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就章》与《仓颉篇》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识字课本,或者可以称做教材,文献中被列入经部的小学类,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居延汉简和敦煌汉简均出土有这两本书的残简。
《急就章》是西汉元帝时命黄门令史游所编。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急就”是很快可以学成的意思。就书法言之,在章草中属于规范典型,最能看出章草特色。
《急就章》用不同的字组成三言、四言或七言的韵文,内容涉及姓名、组织、生物、礼乐、职官等各方面,如一部小百科全书。该文从汉至唐一直是社会流传的主要识字教材。唐代以后,《急就章》的主导启蒙教材地位方为《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所代替。
汉代教学童识字的书,如《仓颉篇》《训纂篇》《凡将篇》《滂喜篇》等大都已亡佚,只有《急就章》完整地流传下来。全书为三言、四言、七言韵语。三言、四言隔句押韵,七言则每句押韵,以便诵习。
玉门花海汉代烽燧遗址出土了《仓颉篇》的第一章,是当时在烽燧上戍守者临摹练习所写的,从中可以看出汉代对教育的重视。
西汉政权建立后,丞相萧何制定汉律九章,其中《尉律》规定:“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意思就是说,字写得不好,甚至会丢了官帽。
《急就章》开头说:“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力务之必有喜。”
儿童学书,写在三棱木上,上小下大,所以说“急就奇觚”,一般也写在简牍上。
篇中分章叙述各种名物,如姓氏人名、锦绣、饮食、衣服、臣民、器物、虫鱼、服饰、音乐以及宫室、植物、动物、疾病、药品、官职、法律、地理等,不仅为识字而设,还有传布知识,以应实际需要的意思。
三国书法家皇象所写《急就章》,后人评价甚高。魏晋时期钟繇、索靖、卫夫人、王羲之都有写本,但只有皇象的写本流传下来了。
南北朝时宋羊欣称:“吴人皇象能草,世称沉著痛快。”
羊欣擅长隶书,其父羊不疑任乌程县令时,羊欣十二岁,当时王献之任吴兴太守,王献之来到乌程县官署,见羊欣穿着绢裙午睡,便在他的衣服上信手写了幅字离去。羊欣醒来大为惊喜,自此书法更有长进。
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谓之:“皇象书如歌声绕梁,琴人舍徵。”
孔子听《韶乐》三个月不吃肉,弹琴者看到皇象书法不奏琴了。我等耳拙目钝之人,该干嘛接着干嘛。
清代包世臣《答熙载九问》:“草书唯皇象、索靖笔致荡而势峻密,殆右军所不及。”
意思是说后来的王羲之亦不及皇象。真是誉美有加,推崇备至。
皇象《急就章》长达一千三百九十四字,章草和楷书各书一行,字形规范,笔力刚健,寓变化于统一,其特点是各字间均不牵连,整齐排列,点画简约、凝重、含蓄,笔意多隶,字字独立内敛,虽然笔与笔之间亦作萦带,但不零乱成字,来去有据,承因合法,其字结体略扁,有些笔画下笔尖细,重按后上挑,出锋镰利,形成不规则的三角形,成为其字的特点。整篇气息古朴、温厚,沉着痛快,纵横自然。
章草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章草得名有几种说法:一、《书苑菁华》引唐代蔡希综说:“章草兴于汉章帝。”认为由汉章帝创始。二、《书断》卷上引唐代韦续说:“因章帝所好名焉。”认为由汉章帝爱好而得名。三、《书断》载后汉北海王受明帝命草书尺牍十首,章帝命杜度草书上事。认为因用于章奏而得名。四、《书断》引王愔语:“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云,汉俗简堕,渐以行之。”认为由史游《急就章》而得名。近代有学者考证,“章”含有字体结构彰明严格之义,故名。
章草本是隶书之“草”,所以隶意甚重,虽非“蚕头”,但处处保持“雁尾”。也可看出楷书端倪,凡起笔之处,都作楷法。可见,由隶到楷乃日趋简化的结果。
《急就章》可谓是章草艺术成熟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对后世影响甚大。章草的特点是,字字独立,不相连属,排布较草书整齐而比隶书自由,结体介于隶、草之间,兼有二者意态,字末多有燕尾形的波磔,气象古朴,骨劲势险,动中寓静,用笔上明显沿袭隶法,但每个字的笔画之间却有了互相萦带连属的倾向,这既是章草脱离隶书的具体表征,也是今草笔势连绵的前奏。从居延汉简和敦煌汉简中也能明显看出这种趋势。
章草到西汉中晚期已然形成,主要特征是用隶之笔法,却破了隶书法度,结体得到了很大的简化,笔画存有波磔但十分简省,书写自由节奏感强,线条质朴凝练,章法上字字独立,大小不拘,极少连绵。今草的真正形成和成熟是在东汉晚期,到了“草圣”张芝时才具有了别一样的成熟面目,其所书《冠军帖》就是例证。
我们已经了解到章草特征是“字字区别”、“笔断意连”、“存隶之波磔”,其笔画萦带之处,往往圆如转环。章草较之隶书,仿佛庄重端严变为了流转圆活——几乎就是严肃的学术研讨会一下子变成了轻松的晚宴酒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