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68500000025

第25章 附录 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研究成果题录

[1]倪志凌,谢金静.产业转移背景下对西部大开发的反思——基于生态环境的视角[J].科学经济社会,2008(3):14-17.

[2]田双全,黄应绘.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看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效果[J].经济问题探索,2010(9):20-25.

[3]岳利萍,白永秀.从东西部地区差距评价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绩效——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视角[J].科研管理,2008,29(5):84-88.

[4]段晓红.从西部大开发的实践反思民族地区财税政策[J].从西部大开发的实践反思民族地区财税政策,2008(7):142-146.

[5]肖育才.促进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未来取向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2(4):80-83.

[6]严新仁.促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财税政策探讨[J].财会研究,2011(20):19-21.

[7]张术麟.地理标志战略与西部大开发[J].法学论坛,2007,22(6):70-74.

[8]段超.对西部大开发中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保护问题的再思考[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59-63.

[9]何代欣.非农业化是工业反哺农村、农民的唯一产业路径吗——中国西部大开发10年来的自我发展能力塑造与经验[J].财贸经济,2011(4):39-45.

[10]王勇,杜德斌.芬兰科技创新之路及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启示[J].经济地理,2007,27(4):538-542.

[11]王玉清,扈恩邦.构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的大开放格局[J].开放导报,2012(4):33-36.

[12]王秀模,江薇薇.关于把握西部大开发科学尺度的思考[J].探索,2009(1):143-147.

[13]纳麒,董棣.关于完善“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若干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05(4):44-48.

[14]白兆瑞,朱志钢.关于完善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的几点思考[J].财会研究,2010(8):26-27.

[15]周民良.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问题的讨论[J].开发研究,2012(5):5-9.

[16]闵文义.关于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关系新问题的几点思考[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2001(4):1-6.

[17]吴忠权.国外落后地区开发的经验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10(6):196-200.

[18]袁晓玲,姚慧丽,张婷.基尼系数在东、西部差距分析中的应用——针对“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五年的成效分析[J].经济师,2005(10):128-129.

[19]江世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原则[J].探索,2006(5):70-74.

[20]姜安印,罗盼盼,陈昊.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制度创新[J].开发研究,2012(5):1-4.

[21]林凌,刘世庆.开发性金融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J].经济体制改革,2005(1):16-19.

[22]陈答才.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西部大开发[J].党的文献,2009(2):57-61.

[23]刘亚琼.跨国民族问题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J].青海民族研究,2007,18(2):95-99.

[24]汪一鸣,杨汝万,吴永辉.兰州—西宁—银川城市带与西部开发[J].地理学报,2004(2):213-222.

[25]周民良.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J].学习与实践,2010(5):5-12.

[26]马忠玉.论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旅游开发与贫困消除[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2):191-195.

[27]周治滨,付建明,吴宏放.论西部大开发社会动员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J].理论与改革,2006(3):57-61.

[28]韦苇.论西部大开发新阶段的战略重点及东中西部关系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6(9):18-25.

[29]顾华详.论西部大开发与地方法制建设[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55-59.

[30]王薇.论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23(6):33-36.

[31]白永秀,严汉平.论西部大开发中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2(3):96-99.

[32]白永秀,郭俊华.论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开发[J].当代经济研究,2001(4):17-21.

[33]王欣,周伟洲.论西部大开发中的西北民族问题[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40:10-16.

[34]李润林.论新时期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西部大开发[J].生产力研究,2009(15):94-95.

[35]贺缠生,牛叔文,成升魁.美国西部发展对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启示[J].资源科学,2005,27(6):188-192.

[36]姚艳梅.美国西进运动与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对比及启示[J].河北学刊,2011,31(1):245-247.

[37]张守成.浅议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职能转换[J].青海社会科学,2005(3):55-58.

[38]韩笑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西部大开发[J].前沿,2006(4):91-93.

[39]张谐韵.区域失衡、内生发展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2(1):88-93.

