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69900000030

第30章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1)

一、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原因和基础

(一)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双重趋势

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全球化,即以世界市场为载体的普遍交往过程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全球化,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性质”。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的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1】全球化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更为广泛和新的表现形态,其中包括全球生产与全球消费的矛盾,区域经济与全球经济的矛盾,世界格局的多极性与单极性的矛盾等等,这些都成为经济全球化内容的具体体现。

当代资本主义全球化一方面加快了资本主义体系的全球化,另一方面无疑促进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美国学者罗伯特·萨缪尔逊在《全球化的利弊》一文中指出:“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富国和穷国的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但也是一个侵犯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有很大争议的过程。”【2】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全球化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基本矛盾,而且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派生出新的矛盾和新的危机。财富的迅速集中和贫穷的普遍存在,使这种危机具有复合性、综合性,是一种集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于一体,较之以往单一型经济危机更为深刻的危机,从而证明世界市场危机必须看作资产阶级经济一切矛盾的现实综合和强制平衡。因此,在这些危机中综合起来的各个因素,必须在资产阶级经济的每一领域中出现并得到阐明。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并非是总和为零的游戏,它促成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大多数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可见,当代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确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总体的矛盾运动,势必导致两种趋势和两种影响的存在。

(二)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界定

尽管马克思早在160年前就从人类物质生产的实践出发,深刻揭示了世界市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但作为历史进程的“全球化”概念最早是由提奥多尔·拉维特在1985年名为《市场全球化》的文章中提出的。他当时用这个词来特指资本主义社会在20年间经济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进一步扩散,使整个世界经济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逐步迈向一体化的过程和现象。“全球化”在近几年成为世界各国政界和学术界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频频出现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及人类学诸研究领域中,这反映了人们对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认识。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把全球政治一体化、全球文化一体化以及其他全球性问题通通囊括到全球化之中,使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直到1990年代,“经济全球化”概念才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前首席经济学家奥斯特雷(S.Ostry)提出,他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更快的速度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但目前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解释很多,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有人从生产力运动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他们看来,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华盛顿大学的普拉布什和印第安纳大学的哈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系列导致要素、中间品与最终产品以及服务产品市场的经济活动跨越地理界限形成的统一整体,并使跨国界价值链在国际循环中地位不断上升的过程。德国学者卡尔·巴奎把经济全球化理解为是“以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为基准的。根据这个理解,世界出口率越高,跨国贸易在世界生产中的比重越大,世界经济就越强烈地表现出全球化的趋势”。【4】我国学者李向阳认为经济全球化通常以多边合作机制为基础(WTO、IMF、世界银行等),以统一的世界市场和国际经济规则为标志,促进全球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的自由流动。

有人则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如德国学者尔根·弗里德里希斯认为,全球化的过程就是一种不断强化的网络化。并把这种不断强化的网络化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依赖性增强。即世界各国或地区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服务提供不断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二是转移的便利。即科技的迅速发展导致信息传递成本、运输成本大幅度降低,使国际间的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资源能够迅速转移;三是集中化的趋势。即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资本、商品、信息、技术、劳动力等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越来越迅速,资源配置越来越超出民族国家的范围,不同国家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区域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快,逐渐在世界各地出现了许多专业生产基地,甚至集中到少数几个国家的主要城市。我国学者庄宗明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从而融合成统一的整体,它既是市场经济统一世界并建立规范经济行为规则的过程,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扩大的一种趋势。

尽管上述观点对经济全球化现象的表述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点都是一致的,那就是都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当代最新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和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它已经关系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决策和普通公民的切身利益,其冲击力和渗透力是无法阻挡和回避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而独善其身。它不仅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与发展,而且也反映着一个大规模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力再分配的过程。

在此,我们可以将经济全球化表述为: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超越国界,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使各国和各地区经济相互依存、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对外扩张是经济全球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

