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68100000029

第29章 思想与教育

秦汉时期的甘肃文化

秦汉时期的甘肃地区,由于地理、人文和政治的原因,多民族文化互渗互透,中原文化与边塞文化、西域文化交汇。诸多名儒传授经史之学。王符《潜夫论》是杰出的思想史著述。秦嘉、徐淑、赵壹的诗文,侯瑾的史书,代表了甘肃文学领域的最高成就。甘肃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书法碑铭引人注目。天文历法、金属冶铸、医药卫生等水平上乘。居民生活习俗多样。甘肃地区的文化呈现出绚丽多彩的独特内涵。

一、儒学与教育

古代教育,除了秦朝例外,其他时候都以儒学为主要教育内容。所以本节将二者置于一起叙述。

甘肃地区在秦国时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孔子七十二弟子中,秦国有三位,他们是秦祖字子南、壤驷赤字子徒、石作蜀字子明。

秦统一六国,在全国实行文化专制,秦地的大批文化人散布全国各地为官吏。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下诏“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要求人们学习刑法和书法,官吏充当了教师的角色。

汉朝国家统一,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为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汉武帝“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平帝元始三年(3年)颁布地方官学学制,规定:设在郡国的称为“学”,设在县的称为“校”,设在乡的称为“庠”,设在村落(“聚”)的称为“序”。学、校置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师一人,都是教授儒家经典的,此外还有民间办的私学,包括经师收徒讲学和初级的蒙学。

汉代甘肃郡县官学的情况,传世文献中偶有涉及。按照惯例,皇帝下诏后,各郡县应该很快设置学、校、庠、序。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第481简A面有如下文字:

之,故建明堂,立辟雍,设学校详(庠)序之官,兴礼乐,以风天下。诸生庶民,翕然响应,食肸以时,走步自然。

似乎就是当时人抄录的一篇关于建立官学的文书。东汉建武间,任延为武威太守,“造立校官,自掾史子孙,皆令诣学受业,复其徭役。章句既通,悉显拔荣进之。郡遂有儒雅之士”。所谓校官,就是郡中专管官学教育的校官掾,约当今之教育局长。有了校官就有了郡学。《居延新简》EPT59:58有“骏对曰:前为县校弟子,未尝为吏,贫困毋以具皁单衣”。则是当时县设有官学的例证。

在武威磨嘴子6号汉墓中,出土有《仪礼》简共469枚。《仪礼》简称《礼》(《礼经》),为儒家五经之一。《仪礼》主要讲述士大夫应该遵循的冠、昏、饮、射、聘、觐、丧葬、祭祀时的礼仪规范。目前所知的《仪礼》版本,有大戴本、小戴本和刘向别录本三种。收入《十三经注疏》中的《仪礼》,为东汉郑玄所注、唐贾公彦等所疏,实际上是郑玄整理本,现存17篇。武威出土的《仪礼》9篇,27298字,分属3种本子。甲本有《士相见之礼》《服传》《特牲》《少牢》《有司》《燕礼》《泰射》7篇,乙本有《服传》1篇,丙本有《丧服》1篇。3种本子中甲乙本《服传》与丙本《丧服》不仅篇题有别,而且内容也有不同。与《十三经注疏》本《仪礼》对照,更有很大出入。甲本其他6篇与今本《仪礼》大略相同,但篇次不同。经认真对勘,武威《仪礼》与《十三经注疏·仪礼》,在篇题、目次、文字、用词方面互异者达300多处。武威《仪礼》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未经后人篡乱的汉代原版经典,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同墓出土《日忌》木简中,有“河平(年)四月亖(四)日,诸文学弟子出谷五千余斛。六”的字样,据分析是墓主人利用该简背面书写的记事文。河平为西汉成帝年号,共有4年,为公元前28年至前25年。而“文学弟子”之“文学”指儒学,“弟子”为学生的称谓,两汉官学生即使是博士弟子,也必须交学费以及生活费。《汉书·儿宽传》称:“儿宽,千乘人也。治《尚书》,事欧阳生。以郡国选诣博士,受业孔安国。贫无资用,当为弟子都养。时行赁作,带经而锄,休息辄读诵,其精如此。”是说儿宽因家庭贫困,虽身为太学经师孔安国的博士弟子,却也不得不担当炊事员,甚至为人赁工,以换取生活费。研究者认为:“墓主人生前可能是与郡学有关的传授礼经的专家。”由此可以断定,武威磨嘴子6号墓的主人是一位在武威郡学中专门从事《仪礼》教学的经师,他在汉成帝河平年间以前已经从事教学工作,直到王莽建新后才逝世。从他能将不同版本的《仪礼》进行对照比勘可以看出,其儒学水平是很不一般的。