[40]刘敏婵.全球化条件下西部大开发中的地方政府与地方治理[J].理论导刊,2005(5):54-56.

[41]哈经雄,常永才.社会文化变迁与民族教育革新的基础理念——西部大开发背景的视角[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1):11-13.

[42]温来成.深化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改革的思考[J].税务研究,2010(2):9-12.

吴振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的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新思路[J].经济问题探索,2012(11):6-9.

[43]魏后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投融资政策选择[J].西部金融,2008(5):6-10.

[44]刁隆信,周君才,陈靖怡.试论西部大开发的文化自觉[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6):85-87.

[45]绽小林.试论西部大开发视域下的青海藏区经济发展[J].特区经济,2010(8):206-208.

[46]张怀雷,龚韵秋.推进西部大开发的税收政策研究——基于经济绩效的视角[J].亚太经济,2010(3):111-113.

[47]张琦.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新思路——“西三角”经济圈[J].开发研究,2006(1):22-27.

[48]劳承玉.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思路[J].西南金融,2011(7):12-15.

[49]刘忠,牛文涛,廖冰玲.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综述及反思[J].经济学动态,2012(6):77-84.

[50]魏后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成效、问题及思路[J].西南金融,2010(1):4-5.

[51]王洛林,魏后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及效果评价[J].财贸经济,2003(10):5-12.

[52]淦未宇,徐细雄,易娟.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效果的阶段性评价与改进对策[J].经济地理,2011,31(1):40-45.

[53]曹斌,罗经纬,王艳洁,曾鸣,李转秀,戴景峰.西安在西部大开发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6(3):217-222.

[54]王新红,邓敏,冯鑫,仲伟周.西部12省市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前后的对比研究[J].人文地理,2010(4):97-100.

[55]周民良,祝丹涛,李秀芹.西部大开发:背景、重点及政策选择[J].经济学家,2000(4):40-44.

[56]高新才,膝堂伟.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的变迁与完善[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3):9-14.

[57]胡长顺,西部大开发:重点、进展、政策与创新[J].经济地理,2003,23(1):12-17.

[58]何炼成.西部大开发八周年的几点感想[J].甘肃社会科学,2007(2):11-12.

[59]卢炳惠.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民族预科教育的定位及意义[J].湖南社会科学,2008(4):162-164.

[60]刘生龙,王亚华,胡鞍钢.西部大开发成效与中国区域经济收敛[J].经济研究,2009(9):94-104.

[61]李玉照,李智.西部大开发的环境法制体系缺失与建设对策[J].生态经济,2010(8):184-187.

[62]刘芬华.西部大开发的阶段性策略转换与金融支持[J].财经科学,2006(1):101-107.

[63]白永秀,郭俊华.西部大开发的特点及模式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0(4):18-24.

[64]王青云,陈龙桂,李忠,刘通.西部大开发的资金、政策、公共服务及收入水平差距评估[J].贵州社会科学,2008(6):85-90.

[65]谭江蓉,白志礼.西部大开发对外开放政策实施效果评价[J].开发研究,2006(3):74-76.

[66]李靖宇,林靖.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推进中的民营经济发展问题[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32(6):120-125.

[67]华林,李佳妍,段睿辉.西部大开发环境下的少数民族档案遗产流失保护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1(4):24-27.

[68]李久昌,徐象平.西部大开发环境下的西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5(5):88-92.

[69]陈宇.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的西北新型城市化模式探索[J].中国流通经济,2011(7):74-78.

[70]王思薇,安树伟.西部大开发科技政策绩效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0(2):48-50.

[71]王婉飞,周天斌,高尚全.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04(2):112-114.

[72]朱玉福.西部大开发立法与民族立法衔接刍议[J].贵州民族研究,2006,26(6):1-5.

[73]黄盛文.西部大开发十年东西部经济金融发展比较研究[J].南方金融,2011(1):74-78.

[74]李雄鹰,吴建春.西部大开发十年甘肃高等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研究——基于高等教育弹性系数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1(7):28-31.

