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鲲,男,汉族,1981年12月出生,甘肃省静宁县人,大学文化程度,200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12月参加国税工作,现任平凉市国家税务局办公室副主任。长期在综合办公部门从事政务管理和文字写作工作,钟爱并勤于文学创作。自参加税务工作以来,先后被命名为“全省税收管理能手”、“全市纳税服务能手”,被表彰为全市国税系统十佳税务干部,获2011、2012年度全省国税系统税收宣传先进个人、信息调研先进个人,获2012年度全省国税系统、全市国税系统“读书之星”,连续6年获全市国税系统信息调研先进个人,先后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共计400余篇。
樊鲲
今年以来,市局在全系统部署开展了“读好书、长才干、强素质”活动,自己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边读书、边思考,加上平日的积累,对读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我就读书活动和近期所读的两本书,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做一个真正的读者——对读书活动的体会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下来的,而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据为己有的过程。做一个读者,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统中去,做一个文明人。在某种意义上,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取决于人口中高趣味读者的比例。相反,对于不是读者的人来说,凝聚在书籍中的人类精神财富等于不存在,他们不去享用和占有这笔宝贵的财富,一个人唯有在成了读者以后才会知道,这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
然而,一个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可以称作读者的。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也就是说,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需,真正感到不可缺少,几天不读书就寝食难安,自惭形秽。如果你必须强迫自己才能读几页书,你就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读者。当然,这种情形绝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是品尝到了阅读的快乐之后的必然结果。事实上,每个人天性中都蕴涵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都有可能依靠自己去发现和领略阅读的快乐。
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世上书籍如汪洋大海,再热衷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尝其一瓢,区别在于尝哪一瓢。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喜欢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了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其实,形成个人趣味与养成读书癖好是不可分的,正因为找到了和预感到书中知己,才会锲而不舍,欲罢不能。没有自己的趣味,仅凭道听途说东瞧瞧,西翻翻,连兴趣也谈不上,遑论癖好。针对当今图书市场的现状,千万不要追随媒体的宣传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倘若那样,你绝对成不了真正的读者,永远只是文化市场上的消费大众而已。须知时尚和文明完全是两回事,一个受时尚支配的人仅仅生活在事物的表面,貌似前卫,本质上却是一个野蛮人,唯有扎根于人类精神文明土壤中的人才是真正的文明人。
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一个真正的读者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仿佛拥有一种内在的嗅觉,能够嗅出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这种能力部分地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进一步开启你的心智。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守静处世,清净自省,尽心本职——读《道德经》有感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净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
一、静心:静安人生坐标。老子以“清静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波及内心;静心,才能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在宁静中掌控自己。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需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二、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攻烈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画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三、尽心,尽展人生作为。这是《道德经》的核心——“道”,即指宇宙和自然规律,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只有认识这些规律、顺从而不违背这些规律,适应、利用这些规律,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其实我们办事情也是这样,只有从客观条件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我们才能事半功倍;反之不从客观条件出发,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常常会弄得事倍功半。究其原因就能够从《道德经》中看出。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关于“什么是道”的文章,作者有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道在哪里?道就在我们身边,尽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谓之道也。”这句话浅显明白而又让人警醒。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自己的本职工作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不进入静心、净心的境界,就收敛不了那不安分的内心。即道教所云的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作者单位:平凉市国家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