西汉文教兴盛以后,私学兴旺。

初级的蒙学,在传世文献中难以找到记载,但大量的汉简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在汉简中有许多蒙学书籍残篇和习字、小九九的文字。在《流沙坠简》卷1《小学术数方技书考释》中,王国维指出,在斯坦因搜获的敦煌汉简中,有秦李斯编纂的字书《仓颉篇》存41字;有《急就章》第一、第十、第十二、第十八、第二十四章,除第一章完好,其余皆残断。在后来发现的甘肃汉简中,敦煌马圈湾、敦煌盐池墩、玉门花海柴墩子南墩等烽燧遗址都有《仓颉篇》残篇,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等处有《急就章》残篇。《仓颉篇》和《急就章》是古人识字课本,在汉代河西烽燧遗址中发现它们,说明河西边塞军人或其子弟也在学习文化。斯坦因第二次中亚考察,在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所获简牍中还有“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之类的小九九乘法口诀,说明他们在识字写字的同时,还学习数学计算。

边塞配备有书吏,专门从事文书起草、书写和阅读的工作。如敦煌汉代边塞遗址出土简牍280号简文“书吏胡丰私从者,零县宜都里胡骏,年三十,长桼(七)尺二寸”即是。该书吏的家庭条件较好,故而可以带私从。由于汉代社会的文化水平很低,文盲率极高,故而边塞烽燧不可能全部配备书吏,在此情况下,边塞长官就只能从塞卒识字者中选任书吏,从而提高了塞卒读书识字的积极性,汉简中发现的《仓颉篇》《急就章》、小九九,就是边塞戍卒学习汉字及初等算术的教材,或其抄写的课本。汉简中有不少边塞官兵练字的简,如敦煌马圈湾396号简文为:“莫持莫临临……部赋吏吏吏伏叩头吾”“曰欲先……锡教教……吏吏吏吏吏苦”,当是一位初学者习字的遗存。在玉门花海子柴墩子南墩烽燧遗址中有一枚简中书写着“日夜缮为”(1470简),似乎是学字练字者信手写下的勤奋学文化的自励语。当然,这种戍卒学习文化的例证,与社会上一般儿童在乡塾、私塾接受启蒙教育不完全是一回事,但至少可以视为成人扫盲教育。

高级的研习专经,一般是对某一儒家经典很有研究的学者,带徒研读。这类私学一般称为“经馆”“精舍”“精庐”,有的设在经师家里,也有经师带领弟子在外边特设馆舍传授,其教学水平往往很高,甚至不亚于太学。

汉代,甘肃私人经学研习和传授颇盛。不少大师名儒不愿卷入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或政治上不得志,而避世隐居,收徒讲学。他们研习的儒家经典比较全面,见于汉简的,除上述《仪礼》外,在敦煌马圈湾遗址出土有《易经》,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有《论语》,在敦煌马圈湾遗址,斯坦因第二、第三次中亚考察所获简牍中都有术数书。

汉代,在甘肃研习儒术、收徒讲学的学者颇多。

西汉武帝时的儿宽是《欧阳尚书》的重要学者,张汤担任廷尉时,他为廷尉文学卒史,受命“之北地视畜数年”。儿宽在这之前治经已颇为著名,他在北地数年,不可能不教授弟子。故而我们说,儿宽很可能是在甘肃传授儒家经书的第一人。

西汉末年,甘肃研习经书已经蔚然成风。甚至割据陇右的隗嚣,也是古文经学大家刘歆的学生。两汉之际,中原动荡,不少士人避居陇右、河西,使甘肃地区的儒学得到发展,如开封人郑兴,“少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传》,通达其旨,同学者皆师之”,是《春秋》学大家。两汉之际,他西至天水,隗嚣向他虚心礼请。茂陵人杜林专治《古文尚书》,此时亦在天水。史学家班固的父亲班彪“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焉”,先避居天水,后因与隗嚣政见不合,又到了河西,给窦融出谋划策。茂陵人孔奋,年轻时从刘歆学《左传》,后来避乱河西,曾为姑臧(今武威凉州区)长,后转武都太守。这些经学大家在甘肃多年,推动了当地儒学的兴盛,培养出一批儒学人才。