[75]何炼成,姚慧琴,蔡立雄.西部大开发十周年[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9(6):24-28.

[76]刘文强,雪合来提·马合木提.西部大开发视角下新疆经济发展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354-16359.

[77]肖育才.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评价及未来取向[J].财经科学,2012(3):85-92.

[78]孙妍,韦苇.西部大开发以来的生态成就[J].开发研究,2008(2):35-38.

[79]吉新峰,安树伟.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格局变动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1):121-126.

[80]刘爱东,赵金玲.西部大开发应对反倾销的会计策略研究——基于反倾销实证分析的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2011(2):118-125.

[81]张自和.西部大开发与草业发展[J].草业科学,2010,27(8):1-4.

[82]熊伟,刘万明.西部大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生态经济,2007(12):72-75.

[83]谷遇春,龙滔.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3):18-22.

[84]张建祥.西部大开发与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研究[J].兰州大学拳报(社会科学版),2005,33(3):132-137.

[85]周伟洲,王曙明.西部大开发与现代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建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4):96-103.

[86]刘传江,冯碧梅.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发展战略的比较与思考[J].中州学刊,2008(5):42-46.

[87]李周.西部大开发与中国的发展[J].开发研究,2009(1):36-47.

[88]林建华,任保平.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绩效评价:1999~2008[J].开发研究,2009(1):48-52.

[89]李含琳.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经验总结与实践反思[J].甘肃理论学刊,2010(3):5-8.

[90]李冀,严汉平,刘航.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绩效考察[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6):158-163.

[91]陆张维,徐丽华,吴次芳,岳文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中国区域均衡发展的绩效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3,28(3):361-371.

[92]彭晖,张丽淑.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效果综合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0):46-50.

[93]赵曦,赵朋飞,张菁.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与西部内生增长机制培育[J].经济问题探索,2011(10):24-29.

[94]王浩.西部大开发战略下的西北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J].水利水电技术,2004(1):17-21.

[95]马玉祥.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法制建设研究[J].未来与发展,2008(5):29-34.

[96]李书群.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文化保护[J].理论导刊,2007(6):78-80.

[97]刘宝珺.西部大开发中的资源与环境[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1):1-7.

[98]王纪芒,吴思皖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的横向关系问题探讨[J].理论探索,2008(6):124-127.

[99]柴晓宇.西部大开发中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创新刍议——在经济发展和生态重建双重视野下[J].开发研究,2007(4):15-18.

[100]杨沛艳.西部大开发中民族意识变迁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26-29.

[101]郭海燕,杨斌,田振江.西部大开发中石河子旅游资源开发对策探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181-183.

[102]叶文虎,孔青春.西部大开发中一些战略问题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1):55-59.

[103]杜两省,段鹏飞,周彬.西部大开发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目标、组成和构建[J].财政研究,2012(6):74-77.

[104]陈纪平.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迁及其资源再配置效应——基于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经验的实证分析[J].甘肃理论学刊,2012(5):11-115.

[105]郭新明,杨岚,刘社芳,孙天琦.西部地区大开发十年来经济金融结构变迁研究——基于东、西部的一个比较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1(2):81-90.

[106]邵帅,齐中英.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基于“资源诅咒”假说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8(4):147-160.

[107]罗永乐.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水平动态分析——基于西部大开发的视角[J].经济地理,2012,32(2):27-32.

[108]张庆林,赵玉芳,张劲梅.西部回、苗、蒙、维族民众对西部大开发关注程度的调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1):50-53.

[109]张惠,戴冰,赵玉芳,张庆林.西部民众对西部大开发中焦点问题的社会认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5):26-30.

[110]魏后凯.新时期西部大开发区域政策展望[J].中国财政,2010(19):18-20.

[111]仇保兴.新型城镇化带动西部大开发的几点思考——以南疆为例[J].城市规划,2010(6):9-17.

[112]白永秀,赵伟伟.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背景、特点及其措施[J].经济体制改革,2010(5):134-137.

[113]申振东.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新态势[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14(5):52-55.