经济全球化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向全球扩张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和推动者。15世纪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有所发展,意大利北部的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等已成为欧洲的贸易中心,西欧国家相继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商业活动。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扩大对外市场,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的大发现及海外殖民扩展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扩展到大西洋沿岸,如葡萄牙的里斯本、荷兰的安特卫普、英国的伦敦等先后成为贸易中心,它们的贸易范围远及亚洲、非洲和美洲,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交往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进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5】

到了17、18世纪,世界历史向着更加深广的方向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到来,继尼德兰革命之后英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接着在法国出现了大革命,在美国出现了独立战争,建立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狭小的国内市场不能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扩大的需要,于是,“资本一方面……要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资本越发展……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更多地去消灭空间。”【6】因而经济全球化进程伴随着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就是资本主义扩张的不同表现。

(四)“二战”后经济全球化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全球化真正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到了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才在世界范围内形成高潮,并随着完全意义的全球大市场的诞生,经济全球化开始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经济全球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促进了生产力的空前提高和生产社会化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规律在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和地域限制,扩大市场,发展大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市场经济体制选择的趋同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扫清了体制障碍。经济全球化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市场经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冷战结束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经济关系在国际关系中更显突出,只有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本国经济的运转效率和国际竞争力。此前,传统的封闭经济由于缺少外部资源、信息与竞争,因而呈现出经济发展的静止状态。计划经济体制则由于存在体制僵化、权力过于集中、信息不完全、不充分、不对称和激励不足等问题,致使资源配置的使用效率低下。所以,不管是传统的封闭经济还是起源于前苏联的计划经济,都不约而同地先后实行了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改革。由此造成各国在经济体制上趋同,使全球市场经济的范围扩大,消除了商品、生产要素、资本以及技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流动的体制障碍,促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信息技术革命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国际金融、贸易的往来,极大地促进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20世纪60年代推及到西欧,到80年代遍及全球,至今仍方兴未艾。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不是偶然现象,它是在“二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需要,也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及战前科学技术发展累积的产物。这次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革命,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标志。它以最便捷的方式沟通了各国、各地区、各企业以及个人之间的联系,打破了地域乃至国家疆域的界限,把整个世界空前地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可以向任何地方传送信息,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远距离控制成本。以至从理论上来讲,对于任何有能力进行全球扩张的企业,其活动范围可以到达全球各地,这样就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3.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是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与资本输出密切相关。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输出大大发展起来,这时才开始出现了少数跨国公司。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大型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开始跨国性经营。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才得到迅速发展。跨国公司自出现以来,就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

4.“二战”后民族独立国家通过“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争取维护民族经济主权与发展民族经济的双重目的,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国际上进行的“南北对话”,就是要通过谈判以改革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使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更加符合公平合理和平等互利的原则。而“南南合作”是发展中国家根据自力更生方针,按照各自国情发展经济,同时相互团结合作,以争取经济独立、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协同发展方式。实际上,“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既是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与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现实反映,更是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试图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公平性和有效性的现实选择,它在客观上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同类推荐
  • 探索中国汽车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创建之路

    探索中国汽车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创建之路

    为贯彻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推动和加强汽车工程图书的出版工作,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成立了“汽车工程图书出版专家委员会”。委员会由有关领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的专家和学者组成,其中心任务是策划、推荐、评审各类汽车图书选题。图书选题的范围包括:学术水平高、内容有创见、在工程技术理论方面有突破的应用科学专著和教材;学术思想新颖、内容具体、实用,对汽车工程技术有较大推动作用,密切结合汽车工业技术现代化,有高新技术内容的工程技术类图书;有重要发展前景,有重大使用价值,密切结合汽车工程技术现代化需要的新工艺、新材料图书;反映国外汽车工程先进技术的译著;使用维修、普及类汽车图书。
  • 现代西方经济学名著导读

    现代西方经济学名著导读

    《现代西方经济学名著导读》扼要介绍现代与当代五十本西方经济学代表性论著,涉及经济学研究方法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转型经济学发、制度经济学等六个主要领域,内容包括作者简历,主要思想、学术贡献等。
  •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8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8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8:中国工业改革开放30年》主要内容:30年来,我国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方针。这条道路既汲取了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也借鉴了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实现工业现代化的成功做法。这条道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改革不适应经济基础要求的上层建筑,调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 市场、核心能力与企业持续发展