西汉末到东汉,甘肃本土先后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儒学大家和设坛授徒的学者。

天水成纪人韩顺,字子良,学识渊博,道术深远,德行清白。王莽末年,他隐居南山。隗嚣起兵后,陇右大震,唯韩顺“修道山居,执操不回”。隗嚣派人带了厚礼,卑词请他出山为师,韩顺回话说:“礼有来学,义无往教,即欲相师,但入深山来。”以贫洁自终。

安定乌氏人梁统的长子梁松,“博通经书,明习故事,与诸儒修明堂、辟雍、郊祀、封禅礼仪,常与论议,宠幸莫比”,是东汉建武时朝廷制礼的重要人物。松弟梁竦,“少习孟氏《易》,弱冠能教授”。明帝永平四年(61年)因兄事牵连被流放九真,“显宗后诏听还本郡。竦闭门自养,以经籍为娱,著书数篇,名曰《七序》。班固见而称曰:‘孔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梁竦作《七序》而窃位素餐者惭。’”梁统曾孙梁不疑也是“好经书,善待士”,与大儒马融是至交好友。

临泾(今镇原南)人李恂,字叔英,以研习《韩诗》著名,教授诸生常数百人。任侍御史时,被派持节出使幽州,“所过皆图写山川、屯田、聚落百余卷,悉封奏上,肃宗嘉之”。在武威太守任上,他因事免职,“步归乡里,潜居山泽,结草为庐,独与诸生织席自给”。是一位以《诗经》教授陇右的大学者。

汉阳人任棠,“有奇节,隐居教授”,也是一位传道授业的学者。汉阳太守庞参一上任,就到他的宅中请教如何治理地方,任棠“以韮一大本,水一盂,置户屏前,自抱孙儿伏于户下”。以讽庞参,传为佳话。

安定朝那人皇甫规,因得罪外戚梁冀,被迫罢官归里14年,“遂以《诗》《易》教授,门徒三百余人”。陈蕃、杨秉、李膺、张奂都曾从学。他一生提携后生,矜节重礼。《后汉书·王符传》记载度辽将军皇甫规解官归安定,同乡有“以货得雁门太守者”也去职还家,此人书写名帖请求谒见皇甫规,“规卧不迎”,既进门,皇甫规问道:“卿前在郡食雁美乎?”问话间颇具讥讽之意。不久,又告白王符在门外。“规素闻符名,乃惊遽而起,衣不及带,屣履出迎,援符手而还,与同坐,极欢”,情景十分动人。时人针对这件事说:“徒见两千石,不如一缝掖(即穿大袖单衣的儒者)。”皇甫规“所著赋、铭、碑、赞、祷文、吊、章表、教令、书、檄、笺记,凡二十七篇”。其侄皇甫嵩,“好《诗》《书》,习弓马,”灵帝时官至太尉。

敦煌渊泉人张奂,“少游三辅,师事太尉朱宠,学《欧阳尚书》。初,《牟氏章句》浮辞繁多,有四十五万余言,奂减为九万言。后辟大将军梁冀府,乃上书桓帝,奏其《章句》,诏下东观”。他后来曾任朝廷负责礼仪的长官——太常,当与其深厚的儒学功底有关。在因党祸被禁锢在家时,他“闭门不出,养徒千人,著《尚书记难》三十余万言”。张奂终身勤于治学,“所著铭、颂、书、教、诫述、志、对策、章表二十四篇”。

汉阳上邽人姜岐,字平汉,潜心治《尚书》《易经》《春秋》,恬居守道,名动西州。延熹(158—167)年间,新任汉阳太守桥玄闻其名,欲召以为郡吏,姜岐以有病加以拒绝,桥玄愤怒地派督邮尹益去告诉姜岐,如不到郡,就将他的寡母嫁人,姜岐仍“坚卧不起”。其母去世丧事处理后,“遂隐居,以畜蜂豕为事,教授者满于天下,营业者三百余人”。