[114]盛广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11(12):84-88.

[115]魏琴,胡明琦.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贵州扩大开放的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11(5):62-65.

[116]文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探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0(6):48-51.

[117]韩保江.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调整与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6):79-83.

[118]薛成有.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的民生保障法律研究——以青海东部城市群建设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11(6):90-96.

[119]任怀玉.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要更加关注社会管理问题[J].生产力研究,2012(11):104-110.

[120]张鸿.以点-轴模式推进西部大开发进程[J].探索,2005(6):71-75.

[121]陈栋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十年回顾与前瞻[J].开发研究,2009(4):1-3.

[122]谭振义,赵凌云.中国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历史审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0(2):101-107.

[123]李黎明.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扶贫开发战略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6):27-36.

[124]邱德华.中美西部大开发的水战略比较研究[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4,24(5):10-17.

[125]何文杰.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流域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立法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4.

[126]夏姗.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的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1.

[127]张凤.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信息产业发展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1.

[128]张凤.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信息产业发展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1.

[129]陈永亮.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7.

[130]韦伟.中美西部大开发的比较及对现代的启示[D].复旦大学,2006.

[131]杨帆.“南方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它相关问题[J].中华文化论坛,2008,(S2):38-43.

[132]李琪.“丝绸之路”的新使命:能源战略通道——我国西北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与安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2):77-83.

[133]甘钧先.“丝绸之路”复兴计划与中国外交[J].东北亚论坛,2010,19(5):65-73.

[134]张立群.“丝绸之路”甘肃河西段国际入境旅游发展差异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95-111.

[135]张雅欣,徐琳.《新丝绸之路》再出发[J].《新丝绸之路》再出发,2006(6):48-50.

[136]韩隽,郭沅鑫.“新丝绸之路愿景”——“大中亚计划”的2011版?[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0(5):95-99.

[137]段渝.藏彝走廊与丝绸之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22):1-5.

[138]徐习军,仲其庄.从丝绸之路到新亚欧大陆桥——第四届丝绸之路市长论坛综述[J].大陆桥视野,2009(7):30-38.

[139]吴佳雨,周盼,杜雁.基于文化线路的绿道选线规划研究——以草原丝绸之路元上都至元中都段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4):28-33.

[140]杨秀平,柳春岩.加快甘肃现代“国际丝绸之路”旅游业发展的初探[J].对外经贸实务,2011(9):82-85.

[141]崔林涛.加强陆桥区域合作共创现代丝路辉煌[J].中国软科学,2001(10):1-3.

[142]黄木生.开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新丝绸之路”——伊犁,“新丝绸之路”的中国桥头堡[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4):54-56.

[143]马耀峰,梁雪松,李君轶,白凯.跨国丝绸之路旅游合作研究[J].开发研究,2006(2):67-70.

[144]哈艳秋,鄢晨.略论古“丝绸之路”的华夏文明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1(5):11-16.

[145]路义旭.论西南丝绸之路的研究状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1):221-224.

[146]王其书.南诏奉圣乐、骠国乐与隋、唐燕乐——西南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考察研究之二[J].音乐探索,2009(1):3-14.

[147]马晓玲.宁夏2009年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考古,2010,(3):91-96.

[148]王元林.试论丝绸之路东段线路走向和构成的文化线路网络特性[J].文博,2010(5):50-55.

[149]朱存世,李芳.试析青铜时代贺兰山、北山岩画与欧亚草原丝绸之路的关系——兼论欧亚草原丝绸之路的东段走向[J].宁夏社会科学,2001,(3):101-107.

[150]李巧玲,王学军.丝绸之路/申遗,.甘肃段旅游形象的设计与推广策略[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6):112-118.

[151]甘钧先,毛艳.丝绸之路的复活:中国高铁外交解析[J].太平洋学报,2010(7):23-30.

[152]魏文斌,赵建平.丝绸之路的管理价值初探[J].丝绸,2005(9):1-11.

