 荆楚风韵:江陵楚墓(文化之美)

    荆楚风韵:江陵楚墓(文化之美)

    它反映了楚人特有的葬俗和文化心理,它为研究东周时期楚国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它是辉耀华夏的荆楚文化的代表。
  • 人民大澡堂

    人民大澡堂

    本书是凤凰卫视主持人尉迟琳嘉的脱口秀节目台词记录。在节目中,他精挑细选古今中外的社会民生、政经花絮、文化动态、娱乐八卦等各类资讯,以一种弦外有音、话外有意的讽刺调侃风格,绘声绘色地奉献给大家一道回味无穷的资讯盛宴。
  • 民间风情 三百六十行(文化之美)

    民间风情 三百六十行(文化之美)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我们再耳熟能详不过的话。社会百业,就是我们俗称的三百六十行。所谓三百六十行的行,最早似乎是指街巷所设的贩卖摊和商店的行列,这点可以在唐人小说文献中得以证明。传统的三百六十行,是我国农耕社会中的各行各业,特别是指人们赖以为生产、生活,即与衣食住行用等紧密相联的手工业、商业的泛称。
  • 地宫绝响:曾侯乙墓与编钟(文化之美)

    地宫绝响:曾侯乙墓与编钟(文化之美)

    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古老的乐器正为我们演奏着穿越时空的最强者。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热门推荐
  • 七月流笙眷流年

    七月流笙眷流年

    主人公刘笙出生于一个小乡镇,在原本的乡镇小学、中学里有着一群真诚的好友,但毕业之后,她进入了重点高中,这里的一切,虚伪,懦弱,自私,背叛······她失去曾经引以为傲的友情,她在现实的洪流中一次一次迷茫,最后凭借自己的力量,考上大学。或许,你很孤独,不被人理解,或许,你很迷茫,不理解世界,没关系,因为这一切都是青春原本的样子。我们仍年轻,路还长。
  • 恶魔放手拽千金

    恶魔放手拽千金

    那是一个初夏——“喂,安大少爷,你要死啊!”秋天——“伊雪珊,我喜欢你,本少爷要娶你!”寒冷的冬天——“臭丫头,过来给本少爷暖床!”春天——“安流汐,我的余生,只想陪你过!”“啧,笑的真蠢!”又是一个初夏——“我们分手吧。”“理由。”“因为我厌倦了。”“好,那我们余生...莫不打扰。”转身,泪水再也忍不住地往下掉说好的余生陪我呢?安流汐你混蛋!——丫头,对不起我不能给你幸福你是我最意外的勇敢也是...不得不放弃的纠缠雪珊,你还能遇见更好的比我还要好的......——安流汐,就当我们从不相识或许往后你会把我忘得彻底但跟你在一起我也曾...快乐过......
  • 系统异界游

    系统异界游

    一个从天才变成废物的家族子弟,在大马路上偶然被一个天外石头给砸的头破血流,谁想既然意外的融合了系统,他今后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
  • 萌宝对对碰:溺宠娇妻百分百

    萌宝对对碰:溺宠娇妻百分百

    第一次相遇,她狼狈不堪,他雍贵高雅,她失去记忆,他将她带在身边,从此便开启了宠妻之路——
  • 超级兵王

    超级兵王

    超级兵王回归都市,原本只是想保护战友女儿,低调的做一个全职奶爸,无奈微风轻起,蝴蝶自来,鸢飞燕语之中,淡看云卷云舒,有时想想,这样的生活似乎挺好,不料……
  • 倚恋

    倚恋

    高冷校园男神与可爱青梅竹马的青春纯爱之作
  • 风雪邢台

    风雪邢台

    北宋徽宗宣和七年末,叶霜跟随师父红叶准备上凌霄山,了却旧日师门恩怨。不料刚到了信德府境内,便听得金人南侵,不日将进攻邢台城。师徒二人途中见到信德府招贤告示,便放弃上凌霄山的计划,到了邢台城协助信德府抵御金兵。信德府知府在城下举行英雄宴,宴请赶来邢台助阵的各路江湖好汉,宴席上,叶霜遇到了红叶的一些旧友,又见红叶心绪大变,心中充满疑惑。最后在和云梦子畅谈中,叶霜的疑惑才慢慢解开。叶霜知道红叶此时面对外族侵袭、师门仇怨、情场变故等等情形,心中异常失落……
  • 那年花盛开

    那年花盛开

    喜欢的朋友可以加群:278415667有什么建议和意见可以随时探讨O(∩_∩)O~....................................................八岁的,慕昭展说,“我会一直在你身边保护你的。”十八岁,慕昭展说,“十年的光阴,就在我的记忆中慢慢地流过。”二十二岁,慕昭展说,“如果可以选择,我还是会在那个地方认识你。”
  • 火影忍者之三水尸雨

    火影忍者之三水尸雨

    友情、爱情和亲情的羁绊,他是一代名忍的弟子,他是一代名忍的挚友,他是一代名忍的爱人,何为村子、何为忍者、何为忍道,他本来就不属于这个世界,但是这个世界却有那么多值得留恋的地方。为了保护誓约的挚友,为了守护初生的爱情,一个拥有血继淘汰的忍者,将如何在自己的忍道上,保护所爱之人呢?火影的同人,但是本书不是传统的穿越文;主角不是从小弱开始成长的,他一登场就有相当的水平;主角也不是到后来变态无敌的主儿,他始终停留在一定的高度;所有的情节都是和主线剧情有联系的。
  • 台球我的人生

    台球我的人生

    上一辈的恩怨注定他与台球结下不解之缘,沧海浮沉,历尽磨难,他是还依旧保留着纯真,还是已经褪色成为名利的奴隶。不管它蒙受多大的打击摧残,我永远不会放弃。-----《桌球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