[1]《甘肃通志》卷23《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

[2]《史记·李斯列传》。

[3]《汉书·循吏文翁传》。

[4]《中国简牍集成》第3册《甘肃卷》(上),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61页。

[5]《后汉书·循吏任延列传》。

[6]甘肃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威汉简》(文物出版社,1964年)认为,该本“是属于西汉晚期的抄本约当成帝前后。所依据之原本,约在昭、宣之世”。由于该墓随葬品中有始铸于居摄二年(7年)的大泉五十币,所以墓主人的下葬时间在王莽时期。陈邦怀《读武威汉简》(载《考古》1965年11期)认为甲本木简的抄写年代应为新莽时期。何双全《简牍》第58~59页认为:“汉简文字的特征告诉我们,它也是王莽时期写成的。”“可以看出,武威《仪礼》决不是昭、宣之物,也不是庆氏之本,而就是刘歆所为的刘氏本,或曰王莽‘改革本’。这样一来,武威《仪礼》是继大、小戴和刘向之后的第四种版本,也就是历史上王莽新朝的国学本。”

[7]林剑鸣:《简牍概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0页。

[8]《中国简牍集成》第3册《甘肃卷》(上),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38页。

[9]《中国简牍集成》第3册《甘肃卷》(上),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52页。

[10]《汉书·儿宽传》。

[11]《后汉书·郑兴列传》。

[12]《汉书·叙传》。

[13]皇甫谧:《高士传》卷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传记类。

[14]《后汉书·梁统列传》。

[15]《后汉书·李恂列传》。

[16]《后汉书·庞参列传》。

[17]《后汉书·皇甫规列传》。

[18]《后汉书·张奂列传》。

[19]《后汉书·桥玄列传》;皇甫谧《高士传》卷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传记类。

二、王符的学术思想

两汉时期,甘肃产生了几位著名的思想家。汉景帝时北地人公孙昆邪,是著名的阴阳家,著有《公孙昆邪》15篇。而可称为全国一流思想家的则首推东汉王符。

王符(约85—162),字节信,安定临泾(今镇原人)。他因母亲出身卑微,而“被乡人所贱”。但他自幼酷爱读书,立下宏伟志向。成年后游历京师,当时的一流学者马融、窦章、张衡、崔瑗等都是他的好朋友。王符与他们切磋学问,指点今古,学识大进。东汉自和帝、安帝以后,朝政越来越腐败黑暗,对人民的压迫剥削也越来越残酷苛刻,加以连年遭受自然灾害,造成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局面。王符的一生,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度过的。当时,“宦戚之党,奔竞之夫”互相荐引,以有一官半职为荣,而他却“耿介不同于俗”,忧国忧民,终身不仕,隐居在临泾城北山,著书立说,评讥当时的腐败政治,斥责权贵豪强的残暴贪婪,体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深邃的哲学思想。他不愿彰显名声,以潜夫自名,以《潜夫论》名其书。

《潜夫论》共10卷36篇,大多是治国安民的政论文章,兼及哲学问题,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一)王符的哲学思想

王符在《潜夫论·本训》中指出:“上古之世,太素之时,元气窈冥,未有形兆,万精合并,混而为一,莫制莫御。若斯久之,翻然自化,清浊分别,变成阴阳。阴阳有体,实生两仪,天地壹郁,万物化淳,和气生人,以统理之。”在这里,王符提出了唯物的宇宙形成论。认为宇宙的原始是一团元气,后来元气变化了,清者上升为天,浊者凝结为地,于是有了天地。以后,阴阳二气氤氲蒸郁,产生了万物,产生了统御万物的人类。他所说的“翻然自化”,是含有物质自己运动的意义,这正是王符唯物论的天道观。

王符认为元精自化,有道存乎其间,而道生于“气”,道与气既有区别,又是二位一体的。“气”是世界万物的根源,一切自然现象的变化,社会的治乱,人生的祸福,“莫不气之所为也”。

在天命观问题上,王符在《巫列》篇中说:“凡人吉凶,以行为主,以命为决。行者,己之质也;命者,天之制也。”这就是说,人的吉凶,虽然由天命决定,而其结果如何,则在人自己的作为了。这里,王符一方面承认天命,另一方面则强调人的能动作用。因为“在于己者,固可为也;在于天者,不可知也”。

在天人关系上,他认为天、地、人三才相应,各循其道;人在自然面前有主动权,事在人为;对迷信,他持否定态度,认为吉凶在人,只要自己努力,谨慎从事,就可以逢凶化吉。

在《浮侈》篇中,王符论及国家治乱时指出:“夫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治,危生于安。”强调矛盾的相互转化,充满了朴素的辩证观点。《断讼》篇中他还认为,“五代不同礼,三家不同教,非其苟相反也,盖世推移而俗化异也”。因此,他主张政令法制,要“各随时宜”。