[153]李春芳.丝绸之路对河西开发的影响[J].甘肃理论学刊,2004(5):84-88.

[154]殷晴.丝绸之路和西域经济——对新疆开发史上若干问题的思考[J].西域研究,2001(4):1-8.

[155]薛正昌.丝绸之路与宁夏石窟文化[J].现代哲学,2010(6):121-125.

[156]刘振伟.丝绸之路与神话传播[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6-100.

[157]南宇,李兰军.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区合作开发研究——基于丝路申遗的视角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5):97-101.

[158]南宇.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中心城市合作开发网络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10(6):1038-1042.

[159]王啸.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中人文精神的发掘——以我国西北丝绸之路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2):46-49.

[160]张宝通.现代丝绸之路与新亚欧大陆桥[J].金秋,2009(2)19-20.

[161]柳丰华.青海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耦合演变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1).66-71.

[162]梁莉萍.新疆:“亚欧丝绸之路”的复兴重任[J].中国纺织,2012(10):41-45.

[163]李兴江,马亚妮.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甘肃省数据的模型检验[J].开发研究,2011(5):56-58.

[164]穆毅,马天山.新丝绸之路开展国际多式联运的障碍及对策[J].综合运输,2005(4).

[165]文泽.新亚欧大陆桥——现代“丝绸之路”[J].陕西审计,2002(S1).

[166]王敏刚.迎来丝绸之路新时代实现“丝绸之路中心”目标[J].大陆桥视野2009,(7):26-27.

[167]郭洪纪,孙立霞.再说“重开丝绸之路”[J].青海社会科学,2005(5):15-17.

[168]苏海洋.再谈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形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78-83.

[169]汪春燕,汪文焕.三江源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兼论青海民族地区发展问题[J].西北人口,2004(2).

[170]朱显平,邹向阳.中国——中亚新丝绸之路经济发展带构想[J].东北亚论坛,2006(5):3-6.

[171]刘世庆.中国西部对外开放与南丝绸之路[J].中华文化论坛,2008,(S2):142-151.

[172]PrabirDe, BiswaN·Bhattacharyay,刘小雪.重修丝绸之路:迈向亚洲一体化[J].当代亚太,2009(3):37-56.

[173]桑进荣.从战略高度看待向西开放的意义[J].兵团党校学报,2003(1):37-39.

[174]王喜莎.打造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J].实事求是,2011(1):57-59.

[175]魏允佩.独联体中亚五国与兰州市的向西开放[J].开发研究,1992(5):38-39.

[176]李艳,王伟.关于构建向西开放产业研究的几点思考[J].新疆社会科学,2003(1):32-36.

[177]李钦.霍尔果斯口岸在我国向西开放中的优势与定位思考[J].西部大开发,2009(7):187-189.

[178]杨引官.加快构建新疆向西开放新格局[J].实事求是,2008(2):32-34.

[179]王萍,邱强,余劼.金融支持新疆向西开放战略的现实思考[J].福建金融,2008(12):41-43.

[180]党国印.论我国西北地区向西开放中的劳务输出[J].兰州大学学报,1992,20(1):24-29.

[181]赵汝清.论西部大开发与“丝路西段”历史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1,(2):26-30.

[182]叶小文.谈谈中国的向西开放[J].中国统一战线,2004(3):4-8.

[183]王睿,陈德敏.西部地区向西开放总体战略构想研究[J].区域发展,2013(4):69-78.

[184]黄晓阳.西部向西开发的困限及对策[J].开发研究,1993(4):3-5.

[185]阿依古力·依明.向西开放进程中新疆与中亚经贸合作新格局的构建[J].现代经济信息,2013(15):185-186.

[186]熊艾伦,蒲勇健.向西开放战略下西部省份开放类型比较与格局构建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2):61-67.

[187]王习农.向西开放战略与建立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J].实事求是,2012(2):36-38.

[188]李新英.新疆构建向西开放新格局的国内外宏观环境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3):31-36.

[189]宋耀辉,马惠兰,李学军.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研究——基于“向西发展”的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3):112-115.