    市场、核心能力与企业持续发展

    本书试图在产业组织理论与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构建融通经济学与管理学与企业持续发展的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提出并论述了企业持续发展是在异质性的基点上市场与核心能力匹配互动的结果的观点。
  • 中国金融安全运行机制与预警管理研究

    中国金融安全运行机制与预警管理研究

    本书内容包括绪论、金融安全内涵及理论与实践研究评述、中国金融安全运行原理与机制研究、中国金融安全运行的总体分析与评价、中国金融安全预警管理理论研究、中国金融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构成、中国金融安全预警管理实证研究等。
热门推荐
  • 濒危地带

    濒危地带

    公元2019年,“斯诺米”坠入太平洋,剧烈冲击后所形成的灾难漩涡将世界卷入……与此同时,远在中国的问题少年许路铮正趴在课桌上酣畅淋漓的大睡,丝毫不知以死亡为前奏的乐章已为他奏响!或许在他活过的这十八年里,他所扮演的一直都是一只聪慧、狡黠、有时会令人微微吃惊的小猫,但总会有那么一刻,内心的野兽将会扑出他的胸膛,将一切碾碎!那一刻就快到了!
  • 斌雅禅师语录

    斌雅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尤若涅秘典

    尤若涅秘典

    在我的心里一直有一些话不吐不快,我的心里一直有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那个世界里,有热血,有迷惘,有悲悯,也有许许多多的出乎意料。我慢慢地讲,你慢慢地听。
  • 梦仙成真

    梦仙成真

    罗凡,平凡的名字,平凡的人,创造出不平凡的传奇!他,出生帝王之家,本为太子,奈何一夜之间国破家亡从此沦落为乞丐,尝尽人间冷暖,机缘巧合之下踏上修真。修真,何为修真,修出真我,修出自在,从此我命由我不有天。
  • 死神救赎

    死神救赎

    因为死神的插手,将一切美好的事情,变得血腥起来,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屌丝李旭,却是在这个时候获得了一个机遇,只是他最终的目标,却是很浅显,那就是找回他曾经熟悉的她。--最讨厌写这些简介了,奈何情断。
  • 不死神尊

    不死神尊

    火在燃烧,剧烈的大火将屋子吞没。火堆中,天佑凡忽然睁开双眼,火焰纷纷涌来,形成金黄色的火焰的双翼。它们依附在天佑凡身上,如同在跪拜君王。他是不死鸟的传人,这就是不死鸟的力量,所有的火焰都要向他臣服。我要用这股力量,将时间的一切不公焚尽。
  • 冷酷总裁:不爱了,请放手!

    冷酷总裁:不爱了,请放手!

    她艰难的说:“真的不是我,不是我,言以轩,你为什么不信我?!你既然不信我,又为什么要娶我。”他粗暴的将她的下颌抬起来,对着他阴沉深邃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是么?谁允许你指名道姓的叫?你有什么权利叫我的名字?不如,你叫一声姐夫听听?“
  • 收入倍增理财学:做自己和家人的理财达人

    收入倍增理财学:做自己和家人的理财达人

    本书是一本家庭投资理财指南,从基础理财概念、积累财富技巧、财富运用风险、金融投资方法、收藏投资理论等五个方面,简洁、全面阐述理财的方法和诀窍,对理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了适当的分析,同时贯穿金融投资、收藏投资等方面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读懂理财学,掌握积累财富的技巧,规避投资风险,是家庭投资理财必备宝典。
  • 民国奇案

    民国奇案

    该书根据民国时期轰动全国八大奇案改编,一次突如其来的变故,引来惊天大案!
  • 未来光脑

    未来光脑

    一次网购,一台未来光脑进入大脑,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一声惊雷,一股海量能量涌入体内,从此改变了这个世界……(每日12时、20时更新!)让推荐票来得更猛烈些吧!您的支持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