在《赞学》篇中,王符说:“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故志曰:黄帝师风后,颛顼师老彭,帝喾师祝融,尧师务成,舜师纪后,禹师墨如,汤师伊尹,文、武师姜尚,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若此言之而信,则人不可以不就师矣。夫此十一君者,皆上圣也,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人不是生而有智,也不是生而就能的,智、能都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这就像玉石必须经过琢磨,才会成为璜璧一样。所以他又说:“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故夏后之璜,楚和之璧,虽有玉璞卞和之资,不琢不错,不离砾石。”从以上所举来看,王符的哲学思想虽然是二元论的,但其思想体系的倾向,则是着重于唯物主义的,而且具有朴素的辩证观点。

(二)王符的政治思想

王符的政治观点来源于他的哲学思想,也与他长期处于社会底层,善于体验和观察有关。

他继承和发扬了先秦的民本思想,在《赞学》篇中说:“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在《本政》篇中说:“天以民为心,民安乐则天心顺,民愁苦则天心逆。”他的政治主张充分体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关心。

在《务本》篇中他向统治者提出了治理国家的重大任务,就是“以富民为本”。怎样才会使民富呢?他说:“国之所以为国者,以有民也;民之所以为民者,以有谷也;谷之所以丰殖者,以有人功也;功之所以能建者,以日力也。”(《爱日》)“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务本》)王符认为,全民都应当从事耕织,才能达到丰衣足食。“一夫不耕,天下必受其饥者;一妇不织,天下必受其寒者。”(《浮侈》)假若一人不事生产,那么,将会影响到全民的生计。针对当时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状况,王符还以国都洛阳为例,予以尖锐谴责。他说:“今察洛阳,浮末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者什于浮末。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以一奉百,孰能供之?天下百郡千县,市邑万数,类皆如此。”如果让这种“治本者少,浮食者众”的现象长期继续下去,那么,人民必然会因为“饥寒并至”而走向“为非”的局面。如此,“则国危矣”(《浮侈》)。

王符改革政治的主张,主要在于推行教化以制邪恶。针对东汉后期“风俗陵夷,积怠已甚”的状况,他认为还要辅之以威刑,整顿吏治。他揭露了当时贵族宦戚互相荐引的,都是些“名实不相副,求贡不相称”,“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考绩》)的假“贤者”,尽是些贪赃枉法、作威作福的“恶人”。他痛心疾首地指出,这些坏人,“乃复从民假贷,强夺财货。千万之家,削身无余,万民匮竭,因随以死亡者,皆吏所饿杀也”(《实边》)。斥责当时的权贵,是“官无直吏,位无良臣”(《实边》)。并说:“为国者,必先知民之所苦,祸之所起,然后设之以禁,故奸可塞、国可安矣。”(《述赦》)这里,王符所说的“民之所苦”和“祸之所起”,是指“今日贼良民之甚者,莫大于数赦。赦赎数,则恶人昌而善人伤矣”。他说:“夫养稊稗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民。”所以,他劝国君实行法治,并解释道:“是故先王之制刑法也,非好伤人肌肤,断人寿命者也,乃以威奸惩恶除民害也。”(《述赦》)怎样实行法治呢?他说:“法以君为主,君信法则法顺行,君欺法则法委弃。君臣法令之功,必效于民。”(《本政》)就是说,立法、守法,以国君为主,国君和他的臣僚都能守法、执法,就能使广大百姓有所遵循。在《明暗》篇中他还正告统治者说:“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暗也。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并且指出秦的灭亡,是因为“秦之二世,务隐藏己,而断百僚,隔捐疏贱,而信赵高”的缘故,将批评的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