[190]刘炳炳,李豫新.新疆向西开放的特殊性与条件及思路[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5):527-531.

[191]冉启英,孙慧.新疆向西开放水平测度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2(27):56-57.

[192]玉素甫·阿布来提.新疆与中亚区域的金融合作[J].经济导刊,2011(6):10-11.

[193]张进海,王林伶,刘家俊.中国向西开放战略中宁夏发展的路径选择[J].宁夏社会科学,2013(4):59-62.

[194]罗大胜,赵志华.中亚区域经济整合与新疆的向西开放J].实事求是,2004(3):45-48.

[195]陈惠平.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特质及其当代意义[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2):68-72.

[196]刘浩.“南方丝绸之路”的古驿站—登相营[J].兰台世界,2009(9):72-73.

[197]刘小荣.“丝绸之路”的丝绸文化[J].历史教学,2001(9):20-24.

[198]王勇.“丝绸之路”与“书籍之路”——试论东亚文化交流的独特模式[J].浙江大学学报,2003(5):5-11.

[199]于安芬,李瑞琴,赵有彪,殷图廷.白银经济转型期绿色农业示范区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09(5):40-42.

[200]涂师平.从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看世界多元文化融合[J].收藏家,2012(10):37-41.

[201]马勇.东南亚与海上丝绸之路[J].云南社会科学,2001(6):77-81.

[202]刘睿文.多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模式的引入_以丝绸之路为例[J].经济地理,2005,25(2):236-239.

[203]王元林.泛北“海上丝绸之路”与移民文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01):6-8.

[204]师建荣.甘肃电视台“丝绸之路”栏目的文化策略[J].中国有线电视,2002(20):87-88.

[205]张爽.公元前3-公元5世纪亚欧大陆丝绸贸易—以罗马-拜占庭、中国为中心之路[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12).

[206]温利平.共享机遇共谋发展构建合作共赢新格局[J].大陆桥视野,2012(5):32.

[207]郭小红.古罗马向东方的探索与丝绸之路[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1:74-79.

[208]姚建华,郎一环,沈镭.古丝绸之路与新亚欧大陆桥—河西走廊经济发展思考[J].干旱区地理,1996,19(1):10-13.

[209]张留见.河洛文化与丝绸之路[J].中州学刊,2009(1):186-188.

[210]吴慧雯.跨文化传播环境下纪录片文化差异研究—以中美全作故宫、中日合作新丝绸之路纪录片为例[D].南昌大学学位论文,2010(12).

[211]李永翎.两汉至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青海道对西平地区的文化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10.

[212]哈艳秋,鄢晨.略论古“丝绸之路”的华夏文明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1(5):11-16.

[213]王大方.论草原丝绸之路[J].前沿,2005(9):14-17.

[214]钱志清.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J].专访·专访,2004(12):41-42.

[215]蔡丽红.明清时期中国与邻国乐舞文化交流述略—以海陆丝绸之路的文化线路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6):157-171.

[216]全洪涛.南方丝绸之路的文化探析[J].思想战线,2012(6):135-136.

——丝绸之路乐器的传播及在戏曲中的运用[24]马廷魁.丝绸之路跨文化传播中的媒介形态转向[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6):106-109.

[217]丁小丽丝绸之路宁夏固原段遗产廊道空间格局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6).

[218]何玉人,何燕漪.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历史影响—丝绸之路乐器的传播及在戏曲中的运用[J].艺术百家,2013(1):164-169.

[219]黄丽荣.丝绸之路文化在固原—固原博物馆馆藏丝绸之路文物金银器与金银币[J].宁夏社会科学,2007(3):124-129.

[220]牛云峰.丝绸之路新疆段中道上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研究—以库车新和段为例[D].石河子大学,2009(6).

[221]钱耀鹏.丝绸之路形成的东方因素分析—多样性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J].西北大学学报,2007,37(4):37-42.

[222]薛正昌.丝绸之路与固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宁夏段四处文化遗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41(6):91-102.

