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海霞,女,汉族,1975年10月出生,甘肃省靖远县人,1997年毕业于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酷爱读书,勤钻业务,曾先后获得省市国税局授予的业务“标兵”和“能手”称号,并在2013年考取了注册税务师资格证。先后在《中国税务报》、《酒泉日报》及《甘肃国税》等系统内外媒体发表文学作品及新闻通讯多篇,积极参加省、市国税系统主题征文活动并获奖。
贾海霞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一篇叙事抒情散文,被编入高中语文课本。近日回家帮侄子整理书柜无意中翻阅到,便坐下来再次细细品读,感触颇深。
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少年时代读书的小屋,正是这间小小的书屋,记录了作者成长中的一些人和事,也见证了归家这个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苍凉悲切和作者凄凉身世的沉重慨叹。作者运用细节描写来演绎亲情,读来使人倍觉真实亲切。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小轩的一草一木、亲人的一举一动都情深似海,感人至深。
文章紧扣项脊轩,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通过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其文笔细腻,情感真挚,耐人品味。
先是描述归有光在项脊轩的读书生活。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使人觉得小小书轩更可爱、可亲、可美;“日影反照”,“借书满架”,“庭堦(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明亮、幽雅、安静更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
接着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多可喜亦多可悲”,家世之痛,思亲之情。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通过老妪忆母,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余泣”);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自己,那真挚感人的情景,那谆谆的嘱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让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场。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归有光八岁丧母,至束发读书轩中已过七年。对于一个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来说,哪怕是母亲一个因爱而呵斥的眼神都是极可贵的,然而归有光却无法拥有,他只能在老乳母的追忆中睹物思母,聊以填补这片感情的空缺。老乳母回忆说,“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无须赘述,只这一句,一个慈母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虽只是对姐姐的爱,但足以想见对自己的爱了,然而人已逝,爱已空,归有光对母亲的思念就只能在对这句话的千百遍回味中寄托了。
祖母对这个过早失去母爱的孙子似乎更加疼爱,常专门去轩中看望孙子。这次来,对闭门苦读的孙子更为怜惜,然而这怜惜疼爱中饱含了希望与期待。她希望归家能在中道而衰的时候出来一个可以光耀门楣的人物以振兴归家,而这希望便落在了这“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的孙子身上。想到年事已高的祖母挪动颤巍巍的脚步,捧来了那曾经显贵与荣耀的象征——象笏,那虔诚的动作、那期盼的眼神“倾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读书轩中的归有光每每念及家道中衰、母亲早逝,眼前祖母这殷切的希望对他而言该是如何沉重而又凄切啊!他“瞻顾遗迹”,觉得一切如在昨日,于是乎“长号不自禁”。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业已成人的归有光,无论是想见亲人一面抑或是想孝敬祖母与母亲一次,都已是“子欲孝而亲不待”了,可想而知,归有光的“长号”中有着多少的无奈、多少的遗憾!
《项脊轩志》前一部分写于十八岁,后面的补记于三十一岁。十三年的时间,又变迁了多少的家事和亲情!归有光曾经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的妻子的离世便是十三年中最悲切的一件事。人生有三大不幸:幼年失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仅仅是而立之年的归有光却已承受了两大不幸,何其悲哉!然而归有光对亡妻的深情怀念却不着一字,只写了妻子亲手种植的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然而正是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就是归有光情感寄托和倾诉的唯一对象了,几多哀愁、几多相思、几多离苦,全可在月夜难眠时尽情倾诉,而此时的树便是妻啊,睹物思人,情何以堪!这不由令人想起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我们不难从苏轼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中想象归有光的泪流满面、情难自已,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枇杷树。这亭亭的枇杷树,怎一个愁字了得?
《项脊轩志》全文描写深切感人,读来让人唏嘘不已。轻轻合上书,依然可以想见几百年前的归有光,在怀念三代亲人时热泪盈眶、柔肠寸断的情状。一蓑烟雨度平生,几多春秋任思亲,项脊轩就是这亲情的见证,更是这浓浓愁情与思情的见证!
作者单位:酒泉市瓜州县国家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