王符把治理国家比作治病,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最重要的是识贤和任贤,实行贤人政治。在《思贤》篇中他说:“夫人治国,固治身之象。疾者身之病,乱者国之病也。身之病待医而愈,国之乱待贤而治。”贤人为国除乱,正像名医为人治病一样,可以妙手回春。治病要求良医,止乱当求真贤,庸医可以杀人,庸才可以误国,任贤而不得真贤,与求医不得良医是一样的憾事。他沉痛地说道:“夫治世不得真贤,譬犹治疾不得真药也。”怎样才会使天下的真贤参政呢?王符认为可用“考功”的办法以发现真贤,在《考绩》篇中说:“凡南面之大务,莫急于知贤;知贤之近途,莫急于考功。”又说:“是故大人不考功,则子孙惰而家破穷;官长不考功,则吏怠傲而奸宄行;帝王不考功,则直(真)贤抑而(诈)伪胜。”不考功,就没有是非,就会赏罚不当;还会导致正气下降,邪气上升。所以,王符认为:“功诚考则治乱暴而明,善恶信则真贤不得见障蔽,而佞巧不得窜其奸矣。”在他看来,“考功”的目的,在于明辨“真贤”与“佞巧”,而且起着激励人们向真贤学习的作用。王符还认为,所谓真贤并不是指全才而言。不论其出生贵贱,只要有一种实在的能力,能在治国中起到作用,就是真贤,都应罗致。如果对全国的真贤,不以瑕掩瑜,都能量才使用,那么,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没有问题的。为了防患于未然,王符在《思贤》篇中还说:“是故养寿之士,先病服药;养世之君,先乱任贤,是以身常安而国永永也。”

王符认为,富民与教民同为治国之本。《务本》篇中他说:“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正学为基。”“故明君之法,务此二者,以为成太平之基,致休徵之祥。”治理国家,如果真正做到富民、教民,就必然大得民心,能得民心,就可以“兴大化,升太平”了。

此外,王符对于充实边疆消除祸乱,也提出了一套办法,主张优待移民,奖励生产,减轻徭赋,选贤授官,“如此,君子小人各有所利,则虽欲令无往,弗能止也。此均苦乐,平徭役,充边境,安中国之要术也”(《实边》)。“边无患,中国乃得安宁”(《边议》)。并且在《救边》篇中淋漓尽致地勾画出当时权贵们对待边患的丑恶嘴脸,说他们“会坐朝堂,则无忧国哀民恳恻之诚,苟转相顾望,莫肯违止,日晏时移,议无所定,己且须后。后得小安,则恬然弃忘。旬时之间,虏复为害,军书交驰,羽檄狎至,乃复怔忪如前”。对于这些“虚食重禄、素餐尸位,而但事淫侈,坐作骄奢”(《思贤》)的“公卿”,王符痛斥道:“百姓灭没,日月焦尽,而内郡之士不被殃者,咸云当且放纵,以待天时。用意若此,岂人心哉!”(《救边》)

为了纠正时弊,王符还在《浮侈》篇中对那些豪族权贵们骄奢淫逸的生活,给予无情的抨击,斥责他们对婚丧“务崇华侈”,使得“风俗陵夷”。他说:“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及养,死乃崇丧。”用“会众而后动,多牛而后致,重且千斤,功将万夫”的“江南檽梓豫章楩楠”一类珍贵木材做棺椁,而且是“良田造茔,黄壤致藏,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起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崇侈上僭”。“冬至乐浪,西至敦煌,万里之中,相竞用之。此之费工伤农,可为痛心!”但是那些权贵们对于挣扎在饥饿线上的穷苦人民,则是“宁见朽贯千万,而不忍赐人一钱;宁积粟腐仓,而不忍贷人一斗”(《忠贵》),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冻饿死去。

王符一直生活在人民中间,对人民大众怀有真挚的感情,对社会生活有着深刻体验。他见闻广博,目光敏锐,因而,《潜夫论》中洋溢着热爱人民和关心民瘼的深情,充满了反对贵戚豪强和酷吏苛政的思想。《四库全书提要》称该书“洞悉政体,辨别是非,明切淳正,斯为不愧”,评价极高。

[1]《后汉书·王符列传》。以下凡引本传,不再出注。

[2]本文所引《潜夫论》原文,系据《潜夫论笺校正》,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中华书局,1985年。以下凡引用该书,只注篇名。

三、民间信仰

汉朝皇帝以孝道治天下,强调对父母的孝道,提倡祖先崇拜。羌人也有自然崇拜和生殖崇拜,他们的族名曰羌,为一顶着羊头的人的形象,说明该族有对羊的崇拜。又如犬戎、骊戎、牦牛种、白马种等名称,说明这些部落的图腾是犬、骊马、牦牛、白马等,是部落崇拜物的遗留。《后汉书·西羌传》载,羌人“或以父名母姓为号”,则是其生殖崇拜的表现。匈奴则更多地为自然崇拜。他们崇拜狼,以狼为图腾,其攻战时,常于大旗上绘一只金色狼头,并且将本族的发源地称之为狼山。他们崇拜祖先、天地和鬼神。《史记·匈奴列传》载:“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秋,马肥,大会蹛林,课校人畜计。而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生,夕拜月。……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匈奴人还在甘泉山建有专门的祭天处,《史记·匈奴列传·正义》引《括地志》曰:“径路神祠,在雍州云阳县西北甘泉山下,本匈奴祭天处。秦夺其地,后徙休屠王右地。”“径路”是匈奴宝刀名,将宝刀与天神一起祭祀,意味着战争的胜负与天神有关,需祈求天神的保佑。霍去病在与匈奴作战中,曾缴获休屠王的祭天金(铜)人。匈奴的原始信仰还有巫术及对方位、颜色崇拜。以巫术诅咒人,让巫师占卜战争胜负、为人治病。《史记·匈奴列传》记汉高祖被匈奴围于白登山时,“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马”,用4种颜色表示四方,是牧民对某种颜色的爱好心理。