[223]张国刚.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J].西域研究,2010(1):1-3.

[224]晓炜.丝绸之路与宗教文化[J].佛教文化,2003(1):16-21.

[225]吴景山.丝绸之路在甘肃的线路述论[J].兰州大学学报,2013,41(3):1-10.

[226]包德述.唐五代时期南北丝绸之路多元音乐文化在成都的传播与交融[J].音乐探索,2009(4):39-42.

[227]李朝,张红岩.吐谷浑与丝绸之路[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1,37(2):33-39.

[228]王立国,陶犁,张丽娟,李杰.文化廊道范围计算及旅游空间构建研究—以西南丝绸之路(云南段)为例[J].人文地理,2012(6):36-42.

[229]王啸,甘枝茂.西北丝绸之路的旅游资源开发应凸现人文精神价值[J].干旱区地理,2003,26(3):291-295.

[230]王清华.西南丝绸之路与中印文化交流[J].云南社会科学,2002(2):81-85.

[231]梁莉萍.新疆:“亚欧丝绸之路”的复兴重任[J].中国纺织,2012(10):41-45.

[232]黎静.新丝绸之路[J].大经贸,2001(9):69-70.

[233]王超.宗教文化的和谐与新丝绸之路的繁荣[J].中国宗教,2002(2):45-47.

[234]马晶.新疆和田维吾尔族民居中的木雕装饰艺术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4).

[235]杨雪.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开发推动西北文化产业发展[D].西北师范大学,2007(6).

同类推荐
  • 走出山坳的中国

    走出山坳的中国

    近年来,中国已被公认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之一,甚至在一些过去场合下国际上流行的“美国打一个喷嚏,世界要感冒”的话语,其主语也被悄然改成了“中国”!“到中国去投资!”,已成为时下国际网络中点击率最高的用词
  • 后天有多远?通货危机、石油泡沫和气候变化

    后天有多远?通货危机、石油泡沫和气候变化

    当今世界,气候危机、能源危机和金融危机三重危机叠加出现,三重危机的核心是能源,为了走出这三重危机的阴影,人们寄希望于低碳能源的新能源,希望通过它“毕其功于一役”,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至少在未来几十年内,没有一种能源形式能够替代以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那么,在三重危机之下,我们不禁要问:后天有多远?后天之后,我们又该去向何方?本书所讨论的正是这三种危机之间的深层次的相互关系。
  • 只计耕耘莫问收

    只计耕耘莫问收

    本书收录了厉以宁先生四年来发表于各报刊杂志,以及在大学演讲、讲话(记录稿)的文章共计42篇。2012年前后的文章,全面反映了厉以宁对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自身暴露出的重大问题的提醒与解决思路。他认为改革已进入核心领域,改革的关键是经济体制转型与政府放权。2014年前后的文章,着重反映了厉以宁关于“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理论的酝酿与成熟的过程,这个理论代表了厉以宁对中国经济学的重大贡献,是他“非均衡”理论与“股份制改革”主张的合理发展。这个理论深入地触及到了中国经济问题的症结,也更具体地探讨了其在各个经济领域、行业的改革通路和方案。
  • 读懂世界的第一本经济学书

    读懂世界的第一本经济学书

    面临不计其数的决策与判断,我们都希望能有一种终生受用决策依据和思维方法,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人人都希望懂得一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世界的经济危机,中国的经济崛起,在这之间,经济学能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能为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梁小民教授以通俗、简介的语言,通过分析一个个经济事件,让我们一本书轻松读懂世界经济局势,让我们在面临某些问题时能够更加睿智、理性地做出最合适的决策。
  • 从零开始读懂博弈论

    从零开始读懂博弈论

    博弈论是在西方哲学、经济学、心理学、信息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出来的思维利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博弈,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都能够运用博弈论来寻找最佳的解决之道,用博弈智慧来指导生活决策。《从零开始读懂博弈论》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博弈论的基本思想及运用,通俗易懂,饶有趣味,并寻求用博弈的思维智慧来指导生活和工作。读者可以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中轻松领会博弈思维的精髓,获取开启人生智慧的金钥匙。
热门推荐
  • 末日抵抗学院