畤祭是秦人的祭祀,用以祭黄帝、炎帝等,以后逐渐演变成祭祀白、青、黄、赤、黑帝的五畤。《汉书·郊祀志上》言,秦时令祠官对山川江湖进行定期祭祀。崤山以东有名山五、大川二,华山以西有名山七、名川四。在甘肃的名山有吴山、鸿冢、渎山(岷山),大川是河水、湫渊。

中国宗教史的开篇,在今新疆古称西域的地区,但与甘肃也有重大关系。公元前1世纪,佛教已经传到西域大夏国,以后又传到塔里木盆地周边诸国,并得到大力推广。再经由甘肃地区,于公元前2年传到中原。《三国志·魏志·乌桓鲜卑东夷传》中,有裴松之注引鱼豢《魏略·西戎传》的记载:“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浮屠》所载临蒲塞、桑门、伯闻、疏问、白疏间、比丘、晨门,皆弟子号也。”哀帝元寿元年为公元前2年。东汉西域僧人安息人安世高,月支人支娄伽谶、支曜,天竺人竺佛朔,康居人康巨、康孟详等都是经河西走廊到洛阳译经和传播佛教的。

道教的创立和初步发展与甘肃也有一定关系,崆峒山和仇池山都被视为道教名山。道教奉广成子为仙人。据传,广成子系在平凉的崆峒山修道成仙,黄帝为此专程到崆峒山向广成子问询修身至道之要。事见《庄子·在宵》。仇池山据传说为伏羲出生之地,又说,有上古仙人仇维曾隐居于此山,因名仇夷,后名仇池。甘肃本土也有成仙之人,刘向《列仙传》称:“山图,陇西人。好乘马,马踏折脚,山中道士教服地黄、当归、羌活、玄参,服一年,不嗜食,病愈身轻。追道士问之,自云:‘五岳使人,之名山採药。能随吾,汝便不死。’山图追随,人不复见。六十余年,一旦归来,行母服于冢间,期年复去,莫知所之也。”

同类推荐
  • 人公将军

    人公将军

    当黄巾起义轰轰烈烈的启程,又平平淡淡结束之后可曾有人记得那张梁?当这个后世历史学家的灵魂来到张梁身上,历史会变成怎样?但见人公将军横刀立马,领导黄巾,闯出一片天“人公,匈奴造反!”管亥“杀!”“人公,曹操来袭!”张燕“杀!”“人公,夫人来了!”丫鬟“呃,这个还是免了”“我不会让支持我的兄弟们失望,也不会让埋没的人才石沉大海,三国!我张梁在此向你挑战”
  • 李承乾

    李承乾

    一个三流大学中文系毕业,没权没势,连工作都连番碰壁的三无屌丝男穿越回了大唐,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倒霉皇太子李承乾。且看他如何逆天改命,斗世家,争皇位,灭突厥,平吐蕃,镇伏四夷,安定天下,打造一个远超先古的绝代盛世。
  • 三国杀之权谋天下

    三国杀之权谋天下

    天做棉被地当床,残羹剩汤百人尝。笑对人间沧桑事,看尽世态道炎凉。莫问英雄何出处,三国权谋万道光。这是乱战的时代,却因一个伟岸的身影而逐渐改变。正统?亦或是乱入?在这个时代,都不再重要,谁能屹立不倒,谁就可鼎力天下。远看三国是条廊,近看却是一道墙,墙里关着大乔,小乔,貂蝉,大虎,小虎,袁姬他一生有七把剑,每一把剑都浸染了一个英雄的鲜血,白虹,紫电,辟邪,流星,青冥,百里,大吴。
  • 古遗址里的文明

    古遗址里的文明

    本书稿是“华夏文明之源·甘肃历史文化丛书”之一。本书通过对河西走廊一带遗址、故城的分布以及历史变迁过程中细节的具体描写,让记忆恒久的故事焕发出新的内容,展示了遗址、故城的年代、价值和意义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 新秦纪元

    新秦纪元

    一个意外让他成为了扶苏,这个意外也让他成就了无敌的秦国。各位书友且主角收项羽,降刘邦,干匈奴,殖民世界...............真是够了,还是那句话请大家支持,有什么好的人物或者想法,都可以赐教!
热门推荐
  • 独楚一世

    独楚一世

    楚沅对一个男神动了心。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一夜之间有了独处一室的正当理由。当楚沅表白时,男神把正当理由扯出来,给她发了好人卡。每天面对一块吃不到的肉,楚沅觉得自己悲催的要命。
  • 缠情霸爱:总裁大人不准逃

    缠情霸爱:总裁大人不准逃

    如果说人生分为几个阶段的话,席安然觉得她的人生应该分为三个阶段。快乐的、绝望的、幸福的。她的前半生因为有亲人将她捧在手心里宠着,所以她过得快乐无忧。那时的她任性娇蛮,无理取闹。后来,她失去了亲人,只剩下了唯一的弟弟。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失去了孩子,没了婚姻。甚至毁了容,变成了残废,失去了做母亲的资格。人生最绝望的还有什么?最后的最后,她遇到了自己的全世界。从此,席安然的人生只剩下封忱……
  • 拐个娘子来成亲

    拐个娘子来成亲

    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是因为她和舍友玩的一个大冒险,结果还被八卦群众贴上了论坛。“学长,我喜欢你。”“我们不熟。”“我知道。”第二次见面,是在游戏里,他和她互不相识,两个人不过就是做个任务,就被众人捆绑在一起了……吃瓜群众:说!你是怎么把大神拐骗到手的!她表示:我比窦娥还冤啊!明明就是大神先拐骗的我!大神:嗯,娘子终于承认你是我的了。她:(╯°Д°)╯︵┻━┻“清风徐落。”“嗯?学长?你……”“我是一世浮忱。”
  • hi,我的大欧巴

    hi,我的大欧巴

    ddd由一段借住而展开的虐恋,前期较甜清水,后期高能,欢迎入坑
  • 大帝请自重!

    大帝请自重!

    看冷言夕最强灵魂玩遍大陆!狠辣姐姐?那就看谁更毒!心计二母,那就看看谁更机智!腹黑大帝,哼哼..........我从了行不?...
  • tfboys之恋爱风波

    tfboys之恋爱风波

    tfboys来到了古代,来到了古代他们什么规矩也不知道,连古代的钱都没有,他们的服装也变了,不知怎么弄,头发也变长了不知咋绑,受尽委屈,在一个转角间他们遇到了他们今生最爱的人。
  • 最强武警:王牌在校园

    最强武警:王牌在校园

    我,吴羡,整天不务正业。打架斗殴,抽烟喝酒,老师头疼父母放弃。警察与痞子,最不可能的身份切换,独一无二的青春生活,惊险刺激的侦查破案,学校操场一声吼,扔书扔卷拔枪走。(文中有关军事纯属瞎扯,切勿当真)
  • 王俊凯吉它及她

    王俊凯吉它及她

    吉它,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词。在我记忆中,她最喜欢看我手拿吉它,为她唱出各式各样的曲目。就让我一直这样为她弹下去,弹到我们的一世,弹到我们都白头。
  • 不完美的孩子

    不完美的孩子

    他是人人瞩目的完美少年,也是女孩们心里的白马王子。他十分完美,没有一点缺点。他有很好的家景,外貌,性格,聪慧,能力,可以说是上帝的宠儿。可他想要的东西却从来没有拥有过,直到那一人的到来……
  • 公子贵性

    公子贵性

    客栈厢房内,一柄银剑置于女子的脖颈之间:“姑娘,你若要劫色,出门右转。”“大侠,你若能救我,我必重金酬谢!”两个年轻人,相遇于充满杀机的午夜,并肩走下一段不长的路,再相见时,一个身份尊贵神秘莫测,一个巧笑倩兮立于君候身侧。因为一出意外,让两人又相缠在一起。“好巧,以后本王就是卿卿的王妃了。”“公子,别这样,您该吃药了。”本文一对一~