    末日抵抗学院

    末日第二阶段,危险区里依旧是怪物肆掠,在各个由人类幸存者中的强者建立的安全区中,为在灾难后降世的孩子设立了抵抗学院,旨在培养对抗怪物的强者。而在江水市第三学院里面,一个立志成为强者的少年却学习着鸡肋的不能再鸡肋,搞笑的不能再搞笑的‘地质勘测’,因而饱受侮辱,倍受轻视!直到有一天......本书高燃!!!!!!
  • tfboys之我好玺欢你

    tfboys之我好玺欢你

    一次偶然,让他们相遇。他是高冷少年,她是冰雪公主。他是虎牙男孩,他是温柔学姐。他是逗比二源,她是呆萌girl。他们会擦出怎么样的火花呢?
  • 江湖事件簿

    江湖事件簿

    由本书改编的漫画《江湖事件簿》在《漫动作》杂志上连载,曾创下多期连续登上排行榜前三名的好成绩。$$16岁的少女言飞雨,从小和她的美人师傅学习武术。喜欢一切奢华品,除了乱花钱什么也不会的师父为了赚钱常常会去接一些奇奇怪怪的案子,但眼高手低的言师父从来不愿亲自出马,总是指挥可怜的言飞雨去披星戴月地解决各种委托。性格像个男孩,活泼开朗,喜欢美少年,总是有着古怪念头的言飞雨和她的一票死党――智慧美女绿烟,精灵少女小刀一起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奇妙而精彩的历险。
  • 粟命

    粟命

    她像一朵美丽的罂粟,妖娆但却致命。喜欢的人喜欢别人,而那个别人居然是一起长大的好闺蜜,闺蜜的背叛,居民的被迫,男人的变脸使她踏上了复仇的道路。”何为情,何为爱?本仙都不曾拥有过。“”我要你们为我娘陪葬,去死吧!“一滴眼泪无声的滑落。为什么会哭?为什么又会心痛?你们...到底...是谁?
  • 喵咪也是人

    喵咪也是人

    她是一个被惩罚的人,惩罚到古代当一只优雅的宠物猫。正当她觉得这个惩罚还不错的时候,不小心被皇上逮到了。从此猫咪的优雅生活不存在了,想吃鱼?先卖个萌。。。。想喝牛奶?身体上扬,两爪交汇于头上,做“拜佛状”猫咪血泪史进行中。。。。某天猫咪扬天长啸,臭乌龟,这个皇帝不会是你派来整我的吧!又是某天,猫咪知道可以变回人类了,决定不能再任人鱼肉,决定书写奋斗史,哼哼,对我不好,皇宫送你了,老娘不呆了!变回人类迫在眉睫,要是被皇帝看到,还不拿我祭天。。。
  • 轮回炮灰传

    轮回炮灰传

    专业穿越冷门世界。主角逃脱养殖队的魔爪,,出了狼窝又入虎穴。。。需要推荐票和收藏
  • 神的悲剧

    神的悲剧

    这里面讲了什么自己来看作者只是新手,想来给大家带来精彩。所以多多关照,拜托~
  • 长生之始

    长生之始

    长生不死,青春永驻,人类的终极梦想宇宙中两个文明的战火波及到了地球,这让地球遭受到危机的同时看到了机遇。
  • 网游之永恒王座

    网游之永恒王座

    由于身体原因,叶凡进入游戏时发生了错误从而解锁了隐藏种族。却也因祸得福得到了牛逼闪闪的金手指!高手?那是用来踩的!天王?那是用来当小弟的!看屌丝一步一步重回王座,纵横天下!……………………………………………………p.s:【官方群:436912670】
  • 科技至神

    科技至神

    一个人类从科技世界穿越魔法世界,带动科技与魔法融合,在玄幻世界中唯一用科技术的职业称为----科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